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何处不风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4&rec=79&run=13

--记滨州市浩佳工商公司总经理张秀堂
·李文国耿同庆·

奇楼兀立,巍然壮观。山东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里,突然映出流金溢彩的几个
字--“滨州市综合服务大楼” 。 人们不禁震惊,在这古老而又贫瘠的滨州大地上,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盖大楼还是第一家。它的诞生是与蜚声齐鲁的农民企业
家张秀堂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


1983年3月,滨州市渤海五路与黄河三路交叉的中心地带,一个创业者的“奇想”
--四层综合服务大楼破土动工了。仅仅是半年多的时间,一座投资80余万元,筑工精
致的服务大楼即将开业了。
大楼的主人--张秀堂欣然登上了最高层,凭窗远眺,一块块不毛碱滩,一间间低
矮土房,往事,那许许多多的往事,涌上了心头……
张秀堂这位黄河下游大堤北岸郝家村的贫苦农民,仅读过一年半的小学,以卖馍
馍为生度过了辛酸的童年。在“割尾巴”的岁月里,又饱尝了生产小队长、大队长的
艰辛。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农村改革的春风吹绿了黄河岸畔,人称“鲤鱼头”的
五四和“鲤鱼尾”的耿家摆脱了贫困的枷锁,经济活跃起来了,而人称“鲤鱼腰”的
郝家却依旧在挣扎、徘徊、沉睡不醒。1981年底,后来被人们称作“鱼腰之骨”的张
秀堂却不甘沉闷,率先从这叹息和沮丧中抬起头,受群众之委担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
任。从此,便开始了他不尽的探索与追求。
郝家村交通便利,集贸繁市于一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得
天独厚的条件。 张秀堂何止没有想到这些,但他更深知这个400多口人,仅仅80亩盐
碱地, 经营着一个小客店、小印刷厂,年均农副业收入还不到5万元,人均才80多元
的贫困村的根基。
郝家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张秀堂发出了心底里的焦虑。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
夜,幻想过多少脱壳之计,人熬瘦了,头愁白了。又是一个浩月当空的子夜,他披衣
起床,到院中踱步。忽然一个“灵感”闪过,何不依托城市办工商业、服务业呢?张
秀堂禁不住兴奋异常。
希望找到了,可是郝家村谁人不晓,不就那国家征用土地给的18万元家底嘛! 多
年来还背负了6万多元的外债,再说农民没有了土地,还需钱谋生吧!
“上有‘分’的政策,下有‘分’的要求,他张秀堂顶着不分就是思想僵化,”
有人这么认为。
但是,独具韬略的张秀堂却以长作计,语重心长地说服了大家:“凭党的好政策,
要说个人致富,我有这能力,但我是一名党员,又身为党支部书记,不能不顾大家致
富啊! 集体工副业,公共积累是咱们摆脱贫困的本钱,不但不能分,而且还要大力发
展才是啊!”
这位有胆有识的当家人,以超乎寻常的魄力,面对缺资金,少材料的困难,顶住
种种非议,四处求亲告友,竟爆出了他创业史中的“奇迹”--在滨州市显赫的繁华地
带,盖起了一座综合服务大楼。
“噼噼……,啪啪……”,开业的阵阵鞭炮声,打断了他凝重的长思。
猛然抬起头--
创业之路,就从这里延伸吧!


“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主动权和财源!”张秀堂十分信奉这一点。
走马上任后,他就匆匆来往于市场、公司之间,跑项目,谈生意,观动态……抓
住信息,连出新招。
1983年,滨州市东区还是一个高级服务的空白区,新兴城市的发展必将为开展水
电暖安装、维修、加工等服务提供广阔的市场。张秀堂这位胆大心细的农民,敏锐地
瞄准了这发展服务业的有利条件。不容迟疑, 毅然决然地建起了集工商业、服务业与
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了办好服务楼,他多次派人到济南、青岛、北京等地参观取
经,并从莱州、文登等地聘来7名厨师。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盈利达5万元之多。年
底,郝家集体总收入达152万元,利润42万元,人均分配达853元。张秀堂迈出了农民
企业家艰难的第一步。
1984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洗涤高档衣料的矛盾在滨州日益突出。
他又迅速地盯上了洗染这项目,三进北京与“普兰德洗染公司”攀亲洽谈。
“你们能拿出30万元的投资吗?”公司领导疑惑地问。
“为了填补我区一项空白,就是50万元我们也拿,设备要好的,技术可以引进。”
张秀堂令人折服地说。
项目谈成了,离京返乡,他就马不停蹄地干起来。兴建厂房、引进日本进口的全
自动干洗设备,高薪请来普兰德退休老师傅传授技艺,总投资达30万元的滨州第一家
干洗店--“洁美洗染厂”建成了,当年就盈利4万元。年底,集体总收入达257万元,
人均分配千余元。
1985年,经过周密的市场考察分析,张秀堂发现本地和胜利油田开发区,包装装
潢印刷业务大量流向外地。“肥水外流。多可惜呀! 张秀堂于是大胆投资50万元,与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咨询合同,引进全国一流的设备和技术,同时又从烟
台、北京印刷厂聘请了技术人员,上了彩印生产线,建起了彩印厂。不到20天的时间
里就承揽了全区各大酒厂和东北赤蜂酒厂、德州部分酒厂的商标印刷业务。还通过印
刷业务作“媒”,以优惠价格购进了一些优质产品,形成了工业、商业经营上的良性
循环。张秀堂又为浩佳企业增添了一份生机。
到1985年底,集体总收入达260万元,人均创收5500余元,上缴利税17万元。


当今商品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吃够没文化苦头的
张秀堂对此深信不疑。他从创业初就把竞争的手段注重到人才开发上了。
1983年,面对服务、信息、技术为综合的服务大楼,郝家村缺的就是懂技术、会
管理的人才。一度为此愁绪万千的张秀堂毅然打出了“招贤纳能兴郝家”的招牌。
慕名而来的胶东年轻人任维波,自幼就爱烹调这一行当,他善钻好学,有一手冷
调热烹俱佳的好手艺,张秀堂从心底里喜欢。于是,他不辞辛劳,亲自跑到胶东,登
门拜访了小任的父母,将其户口迁往郝家,又帮他成家立业,还给他建起了座四合院
的乡村“别墅”,使他成了扎根不走的郝家人。
李光琦,商河县人民医院的退休老干部,被聘为郝家村的“大秀才”。他白天坐
村搞管理,深夜奋笔绘郝家,夜以继日,抱病操劳。
赵永庆,这位被人称“赵师傅”的炊食员,退休被聘,10年如一日,“唠唠叨叨”
管闲事,一心为公抱不平……几年来,汇集于张秀堂门下的人才就不下十几位。他们
中既有离退休的老工人、老干部,又有慕名而投的年轻人,人们为郝家事业的发展出
谋献力,发挥了一技之长。他还不惜代价,先后与省内外的专家、教授、企业家取得
了联系,或聘为顾问,或邀为信息员,大大促进了郝家经济的发展。
在不拘一格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张秀堂以企业家的长远眼光,十分注重培养自
己的“土专家”。一是请进来,现场授艺;二是派出去培训深造。几年来,先后从上
海、 北京、青岛、济南、烟台等地请来技术专家30余人,送出去学习的100多人次。
为了进行全员培训,普遍提高,村里还办起了业务技术学校。
1987年,张秀堂为了郝家村的未来,舍得智力投入,无偿投资5万余元(含土地折
款)与滨州二小联合办小学,被群众称赞为:“人才苗苗的及时雨”。


浩佳工商公司所辖的滨州旅社在迅速发展的滨州饮食服务业中成为姣姣者,立于
不败之地,靠的是什么呢?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秀堂这么说。
在日新月异的新兴城市中,早几年建起的旅社,从设施到服务,越来越不适应发
展的要求。 1987年,张秀堂又大胆投资140万元,改造和扩建了滨州旅社,使原来仅
有普通床位的旅馆, 发展到有高中档客房,能承办大型筵席的豪华宾馆,拥有250多
张床位,常年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营业收入超过30万元。旅社内既配有彩电、沙
发、餐厅、浴室等高质量的服务设施,又具幽雅舒适的环境,清洁实惠的饭菜,更有
“顾客至上”的赤诚服务。对此,张秀堂不无得意地说:“宾客进馆有‘客至如归’
的感觉,住后有‘温暖如家’的感受,离去有‘依依惜别’的感情。”
为了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他还特地从无棣县埕口招来了一批窈窕淑女,到
烟台宾馆进行了专门培训。对餐厅厨师也轮流到省、地高级厨师班进修学习。把各项
服务工作基本纳入了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对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他更是常抓不懈。1986年的一天,日照市对外供应
公司的一位同志出差住进了滨州旅社,怕钱包出意外而藏入被窝中,清晨乘车返回的
途中才忽然想起了钱包。他抱着十分侥幸的心理,忐忑不安地给旅社挂来了长途电话。
当电话中传来“请放心,服务员已将钱包交给领导”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谢。
张秀堂搞经营靠的就是“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他规定:凡本公司产品或购销
的商品若有问题,无论来人来函都保证及时登门检查,免费维修。惠民地区建设银行
从本交电站买去的一台电冰箱出了毛病,多次派人主动上门维修,经检查是质量不过
关,于是他及时令售货员予以换新。承揽印刷业务,保证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了郝家印刷业能够打出省外,保持信誉,他还专门派人,不远几千里,到内蒙征求
印刷意见。由于质量过关,交货及时,受到客户的普遍好评。浩佳企业,就这样,多
年来成为顾客信得过的企业。


在科学管理,从严治厂上,张秀堂更有其独到之处。对公司实行了“三统一两独
立”的管理体制,即领导统一指挥、财物统一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各厂、店独立生
产、独立核算。积极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产值利润承包责任制”。既把公司上
下拧成一股绳,便于市场竞争,又发挥了各自的主动性,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由于公司职工大多是本村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解放不够,有的年青人纪律
涣散,集体观念淡薄,甚至极个别的染上了不良风气。张秀堂除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
工作外,还从管理上制订了厂规厂纪,包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商店工作、旅社服
务、从业守则、奖勤罚懒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层层落实到厂长(经理),下到每个职
工的岗位(生产)责任制,签定经济合同,交纳风险抵押金,一视同仁,严格实施。
张秀堂经常讲:“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了抓好产品质量管理,他组织制订了
《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并相应建立了质量检查领导小组,进行产品
自检、互检和出厂检的“三检”把关。在“挖潜降耗,强化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利
用“PDCA”循环工作法,大大提高了彩印厂的产品质量。试行《大中型饭(酒)店接待
服务规范》,坚持经理及班组长对服务卫生的监督评比和奖惩办法,在全省卫生检查
和地、市卫生评比中,荣获五连冠,名列地、市宾馆、招待所之首。旅社的饮食卫生
和客房卫生管理也全面达标。
诚实的经营,严格的管理,为郝家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1988年集体总收
入已达560万元, 利润80万元,人均创收1.44万元,实现利税104万元,人均分配267
0元, 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相比,集体总收入增长了百倍,人均分配翻了五
番多。


郝家腾飞了,经济富裕了。张秀堂这位从艰难中崛起的带头人,从没有忘掉创业
宗旨,首先想到的是为群众谋福利,大力兴办集体事业。近几年来,投资20余万元,
兴建扩建了托儿所; 投资4万元,家家安上了自来水;投资18万元,兴建了一处居民
文化中心楼;又投资4万余元,居住区遍铺了柏油路;每年拿出近5万元,解决老年人
的赡养问题,其中“敬老生活补助”平均每人每月30元;全村还办理了家庭财产保险,
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他对社会公益事业,也总是慷慨解囊,给予大
力赞助和支持。
如今的“鲤鱼腰”,以富足、文明的新姿展现在滨州大地上,连年被地、市评为
“文明村”,总公司被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张秀堂也被誉为惠民地区农民
企业家。
然而,创业者永远不会停下他那开拓的脚步。与其最后一席话,道出了丰富的内
涵。
--张经理,你认为农民企业家最应具有哪种素质?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
--农民企业的立足点在哪里?
“发挥本地优势,搞好内部挖潜。”
--农民企业家在竞争中更应重视什么问题?
“人才、技术、信息。”
--现在浩佳已拥有四厂、六店和一个旅行服务社,你打算今后将如何发展?
“依靠党的好政策,不断开辟新领域,带领群众继续奔富路。”

(原载《当代企业家》1988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