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李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38&run=13

西李村位于滨州市彭李办事处驻地西南方。东与彭家居委会为邻,西和马家村接
壤, 南界康家村,北承卜家村。整个村落南北长232米,东西宽195米,面积4.5万平
方米,耕地354亩。1996年全村有380人118户,分李、庞、赵、王、戴、张、胡7个姓
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
岁月悠悠,西李村已写就了一部600多年的沧桑史。相传1369年(明洪武二年) 富
宗、贵宗、祥宗、荣宗、华宗五兄弟自河北枣强迁来滨州分别立村,三弟祥宗便在西
李这块土地上定居下来,当时以姓及排行定村名曰昆仑李;后其它姓氏纷纷加入,至
民国初年因村中彭、马、李姓人丁兴旺,为村中3大姓,而谓之彭马李村,世事变迁,
至解放初村中只剩下唯一的大姓李姓,且又多数居于村西部,因此又改称西李村,并
沿至今。
1996年从业人数130人,其中从事运输业者50人,养殖业者22人,屠宰业者20人,
第三产业者38人。全年总产值达150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万元,运输业1000万元,
养殖业0.5万元,屠宰业100万元,第三产业394.5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

徘徊不前的农业经济
解放前,西李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沉重的苛捐杂税
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 加之土质多盐碱,虽500多亩耕地却养活不了70多户人家,大
部分村民过着衣食难保的生活。为维持生计,有些村民或摆地摊,或挑着一副货郎担
子走街串巷做点小买卖,有的则打短工,有的实在不能糊口则出去要饭,甚而有的离
乡背井闯关东。回首历史充满了无尽的艰辛。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人均纯收入不过
30元。
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功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人
们第一次品尝了有劳有获的欣喜,生活条件得到一些改善。在专注农业生产的同时,
有些村民还自发搞起了副业运输。1953年他们集结25挂铁瓦车为迁校的北镇中学运送
建筑材料,获得了一定收入,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1955年西李村成立了初级社,然
后又过渡到高级社-先锋社。 这场农业合作化运动使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56年
工值达到1块多钱,人均纯收入100多元,村民已能基本解决温饱。尤其西李植棉业得
到极大发展,不仅棉花产量高,且质量好,做为棉花技术员的队长李子学还因此被评
为地区劳动模范。由此当时农业繁荣景象可见一斑。但是1958年的大跃进给农村经济
带来很大危害, 丰收的粮棉没人要,再加上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把人们重新
推向饥饿的边缘。1962年贯彻落实《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基本核算单位
下放到生产小队,同时恢复了自留地,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政策宽松了,
村民的一些家庭副业也恢复了,生活渐趋好转。但十年浩劫又无情地摧毁了人们的劳
动果实,自留地和家庭副业都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1975年以前粮食年产量平均
只达10万斤,皮棉1万斤,农业生产终未能走出低谷,村民生活又陷入了困顿。

敢立潮头唱大风
“文革”十年使整个中国的经济在低迷中徘徊,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春雷乍响,
云破天开,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来临了。人们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一次
如此认真的关心自己的命运前途。西李村党支部村委会也紧跟时代步伐,奏响了一曲
新的乐章。首先从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温饱问题着手,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于1981年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了“大锅饭”,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当年粮
食总产即达23万斤, 皮棉4.4万斤,基本解决了温饱。但西李人并不满足只局限于温
饱,他们要靠勤劳和智慧改变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方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
不断深入,为西李村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一个适宜的大环境;又由于滨州市的建立及市
区的不断扩建,西李村一部分土地被征用,这样就出现了一些闲置劳动力;加之离市
区较近,交通便利,信息灵敏,给村民致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环境。于是西李村
人开始走出家门,投入了经商的大潮中。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至1996年个体经济
发展已初具规模,涌现出各行各业的专业户,其中从事运输的专业户有25家,年产值
在1000万元左右, 每户固定资产均在30万元以上,解放、东风等大型运输车辆共2 8
部,年纯收入都在8-10万元左右。今非昔比,西李村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村。
养殖业发展前景也颇为广阔。现村里养鸡专业户有1户,蛋鸡存栏量500只,计划明年
再扩大投资。 1996年新上养狐专业户9家,共投资40多万元,他们从外地购进优质种
狐300只,明年即见可观效益。此外养猪的有1户,生猪存栏量十几头,养鸭的有2户,
收入都相当可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肉等的
需求量越来越大, 西李村人迎合市场需求,有9户专事屠宰业。他们主要为市场供应
羊肉,货真价实,讲求信誉,销路广阔,有很强的竞争实力,由此也带来了令人欣喜
的经济效益,年营业额均在百万元,每户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成为发家致富的代表。
西李村人借助本村优势,结合自身特点都找到了自己在商海中的位置,他们如鱼得水,
各显神通。几年间从事第三产业者有十几户,布匹、服装、副食、五金等无处没有西
李人的身影,每户年纯收入都能达到3万元。还有1户自开一处酒家,物美价廉,服务
周到,吸引八方来客,生意非常兴隆。在国家大力发展个体经济政策引导下,以及西
李党支部村委会的积极支持下,西李村民都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闪光的
足迹,个体经济得以由产生到发展到壮大。
西李党支部村委会在努力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大办集体企
业,虽几番起落,却不曾放弃那份执著。早在1977年便开始了这方面探索。这一年弯
头厂成立了,他们从河北孟村购进原料,主要生产冲压弯头,由于低价购进油田废弃
的半成品,经济效益还算可观,后来由于原料短缺,成本提高,于1978年下马,但却
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
向高科技发展。顺应这一需求,1985年塑料油膏厂建立,以换代产品塑料油膏代替传
统建筑材料油毡,实现了建材史上的革命和飞跃。1992年又经多方考察新上毛巾厂,
投资10万元,高薪从滨城聘请师傅作技术指导,由于质优价廉,花色品种繁多,很快
打开市场, 年产值达150万元,在厂工人达25人,成为村办企业中的佼佼者。1996年
转产成立滨州市通达纺织印花厂,现承包给个人,经营状况良好。经过十几年风雨起
落, 集体经济得到了充实,现公共积累达150万元。在集体和个体都得到迅速发展的
今天,西李村人真正告别了衣食不保的昨天,过上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村民生活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西李村民的生活面貌已焕然一新。100%的农户搬进了装
修考究的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米。村委会规定垃圾定点倾倒,定时清理,给
人们创造了一个洁净清新的生活环境。为改变村民的生活现状,村委会早在1965年就
实现了家家通电,告别了煤油灯的时代,1989年又把自来水引到了各家各户的院子里。
为解决行路难,1992年村委会自投资金80万元铺设了柏油路,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现代化设备也走进了农家门。电视机普及率100%,其中彩电
达70%,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普及率也达70%,摩托车拥有率50%,10%的农户还
安装了空调器, 村民还拥有个人小汽车3辆,短短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
存款平均每户10万元以上,年衣食住行消费额在2000元左右。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
村委会也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民兵之家定期组织活动学
习,还特设政务公开栏,随时接受村民监督,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村里还建有卫生
室一处,定期为村民检查身体,做到小病不出村,有病及时治。村里向来重视教育事
业发展。早在1963年就投资建成村办小学,后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才,于
1994年一次性投资25万元解决了村里适龄儿童进入市直学校受教育问题, 入学率达
100%,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至1996年已经先后培养出大中专学生3名,村委会分
别按大专2000元、中专1000元的标准给予了奖励。随着公共积累的增多,每年由村委
会统一承担“三提五统”和其他公益集资等项资金,减轻了村民负担。村里还自己出
资为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得到村民一致好评。计划生育观念深入人心,普法宣
传工作常抓不懈,20%的村民成为十星级文明户。1996年被市委市府授予“综合治理
先进单位”,被地委行署授予“小康村”荣誉称号。

人物
李安平 男,汉族,1955年出生于西李村一个贫农家庭。1965年至1970年就读于
本村小学,1970年至1972年于彭李中学初中毕业,1974年至1979年在部队服役。由于
表现突出, 受到两次嘉奖,并于1977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至1983年在
公社窑厂工作, 19 83年调任西李村委会主任,1986年任村支部书记,1992年又兼村
委会主任至今。曾当选为彭李乡第二届党代会代表。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者,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毫不懈怠,同时思路开
阔,作风干练,锐意改革,成为全村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在他的领导下,西李由一
个穷村而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年产值达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每户
存款10万元以上,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普及率70%,有些村民还拥有私人小汽
车,真正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变成了现实。他还想群众之所想,努力改变村民生
活条件。1989年实现家家通自来水,1992年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村委会还出资80多
万元修建了柏油路,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一次性投资25万元解决了村里入学儿童的
教育问题,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1996年被地委行署评为“小康村”就是对其出色
政绩的最好评价。
李振华 男, 汉族,1956年出生于西李村一个中农家庭。1996年6月21日加入中
国共产党,曾当选为彭李乡第三、四届人大代表。1966年至1971年就读于本村小学,
1 971年至1974年于彭李中学初中毕业, 1976年至1981年在滨州市农机公司工作。
1988年任西李村会计,1991年至1992年毕业于滨州农校财会专业,1992年任村委会副
主任兼会计至今。
做为领导班子成员,他积极协助李安平书记把各方面工作搞的有声有色,深得上
级好评。他勤勉敬业,无怨无悔,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过上了祖辈从不敢
奢望的好日子。尤其对于自己所负责的财务工作,更是严格把关,从不乱花一分钱,
定期公布帐目,随时接受村民监督,成为群众信赖的当家人。
李安对 男, 汉族,1963年出生于西李村一个贫农家庭,1996年6月21日加入中
国共产党。1970年至1975年就读于本村小学,1975年至1978年于彭李中学初中毕业。
1 984年从事个体运输业,1992年任村委副主任兼民兵连长至今。
他严于律己,工作大胆有魄力,与其他领导成员团结协作,使领导班子成为一个
具有坚强战斗力的整体,带领全体村民率先踏上了小康之路。尤其自任民兵连长以来,
基层民兵连规范化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标准》,使西李村民兵连被评为市级规范
化建设先进单位。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届次│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一 │李同泰│男 │支部书记│1949-1961 │
├──┼───┼──┼────┼─────┤
│二 │李连财│男 │支部书记│1962-1967 │
├──┼───┼──┼────┼─────┤
│三 │李景堂│男 │支部书记│1967-1974 │
├──┼───┼──┼────┼─────┤
│四 │李连财│男 │支部书记│1974-1979 │
├──┼───┼──┼────┼─────┤
│五 │李景堂│男 │支部书记│1979-1986 │
├──┼───┼──┼────┼─────┤
│六 │李安平│男 │支部书记│1986-今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李佩连│男 │农救会长 │1946-1949 │
├───┼──┼─────┼─────┤
│李启昌│男 │村长 │1949-1953 │
├───┼──┼─────┼─────┤
│李玉河│男 │村长 │1953-1956 │
├───┼──┼─────┼─────┤
│李子义│男 │大队长 │1956-1966 │
├───┼──┼─────┼─────┤
│盖连辉│男 │革委主任 │1967-1968 │
├───┼──┼─────┼─────┤
│李子义│男 │大队长 │1969-1978 │
├───┼──┼─────┼─────┤
│李佩民│男 │大队长 │1978-1979 │
├───┼──┼─────┼─────┤
│李连财│男 │大队长 │1980-1983 │
├───┼──┼─────┼─────┤
│李安平│男 │村委会主任│1983-1986 │
├───┼──┼─────┼─────┤
│李子军│男 │村委会主任│1986-1991 │
├───┼──┼─────┼─────┤
│李安平│男 │村委会主任│1992-今 │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性别│出生│入伍│牺牲│牺牲│职务│
│ │ │时间│时间│时间│地点│ │
├───┼──┼──┼──┼──┼──┼──┤
│李会昌│男 │1925│1947│ │章丘│ │
│ │ │ │ │ │战役│ │
│ │ │ │ │ │失踪│ │
└───┴──┴──┴──┴──┴──┴──┘

附:荣残军人
李子全:3等甲

撰稿、编辑:宋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