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豹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47&run=13

张豹村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镇党委政府驻地东3公里, 北邻东寨子村,东联李
在天村,南与徐家村相接壤。整个村落东西长356米,南北宽280米,面积近10万平方
米。 1996年全村129户,分李、张2个姓氏,共444人。现有耕地980亩,人均2.2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村北新铺一条7米多宽的沥青公路东西贯通,村西有1条油田
公路南北走向,交通便捷。
张豹村之由来系1369年(明洪武二年)张龙、张虎、张豹三兄弟自河北枣强迁来落
户。张龙居单寺乡罗堡村,张虎居郭集乡东王家,张豹居于此,以名立村。清末甲午
中日战争时与村西李吉村合二为一改称张箔村,直到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仍改称张
豹村,延用至今。
1996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8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800多元。

滞后的农业经济
解放前的张豹村一穷二白,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广大农民仅占有少
量耕地,根本无法解决温饱。1946年12月贯彻山东省《土地改革暂行条例》,广大贫
下中农才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农业合作化运动又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
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经济比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大跃进”、“浮夸
风”、“共产风”严重破坏了刚刚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群众生活陷入极度困难之中。
紧跟其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人们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1962年以后贯彻
中央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使农村工作走上正轨,农业逐步恢复和
发展了。到1963年农业生产大丰收,每个工日从以前不足0.1元到现在每个工日1.8元,
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把刚刚复苏的农村经济推向
破产的深渊,人们心中点燃的希望之火也随之破灭了。

以农为本,多业取胜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
央领导集体英明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方针。1981年张豹大队党支部积极响应党中
央号召,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搞“五定一奖” (定产量、定人员、定工分、定
地片、定效益,对超产部分按一定比数给予奖励) ,当年大见成效。而后把全村土地
承包给农民自主经营,更加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粮食单产281公斤,总产132.9吨;皮棉单产51.5公斤,总产25.8吨,基本解决了农民
的温饱问题。在党中央实行一系列优惠条件前提下,农民群众更是暴发出高涨的生产
热情,农业产量翻番。1985年粮食单产545.5公斤,总产232.5吨;皮棉单产110公斤,
总产48.95吨。 人们的生活开始向富足迈进。为了保证稳产高产,党支部村委会大兴
农田水利建设。近千亩耕地均挖了排水沟,使土地方田化,沟、林、路、渠配套,旱
能浇, 涝能排。1997年2月又拿出部分公共积累基金投资20多万元将祖辈烧窑挖成的
低洼地改建成能容水10几万方的大水库,可以保证全村可耕地在大旱之年抗旱夺丰收。
它不仅解决了群众种田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改变了过去世世代代靠天吃饭的历史,真
可谓一创举!
张豹村的领导们并没有把眼睛只盯在土地上,而是瞄向了国际大市场。今日的农
民并不永远定格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剪影中,而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智慧与
才干。 1989年经过多方考察,认准了国际市场上走俏的丝织业,投资6万余元从江苏
省引进“丰池” 桑种,植苗120亩。为了调动蚕户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村委会规定桑田所占耕地不缴纳村镇提留,村里优先灌溉,优先排涝;统一供蚕种,
小蚕共育, 蚕室有专职技术员消毒,2年不交承包费。政策一出台,受到群众欢迎。
现在全村有100个养蚕专业户,有200多人专门从事养蚕业。1992年蚕茧收获2万余斤,
纯收入12多万元,人均收入300元。人们开始踏入小康之路。
党支部村委会并没有满足已有成绩,而是积极搞内引外联,多业取胜。1995年从
原滨县食品厂引进一套饼干加工设备,与福建联营搞食品加工,当年收入几万元。又
同河北联营搞面粉加工,每年收入近万元。同时全村还涌现了许多专业户,如农民建
筑队就有2支, 饲养业中养牛专业户李振美现拥有黄牛10余头,年收入非常可观,成
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社会主义新农村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正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
社会主义新型农村风貌。
早在1985年村委会就对整个村落进行了重新规划。每户宅基东西宽20米,南北长
23米,80%的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房屋。而后又把弯曲的街道取直加宽,
更加方便了群众生活。 为了改变祖祖辈辈到外村几里地担水的历史,村委会投资3万
元在村北建成了容量10多万方的大水库,安装了自来水管道,把卫生洁净的自来水送
到了家门口,过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代家用电器也走进了农家门,电视普及率
100%, 冰箱、音响也不鲜见。现在80%的农户耕地实现机械化,拖拉机30余部,家
畜(耕牛) 150多头,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腾飞。19
85年党支部村委会号召全体村民集资4万余元建起了标准的六配套学校, 教学条件的
改善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从1985年至1996年考取大中专生16人,是远近闻名的状元
村。村里还建有农村技术活动室(学校),定期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民兵活动室、计划
生育活动展室、红白理事会等全方位工作健康发展。计划生育年年达标,社会安定,
人民安居乐业,正满怀信心迈步走在小康大道上。

人物
李振山 汉族,男,1958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张豹村党支部书记。1979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作努力,得到部队嘉奖,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复员后,于1984年
任张豹村党支部书记至今。10几年来李振山带领支部一班人,同全体村民在致富奔小
康路上,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辛勤工作,团结同志,认真工作,忠诚于
党和人民的事业,带领全村人民战天斗地,踏实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借改革开放的强
劲东风, 抓住机遇,大刀阔斧的工作。搞了多年棘手的村落规划,建了2个大水库,
通了自来水, 整修了农田,建起了食品、面粉2个工厂,年年都上一个新台阶。受到
市、镇两级党委表彰,被授予奔小康治富先进党支部,各项工作年年都得到上级好评。
1996年全村总收入80余万元,人均收入1800多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多亏张豹村有
一个群众信任的带头人。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届次│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1 │李尧 │男 │支部书记│1959-1965 │
├──┼───┼──┼────┼─────┤
│2 │李风林│男 │支部书记│1966-1972 │
├──┼───┼──┼────┼─────┤
│3 │李梅英│女 │支部书记│1973-1977 │
├──┼───┼──┼────┼─────┤
│4 │李振明│男 │支部书记│1978-1983 │
├──┼───┼──┼────┼─────┤
│5 │李振山│男 │支部书记│1984-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李振南│男 │大队长 │1950-1966 │
├───┼──┼────┼─────┤
│张华 │男 │村长 │1981-1984 │
├───┼──┼────┼─────┤
│张吉明│男 │村委主任│1985-1988 │
├───┼──┼────┼─────┤
│张吉河│男 │村委主任│1989- │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性别│出生时间│入伍时间│牺牲时间│牺牲地点│职务│
├───┼──┼────┼────┼────┼────┼──┤
│李振海│男 │ │1943 │1948 │淮海战役│ │
├───┼──┼────┼────┼────┼────┼──┤
│李小宾│男 │ │ │ │ │ │
├───┼──┼────┼────┼────┼────┼──┤
│李同熹│男 │ │ │ │ │ │
└───┴──┴────┴────┴────┴────┴──┘

撰稿:李红堂
编辑:宋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