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蒲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41&run=13

李南蒲村,座落于滨州市市区西北隅,渤海九路北端路西,东南距市府2.5公里。
村落北接二十里堡村,西邻张课家,南靠王家居委会,整个村庄约占地27万平方米。
村中分四条长短不一的东西街道,以中一、中二为主街,房屋整齐,街道宽直,新建
钢木结构砖瓦房占93%,在绿树掩映下,呈一派新农村景象。
李南蒲为明代建村。明朝洪武年间李氏五兄弟(郛名福、贵、显、荣、华)由河北
枣强迁至滨州,老大落居李肖海,老二居李果者,老三居黄李,老四居彭李,老五落
此立村,以老五学名李南蒲为村名,沿用至今。原李南蒲分前李南蒲、后李南蒲。后
李南蒲因距滨城20里,村东设有递堡,改称二十里堡。
李南蒲村居民以李姓为众, 其他刘、杜、张、吴、董、陈、苏、郑、于、马等1
0余姓。 据传,刘姓为明朝以前坐地户,杜姓分别由滨城南街与山柳杜迁入,吴姓来
自里则镇岔吴,董姓来自樊家,于姓从于家迁回,其他姓氏源流不详。
李南蒲村委会有156户,520口人,其中劳动力332人,耕地406亩,仍以农业为本,
多余劳力从事第三产业。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199 6
年社会总产值122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90.8万元,工业产值254.4万元,第三产业产
值490.8万元, 三项纯收入1227.2万元,人均纯收入2360元,达小康生活标准,被命
名为“小康村委会”。
李南蒲村清隶滨州崇德乡, 民国时期隶滨县二区李南乡。解放后划归宣王乡,1
958年后一直隶属彭李乡(即今彭李街道办事处)。

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
解放前,李南蒲是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地处张课家大洼的边缘,旱、涝、碱三大
自然灾害严重因扰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丰收年景,粮食产量每亩200多斤,遇上大灾
则颗粒无收,广大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饥寒日子,再加官府的横征暴敛、
兵匪的抢劫,村民不得安生,有6户人家长年在外要饭,有6人出外扛长工,娶不上媳
妇的光棍汉就有26人。解放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生产积极性非
常高涨,粮、棉产量不断提高,村民得到了安居乐业。1955年实行了农业合作化,依
靠集体的力量兴修了水利工程,实行了引黄灌溉,农业连年取得了大丰收。1957年李
南蒲所在的先锋农业联合高级社创出了粮食亩产800多斤,皮棉100斤的高产记录 (在
当时是最高数字) ,受到了国务院的嘉奖,社长杜新亭参加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受
到中央首长的接见。但1958年秋由于受“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等极左
思潮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粮食
产量降到亩产几十斤,造成严重的饥馑。1962年以后,农村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制定的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了生
产队,重新振作起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63年李南蒲的
粮棉产量基本达到了合作社初期的水平,1965年全村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24万元,日
工值0.70元。社员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涨。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使党的基层工作陷于混乱状况,对干部乱批
乱斗,两派斗争激烈,农业生产瘫痪,粮棉产量再度下降。1968年后虽恢复了正常秩
序,但“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并未得到落实,农业生产发展不均衡,呈“波浪式”
发展。 对社员家庭副业一律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李南蒲大队党支部在197
1年恢复职能后, 带领社员试图走出一条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路子,植树造林、种植
蔬菜、养猪积肥,并于1976年办起了第一个村办企业。但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在致
富上并没有迈出多大步子。

经济起飞奔小康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执行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了农业体制
改革,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李南蒲村党支部积极相应党的号召,于1981年推行了承
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给农户自主经营,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农业得到了快速
发展,至1984年,粮食单产达到了1200斤,棉花单产(皮棉) 超过150斤。改革开放给
农村带来生机活力,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1982年滨州市成立,城建范
围不断扩大。李南蒲村的土地先后被地区中医院、地区干休所、市武装部、市劳动保
险处等单位所征用,耕地亩数减少,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村民的需求,村
党支部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起了汽车修配厂、预制厂、食品厂、铸锅厂、
面粉厂等村办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抓住时机,教育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迅速投入经商大潮,很快村中就出现经商大户,计从事交通运输业的21户、从事建筑
业的3户、 贩运蔬菜的13户、开经销门市部的11户、养殖鱼业贩运海产品的26户、搞
车辆维修的9户, 他们不但是致富的带头人,也是村里先富起来的村民。李南蒲村已
由过去的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农工商并举的多元化经济,社会产值逐年增加。20
世纪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部分村办企业受到冲击,效益下降。党支部进
一步深化村办企业的改革,完善了合同承包制和厂房租赁制,扭亏为盈,村集体纯收
入由过去的7万元, 提高到20万元。由于集体经济的增加,对村庄的环境美化,道路
的修整、水电的管道线维修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实现小康生活的全部指标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李南蒲村委会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踏踏实实,一步一个台阶。1996年全村已
实现社会总产值1227万元、 利润122.7万元,人均收入达2360元,达小康生活标准。
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精神文明也取得同步发展。滨州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12月正式
命名李南蒲村为“小康村” 。1997年3月中共滨州地委、滨州地区行署又授予李南蒲
村委会“全区奔小康致富强村”荣誉称号。

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 李南蒲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
984年起, 村党支部、村委会实施了房屋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宅基、街道作出了合理
布局,全村156户,已有133户建成了新的住宅。每个住户的宅基统一为东西宽16米,
南北长18米,面积288平方米。北房4间,皆为石头基础的砖瓦平房,前出厦,水刷石,
美观大方;配房、大门各有特色。四条街道于1990年投资23万元铺设了柏油路面,安
装了自来水管,进行了绿化。村民的衣、食、住、行也已由温饱型变为小康型。全村
已有彩电114台,加黑白电视机,普及率达100%,其他生活设施统计如下:户装电话
12部, 冰箱81台,洗衣机72台,汽车9辆,拖拉机9辆,机动三轮8辆,摩托车34辆。
村民的生活消费额也由过去的人均几百元,上升到1800多元。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全村应受教育的儿
童入学率达100%, 小学毕业率、初中入学率都达100%,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已达8年
以上。村委会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开办有“人口学校”、“青年之家”、“民兵
之家”、“老年活动室”,并配有报刊、图书及扑克牌、象棋等娱乐器材。为保证村
民的身体健康,设立了卫生室,凡烈军属、残废军人、五包老人在卫生室就诊,一律
享受公费医疗。对60岁以上老人每年都发放生活补贴,使之安度晚年。
为了加强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村中建立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精
神文明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村民议事会和民事调解委员会等机构,不断对村民开展普
法教育、人口教育,制定了村规民约,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法制观念和人口观念,多
年来本村无恶性事件发生和违法违纪现象,计划生育被市委、市府授予“示范村”荣
誉称号。在文明共创活动中,涌现出了一些“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好人好事
也不断涌现。

人物
杜新亭 (1918-1994) 男,汉族,1918年生于李南蒲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
弟4个居末, 勉强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15岁下学务农。1945年解放后,曾当过粮站
助手多年。1953年组建李南蒲初级农业社,任社长。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
任北镇先锋农业高级联社副社长、社长、党总支书记。他所领导的先锋联社连年高产,
曾创出过棉花单产皮棉100斤,粮食单产800多斤的当时最好记录,受到国务院嘉奖,
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出席过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华东六省一市农业劳模会议,受
到过中央首长接见。1962年农业体制改变后,回李南蒲大队任党支部书记,致力于农
业的发展,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受冲击时也不灰心,试图走一条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的致富路子。1975年因年老让贤,自己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任职期间克己奉公、兢兢
业业,协助党支部的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更是不顾年高,充满信心的工
作。在他的协助下,开办起了汽车修理厂、铸锅厂等村办企业,直至1994年病逝仍念
念不忘党的工作。
于庆贵 男,汉族。1944年生于李南蒲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忠厚诚实,勤奋好学,
在毕家高小读书时被推选为班长,1960年毕业回村务农,1963年12月加入共青团,不
久担任团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出色、曾被团县委授予“四好团支部”。1966年12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任彭李乡文艺宣传队队长。1968年回村,任村革委会主任兼民
兵连长。1974年任村管委会主任、党支部副书记。1975年任党支部书记至今。于庆贵,
几十年来积极工作,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努力于村级建设。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大胆改革,开拓进取,先后创办起了汽车修理厂、铸锅厂、面粉厂、预
制厂、食品厂等村办企业,并审时度势完善了企业承包制,及时引导村民开展多种经
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尽快走上致富之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南蒲村经济发
展很快,村民亦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1996年村经济总收入已逾1227万元,人均纯收
2360元, 达到了小康标准,实现了小康村的宏愿。1997年3月中共滨州地委、行署授
予李南蒲村委会“全区奔小康致富强村”称号。

历任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出生年月│入党时间│党内职务│任职时间 │
├───┼──┼────┼────┼────┼──────┤
│姜受海│男 │1917 │1954 │书记 │1955-1962 │
├───┼──┼────┼────┼────┼──────┤
│李贤贵│男 │1918 │1948 │书记 │1963-1964 │
├───┼──┼────┼────┼────┼──────┤
│杜新亭│男 │1918 │1955 │书记 │1964-1971.11│
├───┼──┼────┼────┼────┼──────┤
│杜新锋│男 │1930 │1964 │副书记 │1964-1968 │
├───┼──┼────┼────┼────┼──────┤
│于庆贵│男 │1944 │1966.12 │副书记 │1970-1975 │
├───┼──┼────┼────┼────┼──────┤
│于庆贵│男 │1944 │1966.12 │书记 │1975.12- │
├───┼──┼────┼────┼────┼──────┤
│杜新亭│男 │1918 │1955 │副书记 │1975.12-1984│
├───┼──┼────┼────┼────┼──────┤
│李延庆│男 │1956 │1990 │副书记 │1994-1995 │
└───┴──┴────┴────┴────┴──────┘

解放后历任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行政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
├───┼──┼─────┼─────┼───────────────┤
│杜新佃│男 │村长 │1945-1955 │ │
├───┼──┼─────┼─────┼───────────────┤
│姜受海│男 │社长 │1955-1958 │ │
├───┼──┼─────┼─────┼───────────────┤
│李义贵│男 │大队长 │1958-1960 │ │
├───┼──┼─────┼─────┼───────────────┤
│李家泉│男 │大队长 │1960-1962 │ │
├───┼──┼─────┼─────┼───────────────┤
│李贤会│男 │大队长 │1963-1964 │ │
├───┼──┼─────┼─────┼───────────────┤
│杜新锋│男 │大队长 │1964-1967 │ │
├───┼──┼─────┼─────┼───────────────┤
│吴作臣│男 │革委会主任│1967-1970 │ │
├───┼──┼─────┼─────┼───────────────┤
│李玉洪│男 │管委会主任│1971-1992 │1982年滨州市成立后,改称村委会│
│ │ │ │ │。 │
├───┼──┼─────┼─────┼───────────────┤
│李延庆│男 │村委会主任│1992-1995 │ │
├───┼──┼─────┼─────┼───────────────┤
│杜崇贵│男 │主任 │1996- │ │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出生│入伍 │牺牲 │牺牲 │职务│备注 │
│ │时间│时间 │时间 │地点 │ │ │
├───┼──┼────┼────┼─────┼──┼───────────────┤
│董九成│1930│1951.3 │1951.10 │朝鲜 │战士│ │
│ │ │ │ │乔岩山战斗│ │ │
├───┼──┼────┼────┼─────┼──┼───────────────┤
│杜盈周│1921│1946.12 │ │ │战士│1947年参战失踪,1960年2月追认 │
│ │ │ │ │ │ │为烈。 │
├───┼──┼────┼────┼─────┼──┼───────────────┤
│杜冲辉│1921│1947.1 │ │ │战士│1947年参战失踪,1960年2月追认 │
│ │ │ │ │ │ │为烈。 │
└───┴──┴────┴────┴─────┴──┴───────────────┘

撰稿:张国梁 杨尊照
编辑:关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