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棉花栽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3&rec=25&run=13

整地保墒
60年代前,多采用传统方法,秋(冬)耕春耙。耕地深度要求在18厘米。冬耕后,为
促进土壤风化,积存雨雪,冻死害虫,耕后不耙地,待明春再耙。
本地气候干旱,耕作层中水分蒸发,早春“顶凌”耙地,可减少土壤水分损失。
70年代后, 由于冬季雨雪很少,初春多采用黄河水灌溉,宜时时随耕地耙耢。土地平整
如面,沉实不透风,不跑墒,保证棉花播种、出苗。
本村棉田有碱化现象,春苗不齐,于是在1967年之后, 学习外地经验,开沟躲碱,
黄河水压碱,深沟台田等方法,改良土壤性质,棉苗齐全率提高。
施肥
基肥 基肥在冬耕时深翻到土里,这种形式的深施肥料经长期分解,可以更加有
效地发挥其作用,还可避免因春季施基肥而跑墒。如果冬耕时肥料不足,须在春季使
用,则愈早愈好。建国前,每亩棉田施圈肥500公斤,豆饼20-25公斤。70年代以后,除
用农家肥作基肥外,另外还用化肥作基肥,一般是每亩可施碳酸氢铵50公斤或者尿素15
公斤,另加过磷酸钙50公斤。均在春耕时,撒于地表,翻入土内。
追肥 根据棉花各生长期对肥料的要求进行追肥,追肥可在定苗、孕蕾、始花三
个时期施用。苗期应着重施用氮肥,以充分供应棉铃的需要,施肥深度各次并不相同,
应根据棉根的发育而定。一般施肥深度在10厘米左右。有灌溉条件的棉田,施肥后进
行灌溉,有利于肥效的发挥。第一次追肥,每亩施尿素15公斤;第二次追肥,用过磷酸
钙和氮肥,每亩用量在10-15公斤。并同时追饼肥15-25公斤;第三次追肥,在始花期,施
肥量同第二次追肥。棉株开花结铃时期,采用根外追肥,喷施过磷酸钙和尿素混合液
可以提早成熟,增加产量。每隔15-20天喷施一次,喷二、三次即可。如遇天旱,则结
合浇水追肥。
播种
为保证棉花出苗整齐健壮,提高发芽率和增强芽势,防治棉花苗期病虫害,在棉
花播种前,对种子必须进行选种、晒种和种子消毒。
播种期 正确掌握播种时间,是保证出苗整齐,提早成熟的重要环节。适时早播
的棉花植株紧凑,节间短,第一果枝节位低,早、中期蕾铃脱落少,因而能提高产量。
若过早播种会阻碍种子发芽, 使出苗稀疏,易遭晚霜和冻害。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
中旬至5月中旬。
播种量 播种后,常有部分种子不能出土,又因苗期病虫害较多,造成缺苗,为
保证全苗和株间距离均匀, 一般条播,每亩下种量6-8公斤。点播,每亩下种量2.5-
3.5公斤。
播种深度 适当的播种深度,能满足种子发芽所需的空气、温度和水分,以保证
棉苗出土快、整齐。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粘壤土在播种深度范围内可浅些。盐碱
土播种深度以3厘米为宜。
播种方法 建国前,多采用等距离条播和点播。行距1尺2寸,株距1尺以上。60年
代使用马拉播种机, 采用大小行播种,小行1尺2寸至1尺4寸;大行1尺6寸,株距7-8寸。
19 73年后, 大搞丰产田,推广水包包播种。80年代用播种耧、马拉播种机,仍采用
大小行种植。一般大行2尺,小行1尺6寸; 丰产田大行2尺5寸至3尺,小行不变,每亩留
苗密度一般3000-5000株。70年代后期, 棉花育苗开始采用营养钵和营养块两种形式,
幼苗长到一定程度再移栽;80年代初推广的地膜覆盖播种棉花新技术;能提高棉花全苗
壮苗,促进早发芽而增产。由于本村植棉面积太少,而没得到利用和推广。
中耕除草
中耕能给棉根生长创造适宜的温度和良好吸收水分、养料的条件,使棉株能很好
发育。棉花从种子播下地到吐絮为止,均进行中耕。播种后出苗前进行中耕,即锄梦
花,可促使棉苗早出土和幼苗健壮。以后,发现土壤表层有板结或出现杂草时,以及
灌溉、施肥、整枝和雨后,都要及时进行中耕,一般10天左右中耕一次, 全生长期中
耕6-8遍。 棉株封垅后中耕有困难,但对提高棉花质量、增加产量有一定作用,应该
提倡采用。可用短柄锄或中耕器中耕。中耕深度应掌握先浅后深再浅的原则进行。棉
花幼苗期约在8-10厘米,除行间中耕外,还需进行株间松土。前期深中耕,减轻了苗期
病害的为害和棉蚜的繁衍。中期深中耕,切断部分侧根,以抑制徒长和降低蕾铃脱落
率。后期中耕可促进早熟。
间苗定苗
棉苗出土后,根的生长较快,如棉苗过于稠密,地下部分互相拥挤,会影响根系
发育;同时亦会影响地上部分的发育,延迟孕蕾发育和增加蕾铃的脱落。为此,须进
行间苗定苗。
间苗定苗时间,应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争取早间苗、早定苗。60年代以前, 一般
在5月下旬间苗,6月中旬定苗。70年代后期,在齐苗后就可间苗,到发现2-3片真叶时
定苗完毕。 5月下旬定苗结束。在病虫害严重及盐碱地里,定苗时间适当延迟,或增
加间苗次数,对成丛与搭挤的棉苗,进行疏拔。6月上旬定苗完毕。
整枝修棉
当地农民在几百年的棉花生产中,形成了对棉花整枝的习惯。棉花整枝是提高产
量和质量的有效方法,棉花整枝包括撸裤腿、摘顶心、摘边心、去赘芽、打老叶、剪
空枝等。
摘顶心 摘顶心是摘去主干的顶芽,时间通常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摘顶心。摘心
后留12-16个果枝,摘顶心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但不要伤棉茎和扯破主干表皮。
撸裤腿除去主干下部枝叶,以促进棉株上部发育。60年代, 提出当棉株上出现第
二个花蕾时,第一果枝以下的叶枝和叶全部去掉,以利棉株生长。撸裤腿的时间不宜过
早或过迟,过早不易识别果枝和叶枝,易误去果枝漏除叶枝;过迟则叶枝长大,徒耗
养分,并容易扯伤棉株主干表层。
摘边心 去掉果枝的顶梢,统称打边心,目的在于防止果枝向旁伸长,减轻荫蔽
程度,减少蕾铃脱落,促使嫩铃老化。摘群心,一般在7月中旬开始,分期进行打边心,
2次完成,后期还采用“四门紧闭”,农民谚语“立了秋,便把头揪”。
去赘芽 除去主干和果枝腋间的赘芽。棉株摘心和打边心后,叶腋间赘芽生长很
快,夺取养料,影响蕾铃发育。赘芽必须随见随去。
打老叶、剪空枝 立秋后开始除去主干下部的老叶和剪去没有结铃的空枝,使通
风透光良好,促进棉铃吐絮。打老叶不宜过早、过多,以免影响植株养分正常的制造
和供应。
病虫害防治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 一无药,二无械。棉花发生虫害,主要治法是用人工捉拿或
用烟草水、棉油皂水涂株防治棉蚜虫。防治病害, 用草木灰拌种,用硫磺熏,消灭地下
害虫用信石精。新中国成立后, 为加强病虫害防治,市、乡、镇建病虫测报站,加强病
虫测报, 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发展情况,随时指导防治。与此同时,采用综合防治。从
50年代起, 即采用化学农药防治, 并逐年扩大化学农药的使用面积。 如用“666”、
“DDT”杀虫试验;用西力生、赛力散拌种;用“666”毒谷防治地下害虫。70年代以后,
农药品种逐渐增多, 施用量也越来越大。防治棉蚜的农药主要有乐果、氧化乐果、10
59、呋喃丹等,防治棉铃虫的农药主要有久疚磷、敌敌畏、1605及各种菊脂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