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岁时节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4&rec=65&run=13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当地称过年,是最隆盛的传统节日。按照旧俗,出门在外
者要赶回家团聚。家家户户清扫得干干净净,大人小孩更新穿戴,门贴春联、壁挂红
灯,燃放爆竹。
清晨,微明即起,祭拜天地、祭祀祖先,晚辈给长者磕头拜年,长者要给幼小的
晚辈一些压岁钱,然后全家围桌吃饺子。天亮后,邻里相互串门拜贺,见面互道“过
年好”。次日开始,走亲拜友。
新中国建立后,过节的迷信活动渐废,吉庆健康的风俗延续至今。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地称“过十五”。按传统习俗,十四、十五、十六连
续放灯三日。家家户户扎糊灯笼,如鲤鱼灯、荷花灯、风车灯……能工巧匠,尽显身
手。入夜,各家儿童挑灯上街,互相观瞻,有的成人则舞耍龙灯,夜景十分壮观。白
天则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落子,俗称扮玩艺儿,并走村串乡,锣鼓喧天,热
闹非凡。一来欢庆去岁丰收,二来祈祝新一年风调雨顺有一个好年景。近几年,滨州
多仿学外地习俗吃元宵、猜灯迷、放焰火,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填仓日
农历正月二十五,俗谓填仓日,又称打囤。是日清早,各家各户以灶灰在庭院地
面作圈,像征粮囤,内放五谷杂粮,即谓填仓。以祈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此俗于解放
后逐渐消失。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龙于冬至蛰潭,翌年的二月二日抬头升空,
开始行云降雨。由于春雨贵似油,人们总希望龙快一些抬头,多下几场春雨。每年二
月二早晨,人们便用磨塞子将石磨支起来,因为两个磨眼之间有一条刻凿的龙。除此,
尚有家家爆米花、炒蝎豆的习俗。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进入春耕春种的
季节。素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清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与寒食并
称。当地多盛行踏青春游、打秋千、放风筝、祭扫祖先坟墓、煮食鸡蛋、面条等习俗。
建国后,机关团体、学校师生多在这天给革命烈士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当地称端午。 过端午节,当地有家家门楣插艾枝、门上贴艾虎
(一种画有八仙及老虎的图画)、吃粽子、喝雄黄酒、抹雄黄于鼻耳,以避“五毒”及
“邪气”的风俗。解放后,旧俗渐改,只有吃粽子的习俗延续至今。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是庆祝麦季丰收的日子,又是雷雨季节的开始。此日,家家户户
暴晒衣物,以防毒蛀;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天,父母于此日把她接回娘家“息夏”。
此日还与农事关联,当地有“六月六,看谷秀”的农谚。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夜,当地称七夕,有女子陈瓜果于庭中,结彩楼、穿针孔的习俗,
谓之“乞巧”。村民中还流传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喜鹊飞到银河
以自身搭成桥,让这对恩爱夫妇晚上相会。据说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都要下一场细雨,
这是他们相会时流的泪水。第二天从银河飞回的喜鹊,头上都少了一撮毛,传说这是
因为它们当渡桥时被踩掉的。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当地俗称鬼节。有家家包饺子、设瓜果、糕点,以祭奠祖先及亡
故的亲人的习俗。传说,宋朝末年,元兵突然入侵,只能提前一天祭祀祖宗。相沿之
下,鬼节亦有七月十四日过的。今仍留扫墓祭祀之遗风。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当地称仲秋节、团圆节,是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传统习俗主要有
赏月、吃月饼、饮赏月酒等。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当地称为重阳节,旧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之俗。解放后此风渐
绝。90年代,九月九日成为“老人节”。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为祭祀之日。当地有在此日祭扫垄墓,剪纸为冥衣焚化于坟前的
习俗,谓之送寒衣。今仍存上坟之遗俗。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俗谓腊八节。古代在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日子,
称腊日。是日,有用粘米、红枣煮腊八粥或蒸腊八糕的习俗,至今仍存此风。
送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亦称“辞灶”、“过小年”。旧日,家家
灶前壁上供着灶王爷画像。每年这天,家家以糖瓜(一种麦芽糖)、枣糕祭祀灶君,然
后将灶王神像烧化,并在跪拜的同时,口念“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祈语。这天,
新娶的媳妇必须赶回婆家过“小年”。送灶后,则扫除庭院,以示除旧布新,迎接新
年。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小月是二十九),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是日晚,家家祭祖先、迎
新灶,悬灯挂彩、放焰火、燃爆竹,一派“爆竹声声辞旧岁”的景象。还要摆设丰盛
的菜肴吃“年饭”,或设宴聊天,通宵不眠,谓之守岁。解放前,一些穷苦人家食不
果腹,有的债台高筑,债主趁机逼债上门,过年犹如过关,所以昔日过年有“年关”
之称。
新中国建立后,过节的迷信活动渐废。贴春联、燃爆竹等风俗仍存。近年,则全
国围坐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文艺联欢晚会”直至零时钟声敲响,欢
兴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