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文娱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192&run=13

庄内群众性文娱活动形式,建国前主要是在春节期间扮玩艺。40年代后期至50年
代,秧歌、腰鼓等传入庄内。群众业余文艺演出活跃。
扮玩为庄内春节期间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娱乐形式。旧时,每年正月初五
(俗称五马日)过后,各街村民便自动组织起来,上街串巷,踩高跷、抬芯子、玩龙灯、
耍狮子、划旱船、赶黑驴、演曲艺、玩杂耍等,庆丰收,祈吉祥,拉开老百姓一年生
活的帷幕。全庄分为24个排,各自组织一支扮演队伍。各队多有自己的拿手玩艺。诸
如:半壁街玩龙灯,财神阁里舞狮子,太平街划旱船,西南门里的曲艺、杂耍表演,
河南的周姑子戏演唱,刘庄街的“老姜背老婆”等,均受群众喜爱。高跷队各具特色,
如当铺街的“傻小扑蛾子”,新街北头的“王小赶脚”、“石头人招亲”,文明街的
“猪八戒看媳妇”等,倍受人们欢迎。抬芯子以大南门里、奎文街、郑家庄等最为活
泼生动。
各扮演队,组织有序,有声有色。队前,以两面拖地大旗引路,上书本队名称。
扁鼓、大钹各一至两对紧随其后,锣鼓手擂鼓、操钹,如滚雷轰鸣,催人振奋。鼓点
有“九龙翻身”,“狮子滚绣球”等。中间是扮演队伍,视节目内容有几人至十几人
不等。后有锣鼓乐队,庄内称“苏家伙”。加上组织指挥和服务人员,一般有30~4
0人组成。各队从所在地出动,要串遍各街和郑家庄、河南。每到下午,在庄内各主
要街道上,扮玩的队伍,此来彼往,川流不息。队伍行至人多处,往往被拦截在街中,
献演自己的拿手节目。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有的队晚间出动,挑灯串街表
演。
每年正月十八,借“玄帝出巡”之日,全庄24个排的扮演队统一出动,早晨在玄
帝阁庙前集合,直到晚上才归。24对鼓钹列队在前,龙灯、狮子、旱船、高跷、芯子
等所有玩艺顺次排列,旗、幡、扇、伞等插入其中。王世睿进藏封王时朝廷赐的“金
瓜”、“玉斧”、“朝天凳”、“黄伞”等,置最显眼的位置。编队长达两三华里。
所扮演的各样角色,或俊美潇洒,或丑陋可笑,或庄重大方,或幽默滑稽,涌现出大
批受群众喜爱的扮演者。扮玩队除在庄内表演外,还要在周围村庄串演3日。第一天,
经桑园、鞠家庄至道流,转周家、小康庄回庄;第二天,去袁庄、牛推官庄、小李家、
南王、房庄;第三天,经寨子村,到七郎院、李家亭子,转串四营,至浅井庄而后返
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扮玩活动中断。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的第一个春节,
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扮玩活动恢复,庄内又出现高跷、锣鼓闹新春的欢乐情景。
1949年春节,庆贺境内解放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在人民政府支持下,各街组织芯子4
8台,串庄表演。队伍集合时,从玄帝阁门里一直排到下河涯。经袁庄、牛推、小李
家、南王、房庄、寨子、七郎院、李家亭子、前后营至浅井庄结束。返回时已是满天
星斗。
1952年后,庄内业余京剧团、文艺宣传队成立,文娱活动形式增多,春节扮玩热
潮逐渐降温。1964~1965年一度恢复。1989年春节,五村郑家庄又组织扮玩队伍串街
表演。
秧歌腰鼓1946年,相公庄第一次解放,驻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地方工作人员把陕
甘宁边区盛行的秧歌传入庄内。部队文工团(宣传队)派员到学校教学生扭陕北大秧歌。
1947年夏季,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黉山区委组织4名青少年在下河涯临时搭起的主席
台上扭秧歌。4位队员腰扎红绿彩绸,在锣鼓声配合下,边唱边扭:“八路军,独立
营,谁参加,谁光荣”,“骑着马,披着红,你看光荣不光荣”。这种新的文化娱乐
形式带来老解放区的新鲜空气,使本庄人耳目一新。1949年后,识字班、冬学的部分
青年妇女冲破封建家庭礼教的束缚,走上街头,扭秧歌,打花棍,搞宣传,其中部分
人后来发展成青年团员,有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建国初期庄内开展工作的骨干力
量。
1951年春,相公庄完全小学在驻庄文工团员的指导下,成立腰鼓队,组织高年级
学生参加表演。学校购置腰鼓24只,大钹两对。另有大鼓两只,小鼓3对,铜号4把,
当时人们称其为“洋鼓洋号”。腰鼓队员24人,其中男、女各半。队员经过简单训练,
学会花样10余套。男女分别着淡绿色和粉红色服装,“洋鼓洋号”领先开路,4位操
大钹者在后指挥,队员穿插表演,气氛热闹。每遇节假日或开展重要宣传活动,腰鼓
队便出动表演。有时也借相公庄大集在遏云楼戏台上表演。同年,黉山区志愿军新兵
在牛推官庄集结,本庄腰鼓队前去助兴。从牛推官庄一直送到明水火车站,一路上号
声、鼓声震天,腰鼓队时而龙腾虎跃,时而翩翩起舞。沿途各村群众送茶送水,声势
浩大。
为破除封建婚俗,倡导喜事新办,腰鼓队经常参加农户举办的婚礼。在迎新娘过
门时,队员们表演各种花样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从此,新式文明婚典在庄内兴起,
传统的封建婚礼陋习为之一扫。
1958年后,腰鼓队不再组织活动。
农民业余京剧团1948年春,本庄解放后,富有文化传统的相公庄人,在历尽长期
战乱之后渴望文化生活。同年夏季,一些京戏迷借晚间乘凉之际在车夥道北口、关帝
庙街东口等处,“盘凳子”清唱京戏。最初有五七人,后参加者愈来愈多。当铺街王
教俭曾在张店、济南开设俱乐部,家中锣鼓、乐器一应俱全。他和他的几个儿子,有
的会敲,有的会拉,有的会弹;当铺街王闻三会唱黑头,东门里王传树会唱青衣,王
教增擅长须生,王教全、王教庆会演丑,王传诰会唱老旦。每到晚间便在街头巷尾清
唱,为村民增添欢乐。时任黉山区区长的周克俭和乡负责人王传正等皆爱好京剧。会
操二胡的王云美、吕云亭,会掌鼓板的翟钤岭及王永玉、刘才水、王传绪、王传康、
刘家祥、郑明道及相公庄完小学生王永刚等也参加献唱。
1949年春节期间,为庆祝淮海战役胜利,经黉山区委同意,京剧爱好者们自愿组
织起来首次在庄内上装演出。事前,他们利用农闲时节在同富巷王教俭家中排练了部
分传统剧目。演出在当铺街中段路北的一所园子里进行。用门板临时搭成戏台,借用
各街办玩艺用的服装道具,用两盏汽油灯挂在台前照明。每天晚上三通锣鼓开戏,村
民们自带板凳挤到园子里观看。演出剧目有《女起解》、《空城计》、《捉放曹》、
《打渔杀家》、《吊金龟》、《武家坡》等。连演三晚上,在庄内外引起轰动,受到
黉山区委的表扬。
首次演出成功,对京剧爱好者和观众鼓舞很大。同年3月,四乡张贴海报,在遏
云楼公演大戏5天。每日早、中、晚演出3场。大康、三盘、三义、牛牌、明水、绣水、
大站等村庄的戏迷、票友及京剧爱好者,或受邀请或闻讯赶来参演,演员队伍扩大,
剧目增多,文、武场齐备,阵容初具规模。剧目增加《四郎探母》、《桑园会》、
《铁公鸡》、《失空斩》、《乌龙院》、《游龙戏凤》、《打柜出箱》、《大登殿》、
《拾玉镯》、《豆汁计》、《追韩信》、《盗御马》、《宇宙锋》、《玉堂春》、
《法门寺》、《汾河弯》《甘露寺》、《小苍山》等。四乡观众纷纭而至,远路者带
干粮,一天连看三场才归。各地商贩闻讯赶来,在阁子门外两侧摆摊、搭棚,卖饭食,
做生意,下河涯出现多年未有的热闹景象。
业余京剧爱好者的义务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欢迎,得到各级政府的表扬
与支持,影响日益扩大。1949年冬,县政府调业余京剧演出人员到时为章丘县政府驻
地的埠村演出,慰问凯旋归来的渡江支前民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报名参加抗
美援朝的新兵在绣水庄集结,京剧爱好者再次应县政府之邀前去义演。之后,为宣传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借用一个活报剧本,自行设计唱腔,在遏云戏楼演出现代京剧
《失汉城》。1951年冬,为欢送又一批志愿军战士赴朝参战,又专赴大站村义务公演。
翌年秋后,章丘县首次物资交流大会在庄内举办,京剧爱好者应聘到会公演。此后,
还先后到三盘、明水、王白庄、牛推官庄、桑园等村义演。相公庄京剧演出活动声播
全县。
1953年春,章丘县文化馆派员来庄指导正式成立相公庄农民业余京剧团,登记注
册,准许对外售票公演。剧团演职人员达50余人。演出剧目又增加《借东风》、《三
气周瑜》、《草船借箭》、《人面桃花》、《挑滑车》、《十字坡》、《霸王别姬》、
《白蛇传》、《红娘》、《阿奴女》、《花田错》、《三岔口》等。
主要演职人员:
领班王闻三
设计指挥王教俭
主要演员相公庄人有:王闻三、王传树、王教增、王传诰、王传正、王永玉、刘
才水、刘家祥、王教全、郑世年、王教庆等。外村票友有:张嵩年、杨立兴、韩万章、
仇长瑞、谢元成、李玉根、李玉琛、李玉金、马文全、颜元海、王维新、马素青、宁
延岭、王广恒、康诵法、康有成、韩云礼、侯公早、牛占贞、高广霈、孙德志等。
乐队主要成员,庄内有:王教俭、翟敬岭、王育顺、王育平、王育堂、王云美、
吕云亭等。
另有化装、布置、照明、总务等若干人。
饰黑头的王闻三,青衣王传树,老生张嵩年,王教增,花旦杨立清、仇长瑞,丑
角韩万章等成为名传四乡的名票友。张嵩年建国前在外曾与须生名家有过交往,唱、
做皆有一定功底。王永玉,戏路宽,演《打龙袍》饰老旦,演《狮子楼》饰武生,演
《阿奴女》饰花旦。表演潇洒,唱腔清亮。1953年去沈阳从工,遇有重要演出还回乡
参演。可惜不久死于车祸。
1956年,因章丘县成立专业吕剧团,相公庄农民业余京剧团解散。
老年京剧爱好者协会1993年春,相公庄农民业余京剧团停演28年后,当年的演员
郑世年对京戏兴趣犹浓,常将周围村庄的京剧爱好者请至家中清唱。后经五村党支部
支持,将本村电信工具厂旧址腾出楼房5间专作活动场所,又捐资2000元购置乐器和
桌椅等,成立相公庄老年京剧爱好者协会。每月集中活动两天,由五村提供午餐。常
参加活动者五七人至十几人不等。1996年10月活动停止。
歌舞剧1947年夏,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黉山区委工作组成员和庄内的土
改干部,以土改中发生的故事为素材,自编自演,宣传土地改革政策。1948年秋,济
南战役胜利后,驻庄部队野战医院,由医护人员和轻伤号组成文艺宣传队,为伤病员
和群众演出。1949年秋,山东省荣军休养院驻庄后,组织文艺宣传队在原东当铺操场
搭台公演歌剧、歌舞等节目,剧目有《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解放》
等。演出队配有乐队,演出时有简单布景,受到群众欢迎。
1948年黉山区完全小学复课后,为配合政府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八一”建军节
和新年春节期间组织高年级学生排练文艺节目在庄内演出。1951年后,完全小学的师
生由一名从部队文工团转业的教师指导,用课余时间排大型歌剧《刘胡兰》、《李二
嫂改嫁》、《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加强演出效果,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购置服
装、乐器,自制布景道具。《李二嫂改嫁》演出多场,庄内引起轰动。《梁山伯与祝
英台》连续二年上演,每次都有四乡上万人观看,遏云楼下,玄帝庙前,人山人海。
一时成为庄内外街谈巷议的话题。1952年春节期间,完全小学演出队赴章丘县政府所
在地埠村参加全县文艺调演,被安排为压轴戏演出,受到观众的赞誉。
60年代初,演出队又排演了《天仙配》,此后活动停止。
1951~1959年,每年暑假、寒假,乡镇政府组织在外地读书回庄度假的中学生排
练话剧、歌剧等节目,为群众和部队演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1952年暑假,为宣
传镇压反革命运动,排演了话剧《隐蔽的战线》。1953年暑假,为配合宣传婚姻法,
演出歌剧《儿女的婚事》,话剧《夫妻之间》及部分歌舞节目。同年寒假,排练多幕
话剧《春风吹在诺敏河上》。1955年寒假,应群众要求,重排、义演《梁山伯与祝英
台》。1959年寒假,为配合生产自救宣传活动,部分回庄度假的大中专学生联合公演
话剧《粮食》和歌舞节目。此后,学生文艺演出活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