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子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48&run=13

东寨子村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府以北10.1公里,滨城镇驻地东2公里,北临利禹路,
南界张豹村, 东与罗家堡相邻,西与西寨子接壤,整个村落,东西宽235米,南北长
25 7米,面积6万平方米。1997年全村90户,分周、石、高、韩、张、王、袁、肖8个
姓氏,349人,耕地1000亩,人口自然增长率3‰。
东寨子村中的周氏,为元代以前坐地户;石氏由沾化永丰迁此。传说赵匡胤于山
王城驻兵,曾在此扎营,故名寨子。西村亦称寨子,为别重名,本村居东,又称东寨
子。
明、 清属滨州秦台乡东路36保;1930年至1944年属滨七区秦台乡,时有70户,2
90人,耕地1600亩;1947年至1952年属单寺李家乡;今属滨城镇寨子管理区。
1955年建党,1957年成立党支部。1996年从业人口170人:从事农业生产的125人,
产值粮食94.5万元, 棉花18万元,林果园艺10万元;蓄牧业18万元;渔业2万元;从
事工业人员30人,产值15万元;从事商业、维修、运输业的15人,产值18万元。全年
总产值115.5万元,人均纯收入2250元。

建国前后的经济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寨子村处于一种一家一户的封建式的小农生产状态,土地瘠
薄,生产力低下,旱、涝、碱三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封
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农民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生产力得不到解放,
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不过5万元,人均收
入只有45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运动,彻底破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
了土地的主人。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农民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家
一户的小农经济状况,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业
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956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工值0.85元,人均纯
收入120元。 1958年以后,“大跃进”、“浮夸风”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19
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各项生产均降到了合作化以来的最低水平。1960年国民
生产总值仅8万元, 工值降到0.45元,人均纯收入60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党
的基层组织陷于瘫痪,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刚刚复苏的农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
占天时地利,走农、林、牧、渔致富之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推行经济
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981年,东寨子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及障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全村土地承包给农民,自主经营,
重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81年至1 985
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棉花生产,面积达到600亩,单产籽棉250公斤,总产
15万公斤。 出现了6000斤、7000斤、8000斤和10000斤的售棉大户,受到市级的表彰
和奖励。 粮食生产,面积360亩,单产800公斤,总产达到128万公斤。畜牧业迅速发
展,达到户均1.5头牛,总头数135头,年出栏量50头。果园面积40亩,亩收100 0元,
总产值达到4万元。渔业面积20亩,亩收入1000元,总产值达到2万元。全村国民生产
总值38万元, 人均收入600元。这个时期,由于棉花生产过剩,党支部、村委会带领
全村村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棉花种植面积,改善生产条件,
由原来的牛耕改变为机械化作业。该村现有中小型拖拉机57部,配套农具齐全,收割
机13台,播种机15台,其他配套机具应有尽有。此外,党支部、村委会号召和组织村
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目前,全村有参加厂矿企业
生产的合同工30人, 从事商业批发、维修的6户、15人。到1996年底,全村农业性固
定资产113万元, 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均得到了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
貌,1989年东寨子被滨州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96年,村党支部被滨州市委命名为
“奔小康红旗党支部”,村委会被命名为“小康村”。

居民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内各种公共设施和村民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村中房屋
成排, 街道整洁。油漆路面240米,绿化达2400米,家家户户通水通电,电视机拥有
率达到100%。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250元,居民平均衣食住行消费额达1800元,全村
居民存款额达16.5万元, 平均每户6000元。4户安装了个人电话。村中建有卫生室,
各种医疗设备齐全, 能保障村民的初级卫生保健。建有篮球场1处,还有羽毛球、象
棋、扑克等各种体育活动用品,应有尽有。
本村自1942年在村东建校1处, 所设4个班级,教师1人,学生30人;1958年改建
到村南,所设4个班级,教师1人,学生45人;1965年又改建到村西,此时已实行单级
复设,教职员工3人,学生50人,设4个班级;1982年又改到现在的住所,当时共有教
职员工8人, 下设5个班、100余人。1995年遵照上级的指示合并于“八里王”小学,
现在共有教师2人,2个年级、40余名学生。迄今该村共培养大中专毕业生30余人,各
类专业技术人员10余人,分赴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
本村各种教育设施齐全、配套,有党员活动室、治安联防办公室、计划生育服务
室, 这3室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齐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提
高了全体村民的文化素质。

人物
石爱华 又名石建民,男,汉族,1957年生,1986年入党,1990年担任党支部书
记。
几年来,克己奉公,辛勤工作,团结同志,受到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1991年
大调土地,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后确定3年一小调,用来调整因出生
婴儿和去世老人带来的地片分配不均匀。1993年大力改善村内的灌溉设备,改二级送
水为一级送水。1996年率领全村实行“三田制”。1997年3月,村内投资5万余元,修
建了一座小型水库,库容为4000余方,动用挖掘机2台,解决了村中人畜的饮水问题。
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届次│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一 │石俊泽│男 │支部书记│1957-1987 │
├──┼───┼──┼────┼─────┤
│二 │石建春│男 │支部书记│1987-1990 │
├──┼───┼──┼────┼─────┤
│三 │石建民│男 │支部书记│1990-1997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石会泽│男 │社长、大队长│1956-1966 │
├───┼──┼──────┼─────┤
│石坤泽│男 │大队长 │1967-1969 │
│ │ │革委会主任 │ │
├───┼──┼──────┼─────┤
│韩永安│男 │革委会主任 │1970-1971 │
├───┼──┼──────┼─────┤
│石建忠│男 │村委会主任 │1972-1984 │
├───┼──┼──────┼─────┤
│石建春│男 │村委会主任 │1985-1986 │
├───┼──┼──────┼─────┤
│石和平│男 │村委会主任 │1987-1990 │
├───┼──┼──────┼─────┤
│石剑萍│男 │村委会主任 │1991- │
└───┴──┴──────┴─────┘

撰稿:王振磊
编辑:关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