第一辑 防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199&run=13

建国前,庄内连年发生麻疹、疟疾、结核、白喉、伤寒、霍乱等传染病。天花、
脊髓灰质炎、妇科病等时有发生,无力控制疫情。
建国后,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步建立防疫机构,有计划地进行
预防接种。对重点传染病,群防群治,送药上门。60年代以前,防疫由县卫生部门派
人来庄组织实施。70年代后由公社卫生院及生产大队卫生室组织实施。40多年先后实
施14种生物制品预防接种。自1979年起,7周岁以下儿童实行计划免疫接种。经过长
期治理,饮水卫生、家庭卫生、环境卫生有较大改观,防止了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天
花、白喉、霍乱绝迹。疟疾、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囊虫、蛔虫病等基本消
灭。伤寒、麻疹,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996年,庄内在少年儿童中继
续执行6种计划免疫,分别预防8种疾病。常用预防接种7种,分别预防9种疾病。
天花民国时期,靠中医先生为儿童接种牛痘疫苗,接种率低。自1950年,县防疫
部门为儿童普种牛痘疫苗,1952年实行全民接种。此后每年都对新增人口接种,持续
至今。已有47年庄内无病例发生,天花绝迹。
白喉建国前后庄内常有发生,常造成婴幼儿和成人的死亡。自60年代初开始对6
个月以上的幼儿预防接种精制白喉类毒素。70年代中期,婴幼儿普遍接种白喉、百日
咳、破伤风混合疫苗。80年代以后无病例发生。至1996年,继续进行预防接种。
霍乱建国前多有疫情发生。建国后,经环境药物防疫,已得到控制。60年代初,
在易感年龄人群中接种霍乱疫苗,霍乱绝迹。
疟疾建国前发病较多,1945-1947年在庄内流行严重,建国初还时有发生。1962
年,在全县开展群众抗疟行动,庄内普查疟疾病患者登记造册。公社卫生院对病人进
行顽症治疗和抗复发治疗。1975年,社、队卫生组织对新发病人实施“氯,伯八日疗
法”,送药到人,看服治疗。对有疟疾史者实施“乙.伯八日疗法”,3月、6月各施
一次,抗复发治疗。并广泛宣传防疟知识,大力灭蚊防蚊。80年代以后,此病基本消
灭。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建国前,庄内呈散在病例发生。患儿常留后遗症致残。建
国后,逐步加强预防宣传。1974年,庄内少年儿童普遍接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
丸口服预防。此后,无病例发生。1994年,国家制定在本世纪末基本消灭该病的目标,
庄内实施强化免疫,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少年儿童送药,无一漏服。
流行性乙性脑炎60年代以前庄内散在发生,愈后不良,常使患者致残。70年代初,
开展预防工作,在学生中注射乙脑灭活菌苗。1976~1979年,在青少年中普遍注射这
种菌苗,巩固预防效果,该病得以控制,80年代后基本消灭。至1996年,仍在青少年
中实行菌苗预防。
囊虫病建国前,庄内散在发生。建国后,从事屠宰的人员多进入食品公司工作,
卫生管理和宣传工作加强,对囊虫病猪高温处理后深埋,群众自防知识增多,自觉拒
食病猪,进行防疫处理。自50年代起,未见新发病例。
伤寒民国时期,庄内连年发生,有时出现街巷流行,危害极大。1952年,庄内普
遍预防接种伤寒疫苗,该病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初在少年儿童中普遍接种。1978~
1979年,又对少年儿童普遍巩固接种。80年代后少见病例发生。
麻疹清代至民国时期,庄内麻疹连年发生,导致婴幼死亡率高。建国初,卫生部
门虽不断进行环境药物预防,但受条件所限,仍时有发生。1965年,对学生接种麻疹
疫苗,自1975年起在少年儿童中又普遍接种麻疹疫苗,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已少见
病例发生。
结核民国时期,庄内经常发生,以肺结核病为常见,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
建国后,仍有散在发生。1959年,在学生中接种卡介苗。1978年,对15周岁以下少年
儿童普种卡介苗,自1983年起,新生儿在医院中即接种卡介苗。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肝炎建国前后,庄内散在发生。随着卫生状况的改善,发病人数减少。80年代后
期,外地区乙型肝炎暴发后,引起人们重视。庄内部分青少年注射胎盘球蛋白,增强
抗病免疫能力。1992年,少年儿童接种乙肝疫苗,1996年对15周岁以下少儿普遍接种,
控制了病情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80年代中期,庄内出现病例。自1985年,各村和卫生防疫部门发动
群众开展全民灭鼠,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1989年全庄投放毒饵280斤。90年代,
家庭灭鼠成为自觉行动,农户每年视情不定期投饵灭鼠。此病得到有效控制。
寄生虫建国前后,庄内常见蛔虫、钩虫、蛲虫病。在少年儿童中蛔虫病率尤高。
影响生长发育。60年代,防疫部门在学生中普遍查蛔虫病,驱虫治疗。1979年,庄内
99%的儿童服药,蛔虫病逐步减少。80年代后,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对大多数青少
年成长已不构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