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20&run=13

常家村位于滨州市区东北部,距市政府驻地3公里,距市东街道办事处1公里。北
依华滨新村, 东邻湾东赵村,西靠滨北化工厂,南接天王堂村。村落南北长450米,
东西宽700米,总面积约315000平方米。1996年全村208户,727人,总耕地878亩。常
家村始建于明洪武4年, 常氏先祖由河北枣强迁此立村,以姓命名常家村。后来赵氏
从湾东赵村迁来。 目前常、赵二姓为村中大姓,此外尚有宋、刘、南、郑等4姓。民
国间,一直属滨县二区郭集乡管辖,新中国建立初,仍依旧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
后,改属北镇人民公社郭集管理区;1982年建滨州市后,改属滨州市郭集乡;1994年
6月郭集乡改为滨州市市东街道办事处, 常家村属之。村址地处滨州市区近郊,西去
数百米即是五日一集的龙凤市场, 为本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1996年,全村从业人员410人,其中从事工业生产者5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150人,其
余从事农业。 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000万元,创利税180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年
底被滨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农业经济的嬗变
在过去那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常家村一直处在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单一的农
业经济结构,发展极为缓慢。1945年,常家村随着滨蒲大地的解放,从日伪统治下获
得了解放。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人民开始真正成为土
地的主人。当时,全村有116户,550人,耕地1717亩。村中1户地主,1户富农共18口
人, 占地280亩。其余为贫下中农,共532人,占地1437亩,人均2.7亩。那时候,由
于生产条件极差,再加各种自然灾害的侵扰,生产力低下,粮食亩产不过百斤,棉花
亩产皮棉不过十几斤。不少土地较多的人家,一年下来尚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多数
贫困的农民虽则节衣缩食,也维持不了一年的生活。有的在种田之余,只好学一点手
艺,从事一点副业生产,以微薄的收入来补贴一家生活的开支。如:常立亭从河北省
学来手艺,从事酥糖生产,后来成为滨州一大特产。此外尚有轧车房、木工房、粉坊、
运输队、货郎担等。50年代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常家人民走上合作化的道
路,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再加上人民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生产得到迅速发
展,粮棉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1957年,1958年这两年是合作化以来粮棉产量最高的
时期, 粮食亩产超过400斤。棉花亩产超过30斤皮棉,工值达到0.70元。村民生活基
本实现温饱自足。1958年由于大搞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兵团作战,大刮五风,大
办公共食堂,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这一年丰
产不丰收,大批粮食、棉花无人收获而抛弃在地里。人们怀着很快就要过上共产主义
生活的盲目乐观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1959年下半年,公共食堂关门,又没有粮食分
给村民,大批农民开始挣扎在饥饿线上。1959年至1961年,三年期间,常家村有近百
人被病饿而死。生产陷于停顿状态,1960年这一年粮棉几近绝产。此后,党的农村政
策进行了调整,实行三级所有,队(生产小队)为基础的新体制,对“一大二公”的左
倾思想和“五风”倾向有所批评和收敛。同时实行“三自一包”,进行生产自救,生
产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但三年困难时期元气大伤,恢复起来比较缓慢。为了维持人
民的基本生活,国家每年发放大批救济粮、统销粮。常家村自1961年至1980年,年年
吃统销粮,最多的年份达到十几万斤。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刚刚恢复过来的
农业生产又陷于无政府状态,党组织停止活动,人心涣散,生产徘徊不前。家庭副业
生产又遭批判,被迫停止。1975年全村635人,耕地1236亩,粮食单产只有161斤,总
产19.60万斤, 棉花单产只有皮棉12斤,总产5525斤,仍达不到1957年的水平,改变
不了生活靠吃供应粮的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工作从政治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过去的
左倾错误路线逐步得到纠正。1980年常家村响应党的号召,把土地重新分给了农民自
主经营,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重新被调动起来,生产力得到
再次解放,人们的生产热情日渐高涨,粮棉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1980年,粮食亩产
为247斤, 棉花亩产为27斤皮棉;1985年,粮食亩产升为750斤,棉花亩产皮棉达120
斤;1990年粮食亩产达1000斤,由于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原因,棉花产量下降到亩产
40斤皮棉。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日益深入人心,农村产业
结构产生重大变动。村民已不再满足于粮棉种植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大批农民由种
植业转向工商业、养殖业和运输业。以农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变为以工商为主,农业
为辅的新生产模式,农业生产在常家已不再占有主要地位。常家的农业经济发生了根
本性的嬗变。

工商致富之路
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常家村土地虽然不算太少,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农
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靠土地一直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为了保住最低的生活水准,
常家人只有另谋出路。这就是在务农之余,搞一点家庭副业,或手艺,或小本生意以
补生计所需。又因地处滨州城区近郊,滨州市之前身--北镇,在历史上就是胶东登莱
诸州北入京津的要道咽喉,明清间曾是一人烟凑集,商贾往来的一大商品集散地。在
这样一个地方,常家村人头脑中的商品经济意识自然要觉醒的早一些。所以早在解放
前,常立亭经营的酥糖业就已闻名鲁北,常家酥糖成为滨州名产。此外,轧车房、粉
坊、木工房、货郎担子也闻名乡里。但都限于小本经营,规模太小,成不了气候。
解放以后,人民生活渐趋稳定,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家庭副业、手工业也得
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除村民个体经营者外,村集体、各个生产小队都开始经营各种副
业生产。60年代,各生产队陆续办起了木工组、面条加工组、豆腐坊、窑场等;70年
代村里办起了汽车销声器厂和3个麻刀生产组。 后来又办起了鞭炮加工厂,生产规模
渐大,盈利可观。后来为了便于管理下放到个体经营,在此带动下,几乎家家户户都
搞起了鞭炮生产,仅此一项,每户年均纯收入可达2000元。至90年代中期,国家限制
鞭炮生产,这项副业才逐渐销歇。80年代,村里又办起了电器维修部,经营了几年也
承包给个体联营。 1985年,在党支部、村委会的扶持下,4户村民联营办起了滨北化
工厂, 生产软麻油、石蜡、年产值2万余元。年年盈利,前途看好。1987年上收为乡
镇企业,1992年又上收为市办企业。1995年搞起轧钢厂,当年效益可观,次年承租给
邹平县一个体户经营,村集体每年收取租金15万元。
90年代以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改革开放的大潮冲
击着每一个村民的心坎,个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多数村民投入工商业生产,种植业
降为次要地位。 自1990年以来,到1996年止,个体企业计有:佳乐食品厂1处、木器
厂2处,运输队1个(拥有载重汽车12部、拖拉机20部),副食品、鞋帽、土特产、百货
批发业20余家, 养鸡场2个,养鹅场12个,养猪场12个。此外还有养鱼场。几乎家家
户户都有一项工副业生产。
由于工商副业生产的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都迅速壮大起来,很快改变了过
去那种生产靠贷款、生活靠供应的状况,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
高。 1980年全村年产总值不过5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元;1985年全村年产总值提高
到120万元, 人均纯收入500元;1990年全村年产总值进一步提高到300万元,人均纯
收入950元; 1996年全村年产总值突破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当年被市
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居民生活
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大幅度上升,为改善村民的物质生活和丰富村民的
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村中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也都相继完工。村内街道全
部沥青化,家家通电、户户通自来水。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观,90%以上的户都住进
了砖混结构的新瓦房,宽敞明亮,摆设入时,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电视普及
率达100%, 50%以上家庭有电冰箱、洗衣机和其它各种家电设备。从事工商业生产
的户多数安装了个人电话。 居民个人拥有小汽车8部、摩托车70余辆。居民年均生活
消费额达1700元,个人存款总数超过200万元。
为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村里投资30万元,占地6亩,建起了一所各种设备配
套齐全的规范化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建卫生室1处,中西医药及各种小型医
疗设备齐全,一般多发病、常见病,不用出村都能得到有效的的防治。此外,还建有
老年活动室、文化室等,各种图书及娱乐设施为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方便。为
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上交的各种提留款、工程款、水电费均由集体负担。村中建有红
白理事会,统一管理村内红白事宜。计划生育达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绩显著,社
会秩序良好。村民家家老有所养,少有所教,户户安居乐业。目前常家人正在党支部、
村委会的带领下,进一步发展个体企业,向着更新的目标前进。

人物
赵永山(1903-1957) 男,汉族,今滨州市市东办事处常家村人。
1939年,滨县全境沦陷为日伪占领区。日军与伪军频繁下乡催粮逼款,人民生活
日趋艰难。农民不堪忍受日伪残酷剥削和压榨,在滨东、利西一带,一些村子的农民
组织起了铁板会进行抗捐抗税,武装自卫。这年秋,常、刘、袁、赵四村民众在外地
铁板会影响下也自动组织了起来,推举常学让为大师兄。这时,赵永山勇敢参加了铁
板会。不久,常学让病逝,常学安继任大师兄。在常学安的领导下,铁板会众设坛练
武,组织民众抗粮抗捐,联庄自卫,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的农民武装。在一次攻打
伪军梅志田部的战斗中,打死敌人3名,缴获匣枪3支,铁板会无一伤亡,极大地鼓舞
了士气。 后来又多次与梅志田部、韩兆坤部等伪军进行战斗。1940年8月17日,常学
安在率领铁板会攻打鼓马李国民党冀鲁边区第二游击区司令刘景良一部的战斗中不幸
殉难。此后,赵永山接任大师兄,力量更加壮大,不断对日伪军进行重创,成为日伪
统治的较大威胁。 1941年3月13日,日伪军王福成、张德功部百余人对常家村进行围
剿。在赵永山的领导下,铁板会奋起反击,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终于把敌人击
退。 会员3人负伤。1941年春赵永山率铁板会众攻打驻利津县杨家皂的土匪赵三营,
被土匪马队包围,会员常吉德等12人壮烈牺牲,铁板会元气大伤。1942年,常家铁板
会120余人, 又联合利津、滨县等10余区的铁板会员近千名,不断砍断日伪军的电线
杆,截断通讯,准备攻打滨县日伪据点。引起日伪统治者的极大恐慌。这年的农历腊
月初一,日伪驻滨城部队纠合利津、蒲台等日伪警备队对常家进行突然袭击。敌人的
汽车一进村,首先以进城和谈为名,骗赵永山上车。赵永山识破敌人的阴谋,率铁板
会众奋勇抗击,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在战斗中赵永山的妻子赵毕氏被敌人子弹击
中,打出肠子,她临危不惧,自己用手把肠子填进肚子,仍挥刀向敌人拼杀,最后壮
烈牺牲, 同时殉难的还有5名铁板会员。赵永山在铁板会众的保护下幸免于难。铁板
会被敌人血腥镇压了,但是他们敢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却鼓舞
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战斗热情,很快迎来滨蒲大地的解放。解放后,赵永山在本村参加
农业生产,1957年病故。
赵云岭 男, 汉族,1944年7月出生常家村一农民家庭。1958年毕业于毕家小学
高级班,回村参加农业生产。1964年任本大队管委会委员、保管员;1966年任小队会
计;1968年任大队会计;1974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今。
自参加大队领导工作以来,工作积极热情,始终把改变本村的经济落后面貌,改
善群众生活作为自己不断奋斗的目标。特别是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全村人民大搞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为创高产田,他力求打破各生产小队的界限,大
搞台田方, 使全村800亩土地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既可渗碱,又加强了水土保持,
第二年便获得大丰收,受到地、县两级领导的重视和嘉奖。为了提高生产力,他为各
生产队购置了柴油机、水泵及各种配套的排灌机械,深得群众的欢迎。在他的努力下,
1977年,投资3万余元,架设了线路,全村户户通了电;1990年,投资8万余元,安装
了自来水管,直通到户;1993年至1995年期间,投资20万元,村中修了油漆路,同时
修了8座桥梁。
为了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始终不放松多种经营和各项
工副业生产。他不仅支持各生产队积极发展集体企业,还全力扶持个体私营企业的发
展。他亲自为企业跑贷款,跑电力,疏通关系,选厂址,从用地和资金方面都给予全
方位支持。在他的领导和支持下,全村家家户户都走上了工商致富的小康之路。终于
1996年全村年产总值突破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实现小康的各项目标,
被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同时,全村被评为文明村,他本人多次被办事处评为模范党
员和先进工作者。
常守光 汉族, 男。1952年古历6月23日出生于常家村一个贫农家庭,1961年至
19 64年在本村小学读书, 1964年至1966年在后刘完小读书,1967年至1970年在后刘
联中初中毕业。在校期间,由于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敢于负责,即任班长,少先队
大队长等职,多次被评为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1971年至1976年在吉林省长春市某部
队服兵役,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服兵役期间
受到表彰和嘉奖,并评为“五好战士”,曾任班长职务。1976年至1977年在本村任民
兵连长,带领民兵赴傅家搞水利工程,获得水利工程优胜奖;同年在抢险救灾工作中
他领导的民兵连被评为“民兵工作先进单位”。1976年至1979年党组织调他到北镇供
销社常家门市部工作(当时叫亦农亦商),任经理,由于大胆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经
济效益明显提高,受到供销社党支部的好评。1979年至1990年在姜家市场搞纺织品、
鞋帽、副食品等批发,由于懂经营会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守法经营被授予为
“文明经商户”。1990年被选为村委会主任至今。1993年被市政府命名为“万名党员
奔小康标兵”。1995年考入省委党校大专班学习,并以优异成绩取得大专文凭。1996
年5月考入省法律法规学习班取得结业证书。
常守光十几年来,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扎扎实实,尊重领导,团结
同志,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能够和
党中央保持一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使广大群众走上
了共同致富的道路,集体经济有了积累,人均收入2500元,使广大群众提前达到小康
生活水平。
常守光对村里的计划生育,村内建设规划等工作非常重视,在其领导下连续几年
被评为先进单位,他自己也被乡政府评为“优秀党员”。
赵宝银 汉族,男。1944年9月9日,出生于常家村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忠厚老实,
乐于助人,勇于任事。1953年至1956年在本村读完小学。1956年至1958年因家庭困难,
读完小学6年级毕业后, 即回村参加农业劳动。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
本村团支部书记,组织青年、团员学文化和科学知识,自荐任教师,被青年朋友们称
为“知心朋友”。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70年被选为民兵连长;同年4月2日光荣的加
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至1980年任公社会计网长辅导所辖区10个大队会计财务管理和
账目以及培训人才等工作。由于成绩显著被评为1976年北镇公社财务管理先进单位。
本人以廉洁,朴素的工作作风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及广大群众的支持,连续几年被评
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会计网长”等光荣称号。1979年至1981年任本村电器维
修、木工组等副业会计;1982年至1990年任支部委员、大队会计至今。
赵宝银几十年来,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廉洁清政,兢兢业业,辛勤工作,团结
同志,认真负责,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政治上自觉地跟党中央保持一致。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率领广大干部、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挥
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还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和党支部其他同志一
道,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利用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鼓励群众大搞养殖业、
加工业、庭院经济,使全村年总产值1000万元,人均收入2500元,提前达小康水平。
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宋长银 男,汉族。1954年6月6日出生于常家村一个中农家庭。自幼忠厚仁义、
勇于任事。1962年至1965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66年至1967年在后刘完小读书,1968
年至1970年在后刘联中初中毕业,上学期间,曾任少年先锋队大队长、班长等职务,
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模范班干部”。1970年12月至1976年在沈阳军区某部服
兵役,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服役期
间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 连续几年受到嘉奖。并担任警卫班长职务。1976年至
197 7年回乡务农担任民兵连长, 水利工程和抢险救灾工作他带头都受到表彰。1977
年至1981年组织调他到北镇公社窑厂工作,担任政工科长。1981年至1989年个人经商
由于懂经营会管理, 积累了丰富经验,1989年被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至今。1995年6
月考入省委党校大专班学习, 并以优异成绩取得大专文凭;1996年5月考入省法律法
规学习班取得结业证书。
宋长银10几年来,克己奉公,忠于职守,辛勤工作,团结同志,敢于坚持原则,
他忠诚于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带领常家村群众抓住机遇,勇于改革,带领群众致
富。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革新观念,改变作风,以集
体公有制经济为基础, 乘改革东风, 利用自己的自然条件,结合本村的实际1989年
“把办好教育当做惠及后人的千秋大业来抓集体投资20余万元,建起29间宽敞明亮的
新校舍,率先在全乡达到“六配套”标准。后又投资10万元架起高压线路,户户通电、
通水。同时抓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达到能灌能排。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抓得很死
成效显著。他帮助村民找熟人、跑信息、办理贷款、简化手续等,为村民提供方便,
深受群众欢迎。 在致富路上既是带头人又是扶持群众的贴心人。 因此,多次被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

历任党支部主要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常学恩│男 │支部书记│1947-1949 │
├───┼──┼────┼─────┤
│常立坤│男 │支部书记│1950-1955 │
├───┼──┼────┼─────┤
│常学恩│男 │支部书记│1956-1965 │
├───┼──┼────┼─────┤
│常立阶│男 │支部书记│1965-1966 │
├───┼──┼────┼─────┤
│常立銮│男 │支部书记│1967-1973 │
├───┼──┼────┼─────┤
│赵云岭│男 │支部书记│1974-1997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常立坤│男 │村长 │1947-1955 │
├───┼──┼─────┼─────┤
│常立芬│男 │大队长 │1956-1960 │
├───┼──┼─────┼─────┤
│常立芬│男 │西大队长 │1961-1965 │
├───┼──┼─────┼─────┤
│常立敏│男 │东大队长 │1961-1965 │
├───┼──┼─────┼─────┤
│常立芬│男 │大队长 │1966-1966 │
├───┼──┼─────┼─────┤
│常仁庆│男 │革委会主任│1966-1967 │
├───┼──┼─────┼─────┤
│常秀兰│女 │革委会主任│1968-1968 │
├───┼──┼─────┼─────┤
│赵传贵│男 │革委会主任│1969-1971 │
├───┼──┼─────┼─────┤
│常立芬│男 │大队长 │1971-1975 │
├───┼──┼─────┼─────┤
│常立阶│男 │大队长 │1976-1980 │
├───┼──┼─────┼─────┤
│常立敏│男 │大队长 │1981-1984 │
├───┼──┼─────┼─────┤
│常立阶│男 │主任 │1985-1988 │
├───┼──┼─────┼─────┤
│常守光│男 │主任 │1989-1997 │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性别│出生年月│入伍年月│牺牲年月│地点 │职务 │
├───┼──┼────┼────┼────┼────┼───┤
│常学德│男 │1898 │1941年春│1943.4 │滨县 │交通员│
├───┼──┼────┼────┼────┼────┼───┤
│常立柱│男 │1924 │1941年春│1943 │苏梅战役│战士 │
├───┼──┼────┼────┼────┼────┼───┤
│常云秀│男 │1928 │1947年春│1947年秋│临邑战役│战士 │
└───┴──┴────┴────┴────┴────┴───┘

撰稿:高令辉 关增岭
编辑:关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