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碾李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42&run=13

西碾李村,位于滨州市市区西南隅,即渤海九路南段西侧,北距黄河一路300米,
东南抵黄河旧堤800米。东与东碾李毗邻,北靠滨州财校,南为天华实业总公司厂房,
西接农田。村中分前、后两条东西街道,前街为正街,有通正南的新街道,新街两侧
为规划的排房,布局整洁。前街路北为旧房基改建的砖瓦房,有三条小巷通后街。村
办企业人造板厂和村委会办公室居后街路北。
西碾李村,原名碾李村,与东碾李为一个自然村。李氏先人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河
北枣强迁此立村,因李氏后人多以贩谷碾米为主,俗称碾李家。李氏人丁繁盛,分湾
东、湾西立居,素有东李、西李之分。1955年冬进入农业合作化高潮,东李、西李各
成立了一个农业社,并以农业社为核算单位,财产分明。为工作方便,遂于1956年正
式分解为东碾李、西碾李。
西碾李村居民,还有赵、王、薛、韩诸姓。西碾李原居有沈、张等户,据传,沈
氏为明前坐地户,张氏为早期迁居户,至民国时期先后绝嗣,村西遗有沈家井、张家
湾。 赵氏迁来较早,人口较多。王、薛、韩3姓皆为清末和民国时期附亲而居,王氏
由陈家迁来,薛氏由北镇义和迁来。
1956年, 西碾李村有耕地320亩,人口仅120余口,人均耕地3亩。合作化以来,
该村的农业发展一直比较平稳,粮、棉产量逐年提高;但人口的同步增长和土地的逐
年减少,成为困扰西碾李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
的政策,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道路。西碾李村党支部、村委会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
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过渡为农工商并举的多元化经济,使村民尽快富起来。自1984年以
来,村集体经济收入和个体经济收入逐年提高,村民的生活已由温饱型转变为小康型。
至1995年,西碾李村集体与个体经济总收入逾69万元,人均2300元以上,达小康生活
标准,被命名为“小康村委会”。
西碾李村,清代隶滨州崇德乡,民国时期隶滨县二区李扬乡。1945年滨县解放,
西碾李隶李扬区(后改二区)李扬乡;1958年后,先后隶属北镇人民公社李扬管区、蒲
城区李扬人民公社、北镇李扬管区。1982年滨州市成立,西碾李村委会划归滨州市彭
李乡。
彭李乡于1996年改称彭李街道办事处。

难苦创业的历程
农业经济的发展
西碾李原是个小村, 1956年与东碾东分政时,全村仅45户,共120余口人,有可
耕地320亩,经济状况一般。
解放前,西碾李是个穷地方,村落低洼,居住分散,村中连条像样的街道也没有。
村周围的上等好地多为几户地主、富农所占有,多数农户,只耕种着几亩荒碱薄地,
无法度日,只好靠做点小本生意或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活。解放后实行了土地改革,真
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涨,粮棉产量不断提高,村民的
生活条件初步得到了改善。1956年实行了农业合作化,社员们依靠集体的力量,改造
了荒碱地,改进了耕作条件,农业连年获得了丰收。1957年,西碾李村农业合作社的
160亩粮田,亩产达500斤,总产8万斤;160亩棉田,亩产皮棉80多斤,总产1.2万斤。
社员们家中有粮,手中有钱,真正感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58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但由于受“大跃进”、“共产风”的极“左”影响,丰收成果损失惨重,严重挫伤了
农民的积极性。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造成了严重的饥馑。西碾李村,
在地区农林局干部的指导下,靠种地瓜、萝卜,渡过了灾荒。1962年以后,农村贯彻
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对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基本核算
单位下放到生产队,重新调动起社员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63年,
西碾李大队的粮、 棉产量基本恢复到了1957年的水平。此后稳中有升。据1 965年统
计:该队有粮田178亩,亩产632斤,总产112496斤;棉田142亩,亩产(皮棉) 93斤,
总产13206斤。 社员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
受到很大影响,但西碾李村未形成派性斗争,生产情况比较稳定。在1972年,由于大
兴水利、养猪积肥,采用新的耕作方法,终于创出粮食亩产800斤,棉花单产 (皮棉)
160斤的高产纪录,受到了地、县两级的表彰。
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人口也不断增长,至1976年,西碾李村的人口已增
到260人, 较1956年增加了一倍还多,而土地由原来的人均3亩,下降到人均不足1.2
亩,在严峻的事实面前,干部和群众都警觉到:若不控制人口的增长率,若不破除单
一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难以走出生活的困境的。
农工商并举奔小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方针
政策给农村带来新的转机,注入了新的活力。西碾李村党支部、队委会认真贯彻执行
了党的农村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清除了极“左”思想的影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把全部土地承包给农户自主经营,极大地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
业经济的发展。 以1984年计,全村有粮田150亩,亩产平均1093斤;有棉田52亩,亩
产皮棉平均153斤。 粮棉产量较1979年翻了一番,很快出现了一些富裕的农户。但从
1984年起,随着滨州市市区的扩展,西碾李村的土地一再被征用,人均占有耕地不断
下降。党支部、村委会及时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打破单一的农业模式,走农工商并举
的路子,使村民较快富起来。该村地处市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只要抓住时机,
晃开膀子干,就会一步一重天。村民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很快就兴办起了多种经
济实体, 计屠宰肉食户6家、养鸡户2家、养猪户2家、开饭店1家、干建筑业4家、贩
运蔬菜水果8家、 承包鱼塘1家、开办小型制修厂2家,……这些专业户不但是致富的
带头人,也是先富起来的村民。
西碾李村村办企业主要有人造板厂和板门厂。1991年,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过多
方考证,决定与黑龙江尚志市苇河木材综合加工厂联营开办人造板厂,由双方对半投
资、分利。该项目为填补滨州空白的独家经营厂子,遂于是年12月由滨州市乡镇企业
局以“滨企科字[1991]44号”文审查同意立项,注册为“滨州市人造板厂”。该厂
于1991年6月破土动工, 占地16亩,有车间、仓库、办公室等60间,总建筑面积1740
平方米,购进胶合板整套生产设备,总投资130.6万元。1992年6月投产后,年产胶合
板66万张,创年产值660万元,利税133.5万元,纯利润114万元,双方各得55.2万元。
后效益下降, 遂承包给乙方经营,年交西碾李村委会10万元。板门厂,于1996年8月
成立, 总投资20万元,有厂房9间,设备1套,年纯利6万元。除此,还有房屋租赁、
鱼塘承包等集体收入2万元, 计村集体年收入18万元。自1992年以来,不向村民收取
提留等款项,并对自来水、有线电视等费用由村委会承担。学生上学费用一律由村集
体支付,每年对60岁以上老人发补助金60元。
改革开放以来,致富路子越走越宽,自1995年后,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都得到
飞跃进展, 年总收入达69万余元,全村297口人,人均收入逾2300元,进入小康村生
活标准,被市委、市府授予“小康村委会”。

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 西碾李村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自1
989年以来, 村民的住宅实行了统一规划。全村82户,现已完成54户,并新建成一条
宽畅整洁的南北大街;旧街两旁也已开始按规格改造。规划的宅基,东西长14.5米,
南北长17米,户均占地246.4平方米。户户皆为北屋四间,并建有东、西配房和大门,
整个住院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房屋大多为石头根基、砖瓦结构的平房,前出厦、水
刷石。屋内分切成多间,光线充足,宜于居住。未完成规划的住户,主要集中在老宅
区,房屋也已翻新,规格不等。1994年,村委会投资铺设了街道油漆路面,并户户安
装了自来水管和有线电视线路。 现在,全村已有彩电85台,电冰箱64台,洗衣机7 2
台,外线电话16部,内线电话24部,汽车3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42辆。自1996年起,
已有20户村民家里装上了空调。全村人均衣食住行年消费额达1800多元,户存款额也
不断增长。
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如今全村应受教育的儿童、
少年, 入学率达100%,整个村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
活,村委会投资兴建了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科技夜校、人口学校等活动场所,
引导村民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为了加强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村中建立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精
神文明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村民议事会和民事调解委员会,不断开展普法教育、人口
教育,制定了村规民约,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法制观念和人口观念。多年来本村无违
法乱纪现象发生,无超生现象。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村风大变,在文明创建活
动中,涌现出了一些“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和“十星户”,好人好事也不断涌
现。

人物
赵连刚 1963年6月生。 1979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任生产队记工员。1981年加
入共青团,任民兵连长。本人工作踏实,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富有开拓进取的
精神。1987年开始任村委会副主任,兼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在任职期间,他和同
志们一道,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带头走共同致富的道路。198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成为奔小康的带头人。1995年起,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
任。他上任后,一方面巩固和发展村办企业,一方面号召村民不断开拓致富门路,增
加个体收入,在他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收入和个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自1995年起,
村经济总收入突破69万元,人均逾2330元,使西碾李村步入小康村行列。本人于中共
山东省党校95级农村干部函授大专班毕业。
李守良 1957年生。1971年毕业于北镇中学初中部。毕业回乡后务农,从19岁参
加建筑队干瓦工,也干过电工。1995年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分工村办企业。该同志
为人厚道,有一定管理经验,在发展村办企业中,不辞劳苦,努力做好工作,为实现
小康村做出一定贡献。

历任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
├───┼─────┼───────┼──────────────────┤
│李华之│支部书记 │1965.12-1966.8│李华之、薛连昌均系在部队入党,退伍回│
│ │ │ │村后建党支部 │
├───┼─────┼───────┼──────────────────┤
│王玉西│支部书记 │1966.9-1993.8 │ │
├───┼─────┼───────┼──────────────────┤
│李继成│支部副书记│1966.9-1993.8 │ │
├───┼─────┼───────┼──────────────────┤
│李连顺│代理书记 │1985年前后 │ │
├───┼─────┼───────┼──────────────────┤
│李继堂│支部书记 │1993.8-1995.2 │李为挂职书记 │
├───┼─────┼───────┼──────────────────┤
│赵连刚│支部副书记│1993.8-1995.2 │ │
├───┼─────┼───────┼──────────────────┤
│赵连刚│支部书记 │1995.3- │ │
└───┴─────┴───────┴──────────────────┘

解放后历任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
├───┼────┼────────┼───────────────┤
│李村田│村长 │1950-1955.10 │农业合作化前,东西李合政,村长│
├───┤ │ │东西各一,共同执政 │
│李芳 │ │ │ │
├───┼────┼────────┼───────────────┤
│陈兴吉│社长 │1955.11-1956.11 │ │
├───┼────┼────────┼───────────────┤
│李永之│社长 │1956.12-1958.10 │ │
├───┼────┼────────┼───────────────┤
│李华之│大队长 │1958.11-1965.12 │ │
├───┼────┼────────┼───────────────┤
│李继成│大队长 │1965.12-1989.10 │1968年称村革委会 │
│ │主任 │ │1980年称村委会 │
├───┼────┼────────┼───────────────┤
│李文臣│副大队长│1965.12-1989.10 │ │
│ │副主任 │ │ │
├───┼────┼────────┼───────────────┤
│赵连刚│村委会 │1989.11- │ │
│ │主任 │ │ │
├───┼────┼────────┼───────────────┤
│李守良│副主任 │1995.3- │ │
└───┴────┴────────┴───────────────┘

撰稿:张国梁
编辑:关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