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东街道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16&run=13

滨州市市东办事处位于市区东北部,东接梁才乡,北与滨城镇接壤,西与北镇办
事处为邻, 南抵黄河大堤,205国道纵贯南北,是滨南油田的腹地,滨州市经济技术
开发区座落在辖区内。 该办事处是1994年6月在原郭集乡的基础上撤乡建立的,现辖
两个管区、35个村 (居) 委会、总人口19148人 (其中农业人口17022人) ,耕地面积
16229亩。 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立足市东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团结带领广大
党员干部群众,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走出一条贸工农相结合,
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大大加快了农村奔小康的步伐。1997年实现农村社会产值8.66亿
元, 人均4.5万元,比1996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2397元,增长18.7%;多种
经营和乡镇企业收入7.79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9.95%;财政收入324万元、人
均169元; 1997年经地、市两级组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已成为小康办事处。农村的
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繁荣,农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人口素质、生
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城郊型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不
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不
断加大农业投入。三年来,累计投资350万元,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0.8
万亩。1997年投资30多万元,在苏家新挖两个中型水库,基本解决了最后一批高远地
片浇地难的问题。 投资10多万元,对全办800亩低洼易涝地片进行方田化建设。农田
基本建设,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1997年秋季在特大干旱情况下,做到了
大灾之年不减收。二是大力发展林牧渔菜各业。在粮棉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农
村产业结构。造片林3650亩,农田林网15100亩,农林间作3000亩,覆盖率达16.2%。
大牲畜存栏量达到1.1万头, 生猪存栏量9600头,涌现出各类养殖专业村15个、专业
户1800个。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100多亩,年产量可达5460吨。为领着群众干,干给群
众看,办事处新建示范基地,占地80亩,建蔬菜大棚20个,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
推动了全办大棚蔬菜生产。 四业的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60-70%。根据办事处区位优
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冬季农业”,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城市
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使农业生产纳入市
场经济的格局中。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经济实力。乡镇企业是办事处的重要经济支柱,地
位举足轻重。目前,处办企业7处,村办企业59处,个体、集体企业1524家,1997年,
他们紧紧围绕提高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强化管理,搞好改革,逐步实现了
规模、效益、速度、后劲同步增长。一是积极引进项目,培植新的增长点,努力扩大
总量。宣嘉制衣厂当年立项,当年试产,现已初见成效。理事达的合资项目胶粘带系
列产品已进入安装设备的实质性阶段。二是对现有处办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练
内功、增活力。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处办企业全面进行产
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的生机活力和竞争能力。三是培植支柱产业。化工、电线电缆、
建筑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运输、商业饮食等新的支柱产业正在形成,
向着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四是强化管理。办事处主要是严把资金构成关、投资方
向关、规模关、管理关等五关,注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
经济效益。
三、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他们充分发挥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优势,
科学地发展第三产业。一是抓好龙凤市场的管理,严禁乱搭乱建,制止乱收费,净化
市场环境,现已成为全区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市场。二是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事业,
在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又对公路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搞好路域治理,1997年取
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同时,还对各村内的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辖区内100%村
和45%的户通了电话。“三通”并进,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放宽政
策,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现个体私营企业1300家。四是狠抓了205国道沿线综合商贸
区的开发。
四、两个文明一齐抓,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的发展,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
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
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深入开展“三学” 活动和创
“十星”活动,激发了全办人民爱家爱集体的热情。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
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上档次、上水平,许多工作已跨入
全市乃至全区的先进行列。教育“两基”一举达省级标准,被评为全市一类先进单位,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997年中学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17名学生被北中录取,5
3名学生被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声誉。科技网络健全、政策落实,
为创建科技先进市做出了贡献。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做到
工作处处有人抓, 时时有人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少生快富文明工程
效果明显,95%以上育龄妇女脱贫致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深化,社会“细胞工
程”深入人心,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人人知法守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顺利通过
了国家级考核验收,并荣获全市初保达标先进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养老保
险各类人员参保率增加。有条件的村(居),为老年人进行定期补助,从根本上解决了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现在,农民居住环境优美,柏油路纵横交织、路灯林立,
呈现了新街道新住房、家家享小康的安定兴旺景象。
刘景春 滨州市市东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 男,汉族,1955年1月生,山东省沾
化县人。1974年在沾化三中高中毕业后入伍,1983年转业到滨州市工作,历任市民政
局秘书、 市府办公室秘书、副主任;1989年12月调任市委新闻科科长等职。1988年7
月~19 90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经管专业;1992年10月调任郭集乡党委书记兼乡长;
1994年6月郭集乡撤销,建立市东街道办事处后,任市东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
刘景春具有较高的宏观决策能力和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善于创造性地贯彻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自调任市东任党委书记以来,带领党政“一班人”认真学习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去观察、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
冲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领导方式。他上任伊始,便提出了“以开放
带开发,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紧紧围绕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两个重点,兴建基础
设施,强化农业基础,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科学引导第三
产业发展,走农工贸相结合、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的整体工作思
路,并率先实施小康工程,把各项小康指标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充分调动上上下
下的工作积极性。他鼓励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大胆工作,并对
各村、居、干部实施了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奖罚严明。
在实施小康工程中,他始终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带领全办人民实现农业新的产
业革命。他认为“农业新的产业革命,科技是先导,水利是命脉。几年来,他跑遍了
全办所有沟渠、地片,战酷暑,斗严寒,完善排灌体系,改造中低产田5500亩,同时
基于近几年黄河水可用而不可靠、市东大面积地下水义不可用的实际,积极组织全办
上下通过财政投、集体出、个人捐等多种形式,大搞水库建设,村村建起了自己的水
库,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他积极引导群众大胆引用农业新技术、新
品种,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农业生产技术骨干,他认为:农业新的产业革命,领
导是关键,示范是旗帜,他组织骨干认真抓好屈家蘑菇种植示范村、北杨淡水养殖示
范村,鼓励机关干部领导创办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养殖、种植、加工
等专业村已发展到17个,市东城郊型农业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实施小康工程中,他认为,只有稳住农业,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引导个体私营
经济的发展,科学引导第三产业发展,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基于以上认识,他
主动请求亲自主管企业工作。几年来,较好的克服了国家政策调整的不利因素,他亲
自帮助企业跑项目,搞论证,找市场、融资金、聘人才、理纠纷,较好地解决了技术、
资金、人才等难题,到1996年底,全办集体企业已发展到67处,私有企业1457家,从
业人员近万人。同时注重改革,狠抓企业制度创新,通过采取股份制、租赁拍卖、集
团化改组等多种改制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内在积极性,建立政府与企业新型的资产和
纳税关系,促进企业二次创业。
在他的带领下, 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1996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7.2亿元,比他
上任前的1992年翻了三番还多, 乡镇企业实现产值7.8亿元,占当年社会生产总值的
80%,创利税7310万元,其中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办财政收入的52.1%,连续三年被
地区命名为“发展乡镇企业强乡镇”称号。1996年,全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7元,
比1992年翻了两番。
刘景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星级创建活动。教育一举实
现“两基”,被评为全市一类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提高,跨入地市
先进行列,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到1996年底,十星级文
明单位14个;十星级文明户3100家。他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农村党支部开展的“创五
好、争五星”活动不断深入,35个农村党支部全部达到五好标准,终于在1996年建成
了小康办事处。
刘景春始终注重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有数十篇理论文章在地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靠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过硬的自身素质去影响和感召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工作
中与人为善,关心同志,宽容待人,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廉洁勤政,生活俭仆,
深受群众的拥护,多次受到地市表彰奖励,连续三年被评为岗位目标管理先进个人,
晋升一级工资。
李宁祥 滨州市市东街道办事处主任。 男,汉族,1956年1月生,山东省海阳县
人。19 72年12月在地区韩墩灌溉局参加工作;1976年3月入伍,1980年12月回到地方
在韩墩灌溉局工作; 1984年9月调任市政法委秘书,1985年9月~1988年7月毕业于滨
州地区司法干校,1992年3月任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9月调任郭
集乡党委副书记, 1994年6月,郭集乡撤销,建立市东街道办事处后,任市东街道办
事处党委副书记,1997年12月任市东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李宁祥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决策能力强,他调任市东
街道办事处工作以来,就与党政一班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紧紧围绕“以开放带开发,
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紧紧围绕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两个重点,兴建基础设施,强
化农业基础,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科学引导第三产业发展,
走农工贸相结合、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的整体工作思路,组织实
施“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点一线’,抓党建,加快实现小康目标”工程和奔小康
网络化工程,带领全办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创业,大大加快了奔小康步伐。
他把奔小康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党支部,实行党支部奔小康责任制。围绕转变政府
职能和强化服务,精简机构,选派干部包村、包企业、包项目,实行部门、干部包奔
小康责任制,制定全方位责任目标,严格按责任目标兑现奖惩,调动了全办上上下下
奔小康的积极因素,广大党员干部想小康、议小康,帮助群众奔小康,为经济的发展
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在强化农业基础工作中,他主动请缨,亲自负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兴修水利,
推进农业产业革命进程。他数次到市有关部门争取建设资金,下村入户宣传发动群众
集资捐资搞水库建设,从设计到施工,他都亲临现场,与群众一块施工,终于村村建
起了自己的水库,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发展的制约。为把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好,发挥
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他都亲自考察定点,协调解决建设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由于
他靠的上,盯的紧,北杨淡水养殖、屈家蘑菇养殖等一大批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农业
中种植业比重减少到占农业总产值的39.1%。
在发展企业工作中,他积极争取政策,鼓励优先扶持一批二、三产业,组织集体
进行制度改革,引导私有企业完善组织形式,提高效益,到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
实现7.8亿元,创利税7310万元。
在奔小康工作中,他注意解决个别村经济薄弱、发展较慢的问题,针对这部分村,
采取特别措施。首先是强村帮扶,结成帮扶对子;其次选派干部挂职、包村、任职;
三是扶持资金,找准致富路子,重点扶持。目前,35个村、居发展比较平衡,消灭了
经济坠脚村。
在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认真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星级创建活动中,社会
风气进一步好转,人民安居乐业。
几年来,李宁祥和市东党政一班人,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结合市东实际,创造
性的开展工作,使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都取得了很大成就。1996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
7.2亿元, 比他上任前的1992年翻了三番还多,连续三年被地区命名为“发展乡镇企
业强乡镇”称号。1996年,全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9元,比1992年翻了两番。教
育实现两基,计划生育工作由1991年全市倒数第一名、全区黄牌重点管理的被动情况
下,跨入地市先进行列。1996年,经地委、行署验收合格,提前两年实现小康目标。
李宁祥勤政为民,廉洁自律,胸怀坦荡,平易近人,群众威信高,多次受省、地、
市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