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里堡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37&run=13

二十里堡村位于滨州市彭李街道办事处北部,东与宣家村相邻,西北与张课家村
接壤,南界李南铺村,北接南吝家村。渤海九路南北纵贯,交通便利。整个村落东西
长3 6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10.8万平方米,耕地800亩。1996年全村有240户764人,
分李、姜、刘、高、张、王、周、沙、韩、马、宣、董、廉13个姓氏,人口自然增长
率为6‰。
二十里堡村由来已久。 最早有刘氏家族在此立村,繁衍生息,相沿数代。后136
9年(明洪武二年) 李姓和姜姓先祖又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村子逐渐壮大。而马姓之
人相传其先祖先由单寺乡马世举村迁入北镇,后又迁入此地;董姓因与马姓姻亲关系
也先后来此落户;廉姓系由廉家庙移来,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后其它姓氏也纷纷到此,
共创基业,才有今日之二十里堡村人丁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又因村距滨州城 (今滨
城镇)20里地,故称二十里堡村。
1996年从业人口390人,其中从事农业者200人,从事工业者50人,从事第三产业
者140人,全年总产值达11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0万元,工业产值150万元,第三产
业产值870万元,人均纯收入2350元。

艰难岁月
解放前夕, 二十里堡村长期处于封建闭锁的小农经济状态。全村有480口人1200
亩耕地,由于土质多盐碱,耕作技术落后,产量很低,遇上旱涝虫灾几近绝产;又由
于土地分配不均,多数农户无地少地(每户1.2亩至30亩不等) ,因此难维温饱。于是
农闲之时,为维持生计,多从事一些家庭小手工业生产。这里村民久有卷子、卷烟
习俗。卷子即做假发,从民间收购来头发做成带长辫子的假发套,由于制作精细耐
用,深受欢迎。二十里堡村的卷烟一直是小有名气的。一提“狮子牌”当地无人不知。
他们一般从青州、临朐购进烟丝,擀成烟卷,然后在集市摆摊或串村叫卖。这些家庭
作坊式的小手工业生产方式陈旧,技术原始,并且局限于一家一户没有形成规模,是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生活现状的。于是为求生存,当长工的有之,要饭的有之,甚
至离乡背井上华工、下关东的有之,弄的家破人亡,客死异乡。一部沧桑史,几许血
和泪!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人均纯收入不过30元。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人们终于迎来欢欣鼓舞的那一刻! 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领导
发动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这场前无古人的革命满足了每一位曾经饱受剥削压迫之
苦的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圆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几千年的梦。人们迸发出空前的劳动热
情,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到1956年村民已能基本解决温饱。1957年全村国民生产总
值达5.5万元,,工值0.6元,人均纯收入80元。但是1958年的大跃进使农村经济受到
极大损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并导致了以后出现的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工值
降到几分钱,干一天买不到一盒火柴,温饱又成了问题。有些村民于是重操旧业,做
起了卷烟生意,生活却没多少起色。1962年落实《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生产队变为基本核算单位,同时恢复了自留地,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村民生
活也有了一定保障。但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中左倾错误泛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农民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都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温饱再次成为问题。二十
里堡村在1968年辛苦创办的集体企业窑厂和建筑队也在“一打三反”运动中流产了,
1970年以前最高工值不到0.30元,人们在痛苦中思考着:出路到底在哪里?

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正当人们在迷惘中求索,苦痛中反思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它如一缕
春风吹散了全中国人民心头的乌云。二十里堡村党支部、队委会抓住时机,解放思想、
积极响应,于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的土地分配形式深受农民拥护,人
们的积极性重新被调动了起来,当年农业大丰收,人们再不为如何填饱肚子奔波操劳
了。加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实施对路,粮食产量稳产增产。1996年达到
20万斤,不仅解决了久为人们头痛的温饱问题,而且开始向富足迈进,中国农民真正
可以挺胸走路了!
为构筑多元型农业经济,党支部、村委会因地制宜,多渠道寻求发展之路。早在
1975年地区商业局为满足广大市民生活所需在二十里堡村建立了蔬菜生产基地,当年
集体收入35000元,人均50多元,这无疑给正遭受饥馑之苦的村民生活带来一点亮色,
由此出现了转机。1981年分田到户,村民种菜积极性更高了。由于不断吸收先进种植
技术,蔬菜生产迅速发展,现在已由最初的100亩扩大到300亩。四季常鲜,淡季不淡,
总产达500万斤, 每户年均收入2500元,极大地丰富了滨州人民的菜蓝子,被市政府
授予“蔬菜专业村”称号。
1978年党支部村委会经过细致考察开辟了40亩果园,植入苹果苗。为便于管理,
1981年承包个人经营,每年向集体交纳一定的承包费。这样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调
动了农民积极性,管理及时有方,1996年产量达10万斤,给村民带来很可观的收入。
为多方改善村民生活,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利用闲置坑塘、河沟发展淡水养鱼事
业。 从1978年至1981年由油建二部动用大型机械帮助开挖河塘,建成规范化水库100
亩。 1979年开始放养鱼苗,有草鱼、鲤鱼、鲳鱼等鱼种。为调动村民养鱼积极性,1
983年开始承包个人经营,至1996年已经进入第三轮承包期,平均每亩承包费400元。
为更好促进养鱼事业发展,村委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全力扶持,无偿提供水源,
电费缴纳方面实行优惠,提供平价饲料等。由于集体倾力支持,使养鱼户消除顾虑,
放心大胆地干,不断加大投入,配备了水泵、增氧机等现代化设备;同时吸收先进养
鱼技术,由“人放天养”的粗放养殖转向精养高产养殖。在主要放养原有鱼种的同时,
又引进易养高产鱼种,如白鳞鱼、罗鲱鱼等,既迎合了人们的口味需要,又带来了可
观的经济效益,每户年收入均在1.5-2万元之间,实实在在成了万元户。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肉蛋等的需求量
越来越大,二十里堡村民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发展个体经
济的政策鼓励下, 有两户村民于1992年开始饲养蛋鸡。 他们从外地购进产蛋量高的
“迪卡” 进口种鸡500只,至1996年已发展到3000只,加之科学饲养,收入颇丰,平
均每户在2万元左右。为了满足人们对猪肉的需求,1996年二十里堡有8户村民开始着
手养猪。 现在生猪存栏量达240头,户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
能,依靠勤劳和智慧,村民们开始走上了致富路。
“要想富,靠工副”,党支部村委会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壮
大集体经济。1976年经过考察,玻璃仪器厂上马。他们从河北、山东潍坊等地购进原
料,主要生产实验室用的玻璃仪器。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山东、河南、安徽、浙江、
甘肃、黑龙江哈尔滨、辽宁沈阳等都留下了二十里堡人的足迹,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1981年由个人承包经营,更调动了承包者的积极性。1987年产
值达到30万元。由于注重信誉取胜,严格质量把关,1989年获山东省计量局颁发的计
量器具合格证书,这是省内同行业获此殊荣的第二家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放
开搞活,经营者更是如鱼得水。在竞争力极强的1996年产值仍保持在10多万元,即增
加了集体收入,又使承包者个人受益。
1984年村委会又投资1万多元建起了印刷厂, 主要为铅字印刷,面向那些要求低
成本、高质量的小客户,目前经营状况良好,年产值达10多万元。
1990年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的精心筹划下渤海塑料厂成立
了。村委会投资30多万元,从兰州兰飞有限责任公司购进国内最先进流水线生产编织
袋、塑料筒等。主要销往小营浓缩饲料厂、滨州市化肥厂、滨南化肥厂等用于产品包
装。当年产值即达100万元,带来了喜人的经济效益。
在二十里堡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都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为
此地委行署于1996年授予“全区奔小康致富强村”荣誉称号,被滨州市政府命名为首
批“小康村”。

村民生活
在党的领导下,二十里堡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村民生活面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95%的农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而且里面都进行了漂亮的装
修。每户均有两处以上宅基,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彻底告别了过去低矮潮湿的
土坯房。为了给村民一个洁净的生存空间,村委会规定垃圾定点存放,由集体定时清
理。村委会从很早就着手改善村民生活条件。1970年家家通电,1986年户户通自来水,
真正把梦想变为了现实。1987年铺设了油漆路,1992年安装路灯23盏,极大方便了群
众生活。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现代化设备也落户农家。电视机普及率100%,电话
40部,大哥大10部,冰箱、空调等也不鲜见。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变革。过去村里自行
车寥寥可数,现在每户则有数辆,而且有些村民还驾起了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就连
种庄稼也实现了机械化,机耕机播,脱粒机脱粒,把村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了
出来。个人存款平均每户万元以上,年衣食住行消费额达1700元。村委会非常重视精
神文明建设,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民兵之家一应俱全,而且经常组织活动学习。
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净化了民风。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普法宣传
等工作更是常抓不懈,年年得到上级好评。村委会历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出资35
万元支持滨州市第六小学发展教育, 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至1996年已经先
后培养出10名大中专生,已在各自岗位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对特殊困难户村委会统一负担,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随着公共积累的增多,
从1987年开始每年由村委会统一交纳工程款、水利费、提留等项资金合计10多万元,
不向村民要一分钱;而且村民浇地、脱粒等水电费用全免,仅此一项,集体每年又要
拿出了3万多元。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今天,二十里堡的村民们真正踏上
了小康路,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好日子!

人物
姜希林 男,汉族,1948年11月11日出生于二十里堡村一个贫农家庭。1965年至
1966年在农业中学学习,1967年任六队现金保管员、物资保管员,1968年任三排排长,
1969年至1973年任三队副队长, 1974年至1976年任三队队长。1976年6月10日加入中
国共产党。1977年任大队副书记,1978年12月任大队书记至今。
姜希林无论身处何职都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朴素踏实的工作作风,一切以群
众利益为出发点。几十年来为使广大村民过上好日子更是呕心沥血,不知疲倦。他思
路开阔,注重多管齐下,全方位发展农村经济,使二十里堡村在农、林、牧、渔、工
等方面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村民们也彻底告别衣食不保的昨天,过上了幸福安康
的好日子。为了树立党的良好形象,他从1979年就带头执行“禁酒令”,逢年过节、
结婚喜庆从不吃请, 从而纯洁了党风。在他的领导下,全村年总产值达800万元,人
均纯收入2350元。村民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自来水,现代家电也走进了农家门,
家家都成了万元户,而且每位村民还享受着集体带来的福利待遇。村支部被评为“先
进党支部”、“五好党支部”。
高凤堂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6月16日出生于二十里堡村一个贫农家庭。
1965年至1966年在农业中学学习,1968年任二排排长,1968年至1976年任三队副队长,
1977年至1987年任三队队长,1987年至1995年任村委会副主任、支部委员,1995年任
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至今。
高凤堂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俯首甘为孺子牛”,深得村民赞
誉。他领导有方,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使党支部、村委会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的整体,
同时又是姜书记的黄金搭档,为二十里堡的发展进步出谋划策,尽其所能。现在二十
里堡的村民们真正踏上了小康路。 家家存款超万元,衣食不愁,电视普及率100%,
户户通水电,还铺了柏油路,生活条件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其领导下,农、林、牧、
渔、 工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养鱼专业村”。1 996
年被地委行署授予“全区奔小康致富强村”,被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村”。
刘秋田 男,汉族,1949年10月13日出生于二十里堡村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家境
贫寒,只在北中读了一年高中便辍学回家。1971年至1974年应征入伍,因在部队表现
突出, 1971年2月28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参加工作, 并任三队副队长,
1978年调任支部委员、大队会计,1996年又兼任村委会民兵连长,一身两职。
作为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刘秋田时时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特别对于自己所负责的财务工作,更是严格把关,精打细算,为二十里堡村的经济发
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建军 男, 汉族,1963年6月12日出生于二十里堡村一个贫下中农家庭,初中
毕业。1996年担任村委会委员、民兵连长。做为年轻一代的领导成员,思想上严格要
求,积极上进;工作上不怕累,不怕苦,协助领导班子顺利开展各方面工作,深得大
家好评。
姜裕华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出生于二十里堡村一个中农家庭。1972年
于北镇中学高中毕业,1973年担任村机磨会计,1974年至1975年任二队队长,1975年
至1978年任大队书记。1978年调任毕家农场书记,1979年又调任北郝书记,1981年担
任张课农场书记,1982年提任彭李乡经委所属的建筑公司经理,现任滨州市裕华实业
总公司总经理、彭李办事处副书记、市人大常委委员、山东省人大代表。
姜裕华为转变二十里堡村的落后面貌做出了积极贡献。1976年在他领导下玻璃仪
器厂上马,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后虽调任它处,但
却始终关注着二十里堡村的经济发展。他思维活跃,观念解放,一直把经济工作放在
首位。依靠不起眼的汽车大修厂和木工组起家,逐渐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拥有化工厂、
思倍思酒业集团公司、门窗厂、精细化工厂为主体的裕华实业总公司,产值过亿元。
尤其思倍思酒、裕华太空水更是全国驰名,屡获奖项。姜裕华同志也成为农民企业家
的优秀代表,多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届次│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一 │李延义│男 │支部书记│1960-1974 │
├──┼───┼──┼────┼─────┤
│二 │姜裕华│男 │支部书记│1975-1978 │
├──┼───┼──┼────┼─────┤
│三 │姜希林│男 │支部书记│1979-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李仁禹│男 │村长 │1947-1948 │
├───┼──┼────┼─────┤
│姜伟清│男 │村长 │1949-1950 │
├───┼──┼────┼─────┤
│李仁玉│男 │村长 │1951-1952 │
├───┼──┼────┼─────┤
│李昭祥│男 │村长 │1953-1954 │
├───┼──┼────┼─────┤
│沙和祥│男 │村长 │1955-1956 │
├───┼──┼────┼─────┤
│李道生│男 │社长 │1957-1958 │
│ │ ├────┼─────┤
│ │ │大队长 │1959-1967 │
│ │ ├────┼─────┤
│ │ │革委主任│1967-1978 │
├───┼──┼────┼─────┤
│李延义│男 │村委主任│1979-1983 │
├───┼──┼────┼─────┤
│李道海│男 │村委主任│1984-1994 │
├───┼──┼────┼─────┤
│高凤堂│男 │村委主任│1995- │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性别│出生│入伍│牺牲│牺牲│职务│
│ │ │时间│时间│时间│地点│ │
├───┼──┼──┼──┼──┼──┼──┤
│李道信│男 │ │ │淮海│徐州│ │
│ │ │ │ │战役│ │ │
└───┴──┴──┴──┴──┴──┴──┘

附:荣残军人
姜寿泰:2等甲

撰稿、编辑:宋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