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6&run=13

胜利村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北镇街道办事处, 原村中心处北纬37°23′,东径118
°01′。东邻蒲城乡北三村,南接和平居委会,西界红旗居委会,北与五四居委会接
壤。1997年有六块居民区:分为四处居民居住区和二处企业集团宿舍区。四处居民区
中原老村居民区南北200米, 东西180米,面积为36000平方米,其他三块居民区面积
为27 440平方米, 计63440平方米;企业集团二处宿舍区建筑面积为8795平方米。原
老村中心距北镇街道办事处1.5公里, 西北距市府驻地4公里,南距黄河3公里,西距
205国道0.5公里。市内渤海三路、黄河二路、黄河三路穿过居民区和厂区,居民区内
公路紧连黄河一路和205国道,交通便利。
胜利村原属北镇的一部分,通称侯家场。村内有以姓氏命名的几个小区域,如:
吕家油坊、韩家崖、申家车门、于家胡同、张家园子等。1945年解放后,北镇归属蒲
台县,以玉皇庙为中心,把北镇分为东村、西村、南村、北村;现在的胜利居委会和
红旗居委会属东村;1953年初级社时,东村分为两个生产队,一队即现在的胜利村;
1955年成立高级社,一队成为曙光农业合作社十一队中的一个生产队;1961年底改称
胜利大队,1980年称胜利管委会;1984年全体村民转为非农业户口,建胜利居民委员
会。
胜利居委会之居民其祖先皆由外籍迁来。据村内侯氏家谱记载:先祖于明初自河
北枣强迁入,至今已有23代;申氏家谱记载:先祖于明时自滨州城北申家庄迁入。村
中原有侯、吕、高、申、邢、韩、梅、张、辛、董、薛、王、徐、杜等14个姓氏,后
又有其他姓氏陆续迁入。1994年始,居委会与所属企业环宇纺织集团的户口分开管理,
至1996年底, 居委会有116户,人口268人,企业有35户,集团户一个,计191人,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6‰。解放初期村内耕地850亩,至1984年底可耕地全部被征用或占用。
现居委会的支柱产业为环宇纺织集团公司。居民除从事工业者外,多数以个体工商业
为主。
1996年从业人口265人, 其中从事工业者230人,其他业者35人;全年总产值110
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278万元,其他业产值为722万元;人均纯收入3600元。

曲折的农工商之路
北镇自古就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重镇,南靠河流(大清河或黄河),东西水路运
输繁忙;南北大道是青、登、菜诸州进京的必由之路;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
鲁北较大的工农业产品集散地,特别是它的逢三排八大集,更是驰名遐迩。清末民初,
邻近的惠民、利津、广饶以及较远的黄县、章丘、宁津、周村等地的商人,陆续来此
开设商号;附近的许多富民也来镇上经商,或收购棉花、土布、粮食,或为英美洋行
代销香烟、煤油、面粉等。这里的经济虽然有时繁荣,有时衰败,但是居住在这里的
人们形成了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模式。1945年以前,村中就有多处私营企业和商号,轧
花厂8处,榨油厂1处,化工厂1处(主要是炼煤油),印染房两处,木工厂1处,土制卷
烟厂1处, 以及侯姓开设的和记茶庄和记木料场,还有福泉永酱园、志云祥鞋店、点
心铺、古衣铺、包子铺、烟酒糖茶店、旅店、饭馆、馍馍房;外地人开设的商号有诸
城朱姓的车马挽具厂,沧州郭姓的鞋庄等。人们从事这些经济活动,同时兼营农业生
产, 形成了城乡兼存、农工商互补的生产方式。至1945年8月解放时,全村土地85 0
余亩,110户人家,520人;经过土地改革,贫苦的村民分得了田地和斗争果实;除个
别大的商家把财产转移到非解放区外,其他企业商家照常经营;而且分到斗争果实的
一些贫民,也独自或合作办起了商店和企业。当时,由于济南、青岛等城市尚未解放,
北镇属于鲁北解放区的一处较大的工农业产品集散地,致使方圆几百里的商人、农民
涌到这里进行贸易,促进了市场的繁荣,这是北镇工商业的发展阶段,也是东村工商
业的兴旺阶段。至1948年农工商总产值达4万元(新币),人均纯收入约80元。19 49年
北海币兑换成人民币,物价产生波动,粮食、棉花、布匹等主要物资的价格当年上涨
了20倍。这时,许多城市已陆续解放,过去常来北镇的行商,大都就近到其他城镇去
了,加剧了北镇市场的萧条,在1951年至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中,部分工
商业者在经营中有“五毒”行为受到处罚,一批商户歇业或弃商务农。工商业的发展
进入低潮。“三反”、“五反”运动结束后,党和政府针对新出现的公私关系和劳资
关系紧张、市场萧条的现实,采取措施,在新的基础上调整各种关系,并本着有错必
究的方针,认真落实了对工商业者的政策,使市场得以复苏,1955年达到鼎盛时期。
随之而来的大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三大改造,将私营工商业改为公私合营或
合作经营,叫作:“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一步登天”。无论公私合营还是合作经
营,只吸收个体业的主要经营者参加,挫伤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束缚了个体工商经
济的发展。以后的工商业逐步走向国家单一的管理经营形式,集体和个体的工商经济
逐步萎缩,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家庭副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个体工商业
几近绝迹。
农业的发展, 是在农民成了土地的真正主人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划分了阶级成份,镇压了反革命,向农民颁发了土
地证,这充分焕发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农民对土地的热情空前高涨。经过农业
合作化运动,使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改变了那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状态,生产
力得到了解放, 农业生产开始得到发展。1956年,全村农业生产总值5万元,工值达
0.80元;这种新的向上的形势和好日子,却遇到了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浮夸
风”、“共产风”“瞎指挥”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1960年左右的三年
困难时期,农业生产降到合作化以来的最低水平,每个工日降至几分钱,甚至劳动日
越多,欠集体的钱越多;1963年,扩大了自留地和将“口粮田”分到户种植,叫做:
保本田。 农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村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6万元,达
到历史最高水平。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党的基层组织陷于瘫痪,生产
处于无政府状态,农业经济坠入低谷。
1976年,全村的副业项目仅有:磨坊加工、修表门市部、车行修理、缝纫组、鱼
塘、果园及菜园;土地减少到154亩,人口396人,粮食总产85431斤,人均占有210斤,
全年总收入38521元,人均96.30元,工值0.70元。

艰苦的探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开始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推行
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胜利村的党支部管委会针对新的形势,尝试着艰
难的探索。
胜利居民委员会地处滨州市区,由于城市的扩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胜利村的耕
地被逐步征用,尤其在1980年前后,土地减少的速度加快,到1982年全村仅剩下不能
耕种的几十亩碱地了。1984年根据国家政策,全部村民转为城市居民,成立了胜利居
民委员会。
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地处市区的有利位置,形成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改变观念,
发展经济以工商致富成了人们的共识。观念的改变使人们纷纷投入了办厂经商的大潮。
他们先后办起了个体的涂料厂、食品加工厂、标牌厂,组成了联合装御队、运输、建
筑、海产批发、废钢材批发、烟酒批发、家电维修、布匹批发、肉食批发、茶庄、汽
车摩托车配件、服装批发等,这些能人在富裕的道路上先走一步。但作为集体经济和
没有能力及条件的居民出路在何方?党支部、管委会决心带领他们走集体致富的道路,
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村内继续保留了磨坊加工、旅馆、缝纫、
车行修理、修表门市部等,同时以非常坚定的态度,把黄河三路和渤海三路交叉路口
的一块地保留下来,做为村办企业用地。1979年,组建了水电暖安装队、建筑队和运
输队,从8月份开始,筹建胜利制线厂,投资4.6万元盖车间330平方米,垒起5亩地方
圆的院墙, 并留出了沿街房的位置。投资15万元,购置了2台捻线机,1台槽筒机,1
台并纱机,1台小型打包机,2台摇纱机;1980年3月开工投产。1981年8月建起了地毯
厂, 安装了2台地毯机。1983年预制厂建成,增添了花砖压力机,产出方格花砖。这
些企业都是时间不长或关或停。至1984年,集体经济徘徊不前,难见起色;年总收入
在5万元左右,集体存款仅5万元,固定资产21万元。什么是胜利经济难以腾飞的症结
呢?他们找到了自身的原因: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战略眼光,少了些开拓精神。党支
部、居委会一班人分析来分析去,胜利的经济要腾飞,需要一只带头雁,需要思想解
放、眼光敏锐、大胆开拓的年轻干部,他们把目光集中到了当时任居委会民兵连长的
侯传光身上。1985年,老同志把28岁的侯传光扶上马,他担起了胜利居委会经济腾飞
的重任。侯传光不负重望,和新老同志一道,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全力奉献,高效
务实地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路在脚下
稳扎稳打,形成规模经济。1985年,重整旗鼓恢复了合线厂。1986年,正是棉花
卖不动,棉纱买不着的时候,谁弄棉纱谁赚钱。居委会领导班子决定建一个2000纱绽
的小棉纺厂。当时,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为凑足50万元的资金,东奔西忙,向居民
借,找门子拉关系,向银行贷;为了请到熟谙纺织技术的人才,不惜三番五次找到人
家门上,终于感动了“上帝”。一边基建一边购机器,于10月创办了滨州市北镇棉纺
厂, 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1987年决定扩大生产力,新增纱锭1万
枚;为筹资金,10天之内跑了20余家单位,磨破嘴皮、费尽心机,最后经地区外贸畜
产公司牵线搭桥, 与省外贸畜产公司达成协议,对方投资300万元,由棉纺厂按贷款
利率付息并每年提供平价棉纱1400吨。有了这个外部条件,组织人马日夜兼程,采购
设备,职工培训齐头并进。这次,连同自筹资金共计投资800万元,新增纱锭1万枚。
1988年7月完成了扩建工程并正式投产,形成了13000枚纱锭的生产能力,当年实现产
值702万元,利税161万元,成为全区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同年被滨州市人民政府命名
为滨州市第六棉纺织厂。1989年又投资220万元,扩建织布车间,新增布机100台,形
成了纺、织配套。但这年夏季,由于政治的原因,西方世界停购我们棉纱,“六棉”
的产品恰恰又是为外贸生产的! 市场萧条,企业面临困境。居委会及企业领导人请教
专家,走访用户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江南市场,在江南开设了办事处,奋力支撑
着使人焦虑的局面。1989年至1992年,我国整个纺织企业都处于困难时期,大批企业
亏损,部分企业经受不了煎熬而颓然倒下。滨州“六棉”却像一头倔犟的拓荒牛,誓
不松套,决不回头,产值逐年递增,1989年的企业产值猛增到1632万元,利税上升至
189万元。1986年至1989年,三年迈了三大步,跳跃式的发展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989年获得“三级计量管理合格单位” , 1990年获得了“省级标准化管理证书”,
1991年通过了省纺厅组织的小棉纺“一档水平验收” 并取得了合格证。从1990年到1
993年之间,工业产值年均在2500万元,年均利税在180万元以上。1993年全国乡镇企
业工作会议,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
政策的优惠, 为企业的二次腾飞插上了翅膀。1994年,企业又自筹资金400万元上新
项目: 一是投资100万元,引进两台捷克汽流纺及部分梳棉、并条机等设备;二是投
资300万元新建印染厂一处。工程从4月1日破土动工,到7月底120天的艰苦奋战,9月
份正式投产运行。至年底共生产各种色布80万米,产销率96%以上;是年,工业总产
值猛增到6314万元,创利税735.5万元。1995年工业总产值9450万元,利税631万元。
1996年共投资1050万元, 其中改造清花、梳棉、并条、粗纱机投入100万元;更新改
造捻线、槽筒、细纱机投入300万元;为纺织配套新建织布车间5400平方米,投资360
万元;改善办公条件新建办公楼110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为满足生产需要新增500
千伏安变压器一台, 增容费、配电柜、空调等附属设施投资190万元。企业从而形成
了纺、织、染一条龙的配套生产,产品品种多样,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
占有率大大提高, 1996年工业产值达10287万元,利税1050万元。企业生产规模不断
扩大的同时,为改善和提高职工居住条件,1988年投入25万元建职工宿舍900平方米;
1989年投入4万元, 建宿舍230平方米; 1990年投资20万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995年投资162万元, 建起水电暖配套的宿舍楼及平房2800平方米。职工的居住条件
不断改观。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原棉需求量与日俱增,若要保持利税
稳步增长,原棉成为制约生产的关键。企业在国内用棉无计划,进口棉花无进口权的
情况下,于1989年成立原棉科,配备强有力的骨干队伍10几人,采取伸长腿,跑远路
找米下锅,走遍全国各产棉市地和外贸部门,采购原料,确保生产。1993年组织人员
西出阳关,活动于天山南北,在新疆共采购原棉600多吨;开辟了新疆市场,连续3年
从此购进原棉均在1300吨左右。1995年,共组织20余人,领导挂帅,分兵三路,赴新
疆、天津、湖北、河北、省内各地采购原棉,全年总计购进原棉2066吨 (其中俄罗斯
进口棉691吨),化纤232吨,除正常生产用棉外年底储备棉420多吨。1996年共购进原
棉1432吨, 化纤376吨,粘胶394吨,保证当年用棉,年底尚存储备棉300吨,同时与
进出口公司又签订了1997年上半年进口棉合同945吨, 1997年上半年的生产用棉有了
保证。为了减少用棉量,还搞了涤棉混纺。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克服了无数困
难,渡过了道道难关,数年来从没因短缺原料而出现停产和限产的现象。
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1994年,为使企业
适应市场的要求,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化流动,扩大企业经济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
浪的冲击能力,在企业自愿,平等互利,注重效益的基础上,以滨州第六棉纺织厂为
核心层,织布、印染、滨城织布三个分厂和服装、装饰、原料、环鲁公司为紧密层,
以滨港染织有限公司为半紧密层,以滨州市联谊实业公司、滨州市北镇阀门厂为松散
层的11个企业成员,组建了滨州市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由于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增
多,充分体现了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效益猛增的大好局面。从1992年,为适应市场
经济的新形势,加大了企业内部改革的力度。首先毫不犹豫地搞了“三控一包”的分
厂制,划大厂为小厂,划大核算单位为小核算单位,对各分厂实行自主经营,单独核
算,自负盈亏。集团公司与分厂、分厂与车间逐级签定了承包合同,有奖有罚,年终
按合同兑现,达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千斤重担众人挑,大大激发了调动了广大
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从人事制度、产品销售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
制。对公司经理、厂长、科长、车间主任等领导层的任用上,任人唯贤,量才使用,
打破了干部、固定工、农民合同制和临时工的界限,从而达到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人
能出能进,人尽其才。在产品销售上,为多销快销和降低销售费用,采取按销售提成,
对销售人员工资、费用大包干。这样,既达到了降低销售费用,又激发和调动了销售
人员促销的积极性。1996年,集团公司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充分
完善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股份制。针对各厂的实际情况,各自实行不同的承包形式。
有的实行全员承包,按职务缴纳风险金;也有的一个人挑头承包;厂级领导全部缴纳
了风险金。集团内部积极推行股份制企业试点,把原来的捻线分厂组建为“滨州市制
线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公司职工将捻线分厂的全部生产经营的净资产以股份的形式
全部买了下来。
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时刻狠抓产品质量,狠抓企业内部管理,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产品结构,牢固树立科技兴厂战略等诸项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1996年固
定资产达3000万元。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的腾飞,使居委会甩掉了落后村的帽子,居
民生活提前跨入“小康”。1995年居委会党支部被市委授予“奔小康先进支部”,居
委会被市政府誉为“小康居委会”;1996年被地区行署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强村”。

居民生活
经济的迅速腾飞,居委会内的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村民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
居委会投资26万元,对4000平方米街道路面硬化,家家通电,户户自来水,彩电、冰
箱等家用电器普及(空调除外),全部安了有线电视。居民住房为砖木或钢混结构,有
46户住进楼房, 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电话25部,手提机12部,小轿车6辆,运输
车5部,居民存款700余万元,人均年纯收入3600元,居民年均消费2000元。春节、仲
秋节、每户居民都分到10斤油,10斤鱼等副食品,全村凡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人
每月发给老年金60元。为了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和活跃文化体育生活,居委会有卫生
室1处,医务人员2名,各种医疗设备和药品齐全,有图书室1处,存书2000册;有1支
30余人的文艺宣传队,不断演出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建有篮球场1处,篮球架2副,
有乒乓球室1处,羽毛球场地1处;计划生育达标,社会安定。居民其乐融融,生活安
康。

人物
侯传光 汉族, 男,1957年2月出生于胜利居委会一个农民家庭。1964年至1969
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70年至1971年于滨州二中读书,1973年至1977年在滨州市第二
建筑公司工作,1978年至1984年在胜利村任民兵连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
年至1996年任居委会支部书记,1991年至1996年任居委会主任。1986年至1993年任滨
州市第六棉纺织厂厂长, 1994年至1996年任滨州市环宇纺织集团董事长、 总经理,
199 5年获高级经济师资格证书。
十几年来,忠于职守,辛勤工作,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痴心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勇于拼搏。他领导下的“滨州市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居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截止1996年底, 企业拥有环锭纺、汽流纺两万多枚,布机250台,印染生产流水线一
条,年产标准纱4500吨,棉布800万米,色布700万米。主要经营产品有各种棉纱、棉
布、涤棉混纺纱、染色布、服装、纺织配件、各种阀门,各种铁、铜铸件等,以及装
饰工程。 企业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且不占分文贷款资金,职工964人;1996年实现
工业产值10278万元,实现利税754万元(包括折旧提留391万元) 。因企业成绩卓著,
自1991年至1995年连续5年被滨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企业” 、 “文明单位” 、
“经济效益先进企业”、“强企业”等;1991年惠民行署授予“地区级安全先进单位”,
1994年滨州行署授予“强企业”,1990年被省乡镇企业局评升为“省系统级先进企业”,
1993年获“省安保杯优胜单位”,1994年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先
进集体”,1994年省经委、统计局评升为“中型二企业”,199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业部授予全国中型二档企业。
面对乡镇企业起步晚,规模小,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职工素质差等问题,深
化改革, 更新观念,从企业的实际出发,1994年以滨州第六棉纺织厂为核心层,共1
1个厂家、 公司组建了滨州市环宇纺织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成立后,充分体现了企业
集团扬长避短的优势。此后,又在公司内搞“三控一包”的分厂制,各分厂自主经营,
单独核算,自负盈亏,逐级签定承包合同,有奖有罚,使干部职工增强了责任感,调
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此外还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在经理、厂长、科长等领导层的任
用上,任人唯贤,量才使用,打破干部、固定工、农民合同制和临时工的界限,做到
人尽其才。
抓技改, 上水平,扩规模,增效益。建厂10年来,狠抓技改不放松,1987、198
9、1994年,三次三大步,三次共投资1500万元,形成纺、织、染一条龙的配套生产。
1996年投资1050万元,进行机改、更新、配套、电力增容等项目,产值利税稳步增加:
工业产值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年分别为1632、1 750、
2200、 2500、 3347、6314、9450、10278万元;利税分别为189、225、156、12 8、
250、735、631、1054万元。
“科技兴厂”意识牢固,对此笃信不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兴、人才兴
的观念强烈。几年来,经与有关大专院校联系,共培养大中专毕业生28人,社会招聘
高中级工程师11名,企业还规定:对技术改造取得成果或效益显著者,以当年收益的
20%奖励本人。不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后劲
和活力。
在他的领导下,居委会的个体工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居委会的其他工作,如党务、民兵、治安、计生、妇女、共青团
诸项工作都走在前列。居民的生活极大提高。居住环境大大改观,家用电器普及 (除
空调外) ,居民安居乐业,政通人和。因其个人成绩显著、业绩突出,也获得诸项殊
荣。1990年至1994年连续五年被中共北镇办事处党委评为“模范党员”,1988年被滨
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乡镇企业家”,1988年被惠民地区行署命名为“惠民地区农民
企业家” 、 “青年承包租赁明星”,1994年滨州地区行署命名为“明星企业家”、
“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全省新长征突击手”
称号。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届次│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一 │申益川│男 │指导员 │1945.8-1946 │
├──┼───┼──┼────┼──────┤
│二 │申凤祥│男 │指导员 │1947-1949 │
├──┼───┼──┼────┼──────┤
│三 │申瑞祥│男 │支部书记│1949-1953 │
├──┼───┼──┼────┼──────┤
│四 │申益川│男 │支部书记│1954-1956 │
├──┼───┼──┼────┼──────┤
│五 │刘振祥│男 │支部书记│1957-1959 │
├──┼───┼──┼────┼──────┤
│六 │申益川│男 │支部书记│1960-1962 │
├──┼───┼──┼────┼──────┤
│七 │崔同安│男 │支部书记│1962-1968 │
├──┼───┼──┼────┼──────┤
│八 │于敬海│男 │支部书记│1968-1971 │
├──┼───┼──┼────┼──────┤
│九 │修学松│男 │支部书记│1972-1984 │
├──┼───┼──┼────┼──────┤
│十 │侯传光│男 │支部书记│1985-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任期 │
├───┼──┼──┼──────┤
│申益川│男 │主任│1945.8-1946 │
├───┼──┼──┼──────┤
│申凤祥│男 │主任│1947-1949 │
├───┼──┼──┼──────┤
│申瑞祥│男 │村长│1949-1953 │
└───┴──┴──┴──────┘

续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薛成田│男 │村长 │1954-1964 │
├───┼──┼────┼─────┤
│邢万玉│男 │队长 │1965-1968 │
├───┼──┼────┼─────┤
│吕汉廷│男 │队长 │1969 │
├───┼──┼────┼─────┤
│于敬海│男 │革委主任│1970-1973 │
├───┼──┼────┼─────┤
│屈海堂│男 │革委主任│1974-1975 │
├───┼──┼────┼─────┤
│吕汉廷│男 │革委主任│1975-1976 │
├───┼──┼────┼─────┤
│屈海堂│男 │革委主任│1977-1979 │
├───┼──┼────┼─────┤
│吕锡庚│男 │管委主任│1980-1981 │
├───┼──┼────┼─────┤
│邢万玉│男 │管委主任│1983-1984 │
├───┼──┼────┼─────┤
│吕锡庚│男 │居委主任│1985-1990 │
├───┼──┼────┼─────┤
│侯传光│男 │居委主任│1991- │
└───┴──┴────┴─────┘

专业技术人员一览表

┌───┬──┬──┬────┬─────┐
│姓名 │性别│年龄│职务 │职称 │
├───┼──┼──┼────┼─────┤
│侯传光│男 │39 │总经理 │高级经济师│
├───┼──┼──┼────┼─────┤
│侯传村│男 │38 │副总经理│助理工程师│
├───┼──┼──┼────┼─────┤
│高志江│男 │40 │副经理 │助理经济师│
├───┼──┼──┼────┼─────┤
│王中原│男 │31 │副经理 │助理经济师│
├───┼──┼──┼────┼─────┤
│侯传国│男 │44 │副经理 │助理经济师│
├───┼──┼──┼────┼─────┤
│李炳富│男 │67 │顾问 │工程师 │
├───┼──┼──┼────┼─────┤
│范家龙│男 │56 │顾问 │会计师 │
├───┼──┼──┼────┼─────┤
│解祥亭│男 │67 │顾问 │工程师 │
├───┼──┼──┼────┼─────┤
│苏利民│男 │30 │经理助理│助理会计师│
├───┼──┼──┼────┼─────┤
│刘海青│男 │33 │副科长 │助理会计师│
├───┼──┼──┼────┼─────┤
│刘爱华│女 │53 │会计 │助理会计师│
├───┼──┼──┼────┼─────┤
│刘建彬│男 │26 │会计 │助理会计师│
└───┴──┴──┴────┴─────┘

续表
┌───┬──┬──┬───┬─────┐
│姓名 │性别│年龄│职务 │职称 │
├───┼──┼──┼───┼─────┤
│聂红梅│女 │25 │会计 │助理会计师│
├───┼──┼──┼───┼─────┤
│高泽岭│男 │43 │副科长│助理会计师│
├───┼──┼──┼───┼─────┤
│李莉 │女 │38 │会计 │助理会计师│
├───┼──┼──┼───┼─────┤
│邢万玉│男 │55 │科长 │助理经济师│
├───┼──┼──┼───┼─────┤
│吕锡庚│男 │55 │科长 │经济师 │
├───┼──┼──┼───┼─────┤
│修学松│男 │54 │科长 │经济师 │
├───┼──┼──┼───┼─────┤
│朱爱华│女 │40 │主任 │助理经济师│
├───┼──┼──┼───┼─────┤
│马玉荣│女 │28 │科长 │工程师 │
├───┼──┼──┼───┼─────┤
│张浩传│男 │29 │厂长 │助理经济师│
├───┼──┼──┼───┼─────┤
│李玲 │女 │30 │副科长│助理经济师│
├───┼──┼──┼───┼─────┤
│屈明荣│女 │40 │主任 │助理经济师│
├───┼──┼──┼───┼─────┤
│李宝军│女 │30 │副科长│经济师 │
├───┼──┼──┼───┼─────┤
│李丽 │女 │27 │科长 │助理会计师│
├───┼──┼──┼───┼─────┤
│程沛祥│男 │42 │主任 │助理工程师│
├───┼──┼──┼───┼─────┤
│赵连喜│男 │62 │主任 │工程师 │
├───┼──┼──┼───┼─────┤
│秦浩洁│男 │48 │科长 │工程师 │
├───┼──┼──┼───┼─────┤
│高成祥│男 │23 │医生 │医师 │
├───┼──┼──┼───┼─────┤
│吕汉忠│男 │39 │保管员│助理经济师│
├───┼──┼──┼───┼─────┤
│高淑兰│女 │54 │主任 │助理经济师│
├───┼──┼──┼───┼─────┤
│申美华│女 │53 │会计 │助理会计师│
├───┼──┼──┼───┼─────┤
│李文花│女 │42 │出纳 │助理经济师│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性别│出生时间│入伍时间│牺牲时间│牺牲地点 │职务│
├───┼──┼────┼────┼────┼───────┼──┤
│侯谭芳│男 │1927.12 │1949.6 │1956 │上海防空司令部│排长│
└───┴──┴────┴────┴────┴───────┴──┘

撰稿:李振西
编辑:关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