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礼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4&rec=66&run=13

婚嫁
解放前,当地婚嫁由父母作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且有早婚、订娃娃亲、找童养媳、找养老女婿等习俗。结婚年龄一般男十六、七岁,
富人家多在十三、四岁,女十六、七岁。男女从订婚到结婚,按照“六礼”进行,礼
仪繁琐。大致先由媒人介绍,双方父母同意后,即履行定亲手续。首先是传号,男女
双方均将各方长辈姓名字号写在红纸贴上,男女双方各自的姓名生辰八字交换给对方,
以占卜联姻的吉凶。卜得吉兆以后,男方将“恳亲柬”连同聘礼 (衣物、首饰、钱财
等) 致送女方,女方则答以“允亲柬”和回礼(多为衣帽和笔砚之类),谓之传柬,至
此,订亲手续告成。然后便由男方择定结婚日期,用红贴告知女方,女方随即置备嫁
妆,男方则整修庭院、预定鼓乐、厨师和诸般办事人员。同时遍发喜贴邀请亲友届时
参加婚礼。迎亲前两天,即行告礼:男方抬上装有鸡、鱼、米、面、酒、肉等礼物的
大食盒,一只活公鸡,一只活母鸡并嫁妆贴致送女方,俗谓送嫁妆。婚礼的前一天,
男方设喜筵款待媒人。当晚,男家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谓之响门。新郎要向天地磕
头,再给本家长辈磕头,然后给全村长辈磕头。这一晚上,新郎的父亲要睡在新房里,
叫做公公压炕。迷信传说“公公压压炕,儿女一大帮”。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家备
官轿、花轿各一乘。黎明,新郎便新衣新帽穿戴整齐,乘轿在旗、牌、伞、扇等仪仗
和鼓乐伴随下亲到女家迎娶,俗谓娶媳妇。女方由长辈人陪席招待新郎,然后给新郎
插花披红。新娘则先开脸(用线将额上汁毛绞去)梳妆,然后身着红装,头蒙红巾,由
兄弟抬送,伴娘(俗谓送女)搀扶,并抱一压轿小男孩子同上花轿;新郎乘官轿在前,
嫁女随后,宾客相送,一路吹吹打打回至男家,俗谓送闺女,也称打发闺女。轿至男
家以后,鞭炮齐鸣,新郎先下轿;然后新娘下轿,在两名女宾搀扶下踏着红毡,跨过
一个马鞍子,方进入大门,至天地堂前正式举行婚礼,先拜天地,继拜高堂,后夫妻
同拜,谓之拜花堂或拜天地。礼毕入洞房,进门时,新郎用称杆挑去新娘蒙头红,夫
妻同坐一条板凳,吃交杯酒,谓之坐帐。中午,亲朋欢宴,新郎到贵宾席上让酒,亲
朋都要拿现金为礼向新郎祝贺。同时合村乡亲也都拿钱和食物前来致贺。晚上,夫妻
共同进餐,俗谓吃全欢菜。然后就寝。就寝前,新郎的同辈和晚辈青少年皆进洞房尽
情戏闹,称闹洞房,俗谓央媳妇。第二日早起,新郎带新娘拜见公婆。同时,娘家来
送早晨饭,并来人探望。中午新妇在天地前给男方亲族长辈磕头,亲族长辈都要给新
妇赏钱,俗谓上拜。下午上坟拜祖。三日,新妇母亲来探望,下午将新妇接回娘家。
第六日,送回婆家,八日再回娘家,十八日再回婆家。至此,新婚仪式方告结束。这
种婚俗直延到建国初期。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婚姻由父母包办和早婚的陋习开始逐渐改变。订婚前,
一般先由介绍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通过一段时间的互相了解,征得父母同意,然后
自主定婚。迎娶时,逐渐由坐轿改为骑马。60年代后期,这种新的订婚程序基本稳定
下来,并被普遍采用。先是男女双方在介绍人的安排下作非正式的相看,叫做小见面。
双方同意,便进行正式见面、谈话,互相了解,叫做大见面。男方连同长辈都要给女
方见面礼。如双方都没意见,男方派人携带酒、肉、烟、糖、衣料等礼物到女家正式
订婚。订婚后,男方便根据女方提出的条件,置备家具、被褥、衣料等结婚用品,然
后商定结婚日期。到时,先持所在单位介绍信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再
行迎娶。迎娶时,由骑马渐改乘自行车。进入80年代以来,结婚旧式礼仪稍有抬头。
近年来,居委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理事会主持仪式,一扫旧风。随着居民经济
条件的不断提高,结婚家具均向高档发展,迎娶用小汽车,请客筵席动辄几十桌,酒、
烟、菜肴根据各自经济条件略有差异。女方的嫁妆亦现代化、高档化,像彩电、冰箱、
摩托车已非罕见。
丧葬
解放前,一般为木棺土葬。富豪之家崇尚厚葬,礼仪繁杂,多迷信色彩。人死之
后,先给死者穿戴整齐,移至正房中间搭置的灵床上,并覆以单衾(俗称蒙被),谓之
小殓。同时,死者晚辈亲属均着白色孝衣,门上贴白纸条,并讣告亲友,然后孝子站
在一把椅子上,面向西南,叫着对死者的称呼,大喊三声:“西南大路啊! 佛境之地
呀,甜处安身啊,库上使钱哪! ”三遍毕,全家举哀痛哭,俗谓指路。当晚,死者亲
属将死者“灵魂”送往土地庙,设香案、糕点、果品,烧纸钱祭奠,谓之告庙,又叫
设牢。次日举行大殓,即将死者装殓入棺,移入临时搭设的灵堂之内,摆设各种祭品、
供果,接受亲朋吊唁,这就是停灵。停灵时间,一般1-3天,富豪之家甚至有停灵5-7
天者,有的在这期间请和尚、道士来做法事超度亡灵。傍晚,再次到土地庙设祭,并
把死者籍贯、姓名、去世时间、岁数等等写在两纸条上贴在一方形纸包外面,这纸包
叫做包袱,象征着给死者的金银盘费。由一人当众宣读纸条上的文字,读毕,并到十
字路口烧纸扎的车、马、轿子、纸人等,然后孝子们大哭而归,俗谓念包袱送盘费。
出殡,富家一般都雇佣吹鼓手和大宾、礼相,还雇专人扶孝子、抬棺罩、举幡、抬旌。
纸扎童男童女、金桥、银桥、牛、马、车、轿、灯、罐、食物等诸般陪葬品一应俱全。
出殡这天,中午宴罢,鼓乐齐鸣,旋由赞礼大宾题主、点主、安主毕,即刻起灵,亲
朋沿路设祭,孝子们身着白孝衣,手拿哭丧棒,一路哭哭啼啼直送到坟上 (未婚女儿
送到村头,不到坟上) 。下葬后,孝子先往棺盖上撒一锨土,然后由落忙的乡亲们堆
土成坟。墓地,一般先找风水先生提前选好,富者砖砌墓穴,甚至还有雕花石砌者;
贫苦人家则仅一土坑埋掉完事。葬后第三日去墓前祭祀,二十一天(俗称三七)、三十
五天(俗称五七)、百日(断七)、周年,各去祭祀一次。另外,每年的清明、七月十四、
十月一等皆前往祭扫,叫做上坟。此俗延续至今。
50年代以后,通过反封建迷信活动,丧葬从简,旧时的繁琐礼仪和迷信活动大部
革除。人死之后,一般由儿女亲属号哭一气,殓棺埋葬。70年代初,政府提倡火化。
居委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后,丧仪进一步简化,一般死者当天火化,开一追悼会,即
将骨灰盒送往骨灰堂安放。以后,每年春节、清明前往祭奠。
生育
生儿育女历来为村民十分看重的大事。当地旧俗,妇女绝对不能在娘家生小孩。
分娩时,请产婆助产;幼儿出生后,先看看天以记时辰,确定孩子的生辰八字。产妇
吃鸡蛋,喝米汤及营养较高的食品。一个月不准出门,叫做坐月子或养月子。在坐月
子期间不准扇扇子,不准当着产妇干泥水活和糊窗户,以免奶水不畅。一般让婴儿睡
热沙土口袋(因沙土可渗尿)。小孩生下三天后,产妇娘家便来人看望,并带来婴儿被
褥、口袋子、衣物和鸡蛋、小米、红糖等礼物,隔两天再来探望一次,叫做圆鼻子、
圆耳朵。六天以后亲朋邻里送鸡蛋、挂面、花布等礼物以示祝贺,并给婴儿钱,叫做
看钱,小孩出生第十二天,进行庆贺,叫做过十二日(实际一般是第十天或十一天上,
要选在双日子) 。如果是头胎,又是男孩,便格外隆重。这天,婴儿的外祖家要备办
全猪全羊的大礼前来致贺。主家则请厨师、办酒席,大宴宾朋,分送食品,以答谢前
来致贺的亲友。满月的前九天,产妇的娘家便来人把产妇和婴儿接回娘家去过满月。
过完满月回婆家时,要给婴儿鼻尖上抹一点灶灰,叫做打狗,意在路途避邪免灾。有
的个别富人家,在婴儿百日时,还要庆贺,叫做过百日。周岁要提前一个月庆祝,叫
做抢生日。有的过周岁生日时,还陈设书画笔砚、刀剑弓矢、算盘称尺、剪刀针线等
物,任婴儿拣取,视其所喜,以观其志,预卜后来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以上礼仪大都从简。7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始,人
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彻底摆脱了“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和习俗,独生子
女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生育设宴的风气,也变得更加讲究起来。尤
其少数残存“重男轻女”封建传统思想的人,家中一旦生了男孩子,便大摆筵席,破
格的庆祝一番。
寿诞
解放前,对于每个人的生日,是十分重视的。一是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有“孩生
日, 娘苦日”的俗语;二是便于计算年龄;三是记住生辰八字,以卜一生休咎。过6
0岁的老人, 每到诞辰之日,晚辈要给老人做寿。富家寿庆,请亲朋,宴宾客,张灯
结彩,悬挂寿星。与贺者献寿幛、赠寿联、送酒肉、馈果品。欢宴之前举行祝寿礼,
晚辈进行拜贺,亲友尽说祝福的话。然后喝喜酒,吃寿面。一般小户人家无此排场,
唯亲朋团聚小酌,以示庆贺。
解放后,庆寿之举渐少。即使有人做寿,也只是晚辈买点蛋糕、寿面、酒菜欢聚
一餐以示孝敬。8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的好转,庆寿之举又渐复盛。
建房
解放前,凡盖房者,先请地理先生看“风水”选定基地,并确定房屋的布局形式。
开工前,宴请四邻,讲明建房意图与方案,以求认可和支持,然后奠基铺线,由乡亲
帮助施工。上梁之日,梁、檩、门窗均贴大红吉利对联,选定吉时,木工师傅将中间
贴有太极图、两边贴着“伏羲八卦安天下,文王六爻定乾坤”对联和正中缠着铜钱、
悬着红布的脊檩架好后,随即鞭炮齐鸣,俗称上花檩。这天中午或晚上,主家设丰盛
的筵席款待工匠和亲邻,以示庆贺。
解放后,看“风水”的习俗渐消,上梁大吉、上花檩的习俗时有断续。
进入80年代,居民建房都是自己购置料物,由建筑单位施工。也有的直接购买商
品房。
交往
当地民风淳朴,勤于耕织,不尚浪游,但十分重视亲朋邻里之间的交往。逢有婚
丧嫁娶之事,或孩生日、娘满月,亲朋邻里均具礼物或礼金贺吊;年来节到,邻里要
宴请当年娶来的新媳妇、出阁的新闺女、新女婿;不论婚丧嫁娶、生日、寿诞、建房、
迁居,邻里都会主动帮忙。除春节期间,亲朋邻里互相拜年之外,每到麦秋过后,中
秋节前,亲朋之间都要带上礼物互相探望。待客礼仪,一般是客来之后,先请正房落
坐,敬香烟,奉糖果,泡香茶,互相问候致意,随即炒菜具酒,主人相陪,设宴款待,
待客人酒足,方能上饭。客人走时,主人送至村头,珍重道别。
见面礼节,清末仍为抱拳作揖,女裣衽鞠躬;民国间一律改为鞠躬礼,解放以后
则通行握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