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185&run=13

相公庄教书育人历有传统。唐宋以后,崇尚儒学,庄内兴办学堂、社学、学屋、
书房,“课幼教子”,代代相袭。
明清时期,教育进一步发展。清朝中期,创办乐育书院。咸丰至光绪年间所办会
课、义学,书屋、学房遍布街巷。据清光绪年间的《王氏族谱》载:康熙、雍正年间,
庄内连出王世睿、王尔藩两名进士,并涌现出14名举人和大批秀才,“读书之俗愈谆”,
且“久而不能泯没”。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明令废科举,办新学。相公
庄于1905年创办乐育高等小学堂,后称小学校。从此,庄内开新学之风。民国时期,
由于儒学扎根较深,私塾禁而不废。1938年7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本庄,庄内教育受
到巨大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相公庄处敌我争夺的结合部位,
1946~1948年,双方三进三出,学校时办时停,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1948年春,相公庄最后解放。同年秋,区立完全小学在庄内开办,入学人数逐年
增加。私塾绝迹。自1950年初,小学每年都有两三个班学生毕业。其中,一批批赴外
地升入中学。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全民办学校”、“教师回原籍教学”
等政策影响下,入学人数虽骤增到1040余名,但教学质量下降。1968年11月后,小学
由生产大队(村)自办或联办,全庄分设4处小学校,学龄儿童全部入学。
自60年代中期,庄内开始兴办中学。1965~1967年创办农业中学一所,1973年以
3处小学的附设初中班为基础,成立联合初级中学。1995年8月调整学校布局,4所村
办小学合并成立镇中心小学,撤销联合中学,章丘县十二中改为镇中心中学。庄内小
学毕业生全部入中学就读。
成人教育,1948~1956年兴办冬学,识字班,1965年在各生产大队设扫肓点。8
0年代以后,职业培训、函授,委培和技工学校教育在庄内兴起。
由于教育不断发展,居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1949年建国时,入小学人数仅210
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仅有2人。到1996年,先后离庄在外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逾500人,
其中近半数为局级以上干部或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教授、研究员、高
级工程师、高级编辑、画家及长期任县(处)以上领导职务的不下七十人。
在农业人口中,1986年有在校小学生79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8%,在校生巩
固率100%,小学生毕业率100%,12~15周岁少儿普及率99.9%,小学教育实现“四
率”达标。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习。1986~1996年
间,全庄有168名学生升入大中专学校。成年人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数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