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23&run=13

毕家村位于滨州市市东办事处北郊,北靠东方红公路,南与北郝村接壤,东界秦
台干沟,西和市东办事处二小学为邻。整个村落东西、南北各相距500米,成正方形,
面积达25万平方米。 1996年全村有289户, 分毕、 张、刘、任、屈五个姓氏,人口
1055人, 耕地1079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村内主要街道都已硬化处理,与村外
公路相接,交通极为便利,全村所有耕地都旱能浇、涝能排,水源充足,为增产丰收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毕家村原名任木匠村,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祖毕顺甫由河北枣强迁入滨
城南街定居,逾五世,毕氏三兄弟移居此村,以姓立名,称毕家村。后张刘等氏相继
迁入,代代相传,繁衍至今。解放前属滨县二区侯王乡管辖;1982年滨州市建立,划
入郭集乡,1993年撤销郭集乡设立市东办事处后,归市东办事处管辖。
1996年从业人口385人, 其中从事工业者150人,从事第三产业者235人。全村国
民生产总值165万元,人均纯收入2570元。

于艰难中寻求生存空间
新中国建立前,毕家村长期处于一家门户一个天的小农生产状态,属于单一的农
业经济结构。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绝大多数农户只靠仅有的几亩薄田艰难
度日,再加上严重的旱、涝、碱三大自然灾害的威胁,真是民不聊生。同时还要遭受
三大恶霸即:东霸天、西霸天、中霸天的欺压统治,如此雪上加霜,过着饥寒交迫的
生活。有的实在难以糊口,就离乡背井,到外地逃荒要饭,甚至有十几人当过华工。
新中国建立时的1949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不过2.8万元,人均纯收入也只有25元。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翻天覆地的土改运动,斗恶霸、分田地,政治上经济上
都真正翻身做了主人,毕家村人开始看到希望,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走上了
集体化道路, 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人均收入45余
元。但是1958年的“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使刚刚得到发展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紧跟其后的三年
困难时期更是把人们重新推入饥饿的深渊,人们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党中央及时调
整农村政策,1962年贯彻中央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基本经济核
算单位下放到队,即以队为基础,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村国民
生产总值达8.8万元, 人均收入80元。正当人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时,“文化大革
命”开始了,这场波及全国各个角落的史无前例的运动无情地催毁一切。党的基层组
织陷于瘫痪,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村里出现部分人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给农村经
济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至今仍心有余悸。

凝心聚力铸富路
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春天终于来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人们久违的心扉,
人们重又看到了富国强民的希望。毕家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政策精髓,在清除“左”的错误思想干扰下,首先调整农村产业
结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完全让农民自主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88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已达85.8万元,
人均收入780元。 人们不但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开始向富足迈进。在成绩面前毕
家村党支部村委会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勇乘改革之风放眼外面的世界,走出农家门,
探索新的致富路。“要想富,靠工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毕家村人开始改变观念,
走以副养农的道路。党支部村委会也尽一切可能,支持鼓励村民积极兴办个体企业。
经济上困难者给予资助,技术上薄弱者协助多方求教,遇到意外事故党支部村委会出
面协调解决。毕家村人有了主心骨,开始放心大胆的在商海中搏击。滨州是一个刚崛
起的新型开放性城市,位于黄河下游,流动人口较多,借助于这个优势,有眼光的毕
家村人开始跑起交通运输。几年来由小到大,初具规模,大汽车和农用车发展到15辆,
大型拖拉机5部, 小型拖拉机40余部。有的搞起了家庭养殖:养鸡的3户,养鹅鸭的4
户, 养猪的5户,凭借技术和勤劳,村民们开始踏上致富路,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
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村民们瞅准了这一点,开始从事商品销售,品种齐全,薄利多销,
收入也很可观,从事这种商品零售的有6家,批发的有3家,并还有望发展壮大。此外
还有从事其它行业的, 如开饭店的1家,经营熟食、面粉、食油的有十余户。有的还
自己当起了大老板,如织布加工厂、铝合金门窗安装公司,都是村民白手起家搞起来
的。
1994年胜利油田在毕家村以南兴建“华滨新村”,为村民们劳动致富提供了一个
好机会。 本着有偿服务的原则,毕家村委组织了一个240人的装卸队,负责装卸建筑
所需材料,仅此一举就为每户每年增加2000元的收入。根据常住人口的增多,也为解
决人们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1996年毕家村委与北郝村委共同商议决定兴建“华滨农
贸市场”。毕家村投资80余万元,一切设施配套齐全,为还没有找到致富门路的村民
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受到广大村民的衷心拥护和欢迎。虽然才刚刚起步,
但已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人们纷纷称赞毕家村委真是想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在大抓以副养农的同时,毕家村党支部村委会并没有忘记发展农业生产。为保收
抗旱, 村委投资5万元在村东南角新建了一个长150米、宽120米的大水库,在大旱之
年可以保证抗旱夺丰收。 为方便生产和生活,免除人们的绕道之苦,投资4万余元在
村南修造了大桥一座, 人们无不拍手称快。至1996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165万元,
人均收入为2570元,达到了小康水准。

村民生活
物质生活的提高必然带来精神世界的改观,毕家村再不是从前那个破败凋敝的穷
村了。全村80%的农户都搬进了砖瓦房,家家通电,户户通水。村内整洁的柏油路旁
栽植着各种花草树木, 一派鸟语花香。村里彩电、黑白电视机普及率达100%,冰箱
30%。现代化通讯设施也在这里安了家,有不少户安装了家庭电话,有的还用上了大
哥大。个别户还安装了空调器。自行车几百辆,摩托车70余辆。户户有存款,平均年
衣食住行消费额达1200元。
党支部村委会在大抓经济的同时,没有放松对村民文化水平的教育。协助市东办
事处建起了市东办第二小学,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村民都说
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为了使村民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党支部村委会
建立了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定期组织活动学习,村民游艺室内有扑克、象棋、围
棋等和各种杂志报刊,村民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娱乐。为了增强身体素质水平,购
置了不少体育用品,如单双杠、羽毛球,建起了规范化的篮球场。每年春节特意组织
几十人的龙灯、旱船等文艺宣传队,并曾代表市东办事处出席过滨州市的元宵节汇演。
为防病治病,村委设卫生室两处,设备齐全,药品充足,服务一流,一般觉见病、
多发病不用出村就能得到有效治疗。计划生育工作各种规章制度齐全,计生观念深入
人心, 出生率控制在5‰以下,早已杜绝了计划外生育。为解决村民后顾之忧,搞好
学前教育,建立了幼儿班一处,工作有声有色,得到群众好评。
随着村里公共积累的增多,对福利事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每年对教育事业和公
益事业都进行了大量投入,尤其为了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公粮和提留款都由村委承
包下来。现在毕家村人衣食饱暖,喜在面上,笑在心里,精神焕发,尽情享受实现小
康的喜悦和幸福。

人物
毕雪林 男, 汉族,1959年4月19日出生于毕家村一个贫农家庭。上学期间勤奋
好学,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受到教师同学的称赞。1978
年应征入伍,参加海军陆战队。服役期间,上进心强,军训过硬,作风优良,多次受
到连队领导的表扬,并于1980年7月6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复员回家, 曾在姜家市场搞过商品批发,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济经验。1
985年至1991年任毕家村党支部委员, 1991年至1994年上半年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
94年下半年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
毕雪林在任职期间克己奉公,兢兢业业,想村民之所想,时刻以一个人民公仆的
标准要求自己,带领毕家村人抓住机遇,走致富之路。
首先着手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实现了户户通电通水,硬化街道达3000米,并植
树养花进行绿化,使全体村民生活在一个幽雅洁净的环境里,大大促进了人们的身体
健康。为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建起了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群众游艺室、体育
活动场所。为发展教育,建起了幼儿班和市东办第二联合小学。1996年建起了“华滨
农贸市场”,修建了村东南大桥。1997年建水库,保证旱涝得收。他积极鼓励村民兴
办个体企业, 使穷村面貌焕然一新。1996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165万元,人均收入
2570元。
在其领导下,全村电视机普及化,80%村民住上砖瓦房,20户安装了家用电话,
有的户还安装了空调器。自行车几百辆,摩托车70余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方
面年年先进。1994年被市东办事处评为“奔小康红旗党支部”,1996年被市府命名为
“小康村”。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届次│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一 │毕炭基│男 │支部书记│1949-1955 │
├──┼───┼──┼────┼─────┤
│二 │毕恒云│男 │支部书记│1956-1958 │
├──┼───┼──┼────┼─────┤
│三 │张堂 │男 │支部书记│1959-1960 │
├──┼───┼──┼────┼─────┤
│四 │毕德胜│男 │支部书记│1961-1967 │
├──┼───┼──┼────┼─────┤
│五 │毕本绪│男 │支部书记│1968-1973 │
├──┼───┼──┼────┼─────┤
│六 │毕恒云│男 │支部书记│1974-1975 │
├──┼───┼──┼────┼─────┤
│七 │耿新梅│女 │支部书记│1976-1978 │
├──┼───┼──┼────┼─────┤
│八 │毕绪田│男 │支部书记│1979-1981 │
├──┼───┼──┼────┼─────┤
│九 │毕玉清│男 │支部书记│1985-1990 │
├──┼───┼──┼────┼─────┤
│十 │毕玉峰│男 │支部书记│1991-1994 │
├──┼───┼──┼────┼─────┤
│十一│毕雪林│男 │支部书记│1994-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任淑芳│男 │村长 │1946-1947 │
├───┼──┼─────┼─────┤
│毕永行│男 │村长 │1947-1955 │
├───┼──┼─────┼─────┤
│张堂 │男 │社长 │1956-1959 │
├───┼──┼─────┼─────┤
│刘温 │男 │大队长 │1959-1962 │
├───┼──┼─────┼─────┤
│毕德胜│男 │大队长 │1963-1964 │
├───┼──┼─────┼─────┤
│毕恒云│男 │大队长 │1965-1966 │
├───┼──┼─────┼─────┤
│毕玉柱│男 │革委主任 │1966-1968 │
├───┼──┼─────┼─────┤
│毕德胜│男 │革委主任 │1969-1973 │
├───┼──┼─────┼─────┤
│毕绪永│男 │革委主任 │1974-1976 │
├───┼──┼─────┼─────┤
│张顺华│男 │村委会主任│1987-1990 │
├───┼──┼─────┼─────┤
│毕雪林│男 │村委会主任│1991- │
├───┼──┼─────┼─────┤
│毕玉山│男 │村委会主任│1993-1995 │
├───┼──┼─────┼─────┤
│张友 │男 │村委会主任│1996- │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性别│出生 │参加革命 │牺牲 │牺牲时 │牺牲 │安葬 │职务 │
│ │ │时间 │时间 │时间 │所在单位│地点 │地点 │ │
├───┼──┼───┼─────┼─────┼────┼────┼─────┼───┤
│毕宗以│男 │1926年│1946年12月│1948年12月│四纵32团│淮海战役│徐州城西城│副班长│
│ │ │ │ │ │ │ │西门外 │ │
├───┼──┼───┼─────┼─────┼────┼────┼─────┼───┤
│张希志│男 │1928年│1958年12月│1951年7月 │ │朝鲜战场│ │战士 │
├───┼──┼───┼─────┼─────┼────┼────┼─────┼───┤
│毕德贵│男 │1924年│1946年12月│ │ │淮海失踪│ │战士 │
├───┼──┼───┼─────┼─────┼────┼────┼─────┼───┤
│毕玉光│男 │1926年│1951年2月 │ │ │朝鲜失踪│ │战士 │
├───┼──┼───┼─────┼─────┼────┼────┼─────┼───┤
│毕广吉│男 │1927年│1947年12月│ │ │淮海失踪│ │战士 │
├───┼──┼───┼─────┼─────┼────┼────┼─────┼───┤
│毕德绪│男 │1932年│1951年2月 │1951年12月│ │朝鲜战伤│ │战士 │
└───┴──┴───┴─────┴─────┴────┴────┴─────┴───┘

附:荣残军人
毕恒云二等乙1924年3月生,1946年12月入伍,参加淮海战身,战士
张万芬三等甲1929年7月生,1947年12月入伍,参加淮海战役,战士
毕玉恭二等乙1940年4月生,1958年12月入伍,病,战士

撰稿:毕德庆
编辑:宋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