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王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44&run=13

八里王村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镇驻地东南方向4华里, 北接东西寨子,南临张杠子
和鞭子荻村, 东界东徐家村,西与八里耿村接壤,整个村庄东西长391米,南北宽25
5米,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1996年全村有136户,473人,有王、史、耿、石、刘、
张6个姓氏,耕地886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1996年全村从业人口331人, 其中从事农业的145人,从事非农业的186人,全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16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
八里王与八里耿原为一村,明朝洪武年间,王、耿二氏由河北省枣强迁至此处立
村,因距原县衙八里故得名八里庄。1945年与耿氏分为两村,王氏位于村东取名八里
王村,1984年建八里王村民委员会,1990年下设3个生产队,由村委会统一管理。

封建、落后的小农经济
建国前八里王村长期处于封建式的小农生产状态,落后的生产力、陈旧的生产工
具、封闭的思想观念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贫富的严重极化,再加上连年的旱、
涝、碱三大自然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全村有30%以上的农户只好离
乡背景四处逃荒。直到1949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万元,人均纯收入只有30元。
新中国建立后,八里王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做了土地的主人,
1952年实行了互助组,随后实行了合作化,生产力得到了初步解放,从而也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到1956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元。人民
群众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八里王村的农业生产又处于瘫痪状态,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再度下降。当时国民生产总值降到3万元,人均纯收入降为37元。
立足本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自1979年八里王村将原有的3个生产队分成6个生产小组,1980年又以联产计酬的方式
将土地承包给群众。1981年又将土地全部承包给农民自主经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的积极性,生产力也得到了发展。在这大好时机,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清楚地认
识到: 仅靠人均1.5亩的土地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不现实的,面对村中人多地
少的状况,1979年在沙口组建了50人的包工队,到1982年发展到3个小组,共100余人,
从而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尽快解决,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1983年村支部依靠本村原
有的烧砖技术,选派了5名懂技术、会管理的同志去寿光参观学习,筹措资金6万元,
建起了年产300万块砖瓦窑厂,当年实现产值15万元,年创收6万元。随着群众经济收
入的提高, 村支部又根据当地产麦草的有利条件, 组织群众发展麦草运输业。 自1
980年的两三辆马车开始到1996年为止,相继发展到拥有拖拉机75台、农用运输车2部、
客运车1部的强有力的运输队伍。 目前全村已有60户从事麦草运输业,年收入达到45
万元。现已成为全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运输业的发展,使其他行业迅速
发展起来,为了拓宽经济发展渠道,村委会于1990年创办了八里王集市,定于每月2、
7是上市时间,每集上市人数可达6000余人,八里王集市创办7年来,极大地促进了全
村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各行业的发展,搞活了流通,为本村及周围村农副产品的购
销带来了方便。
为了使全体村民尽快富裕起来, 党支部村委会积极拓宽致富渠道。1996年4月由
村委会和个人共同出资20.6万元,建立了黄河织绒厂(即广景贸易责任有限公司),随
即承包给村民个人经营,该厂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拥有职工30余人,20余间厂房,
有大型织机40余台,该厂投产不久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本厂上交村中承包
费达到2.5万元。同年6月份,由村民个人出资1万元创办了养猪厂,他们聘请了3名技
术饲养人员并采用科学化的饲养方法进行管理,为此养猪厂越办越红火,现在繁殖数
已由开始的十几头增加到70多头,年创收可达到3万元。在这些致富带头人的影响下,
全村从事个体经商队伍迅速增加,其中有经营饮食业的,有经营加工业的,经营范围
也逐渐扩大,目前全村个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
农民生活富裕了,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和壮大,村支部决定在发展其他行业的同
时, 大力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1996年底,全村灌溉面积达100%,沟、
路、 渠三位一体,畅通无阻,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使低产田变成了亩产粮800公
斤,产籽棉200公斤的稳产高产田。截止1996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1万元,人均纯
收入2500元, 彻底改变了八里王村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1995年被评为市文明村,1
996年党支部被市委命名为奔小康红旗党支部。全村被命名为小康村。

村民生活
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村内公共设施和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村内街道
分别铺设了柏油路和沙子路, 户户通电和用上了三级净化的自来水,电视机拥有率1
00%,30%的户用上了电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80%的村
民住进了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60平方米,并有12户安装了电话,户户有存款,平均
每户存款可达到5000元, 人均衣食住行消费额达到1000元。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
990年村中建立了“老年活动室”和“青年活动室”各1处,从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轻
松愉快的娱乐场所。 1993年村中建起了1处育红班,它的开办为全村学前儿童的早期
教育起了重要作用。1995年,滨城镇又在本村创办了镇办小学即滨城镇第五小学。自
办校以来,他们遵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为周围17个村培养了一批批品
学兼优的学生,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近年来随着教学设施的完善和师资力量
的加强, 滨城镇第五小学的声望越来越大,截止1997年,全校教师已达到25人,1年
级至5年级13个班的在校学生已超过500人。另外,为方便群众就医,村中还创办了卫
生室,配备了业务素质强的医务人员和先进齐全的医疗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全体村
民的防病治病问题。此外,村中还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问题进行了妥善安排。规定凡
年满70周岁的人,一律免交一切费用,对村中的五保户除享受政府统筹的生活日用品
外,村委会还每月人均补贴15元,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有了充分的保障,真正从根本上
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多年来,村中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常抓不懈,为此年年
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人物
史俊杰 男,汉族,1956年7月出生于八里王村一个贫农家庭。1976年2月应征入
伍,在部队勤学苦练,每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受到上级的嘉奖,1979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1980年出任党支部书记至今。
10几年来史俊杰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认真工作,忠诚于党的事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勇于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相继组建了包工队、
窑厂,并发动群众发展了70多辆车的运输大队,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挖水库、
架线杆、修公路,真正地实现了“水、电、路”三通,1983年率先施行了村镇住房规
范化。 在他的带领下,1996年全村实现总产值161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群众的
生活水平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里王村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1995年
又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996年被评为奔小康先进党支部。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届│姓 │性│职务 │任期 │
│次│名 │别│ │ │
├─┼───┼─┼─────┼─────┤
│一│王元兰│男│党支部书记│1960-1966 │
├─┼───┼─┼─────┼─────┤
│二│王元松│男│党支部书记│1967-1975 │
├─┼───┼─┼─────┼─────┤
│三│史贞 │男│党支部书记│1976-1979 │
├─┼───┼─┼─────┼─────┤
│四│史俊杰│男│党支部书记│1980-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村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史登友│男 │村长 │1947-1955 │
├───┼──┼─────┼─────┤
│王德智│男 │社长 │1956-1958 │
├───┼──┼─────┼─────┤
│王锡河│男 │大队长 │1958-1965 │
├───┼──┼─────┼─────┤
│王元兰│男 │大队长 │1967-1983 │
│ │ │革委主任 │ │
├───┼──┼─────┼─────┤
│耿家仪│男 │村委主任 │1984-1993 │
├───┼──┼─────┼─────┤
│史俊杰│男 │兼村委主任│1994-1996 │
├───┼──┼─────┼─────┤
│耿兴军│男 │村委主任 │1997- │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性别│出生年月│入伍时间│牲牺时间│牺牲地点│职务│
├───┼──┼────┼────┼────┼────┼──┤
│刘清水│男 │1941.2 │1960.6 │1961.5 │莱阳 │战士│
├───┼──┼────┼────┼────┼────┼──┤
│刘云芳│男 │1956.3 │1980.1 │1983.9 │大兴安岭│战士│
└───┴──┴────┴────┴────┴────┴──┘

撰稿:耿家义
编辑:苑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