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5&rec=10&run=13

姜家村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北镇办事处,南与六街相望,西同樊家相对,北邻王兰
家,东界天王堂,东南角是耿家村。整个村落东西500米,南北500米,面积25万平方
米。 1945年全村80户人家,480口人;1997年253户,752口人,分常、于、王、周、
孙、廉、李、刘、游、张、索、赵十二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原有耕地1250亩,
后来城建征地一年年增多,至1968年后便基本征光。今新村南界黄河五路,南邻山东
活塞厂;西界渤海六路,与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相对;北依黄河七路,与滨州市第一
建筑公司相望; 东界是北上京津南达江浙的205国道滨州市区段,对面是曲轴厂、柴
油机厂,距滨州黄河大桥2公里;渤海六路从村中穿过,村中心距滨州市市府1公里。
姜家立村于明初。姜姓户主由直隶迁此落居,村名故冠“姜”字。后人丁不旺,
姜氏家族迷信是耿家村任姓人家的坟茔就在姜家的土地庙前,犯“人(任)吃姜”之忌。
于是姜姓于雍正年间转迁天王堂、二十里堡等村。此举深得人心,留居的扈姓、仉姓
人家故不改村名。后来扈姓、仉姓人绝,其它姓氏渐多,村名仍叫姜家,相沿至今。
1982年8月滨州建市,同年10月姜家村建居民委员会,隶属滨州市北镇办事处。19 83
年全村村民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
可耕地征用之前,姜家村民以农为主。随着征地增多,开始搞工副业。改革开放,
商潮猛起,姜家居民抓天时、用地利,建副食品批发市场,家家经商。现在批发市场
占地面积6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拥有摊位1200个,成为规模大、档次
高、辐射面广、经济效益好、省内外知名的批发市场,平均日客流量达万人,高峰期
达3万人,年经营额达2亿元,利税2000万元,财政税收75万元,收工商管理费50万元;
固定资产4600万元,出租经商楼年收入150万元,居民人均年收入10000元。

曲折的道路
新中国建立以前,姜家是个穷村。土地多是半拉子碱地,耕作技术落后,缺乏水
浇条件,长期处于封建闭锁的小农经济状态,风调雨顺一亩(大亩)能收两口袋(300斤),
遇上旱、涝、虫、雹自然灾害二亩收不了一口袋,村民常年高粱棒子掺糠吃。村穷,
打短工的多,当长工的也不少。因离北镇只有三里路,北镇集又大,村里有不少卖花
生、卖烟卷、卖馍馍、卖毛头纸、挑八股绳卖瓜果的小买卖人。上中等户有弓房弹棉
花、压棉花,还有一家粉房。因居民陆续而来,将就地方盖屋,七出八拐一堆一块,
全村没有一条正街,人称姜家“姜疙瘩”。日本鬼子占蒲城后,鬼子汉奸断不了出动
扫荡,北镇到滨城的大道又从姜家经过,姜家村民受害更大,几次被抢。八名村民卖
华工(一斗红高粱一个人),四人一走无踪影,死不见尸,四人讨饭跑回来。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成立,土地改革破除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
成为土地的主人。镇反以后社会安定,村民生产热情高涨,且出现男女识字班,掀起
学文化的热潮。此时地委行署迁来北镇,姜家增添几处磨房,小毛驴拉磨,脚打罗罗
面,专门给机关单位搞加工。粉房、弓房,也开始注重为机关服务。1953年农民组织
互助组,1955年组织农业合作社,最初只有20户。1956年,全村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
这几年生产很好,大多户能吃净面子干粮,吃糠的户不多。1957年,每个工值0.6元,
全村生产总值达7.5万元,人均收入180元。1958年大刮共产风,浮夸风,严重挫伤农
民的积极性, 再加连年遭遇自然灾害,各项生产降到合作化以来的最低水平。1 960
年全村生产总值仅有4.2万元, 工值只有0.15元,人均收入80元。1961年中共中央颁
布《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
产小队, 大刹不切实际的共产风、浮夸风,农村经济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196 5
年,全村总产值达到22万元,工值升为0.8元,人均收入达到250元。
城建不断占地,可耕地一年年减少。先农场占地、活塞厂占地,后针织厂、化工
厂、 拖修厂占地……1966年,胜利油田一分厂一次征地610亩,全村的大片土地基本
占光。无地靠啥吃饭?形势逼着姜家人走工副业道路。这时候姜家六个生产小队,一
队“靠”上活塞厂,搞活塞包装箱,搞铝销生产;二队靠路,建马车店,组运输队,
试产爆米花机,也给活塞厂做点活;三队只一项,纸盒厂,包装活塞用;四队建机磨
搞加工,建翻砂厂、水胶厂、编织厂;五队有磨房,有运输队,还组织起服装加工;
六队建马车店,建工房。小队搞大队更得搞,大队建立建筑队、装卸队、翻砂厂,两
队人马天天出进一分厂工地。这是姜家人走出祖祖辈辈“农”字号的第一步。起初试
试探探,后来便放手放脚大干起来。越干工副业越觉得六个小队太别扭,有时候几个
小队争一样活,人力不够,技术不够,资金不能充分利用,难以组织大生产,更不能
上档次提水平。于是,1976年,六个小队合起来,全归一个大队。合起来人多势众,
财力增大,技术力量明显强大。大队统一搞翻砂铸造、搞建筑大队、搞纸箱厂、麻刀
厂、维修厂、缝纫社、加工组等16处工副业,十分火腾。日本“三菱”汽车初进来的
时候不带配件,姜家便迅速组织技术力量攻关活塞配件,一举成功,且迅速占领半个
中国的配件市场。 由于工副业生产突飞猛进,集体经济大为发展。1983年总产值达1
00万元, 现金分配56万元,人均纯收入700元。为发展生产,姜家十分注重增大公共
积累, 关心群众, 他们增加福利投入,大队设有几个“不要钱”的项目:看病拿药
(队有卫生室)不要钱,加工粮食不要钱,发缝纫票(在本服装社内)不要钱,发理发票
不要钱。
然而,姜家面临着一种潜在的危机。一是进口“三菱”车开始带配件,他们的产
品急需提高档次巩固已经占领的销售市场;二是整个市区市郊村村都在搞企业,便产
生了优胜劣汰的严峻形势,急需要各项工副业加强技术和人力投入。可惜,面对着这
种严峻局面,文化水平不高的姜家人感到在科技方面高不可攀,在技术竞争中力不从
心,在企业管理方面老虎啃天无从下口,他们习惯于多年形成的生产队长管社员的管
理方式。诸多因素的集合,使姜家人面对科技竞争、档次竞争、市场占领的竞争束手
无策,眼看自己的产品一天一天不如人家,自己的客户一个一个被人家拉走,企业再
也难以红火。
正这时候,另一种诱惑悄然而起。诱惑最先来自那些工副业中安排不下的人,为
谋生计,他们做起早年那种卖烟、卖酒、卖糖、卖花生、卖纸的小买卖。起初是小摊
子、小推车,上汽车站、马路口、建楼盖院修马路的地方,一天下来挣个工日钱,也
就不孬。小摊便地是,影响市容,显得太乱,于是工商部门、城建部门到处赶。尽管
如此,现代的商贩总不同于以前的商贩,因为当代交通方便,大卡车代替驴驮子,出
州出省方便得很;再说此时正赶上企业承包初期,各厂急于处理积压货物,姜家的买
卖人可以从厂里先提货后付款。这就是机遇! 他们抓此良机整车整车地批发酒烟、卫
生纸、红白糖、各种罐头、糕点、水果糖、火腿肠……。这样以来就动静大了,惊动
了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一次一次查抄他们。开始,他们躲着工商局,到处跑,到
处藏;1983年中央文件下来:开放搞活,允许个体搞批发。姜家村的买卖人这才算有
了撑腰的。然而,无论怎么允许,满街乱设摊子不行,总得有个规矩方圆。于是政府
部门、各主管部门联合研究商定,姜家的批发户们干脆都集中到本村的街面上去。
这样,在姜家新村的东西大街上,便形成了个体副食品批发市场。起初没有任何
设施,砖座子支架水泥板,大街两边摆两溜,货物放在水泥板上。设施虽然很简陋,
可这时候机遇好,正值开放搞活的初期,货是真货,从厂家直购直销,价钱自然便宜,
广大市民和各地商贩纷纷来购。姜家批发市场从此出名,姜家人也就从此发起来。
当然,经商者中必有奸,古今中外历来如此。巨大的利润蛊惑人心,批发市场的
烟、酒、糖、茶、糕点、罐头、奶粉、饮料,都不断出现假冒伪劣。此时来姜家市场
搞批发的增多了,有外村经商户,也有外地经商户。这就需要加强治理。于是居委会
在办事处的领导、支持、帮助下,积极配合工商行政执法人员搞整顿,清理、打击不
法商贩,净化批发市场,大力提倡文明经商。与此同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税务
局专门进驻批发市场加强管理。公安机关组织人员值班巡逻、打防并举。市场局面一
天天好转。
1989年,地区同市联合组织市场考查团,外出参观、学习。眼界的开拓、境界的
提高,姜家人看到自己的市场太小太破烂,容纳不下更多的外地商客。为扩大市场规
模, 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服务功能,1991年姜家居委会投资600万元搞市场改造,建
商业楼和经商大棚, 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1994年姜家居委会又投资1000万元,重
点扩建荣昌大街和大街两侧的商业楼、 住宅楼,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1995年再投
资1000万元三期改造,建筑面积又一个15000平方米。
至此,姜家批发市场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大型市场,跨入山东省大型文明
市场之列。1992年11月30日,省长赵志浩在地区负责人陪同下来市场视察,给予很大
鼓励。1992年12月,中国民主同盟主席费孝通来市场视察,给予很高评价。

村民生活
今日的姜家,再也不是原来土墙土屋的“姜疙瘩”了。商场区三条楼店式的营业
街, 两居民区14座居民楼,人均36平方米。大街小巷100%路面硬化。居委会1000平
方米的办公楼面对大街。 户户经商,全居委会年产值2亿元,固定资产4600万元,人
均纯收入万元以上。百万富翁为数不少,家存几十万元的户在姜家就算穷汉子。经商
需要,居民电话普及率为80%,移动电话BP机占有率为35%。居民生活提高,仅服装
费人均年支出1000元。冰箱、空调、电视机、录放机……高档家用电器普及、齐全。
安全用水普及率100%,家庭财产、医疗保险率为100%。老式的毛驴车早不存在,家
用小汽车28辆,运输车15辆。姜家再也没有出外打工人,反而不少户家有雇员。学龄
儿童入学率100%, 中小学生毕业率100%,青壮年非文盲率100%,有专业技术职称
的56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50元养老补助,病残人、五保户全部由集体供养。财
力充足,三分之一的家庭有小型娱乐歌舞厅,户户有花卉盆景,居民区有老年健美活
动场,文体生活丰富多彩。

人物
于凤阁(1920年8月24日--1977年1月13日),男,汉族,出生于本村贫民之家。为
人正直,1945年解放以后,便被村民推选为村长。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轰轰烈烈,阶
级斗争十分激烈;尤其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军队压到黄河南岸的道旭渡口,
与敌人一河之隔的北镇地面形势十分紧张。地主还乡团不断蹿回来,这里杀干部,那
里绑村长,黄河北岸各村人心不稳。这时候,于凤阁经得住严峻考验,积极组织村民
拥军抗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党支部建立,他同支部里的同志组
织村民大生产,卖公粮,动员村民抗美援朝大捐献、优秀青年上前线。1955年第一个
农业合作社建立,只有20户,他任社长。高级社、人民公社之后,他仍然继续任村支
书。1977年1月13日肺心病病故。
张德生 男, 汉族,1932年2月27日生于本村贫苦家庭。念过几年书,1950年参
加供销社工作,当营业员、会计,后调县农林局、里则镇、县财政局。1961年困难时
期回村,1963年任党支书。文革初期党组织瘫痪。1971年整党建党,他又任村支书。
这时候, 土地征用量大,人均只有一分多地,6个小队工副业生产很不景气,村民生
活极端困难。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财力摆脱贫困?张德生果断决定6个小队合并,
集中调配全村的人力物力搞工副业,主要项目达17个,公共积累逐年增强,社员分配
年年增加。1982年,全村分配49.5万元,每个工日2.6元。这是集体经济的鼎盛时期。
于高田 男, 汉族,1946年2月18日生,于凤阁之子。1965年初中毕业,回村当
大队会计。朝气蓬勃,工作积极,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被选为支部委员。
1 974年被选为副支部书记。 这期间,他积极协助张德生工作,努力发展集体经济,
开拓村办工副业项目。 1983年他接任党支书,生产又增一步,每个工日达2.7元,全
村分配56万元, 人均分配700元,使姜家成为集体经济最强、人均分配最高、村民福
利最大的明星村队。1985年后他离开领导班子,从事个体经营。1983年支部换届,他
又被选为党支书。这时候,姜家市场改造一期工程刚完成,二期工程紧接上马,居民
拆迁与商业楼同步进行。 他思路敏捷,大刀阔斧,1994年投资1000万元,1.5万平方
米的改造建筑当年竣工当年使用。1995年又投资1000万元,第三期市场改造紧接上马,
一鼓作气又是1.5万平方米建筑。至此,姜家批发市场跨入山东省一流大型市场行列。
1994年被评为市农民企业家、经济师。
常寿福 男, 汉族,1946年3月22日生于本村一个中农家庭。由于生活困难,初
中辍学,1960年回村当小队会计。为人忠厚,账目清楚,群众信任,队长多次变更,
他的会计一干就是16年,1977年被提升为大队会计。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
被选为党支部副书记。 1989年4月支部改选,被选为党支书。面对各地市场的飞速发
展,姜家批发市场急需完善功能、改造设施,从小棚小摊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在地、
市、 办事处的帮助下,他主持第一期市场改造工程。1991年开工,投资600万元,19
92年10月竣工, 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为整个市场的全面改造打好基础。同时,
老村住房全面改造, 10座居民楼平地而起,122户居民全迁新居。1992年被地区评为
农民企业家。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一览表
┌──┬───┬──┬────┬───────┐
│届次│姓名 │性别│职务 │任职年限 │
├──┼───┼──┼────┼───────┤
│一 │常均 │男 │党小组长│1947年至1948年│
├──┼───┼──┼────┼───────┤
│二 │于凤阁│男 │党支书 │1949年至1958年│
├──┼───┼──┼────┼───────┤
│三 │于凤阁│男 │党支书 │1959年至1962年│
├──┼───┼──┼────┼───────┤
│四 │张德生│男 │党支书 │1963年至1964年│
├──┼───┼──┼────┼───────┤
│五 │于秋田│男 │党支书 │1965年 │
└──┴───┴──┴────┴───────┘

续表
┌──┬───┬──┬────┬─────────┐
│届次│姓名 │性别│职务 │任职年限 │
├──┼───┼──┼────┼─────────┤
│六 │张德生│男 │党支书 │1966年(文革开始) │
├──┼───┼──┼────┼─────────┤
│七 │张德生│男 │党小组长│1972年至1982年 │
│ │ │ │党支书 │ │
├──┼───┼──┼────┼─────────┤
│八 │于高田│男 │党支书 │1983年至1985年 │
├──┼───┼──┼────┼─────────┤
│九 │常谦 │男 │党支书 │1986年至1989年4月 │
├──┼───┼──┼────┼─────────┤
│十 │常寿福│男 │党支书 │1989年4月至1993年 │
├──┼───┼──┼────┼─────────┤
│十一│于高田│男 │党支书 │1994年-- │
└──┴───┴──┴────┴─────────┘

解放后村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姓名 │性别│职务 │任期 │
├───┼──┼─────┼───────┤
│于凤阁│男 │村长 │1945年至1954年│
├───┼──┼─────┼───────┤
│于凤阁│男 │社长 │1955年至1957年│
├───┼──┼─────┼───────┤
│常方田│男 │大队长 │1958年至1962年│
├───┼──┼─────┼───────┤
│于凤阁│男 │大队长 │1963年至1964年│
├───┼──┼─────┼───────┤
│张德生│男 │大队长 │1965年 │
├───┼──┼─────┼───────┤
│廉顺 │男 │革委会主任│1972年至1975年│
├───┼──┼─────┼───────┤
│常方田│男 │村主任 │1976年至1985年│
├───┼──┼─────┼───────┤
│常寿福│男 │居委会主任│1986年至1993年│
├───┼──┼─────┼───────┤
│于高田│男 │居委会主任│1994年-- │
└───┴──┴─────┴───────┘

专业技术人员一览表

┌───┬──┬──┬─────┬─────┐
│姓名 │性别│年龄│职称 │工作单位 │
├───┼──┼──┼─────┼─────┤
│于高田│男 │51 │经济师 │姜家居委会│
├───┼──┼──┼─────┼─────┤
│张德祥│男 │50 │经济师 │姜家居委会│
├───┼──┼──┼─────┼─────┤
│常合祺│男 │48 │经济师 │姜家居委会│
│ │ │ │助理工程师│ │
├───┼──┼──┼─────┼─────┤
│于新彦│男 │39 │经济师 │姜家居委会│
├───┼──┼──┼─────┼─────┤
│张秀芬│女 │38 │助理会计师│姜家居委会│
├───┼──┼──┼─────┼─────┤
│孙秉仁│男 │59 │助理会计师│姜家居委会│
├───┼──┼──┼─────┼─────┤
│常昆默│男 │43 │助理工程师│姜家居委会│
├───┼──┼──┼─────┼─────┤
│周西山│男 │50 │助理工程师│姜家居委会│
├───┼──┼──┼─────┼─────┤
│常寿福│男 │51 │经济师 │姜家居委会│
└───┴──┴──┴─────┴─────┘

革命烈士英名录

┌───┬──┬────┬────┬────┬──┬──┐
│姓名 │性别│出生年月│入伍时间│牺牲时间│职务│地点│
├───┼──┼────┼────┼────┼──┼──┤
│李梅林│男 │1926年 │1950年 │1950年 │战士│朝鲜│
├───┼──┼────┼────┼────┼──┼──┤
│常宝田│男 │1928年 │1947年 │1948年 │班长│淮海│
└───┴──┴────┴────┴────┴──┴──┘

附:荣残军人
常寿江三等甲

撰稿:段剑秋
编辑:关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