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集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6&rec=135&run=13

1492年(明弘治五年)《章丘县志》载:邑内设集者,相公庄为其一。由此可知相
公庄集市最少有500多年的历史。集市地址在下河涯。清咸丰年间修筑围墙后,从东
北门至刘庄街门,集市长达二三华里,农历逢五、排十为集日,集期1天。40年代后
期,增加农历逢三、八为小集,集期半天。50年代中期,集市迁址半壁街,向北延伸
到原玄帝阁门里。1984年,集址复迁下河涯。东自镇中路,西至原新街门,并向北伸
至菜市街。1953~1983年取销三、八小集,1985年恢复。集市区域东自东北门街口,
西至菜市街。1987年后,集市区域拓宽。至1996年,除下河涯东西大街外,还包括菜
市街、商业街,镇中路,并向北延伸至平普路。交易面积达3.1万平方米,设施投资
累计8.8万余元。
集市规模,清代以前尚小。清乾隆年间,为扩大集市,增加物资贸易量,相公庄
实行若干优惠办法,招引四方客商。诸如:每逢农历五、十,在集上设茶水桌,免费
供客商饮水;为外地知名商家专辟营业地点或摊位;免费存放物资,包购菜商下集以
后剩余的蔬菜和易烂易坏商品等。这些优惠方法,当时谓之“请集”。实施后,相公
庄集逐渐扩大为章丘中部最大的集市。至清末民初,相公庄大集设有粮食市、估衣市、
木货市、铁货市、窑货市、广货市、蔬菜市、牲口市、柴禾市等。沿下河两旁,分4
行由东往西,摊位一个连接一个,形成长达3华里长的集市长廊。建国初,上市摊位
900多个,设有粮食、窑货、瓜果、蔬菜、肉食、杂货、木货、柴禾、估衣、牲口等
市。1953年,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后,集市管理加严,上市物资减少。1959~1961年,
受自然灾害影响,农副产品价格猛涨,小麦达10元/斤,地瓜干3.0元/斤,胡萝卜0.5
元/斤。1962年后,农业生产恢复,集市贸易渐起活跃,物价迅速回落。“文化大革
命”开始后,由于限制家庭副业,打击短途贩运,造成物资供应紧缺,集市贸易冷落。
1978年后,物资日益丰富,流通渠道通畅,庄内投资改善集市交易环境,扩大交易面
积。工商管理部门建有部分固定摊位设施,并增强监督服务。1996年,设国合(国营
与供销摊点)、木货、禽蛋、肉食、土杂、瓜果、蔬菜、粮食、猪羊等9个市口,每集
平均上市摊位3100多个,商品价值94.7万元,参加交易人数3.2万人,成交额24.3万
元;小集设国合、禽蛋、肉食、土杂、蔬菜等5个市口,集均摊位920多个,参加交易
的人数1.2万人,成交额4.1万元。
集市的设立与发展,促进了庄内贸易,活跃了民间经济。1949年建国时,庄内赶
集摆摊的商贩有七八十人。如刘庄街的肉食屠宰,太平街的蔬菜,河南的干鲜货,当
铺街及南北大街的杂货,奎文街的烟草、火柴,半壁街东段的食盐等,形成摊贩群。
1982年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一部分剩余劳力转向集市贸易。经营商品有布匹、
鞋类、服装、日用杂货、干鲜果、蔬菜、肉类、糕点、烟茶、调味品、海产品、粮食
等数十种。1996年,全庄常年从事贩运和集市贸易的有270余人,其中一村80余人,
四村140多人,五村30余人,六村10余人,七村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