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3&rec=21&run=13

胜利居委会,位于原北镇东北角处,是北镇的一个组成部分。
北镇自古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重镇,南靠河流(济水、大清河、黄河),东西水
路运输繁忙,可谓不可多得的水旱码头;南北大道是青、登、莱、诸州进京的必由之
路;因而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工农业产品集散地,特别是它的逢三排八大集,
更是弛名遐迩。
清末民初,邻近的惠民、利津、广饶以及较远的黄县、章丘、宁津、周村等地的
商人,陆续来此开设商号;附近的许多富民也来镇上经商,或收棉花、土布、粮食,
或为英美洋行代销香烟、煤油、面粉等。1937年以前,村中就有多处私营企业和商号:
轧花厂八处, 榨油厂一处,化工厂一处(主要是炼煤油),印染房两处,木工厂一处,土制
卷烟厂一处, 以及本村侯姓开设的和记茶庄、和记木料场,还有福泉永酱园、志云祥
鞋店、点心铺、古衣铺、包子铺、烟酒糖茶店、旅店、饭馆、馍馍房;外地人开设的
商号有诸诚朱姓的车马挽具厂,沧州郭姓开的鞋庄等。本村人还有的做点小买卖,如
卖水的、卖馍馍的、卖点心的、烩干粮等,也有的进入私营企业做工,到商号当伙计;
同时还耕作着土地,兼营农业生产,人们从事的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形成了城乡兼
存、农工商并举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
1938年日寇侵占北镇后, 疯狂掠夺市场,使繁荣的商品贸易受到严重摧残,北镇商
家只剩下四五处,本村的商贸活动几近停止。
1945年解放后,在“土地还老家”斗争中,翻身农救会曾封过大商号、企业的门,
分出他们的部分财产;除个别大的商家把财产转移到非解放区外,其他企业、商家照
常经营;而且经过分到斗争果实的一些贫民,也独自或合作办起了商店和企业。当时,
由于济南、青岛等城市尚未解放,北镇属于鲁北解放区的一处较大的工农业产品集散
地。致使范围包括滨州、惠民、利津、广饶及胶东、青州、潍县、淄川等方圆几百里
内的商人、 农民涌到这里进行贸易,商号摊贩增至800余家。仅毛巾一项,每集日销
售一千二百打以上,卖农具的就有七十四家。这是北镇工商业的发展阶段。同时,北
镇集市也逐渐从街里移出,当时的东村有牲口市、木货市、青菜市、肉市、杂货市、
窑货市、铁器市以及鱼市等,所以,这期间也是东村工商业的兴旺阶段。1948年农工商
总产值达4万元(新币) ,人均纯收入达80元。1949年,北海币兑换成人民币,物价产生
波动,粮食、棉花、布匹等主要物资的价格当年上涨了20倍。这时,许多城市已陆续解
放, 过去常来北镇的行商,大都就近到其他城镇去了,加剧了北镇市场的萧条;在1951
年到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中,部分工商业者在经营中有“五毒”行为受
到处罚,一批商户歇业或弃商务农。工商业的发展进入低潮。“三反”、“五反”运
动结束后,党和政府针对新出现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紧张,市场萧条的现实,采取
措施,在新的基础上调整各种关系,并本着有错必纠的方针,认真落实了对工商业者
的政策,使市场得以复苏,1952年北镇的贸易额每个集日达2000万元以上(合法币4万
万元) ;1955年达到鼎盛时期。随之而来的大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三大改造,
将私营工商业改为公私合营或合作经营,叫做:“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一步登天”。
无论公私合营还是合作经营,只吸收个体业的主要经营者参加,挫伤了工商业者的积
极性,束缚了个体工商经济的发展。以后的工商业逐步走向国家单一的管理经营形式,
集体和个体的工商经济萎缩,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家庭副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尾
巴”,个体工商业几近绝迹。至1976年,全队的副业项目仅有:磨坊加工、修表门市部、
车行修理、缝纫组、鱼塘、果园及菜园。
1945年6月解放后, 全村土地850余亩。经过土地改革,贫苦的村民分得了田地;
农业的发展, 是在农民成了土地的真正主人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划分了阶级成份,镇压了反革命,向农民颁发了土地证,
这充分焕发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农民对土地的热情空前高涨。经过农业合作化
运动,使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改变了那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状态,生产力得到
了解放,农业生产开始得到发展。1956年全村农业生产值达5万元, 工值达0.80元;这
种蓬勃向上的日子遇到了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瞎
指挥”等,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1960年左右的三年困难时期, 农业生产降
至合作化以来的最低水平。1963年,扩大了自留地,将“口粮田”分到户种植,叫做:
保本田。 农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5年直追历史最高水平, 每个工日可达
0.65元,人均纯收入100余元。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党的基层组织陷
于瘫痪,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农业经济坠入低谷。至1976年, 土地减少到154亩,人
口395人,粮食总产42715.5公斤,人均占有105公斤。
1980年前后, 随着城市的扩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本村的耕地被逐步征用,土地减
少的速度加快, 到1982年底,全村仅剩下不能耕种的几十亩碱地了。1984年根据国家
政策,全体村民转为城市居民,人们已与农业生产无缘了。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地处市区的有利位置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人们抓住
了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抛弃旧观念,发展经济以工商致富成为人们的共识,观念
的改变使人们纷纷投入了办厂经商的大潮。居民先后办起了个体的涂料厂、食品加工
厂、标牌厂;组成了联合运输队、装卸队和建筑队;经营起了海产品批发、废钢材批
发、烟酒批发、布匹批发、肉食批发、服装批发、家电批发、茶庄、汽车摩托车配件
等商店并开发业务。党支部、管委会想尽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以达到共同富裕
的目的。村内除继续保留了磨坊加工、旅馆、缝纫、车行修理、修表门市部等行业,
还在1979年组建了集体的水电暖安装队、 建筑队和运输队;1980年3月建起了胜利制
线厂;1981年8月建起了地毯厂;1983年建成预制厂;1984年居委会生产总值达88581元,
人均纯收入达440.27元。
1985年是胜利居委会经济起飞的转折点。这年,恢复了合线厂的生产,1986年建起
了一个2000纱锭的小棉纺厂; 1987年扩大生产能力,又新增10000纱锭;1988年形成了1
3000纱锭的生产能力;1989年扩建织布车间,新增布机100台,1994年又扩建印染厂一处,
至1996年底工业产值达10287万元, 利税1050万元,个体经营总值822万元;居民人均纯
收入达3600元。胜利居委会的经济发展进入辉煌时期。1997年所属的企业集团开始了
第二次创业,扩大投资与规模,全年实现产值1.36亿元,实现利税1661万元。1998年6月
底,新增厂房设备全部投入运行,预计产值、利税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胜利居委会几个重要年份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表
表2-1
单位:元

┌──┬────┬─────┬─────┬──┐
│年份│生产总值│副业、个体│人均纯收入│工值│
├──┼────┼─────┼─────┼──┤
│1949│4万 │ │80 │ │
├──┼────┼─────┼─────┼──┤
│1956│5万 │ │ │0.80│
├──┼────┼─────┼─────┼──┤
│1965│2.6万 │ │100 │0.65│
├──┼────┼─────┼─────┼──┤
│1970│17368.76│9766.86 │55.67 │0.67│
├──┼────┼─────┼─────┼──┤
│1980│64562.65│56440.51 │163.36 │1.38│
├──┼────┼─────┼─────┼──┤
│1981│76834.31│75621.57 │190.25 │1.5 │
├──┼────┼─────┼─────┼──┤
│1984│88581 │88581 │440.27 │ │
└──┴────┴─────┴─────┴──┘

续表
┌──┬────┬─────┬─────┬──┐
│年份│生产总值│副业、个体│人均纯收入│工值│
├──┼────┼─────┼─────┼──┤
│1986│270万 │48万 │600 │ │
├──┼────┼─────┼─────┼──┤
│1988│693万 │80万 │900 │ │
├──┼────┼─────┼─────┼──┤
│1990│1890万 │140万 │1400 │ │
├──┼────┼─────┼─────┼──┤
│1991│2360万 │160万 │1500 │ │
├──┼────┼─────┼─────┼──┤
│1992│2700万 │200万 │2000 │ │
├──┼────┼─────┼─────┼──┤
│1993│3607万 │250万 │2700 │ │
├──┼────┼─────┼─────┼──┤
│1994│6614万 │300万 │2800 │ │
├──┼────┼─────┼─────┼──┤
│1995│10000万 │550万 │3300 │ │
├──┼────┼─────┼─────┼──┤
│1996│11000万 │822万 │3600 │ │
├──┼────┼─────┼─────┼──┤
│1997│13600万 │1000万 │4000 │ │
└──┴────┴─────┴─────┴──┘

注:表中前二个年份数字为东村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