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小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188&run=13

清末废科举后,1905年,庄内设立小学堂。1913年,改为区立小学校。
1946年2月,中共黉山区委成立后,着手恢复教育,成立相公庄小学校。1950年
小学在校生341人。
1958年,庄内试办民办学校。1964年成立耕读小学。1968年小学下放到生产大队
办,庄内成立小学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5%。自80年代,随着生育人口下降,生员
减少。为减少师资浪费,提高教学质量,1995年8月各小学合并为相公庄镇中心小学,
时有学生546人。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小学毕业率、12~15周岁少儿小学普及率
均达100%。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五区区立小学校1905年,相公庄建乐育高等小学校。1913年教育改制,更名为
章丘县第五区区立第三小学校。学校设在当铺街乐善堂内。校园占地550平方米,校
舍16间。初由王宇杨任校长,后王鸿章任校长。有教师10余人,学生110余人。办学
经费由区及庄共同筹集。学制,初级班4年,高级班2年。初级班课程设国语、算术、
修身、手工、唱游、体操、图画。高级班课程增加历史、地理、理科、农业(男)、缝
纫(女)等。实际授课课程安排随意性较大。学校提倡男女受教育平等,开始收女学生
入学,男女分班学习。1928年,课程取销修身、农业、缝纫,增加卫生课、三民主义
课。
1934年改名第五区区立相公庄小学。章丘县政府任命王子宛为校长。此时国民政
府推行初级小学义务教育,但实际无力实行。办学经费仍由区、庄联合筹集。1937年
“七七”事变后,局势动荡,王子宛离校,由本庄人在济南读中学回庄的王传廉任校
长。1938年7月,日军侵占相公庄后小学一度停课,1939年春恢复上课。
日军驻庄期间,在高年级强设日语课,妄图向学生宣扬奴化思想,引起师生和家
长反对,学生纷纷离校。一年后日军教员撤离,学校停办。1942年春,国民党地方政
府翟毓蔚辖区派尹守芝任校长来庄恢复学校,因时值战乱之际,不能正常教学,勉强
维持到1945年。
相公庄完全小学校1946年2月,中共黉山区区委建立后,委派区文教干部王永怡
任校长,成立庄内第一所解放小学。校舍用乐善堂和小东门里刘氏民宅。乐善堂房舍
16间,设一~四年级各1个班,小东门里用房舍15间设五六年级各1个班。有教师10名,
学生140余人。同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学校被迫停课。
1948年,相公庄最后一次解放,同年下半年恢复学校,初称章丘县黉山区完全小
学,不久改名第九区完全小学校。县政府任命刘伯源为校长,时靖山任教导主任。学
校实行新型教育,废除训育制,设教导主任;废除体罚,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办学经
费由区、乡(镇)筹集。学制实行“四二”分段制。前4年为初级班,招收本庄学生;
后2年为高级班,在全区范围招生。课程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图画、体育、
大仿习字等。高小增加历史、地理、自然。共设教学班7个,学生210余名。校址在原
民生饭庄和西当铺院内。有校舍100余间。占地2100平方米。
1950年春,入学人数增加,又在王氏家庙招收一年级2个班。1951年春,根据就
近上学的原则,利用郑家庄菜市街北首一处空宅,就近招收一年级学生1个班。全校
教学班增至12个,学生340余人,入学率35%,教师17人。
1951年阴雨时节,有6间校舍塌顶,为防事故发生,经区委同意,五、六年级迁
往寨子村小学,不久返回。
1952年,在郑家庄设完小分校,有教学班6个,学生240余人,教师9名。年末改
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
1953年10月,学制实行五年一贯制。1955年,又恢复“四二制”。8月,郑家庄
分校与完小分离,改称郑家庄初级小学校。完全小学只保留五、六年级6个班,有学
生252人,教师24人。教学贯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方针。
1958年,撤区并乡后更名为相公庄完全小学校。同年,实行“扩班并校”。郑家
庄小学并入完小,仍作为分校。8月,提倡“全民大办教育”,全庄招收一年级8个班,
全校增至23个班,学生达1040人。为解决校舍不足之困难,在东门里、南门里、东胡
同、郑家庄等处借民房分散办学。以临时垒的土台子代课桌,学生自带小杌。招聘民
办教师21名弥补师资不足,教师猛增至52人。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
针,高年级增设政治课、劳动课、农业常识课,学生参加劳动时间增多。
1959年,由于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每个班由50余人锐减到2
0~30人。1960年,民办教师多被裁减,并号召14周岁以上高年级学生返队劳动。教
学工作难以正常进行。
1961年3月,学校调整班级,稳定教师、学生,维持教学秩序。至1963年,学生
又集中在南北两校。时有教学班12个,学生560人,教师28人。
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高年级学生“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出现混乱现
象。1968年12月,学校下放到生产大队办,教师回原籍任教,学生回本生产大队就学。
相公庄完全小学解体。

完全小学历任负责人

┌──────┬───┬──┬──────┬───────┐
│学校名称 │姓名 │职务│任职时间 │备注 │
├──────┼───┼──┼──────┼───────┤
│章丘县黉山区│王永怡│校长│1946年 │ │
├──────┼───┼──┼──────┼───────┤
│完全小学校 │刘伯源│校长│1948~1949年│ │
├──────┼───┼──┼──────┼───────┤
│章丘县第九区│齐毓嵩│校长│1950~1951年│ │
├──────┼───┼──┼──────┼───────┤
│完全小学校 │ │ │ │ │
├──────┼───┼──┼──────┼───────┤
│ │李予甲│校长│1952年 │ │
├──────┼───┼──┼──────┼───────┤
│ │孟友白│ │1954年 │ │
├──────┼───┼──┼──────┼───────┤
│ │王敬堂│ │1956年 │ │
├──────┼───┼──┼──────┼───────┤
│章丘县相公庄│钱云水│校长│1958年 │ │
├──────┼───┼──┼──────┼───────┤
│完全小学校 │刘经武│校长│1960年 │ │
├──────┼───┼──┼──────┼───────┤
│ │徐俊修│校长│1959年 │徐俊修两度任职│
├──────┼───┼──┼──────┼───────┤
│ │李毓宝│校长│1961~1965年│ │
├──────┼───┼──┼──────┼───────┤
│ │袁德宏│校长│1966年 │ │
└──────┴───┴──┴──────┴───────┘

郑家庄初级小学校1955年8月由庄内完全小学拆置而设。校园占地面积2670平方
米,校舍47间。教学班8个,学生340余人。教师15人,其中代课教师7人。先后由陈
继启、崔昌盛、李考甲、牛润祺任校长或负责人。1958年8月进行扩班并校,该校并
入相公庄完全小学成为分校。
工读学校1963年8月,为满足学生入校学习的要求,贯彻公办与集体办相结合
“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由13个生产大队联合创办工读学校一处,在每个生产大
队建1个教学班。各教学班从本队选1名具有高小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任代课教师,
教学经费由生产大队自筹,完全小学派公办教师任教学负责人,统一指导教学业务。
13个教学班皆借用民房作教室,其地址:第一生产大队在河南北街;第二生产大
队在南北大街南段;第三生产大队在奎文街中段;第四生产大队在东门里;第五生产
大队在当铺街中段;第六生产大队在当铺街西段;第七生产大队在半壁街;第八、第
九、第十生产大队3个班在新街北段;第十一、第十二生产大队2个班在刘庄街北段;
第十三生产大队在郑家庄牛家胡同。
学校主要收无条件入完全小学就读的7~13周岁少年儿童入学,农闲整日学习,
农忙半日学习。学生可带年幼的弟弟、妹妹到校,边上学边看护孩子。学制6年,采
取复式教学法。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室,教师因人施教。开设语文、算术两门课。
教材由国家教委编写,内容贴近农村实际,旨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学生以土
台子当课桌,坐杌自带。每个班50人左右,学生共计614人。1968年,在校生558人,
分13个教学班,代课教师13人,由王传森任教学负责人。同年11月,公办小学下放生
产大队后,工读学校学生和教师均并入队办小学。
村办小学1968年12月,受“教师回原籍办学”方针的影响,庄内完全小学停办,
由各生产大队自办小学。按当时生产大队的名称相继成立向阳红校、东方红红校、东
风红校、卫东红校。1970年,向阳、卫东、东方红三红校增设初中班。1973年,初中
班分出。1975年改红校为小学校。1984年再度更名,向阳小学改为第一小学,东风小
学改为第二小学,东方红小学改为第三小学,卫东小学改为中心小学。办学单位自筹
经费,并负责学校管理。公办教师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分派,民办教师由办学单位推
荐。教学班以承办单位的学龄儿童数而定。小学学制5年,初中班2年。一~三年级课
程设语文、算术、政治、常识、军体、音乐、图画,四五年级增设历史、地理、自然
课。初中班设代数、几何、英语等。自1978年使用全国统一新编教材,课程设思想品
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三年级增加自然,四年级增加地理、劳动,五
年级增加历史、社会发展史等。
第一小学1968年12月,向阳生产大队在王家家庙成立向阳红校。校院占地面积1
300平方米,有房舍16间。杨少静任校长。教师9人,其中民办教师3人。教学班5个,
学生162人,入学率89%,1975年改名向阳小学校。时有学生167人。教师9人,其中
民办教师5人。潘立臣、孙绩伦、王绍泉先后任校长。
为改善教学条件,向阳生产大队先后投资2万元改造黑屋子、土台子。校舍新建
12间,翻修6间,更新课桌凳80人套。新建院墙,厕所,并开辟操场。至1984年达到
六配套标准。该年,改称相公庄第一小学。王绍泉任校长。1986年,在校生153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100%,毕业率100%,12~15周岁少年儿童普
及率100%。
1992年,刘兆俊任校长。1995年8月并入镇中心小学时,在校学生128人。教师8
人,其中民办教师3人。
第二小学1968年12月,东风生产大队成立东风红校。用原完全小学校南半部为校
舍,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校舍23间。教师7人,其中民办教师5人,王传森任校长。
设教学班5个,学生16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1%。
1975年改名东风小学校,李淑芹任校长。在校学生156人,自1979年起,生产大
队对校舍、校具实施“双改造”、“六配套”。至1984年,教室新建4间,翻修17间;
砖铺教室地面198平方米,新装玻璃门窗120平方米,筑院墙22米,建厕所1处。更新
桌凳90人套。达到验收标准。累计投资1.6万元。1985年,改称相公庄第二小学校。
王绍玲任校长。1986年,在校学生16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年巩固率
100%,学生毕业率100%,12~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100%。1987年,王教本任校
长。1992年,郑秀英任校长。1995年有学生123人。教师7人,其中民办教师5人。8月
并入相公庄镇中心小学校。
第三小学1968年12月,东方红生产大队在原相公庄完全小学校址成立东方红红校。
校园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校舍29间。教师10人,其中民办教师6人。王绍修任校长。
教学班5个,学生29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0%。1972年周克昆任校长。因东方红生产
大队解体,由东升、前进、胜利、朝阳4个生产大队共同筹集经费,并负责学校管理。
1975年,改称东方红小学,张乃英任校长。在校生271人。最多时达8个班,学生300
余名,教师16名。自1979年,4个生产大队投资2万元,对校舍、校具进行改造、配套,
至1984年,翻修校舍27间,更新桌凳160人套,新修院墙、厕所。达到验收标准。
1985年,改称相公庄第三小学。1986年在校学生24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4%,在
校生年巩固率100%,学生毕业率100%,12~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100%。自1994
年,刘恩军、王育华先后任校长。设教学班5个,有学生151人。教师10人,其中民办
教师6人。1995年8月,并入镇中心小学校。
中心小学1968年12月,卫东生产大队在原郑家庄分校建卫东红校。校院占地面积
2670平方米,校舍47间。刘炳瑞任校长,教师11人,内有民办教师7人。教学班5个,
学生208人。入学率91%。
1974年刘树梅任校长。1975年改称卫东小学校,有学生210人。1985年该校改名
相公庄中心小学。同年,村委会投资6.5万元,新建校舍30间,新置桌凳230人套,重
修院墙、厕所,新修操场。达到验收标准。1986年,在校学生225人。适龄儿童入学
率96.6%,在校生巩固率100%,学生毕业率100%,12~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99.9
%。“四率”达标,进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
1989年,村委会投资10万元,翻建教室21间、办公室5间、仪器室1间,并增添办
公和教学设备。1995年有教学班6个,学生228人。教师14人,其中民办教师6人。8月
并入镇中心小学。
镇中心小学1995年8月,相公庄镇政府调整学校布局。庄内第一小学、第二小学、
第三小学、中心小学合并建立相公庄镇中心小学。校址在原相公庄联中校舍。分校在
原中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共9670平方米,校舍113间。教学经费由各行政村和镇政
府统筹。校长王兴民,教导主任王德勇。教师33人,其中民办教师7人。设教学班13
个,其中5个班在分校。共有学生578人。学制5年,使用全国统一教材。1996年,有
教师35名,学生54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