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集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28&run=13

郭集村位于市区东北部, 属市东办事处,距市政府2公里,是市东办事处驻地。
南临天王堂, 东与常家村接壤,西靠205国道,北临青龙山水泥厂。整个村落南北长
950米,东西长720米,面积68.4万平方米。1996年全村有354户,分郭、张、李、刘、
高、庞、任、杜等姓,共1180人,耕地600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郭集地理位置
优越, 村西紧靠205国道,黄河十路横穿村北,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三分干渠
流径村旁,纵贯所属耕地,水利资源丰富。宽阔的南北大街设龙凤农贸市场,经济繁
荣,买卖交易昌盛。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郭集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和广
阔的发展前途。
郭集村,明代以前村名隆丰镇,村南有隆丰寺,并因“隆丰土布”名享关东。明
洪武二年(1369年),郭姓由枣强迁此,人丁旺盛,、渐为主姓。民国期间,起一、六
集,遂名郭家集,简称郭集。另有张、李、刘、高、庞、任、杜等姓。1985年建村委
会。
1996年, 从业人口450人,其中从事工业者200人,从事第三产业者250人。全年
总产值345万元,人均纯收入2250元。

薄弱的经济基础
新中国建立以前,郭集村处于一家一户的封建式的小农经济状态,经济结构属于
单一的农业经济。土地较少,生产力低下,旱、涝、虫、碱四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
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常年处于饥
寒交迫的困境之中,劳作之余,农闲季节,人们靠织土布到关东出售来维持生活。尤
其是在严寒的冬天,家家户户家庭妇女,在低矮、潮湿、昏暗的小土坯屋里,点着盏
小棉油灯,纺线、织布,一直劳作到深夜,每天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天天如此,每
寸布都浸透着农民滴滴汗水,男劳力把织出的土布运往关东销售,以这微薄的收入来
添补生活, 养家糊口。所以“隆丰土布”,名享关东。解放前,全村生产总值不过5
000元,人均收入也只有10元左右。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破除了几千年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
动,使农民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状况,调动了
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迅速地发展起来。195 6
年,粮食亩产达400斤,棉花亩产30斤(皮棉),全村国民生产总值7.5万元,人均收入
30余元。但由于1958年“大跃进”、“共产风”、“浮夸风”的左倾影响,严重挫伤
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受到了很大破坏。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集体经济
降到了合作化以来的最低水平。 1960年,全村生产总值仅5万元,工值降到0.15元,
人均纯收入10元。1962年以后,贯彻了中共中央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
案) 》,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调整,农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全村国
民生产总值达8万元, 工值达0.40元,人均纯收入70元。1966年以后的10年“文革”
运动,使党的基础组织一度陷于瘫痪,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家庭副业被视为“资本
主义的尾巴”被割掉,集体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刚刚
复苏的农村经济又被推向崩溃的边缘。尽管如此,郭集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在极端困
难的条件下,团结和组织广大群众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顶住“左”的干
扰,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副养农全面发展”的路子,建起了麻刀厂,建筑队、磨
房等副业、农业在副业的带动下也逐步有了起色。到1975年,副业收入达到了9万元,
粮食亩产600斤,棉花亩产(皮棉) 70斤,农业总产值10万元,全村生产总值16万元、
工值1.00元, 人均纯收入150元,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薄弱的经济基础得
到了一定的巩固和加强。

坚持改革开放,走工商致富之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郭集村党支部,村委一班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
持改革开放政策,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全部土地承包给农民自主经营、极大地调
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982年,建滨州市以后,城市建设日新
月异,经济飞速发展,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农村,特别是近郊农村的发展。郭集村地
处市郊,大量土地被征用,党支部,村委会,认真学习了党的开放政策、分析了当前
的有利形势、认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家致富提供了有利的天时。郭集村地处市郊,
距市中心2公里,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不久会成为繁华的市区,又加上村西,南北
大街龙凤农贸市场在此地,这是最难得的地利,占有了天时和地利,这也是千载难逢
的良机。党支部、村委会决定:改变观念、变以农为主为以工商为主,走工商致富之
路。经宣传、教育、鼓励、村民思想很快解放,转变观念、纷纷投入经商大潮中去,
为郭集经济腾飞奠定了思想基础,有的经营副食品批发业,有的经营百货零售业,有
的经营饮食服务业,有的经营个体交通运输业……几年间,从事交通运输的货车及客
车发展到35辆,拖拉机9部,个体企业较大型的有彩印厂、隆丰大酒店、鲁北大酒店、
木材加工厂、嘉乐食品厂等,养殖专业户(养鸡、养狐、养水獭、养鱼等)有15户,到
1996年底, 鱼池水面发展到150亩。1990年,以书记杜芝怀为总经理,成立了鲁北工
商总公司:公司下设化工厂、予制厂、饮料厂、建筑队,到1996年底,村办集体企业
年总产值60.75万元, 个体企业年总产值324万元,农业总产值20.25万元,全村年总
产值405万元, 年纯收入121.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2250元,绿化带5万平方米。通过
几年的努力,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均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
后面貌,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1996年被地委、行署命名为“全区奔小康致富强村”,
1996年被市委政府命名为“五好党支部”。

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随道经济的迅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村内街道铺设
油漆化路面2100米,全部实现了绿化,家家通电,户户通自来水,35%的户有彩电,
黑白电视机早已普及,冰箱(柜)105台,占总户30%,空调25台占总户7%、有85户村
民安装了电话,有30户村民住上了190平方米的2层小康楼,混砖木结构的民居占98%,
人均居住面积达50平方米,私人汽车35辆,摩托车120辆固定资产180万元,集体积累
320万元, 1996年人均纯收入2250元,人均年消费1500元,其中,鱼、肉、禽蛋消费
人年均50公斤。全村村民存款424.8万元,每户平均1.2万元。
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村委投资30万元,建起了党员活动室、
民兵之家、人口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游艺室、篮球场、备有篮球、排球、羽毛
球、乒乓球、棋类、扑克、麻将等文体用品。建有卫生室一处、医疗设备齐全,医生
医疗技术高超、药品充足,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地防治;报刊、杂志30余种,
基本满足了广大村民对政治、文化科技的学习和文体活动的要求。
计划生育达标,1995、1996年被市东办事处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鳏
寡老人入敬老院赡养,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费360元,建规范化幼儿园、
小学一处,儿童免费入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实现了少有所教,老有所养。
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移风易俗,蔚然成风,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开展了普法
教育, 制定了村规民约, 开展“十星文明户”创建活动,每年评选“五好家庭”、
“好媳妇”、“好婆婆”、“十星文明户”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力地推动了精神
文明建设、 村社会秩序良好,几年无犯罪事件发生。劳动力受教育达9年。一个改革
开放,文明守纪,勤劳致富的良好村风基本形成,1996年被地委、行署命名为“全区
奔小康致富强村”,成为奔小康的排头兵,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人物
杜芝怀 汉族, 男,1950年10月书,2日出生于郭集村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忠厚
仁义,勇于任事。1958年-1963年,在本村小学读1963年7月-1965年7月,在后刘完小
高小毕业, 196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学期间,勤奋好学,多次被评
为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1965年-1969年回村参加农业劳动。1969年-1973年服兵役,
1 971年8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977年,从部队转业回村参加农业劳动。1977
年-1984年,在滨州市公安局干自行车管理员。1987年3月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芝怀几十年来,克已奉公,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辛勤工作,团结同志,工作扎
实,忠诚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带领全村人民、抓住机遇,勇于改革,踏踏实实
地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革新观念,改变作风,乘改革
开放的东风,利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成立了鲁北
工商总公司,建有化工厂、予制厂、饮料厂、建筑队。迅速改变了穷村面貌,走上了
全村奔小康的光明大道。1996年,全村集体经济积累300万元,全村年产总值405万元,
人均纯收入2250元。在其领导下,全村实现了“四通”,即通水、通电、通柏油路、
通电话。 有30户村民住上了190平方米的二层小康楼,85户村民安装了家用电话,家
家有电视机,35%的户有冰箱(柜) 洗衣机,7%的户有空调。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投资30万元,建起了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游艺室、老年活动
中心、卫生室等娱乐活动基地。由于他勤奋工作,较高地组织、领导能力,得到了群
众和上级的表彰,1991年、1997年曾几次被评为乡级“优秀党员”,1996年被市委、
市府评为“五好党支部”,1996年被地委、行署命名为“全区奔小康致富强村”荣誉
称号。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届次│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1 │张少武│男 │支部书记 │1949-1955 │
├──┼───┼──┼─────┼─────┤
│2 │张星楼│男 │支部书记 │1956-1966 │
├──┼───┼──┼─────┼─────┤
│3 │庞虎文│男 │支部书记 │1967-1972 │
├──┼───┼──┼─────┼─────┤
│4 │郭在仁│男 │支部书记 │1973-1974 │
├──┼───┼──┼─────┼─────┤
│5 │张星月│男 │支部书记 │1975-1987 │
├──┼───┼──┼─────┼─────┤
│ │苗文凤│女 │支部副书记│1975-1987 │
├──┼───┼──┼─────┼─────┤
│6 │杜芝怀│男 │支部书记 │1987.3-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张宝善│男 │村长 │1947-1950 │
├───┼──┼────┼──────┤
│张少武│男 │村长 │1950-1952 │
├───┼──┼────┼──────┤
│郭荣泽│男 │村长 │1953-1954 │
├───┼──┼────┼──────┤
│张星海│男 │队长 │1955-1957 │
├───┼──┼────┼──────┤
│张文田│男 │队长 │1958-1963 │
├───┼──┼────┼──────┤
│张星珍│男 │队长 │1964-1965 │
├───┼──┼────┼──────┤
│李伦长│男 │革委主任│1966-1969 │
├───┼──┼────┼──────┤
│张云行│男 │革委主任│1970-1973 │
├───┼──┼────┼──────┤
│张国政│男 │革委主任│1974-1975 │
├───┼──┼────┼──────┤
│郭在和│男 │队长 │1976-1977 │
├───┼──┼────┼──────┤
│张星海│男 │队长 │1978-1979 │
├───┼──┼────┼──────┤
│张羲和│男 │队长 │1980 │
├───┼──┼────┼──────┤
│张文田│男 │村长 │1981-1989 │
├───┼──┼────┼──────┤
│张国新│男 │村长 │1990-1997.9 │
└───┴──┴────┴──────┘

县级以上表彰的人员一览表

┌───┬──┬──┬─────────┬─────────┬───┐
│姓名 │性别│年龄│荣誉称号 │表彰单位 │年度 │
├───┼──┼──┼─────────┼─────────┼───┤
│杜芝怀│男 │47 │五好党支部 │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1996 │
│ │ │ │全区奔小康致富强村│中共滨州地委行署 │1996 │
├───┼──┼──┼─────────┼─────────┼───┤
│张文田│男 │61 │党员标兵 │中共滨州市委 │1995.2│
└───┴──┴──┴─────────┴─────────┴───┘

专业技术人员一览表

┌───┬──┬──┬───┬───────┐
│姓名 │性别│年龄│职称 │工作单位 │
├───┼──┼──┼───┼───────┤
│杜芝怀│男 │47 │经济师│郭集 │
├───┼──┼──┼───┼───────┤
│郭在礼│男 │51 │经济师│理事达集团公司│
├───┼──┼──┼───┼───────┤
│张国良│男 │54 │工程师│市三建 │
├───┼──┼──┼───┼───────┤
│张同亮│男 │34 │工程师│市三建 │
├───┼──┼──┼───┼───────┤
│张国政│男 │55 │会计师│市三建 │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性别│出生时间│入伍时间│牺牲时间│牺牲地点│职务│
├───┼──┼────┼────┼────┼────┼──┤
│郭在慈│男 │1927 │1945 │1947 │淄博周村│战士│
└───┴──┴────┴────┴────┴────┴──┘

撰稿:李砚田
编辑:关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