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企业的文章及讲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3&rec=134&run=13

发展就是奉献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
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
做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的干部,率领群众靠诚实劳动,艰苦创业来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和责任感,把群众领上“小康”之路,就
是对人民群众最好的奉献。
胜利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环宇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侯传光同志,就是这样一位
党的优秀干部!
近十年来,他靠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挚爱,靠着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
精神,把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一千五百万的固定产,六千五百万的年总产值和五百
五十万的年利润总额,奉献给了整个社会。这一串枯躁的数字后面,凝结着他的汗水,
他的艰辛,他生命的青春,有着令人动情的故事。
一九八四年底,侯传光同志走马上任,当上了胜利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当时,全
居委会只有一处只能生产水泥地砖的予制厂,集体收入不足五万元,人均收入总在四
百余元左右徘徊。面对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摊子,面对青年居民纷纷跨入国营企业大
门,端起“铁饭碗”的局面,侯传光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身后那几百双盯着自己的
眼睛,而是那些无技术、无能力,却把汗水和血泪洒在胜利这块土地上,而又渴望收
获一份幸福的父老乡亲。他毅然地接过了二百八十多口了人的企盼。
他掂得出这副担子的份量,他也明白二十七、八岁的年龄,还不成熟的肩膀要承
受这么巨大的压力是什么滋味,可他更明白,做为一个共产党员,做为一个党的干部
意味着什么?
一九八五年,他重整旗鼓恢复了倒闭数年的合线厂。一九八六年,为扩大生产,
走自我发展的路,他同支部一班人又拟定了筹建小型棉纺厂的方案。建厂无资金,他
一方面争取贷款,一方面走东家串西家地向群众借。面对群众的疑虑和不解,他磨破
嘴皮地解释,拍着胸脯保证。一百万元资金凑齐了,他可心头的压力更重了,他明白,
这是群众勒紧腰带,从嘴里一点一滴地省下来的血汗钱呀,建厂缺技术,他三下惠民,
晓之以理,动之一情,靠掏心窝子的话,请来了谙熟技术的老工人。就这样,他把自
己推上了一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必胜之路。
在侯传光和他一班人的努力下,小厂当年投产,当年收益,到一九八七年就实现
利税十几万元,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可是,成功里有多少酸甜苦辣,只有创业者自
己明白,用他们的话说:那日子是提着心过来的。
面对成功,他们想到的是发展,再投资七百万元,扩建到一万纱锭。
发展,对一个党的干部来说,是义务,是职责,是一个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是对千百万人民的赤诚之心。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
以及那些嫉妒、怀疑,在无形中给开拓者,给艰苦创业者的人们设置了重重的障碍。
扩建的消息一传开,如同在热锅里撒了一把盐。赞同者说:侯厂长远见卓识,有
开拓精神。裹足不前者说:刚赚了几个大钱,烧包了,不哆嗦干净不散伙。“老学究”
把头摇得象拨郎鼓似地感叹道:人心不足蛇吞象。而那些嫉妒和反对的人,竟然在大
年三十晚上,在侯传光家门贴了白对联。压力大啊,大到令年轻的侯传光几乎无法承
受的地步,面对门上的白对联,看着父母阴沉的脸,听着爱人的抱怨,侯传光心里难
过极了。他扪心自问,这几年我没白没黑的干,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家伙过上好日子吗?
不就是为了咱胜利能发展起来吗?为了这个目的,我眼睛熬红了,头发熬稀了,把公
家的钱都攥出了油,我没对不住乡亲们啊!
他一根接一根的抽着烟,一遍一遍地在喷出的烟雾里思索着,他迷惘了。
就在他最苦恼的时候,刘会同来了,这位老党员、老干部,带来了党组织的信任
和关怀,也带来了战友、同事的赤诚。侯传光感动了,他看到了自己的身后有党组织
那强有力的手,有热情期待发展和进步的人民群众,还有同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找来了鞭炮,点燃了自己的决心,点燃了胜利的希望。
白对联边上,火红的爆竹炸开了,一串串烟与火的礼花,仿佛在向阻碍发展的旧
势力挑战。
鞭炮,年复一年地炸响着,伴着侯传光的奉献精神,伴着胜利居委会的兴旺发达,
伴着第六棉纺厂的成长,也伴随着市场疲软、三角债和经济拮据等无数的困扰和障碍,
侯传光终于把居民带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的胜利居委会,拥有一个颇具实力的环宇纺织集团公司,下辖纺纱、织布、
印染三个厂,一个滨港合资企业,五个小公司,是一个集工、商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
他们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投资几十万,对旧街道进行了改造,新修了街道,挖了排水
沟,通上自来水,安装了新变压器,接上了有线电视,群众已改变了村居巷住的简陋
生活条件,向文明和富裕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是发展,给群众带来了实惠。
在侯传光的辞典里, 只有发展, 没有停滞。他始终牢记着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
“发展才是硬道理”。他的脑海里,胜利的前景是一幅永远展不到头的壮丽长卷。眼
下要投资一百五十万引进气流纺纱的先进设备,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利用我区大
量低级棉货源,为企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要在近期对居民区进行统一规划,盖三幢
居民楼,一方面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一方面腾出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为企业创造更多
的发展机会;厂区还要有办公楼……,可在侯传光的日程里却安排在企业高度发展的
以后。
一个普通的党员,一个最基层的党的干部,就是这样默默地忍受着病痛、劳累的
折磨,用自己尚不坚实的肩,担负起企业发展的重压。从他那日益增长的吸烟量上,
可以看到他的劳累和疲惫;从他那深夜不归,佳节不返的身影里可以体会到他的责任
感和事业心。这一切的一切,又有多少是为了他自己呢?他同大家一样拿工资,从不
求更多的报酬,他从不以公款请自己的客人,处处公私分明,就连近十年来唯一的一
次迟到,也是同普通工人一样,主动交上了伍元罚款。他靠燃烧自己,奉献自己,推
动着企业的发展。
朋友们,当我们为经济的腾飞而引吭高歌时,莫忘了在经济腾飞的背后,有无数
个默默奉献着的--共产党员。

(1993年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演讲比赛稿,由本公司工人演讲)

人物专访
(侯传光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问:侯经理您好,近日听说你们要成立山东滨州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请你
为我们的观众介绍一个,你们企业的基本情况好吗?
经理答:很好! 我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创建于1986年,到现在整整八年。八年的艰苦
创业,我们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发展壮大起
来的。 到目前,我们企业已初具规模,全公司占地面积80亩,现有职工750人,拥有
固定资产1800万元。 其中,环锭纺14000枚,气流纺400枚,布机150台,印染生产线
一条, 厂房、宿舍、仓库共1.5万平方米,年产棉纱250吨,棉布500万米,各种色布
750万米, 已形成纺、织、染一条龙的配套生产。今年工业产值可达6500万元,创利
税550万元。明年争取产值过亿,利税过千,使我们集团公司再上一个新了台阶。
记者问:成立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现在你们已具备了哪些条件?
经理答:企业集团是一种高级的经济联合组织,它必须是以实力相对雄厚的母公司为
核心,以若干个具有一定优势的子企业为主体,通过一定形式组成联合体,根据这一
原则,我们已具备了组建集团公司的条件。一是原第六棉纺织厂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拥有固定资产一千万元,流动资金一千二百万;二是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纺、
织、染一条龙配套生产,产值过亿,利税过千;三是集团公司下设十一个企业,各企
业都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和经济特点。
记者问:集团公司成立后,你们有哪些设想?
经理答:集团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们企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以新思想、
新思路、新观念、新目标,去开拓创新局面。我们计划在三年内,投资1000万,新增
宽幅布机600台, 印染生产流水线一条,形成纺、织、染较大规模的配套生产。实现
工业产值1.5亿元,利税1300万元。谢谢!

(1994年滨州电视台采访侯传光总经理时的文稿)

不畏苦中苦擎起一方天--记滨州市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侯传光
侯传光是滨州市北镇办事处胜利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滨州市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的董
事长兼总经理。
他属于当今社会人们比较羡慕的那一种人物:手拿大哥大,乘坐高级轿车,迎来
送往进出宾馆歌厅,洽谈生意到过天南地北。至于在企业内部更是言出法随,一呼百
应;上级看他人不错,给他官升半级,让他挂上办事处副主任的衔,锦上添花。
然而,如果你了解他创业与发展中所承受的艰辛,不知你还会不会羡慕他。这么
说吧,为了企业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别人吃的苦他吃了,别人没吃的苦,他也吃了。
1985年侯传光当上了胜利居委会党支部书记。27岁是一个不想创业心里就痒痒的
年龄, 何况他也无业可守。胜利是小村,300来口人。胜利有两家小厂,一个是仅有
两台捻线机的合线厂,一个是小型地砖厂,都不过弄壶酒钱的水平,志存高远的侯传
光绝不愿仅此罢休。当时正是棉花买不动,棉纱买不着的时候,谁弄棉纺谁赚钱,侯
传光决定建一个2000纱锭的小棉纺厂, 为了筹足100万元的投资,他到处磕头,以最
艰难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在1986年10月创办了滨州市北镇棉纺织厂,并且当年创利
税3.9万元, 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部分群众的征地补偿费没能及时兑现,惹得大家
到处告状,个别人甚至在大年三十夜里给侯家大门贴上了白对子,好端端的一个年给
搅得窝窝囊囊挺憋气。
1987年, 工厂各方面运转不错,侯传光审时度势决定马上扩大生产能力,搞到1
0000纱锭的规模。银行不给贷款,就想到了联营。侯传光十天之内跑了20多家单位,
红脸白脸、冷打慢吹都不要紧,愣是没有一个点头的。侯传光不愧是侯传光,他自始
至终没泄气,最后经地区外贸畜产公司牵线搭桥,与省外贸畜产品公司达成协议,对
方投资300万元按贷款利率付息, 并每年提供平价棉纱1400吨。抓到救命钱后,他马
上组织人马没黑没白地干, 采购设备、基本建设、职工培训齐头并进,在1988年7月
完成了10000纱锭扩建工程并正式投产。1988年实现产值613万元,利税40万元,成为
全区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企业发展,领导高兴,滨州人民政府给北镇棉纺织厂换了个
气派的牌子--滨州市第六棉纺织厂。
时光迈进了1989年,侯传光前进征途上又增加了道难题,市场萧条。“六四”事
件后,西方国家犯病,不要我们的棉纱了,“六棉”的产品偏偏又是为外贸生产的。
这是市场经济给侯传光上的残酷一课,也是他认真学习市场经济规律的开始,侯传光
在困境面前请教专家,走访用户,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奋力支撑着。1989年到1992年
我国整个纺织市场都处于困难时期,大批企业亏损,部分企业经受不了煎熬而颓然倒
下。滨州“六棉”却像一头倔犟的老黄牛,势不回头,产值年年递增,利税始终都保
持在100万元以上。
1989年后,乡镇企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大为改善,正当侯传光准备大显身手的时
候,“市场经济规律”对他、对全国的棉纺行业又“作用”了一下,棉花供不应求。
各企业生产原料无不告急。国营企业有国家计划帮衬着,乡镇企业只能靠自己,侯传
光在全区率先组织人马西出阳关到新疆各地组织货源, 全年共购进棉花600多吨,保
证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199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棉花资源的控制,“六棉”
的原料形势更加严峻。侯传光沉着应战,兵分两路,一路长驻新疆,一路“游击”省
内,全年从省内外购进计划外棉花1941吨。同时采取以涤代棉、粗粮细做、细粮精做
等措施,减少用棉量。通过上述紧张的运作,“六棉”不仅保证了正常生产秩序,到
年底, 手中还攥着214吨的原棉储备,手里有棉,心中不慌。1994年,侯传光忙里偷
闲又新上了一系列项目,如投资300万元新建了印染分厂,投资100万元引进了气流纺
机和梳棉、并条机等先进设备。而且都是当年投产,当年见效。这一年企业的组织形
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滨州第六棉纺织厂为核心层组织了滨州市环宇纺织集团总公
司,使各企业间的生产要素得到合理流动,产品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集团1994年创工业产值6314万元,利税735.5万元,1984年胜利居委会只有7万固定资
产,经过侯传光10年苦心经营,1994年滨州六棉的固定资产就达到1800万元。
早上班晚下班,对于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可能体现为一种工作态度,而对于侯传光
来说,那却是全身心的投入。哲学上说,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企业发展上侯传
光倾注了他的思想、感情、精力等诸多“人的本质”,因此别人眼里简陋得不值一看
的工厂,侯传光却从中看到了美,而且是美极了。那么儿子呢?儿子是另一个自己,
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当然更“美”更可亲可爱。但为了企业,侯传光拿不出更多的精
力照顾儿子,他作为父亲的全部义务就表现在每天早晨送儿子上学。有时陪儿子逛一
次商场, 简直就是一种恩赐。除此之外就剩下家规了:上班时间不准到办公室找我!
儿子并没有因此而放任自流,孩子学习不错,还是校鼓乐队的队员,为人酷似乃父,
挺仁义。就是这么个好孩子,不幸在去年夏天溺水夭折了,只有12岁。中年丧子,痛
苦可想而知。 即使这样,侯传光只在家待了5天,陪陪悲痛欲绝的孩子的母亲,安慰
安慰伤心至极的孩子的爷爷、奶奶,然后,咽下这常人难以咽的悲伤,从容上班,一
切照旧。
突然而至的创伤最难遗忘。怀念和痛苦最怕回味。经受不住丧子之痛的妻子病倒
了,为了让妻子消愁,去年国庆节侯传光陪妻子去逛北京,去看升国旗。雄壮的军乐
队明白不过地让人想起也会击鼓吹号的儿子,在世界最大广场上,侯传光夫妇泪如雨
下。他们不敢看电视中的少儿节目,不愿碰上儿子的同学和朋友,想跑到新疆去过春
节,心里装着痛苦却到处躲避痛苦。
何以解忧,唯有工作。
侯传光说,干好工作要有务实精神、拼搏精神和牺牲精神。
侯传光说,总公司1995年产值要过亿,利税要过千万。
侯传光还有许多宏图大略要施展,他虽然一步一个坎,却一步一层天。他虽然背
负沉重却勇往直前,他是意志坚强的开拓者,他是站立潮头的弄潮儿,他是时代的缩
影。

(原载1995年2月28日《滨州日报》)
本报记者孟宪国王庆国

3年前,侯传光是个万元户,而居民的人均收入只有650元;3年后,居民人均收入
达到1000元,而他的月薪只有百十元。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
编者按,今天报道的这一位共产党员,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绩,但在他
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贵的艰苦奋斗、先人后己的精神,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尤
其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去战胜各种困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
业的不断发展。
滨州讯滨州市胜利居委会共产党员侯传光,放着“万元户”不当,却挑起了月薪
只有百十元的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任职三年,他本人少收入2万多元;而居民的人均年
收入则由650元跃到1000元。成为全市各居委会的佼佼者。
8年前随着滨州市的建立, 胜利村的村民“农转非”了,并没有给居民带来多大
的喜悦, 当时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占用了,而别的生计还没有找到,人均收入在190元
左右徘徊,连居委会干部的工资也从卖地款中支出。在这样的居委会当干部,谁也怵
头,居民们最后把希望的眼光投向了年轻的共产党员侯传光。
侯传光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趁着建市不久,废品收购属于冷门的当儿,干起了
收购破烂的营生,活儿虽然不雅,然而一年下来,弄个万数元不在话下。论收入,在
胜利居委会可谓“鹤立鸡群”了。不少人推举他任党支部书记,却又寻思,侯传光是
个致富的能人,让他放下万元户不干,当个拿死钱的党支部书记他会同意吗?侯传光
想的是:“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1984年底,他愉快地接过了
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带领群众投资办厂,使胜利居委会的集体经济三年迈了三大步,
到1988年实现产值613万元,利税40万元。
集体经济的发展,为胜利居委会的居民带来了福音。家家户户建新居,用上了自
来水,实行了养老金补助。而侯传光仍住在以前的房子里,使用的仍是过去用过的物
品。领导看他只拿百十元工资,与部分居民及其他企业干部的收入相差太大,今年才
说服他按有关规定长了工资。

(原载1989年11月28日《大众日报》一版)

五招并举改革兴企滨州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总经理侯传光
1995年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生产各种棉纱(折合标准纱)3232吨,
比上年增长69%,棉布405万米,比上年增长87.5%,印染各种色布263万米;实现工
业总产值近一亿元, 比上年增长62.3%,实现利税631万元。回顾成就,总结经验,
对指导今后的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一、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国家对
乡镇企业的照顾和优惠政策逐渐取消,加上我们企业起步晚,规模小,设备陈旧,产
品档次低,职工素质差等问题,使企业面临着不小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等、
不靠、不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首先是继续巩固、
提高、完善“三控一包”的分厂承包制。进一步放权分厂,权力下放,使各分厂真正
成为自主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者。其次是改
革劳动人事制度,对经理、厂长、科长、车间主任等领导层的任免上,坚持任人为贤,
量才使用,彻底打破干部、固定工、农民合同制和临时工的界限,使干部、职工能上
能下,能进能出,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合理流动。最后是使行经营大包干。为促进产
品销售,降低销售费用,对经营科实行销售提成、工资、费用大包干,大大调动了经
营人员的积极性。
二、以市场为导向,狠抓质量管理。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
的兴衰存亡,质量就是效益,以质取胜是企业的宗旨。对此,公司领导坚定不移地以
现场管理为突破口,狠抓全面质量管理。一是以企管处为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各司
其责,全面负责对原料入库,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测试和监督,确保原料入库,产品出
厂的完好无误。二是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制度,每月进行一至两次产品质量抽样
和实地检查,每周进行两次文明生产检查。三是建立产品质量优劣奖罚制度,按照上
级规定的质量要求标准,抽样测试,严格检查,凡生产不合格或降等级产品的职工及
有关人员一次性处罚款50-100元,造成严重损失的,按损失数额大小着酌情处理。四
是建立售后服务制度。对客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座谈征求意见,按用户要求
进行调整改进。因此,一九九五年的产品质量大大好于往年,产品畅销不滞。
三、抓投入,上项目,扩大企业经济规模。为了改善和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高
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狠抓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事在必
行。于是,集团公司一班人,把技改作为重中之重,集中人才物力抓技改,在对项目
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技术可行性,资金筹集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考查论证后,决定
自筹资金,新上两个项目。一是投资100万元,引进两台捷克产气流纺机,部分梳棉、
并条机等设备,年新增产值15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 二是投资300万元,新上印染
分厂一处。 由于领导得力, 班子过硬, 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1
995年,共生产各种色布80万米,年增产值3000万元,创利税150万元,达到了投资省、
周期短、见效快的预期目的。
四、抓原料,保生产,求效益。近年来,因棉花欠收,棉价上涨,棉纺厂用棉供
不应求,企业生产极不稳定。对此,公司率先决策,领导亲自挂帅,组织强有力的棉
花采购队伍,分线作战。从新疆调进原棉961吨,从各省、市产棉地采购原棉980吨,
全年共从省内外计划外采购原棉1941吨。除此之外,为节约用棉,解决原棉不足,还
开辟了非棉纤维生产,以涤代棉减少用棉量,以此来缓解原棉不足,同时,为节约用
棉,还采取了粗粮细做,细粮精做,以提高纺纱支数,减少用棉量。通过采取上述措
施, 不但保证正常生产用棉外,到年底仍有241吨原棉储备,即稳定了职工情绪,又
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五、强化管理,挖潜增效。针对我集团公司创建时间较短,底子薄,起步晚,起
点低,职工素质差,管理不够规范这一特点,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眼睛向内,苦炼内功,从强化管理入手,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
因此,公司狠抓以现场管理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成本管理,力求实现低耗、优质、高
效。为使这一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以财务、企管处为主,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制定和下
达成本及质量管理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分厂进行质量和成本检查,督促各分厂上
质量,上档次,上水平。二是以企管处为主,组织各分厂职工,每年坚持搞春秋两次
技术炼兵比武,以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以上举措,夯实了企业
管理基础,有效地抑制了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
企业发展。一九九五年被省乡镇企业局授予“安全管理先进集体”。

(原载《亚太经济信息》1996年4月)

侯传光总经理在建厂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八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十年,弹指一挥间。正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
会精神之际,我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迎来了她第十个生日。在此,我怀着无比激动的
心情,向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建厂十周年庆祝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并向关心、支持
我们企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及对企业做出奉献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最
衷心的感谢!
十年前,我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是一个只有两台捻线机,年总收入不足5万元,
即无厂房, 又无设备,技术人员贫乏,集体存款仅有5万元的北镇办事处有名的穷村
队。
十年来,我环宇纺织集团一班人,以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在
各级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和大力支
持下,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拥有环锭纺、气流纺两万多枚,
布机250台,印染生产流水线一条,年产标准棉纱4500吨,棉布800万米,色布7 00万
米。 固定资产原值已达3000万元, 现有职工950余人。今年1~10月份实现工业产值
7348万元,利税723万元(包括各项提留) 。预计今年可实现工业产值9000万元,利税
(包括各项提留)850万元,明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之大关。由
于我们企业发展较快,成绩卓著,信誉较高,自1991年至1995年连续五年被滨州市人
民政府授予“明星企业”、“文明单位”、“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强企业”等,
1991年惠民行署授予“地区级安全先进单位” , 1994年滨州行署授予“强企业”,
1990年被省乡镇企业局评升为“省系统级先进企业”,1993年获“省安保杯优胜单位”,
1994年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先进集体”。1994年省经委、统计局
评升为中型(二)企业。
十年来,我们企业共为国家创造工业产值三亿七千六百一十万元,利税二千五百
九十四万元。企业发展、产品信誉、经济效益、企业荣誉等方面,均在社会各界和公
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也为滨州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现在年青而又成熟的我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正在我国的日新月异、万马奔腾的
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潮中,以坚定的步伐和社会各界朋友一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创造恢宏的历史,信心十足地去迎接一个、又一个十年!
回顾建厂十年来,我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一班人,所奉行的宗旨是:励精图治、
艰苦创业、全力奉献、高效务实、开拓创新。十年前的今天,我们企业还是一个只有
两台捻线机, 流动资金不足5万元,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技术,产品单一,生
产很不景气的小企业。 发展到今天, 已是一个集纺、织、染一条龙配套生产的中型
(二)企业。产品多、信誉好、效益高,经济势力雄厚,靠的是什么呢?我们主要做了
以下几点:
一、抓技改、上水平、扩规模、增效益。
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抗御风险
的能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是乡镇企业
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集团公司一班人,认识一致,思想统一,十几年来迎着困难,
顶着压力, 狠狠抓住技改不放松。从八六年建厂初期投资36万元,建了一处2 000纱
锭的小棉纺厂. 当时既无资金,又无技术,靠的是井里无水四处淘的精神,实现了当
年建厂, 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为了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八七年又投资800万元,新
增纱锭一万枚, 形成了13000纱锭的生产能力。为筹集资金,在十天内我们跑了20多
个单位,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到八七年底13000纱锭正式投入生产运行。生产规模
上去了,抗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但负债增加了。这时有的村民七咀八舌,有的说我
们远见卓识,有开拓创新精神;也有的说我们刚见起步就“烧包”,不哆索干净不散
伙;还有的人竞在大年三十晚上向我门上贴白对子。当时我们公司一班人压力很大,
家庭的抱怨,外面的闲话,资金紧缺等等,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为使企业尽快发展
壮大,振兴滨州经济,困难再多,压力再大,我们决心大胆地干下去,用事实来替我
们说话,以事实说服大家。结果该项目投产后,生产经营,经济效益都很好。为使产
品增值,更加适应市场,八九年又投资220万元,扩建织布车间一幢,新增布机100台,
形成纺、织配套生产,产值由八八年的613万元,猛增到1632万元,利税由4 0万元增
到189万元。经济效益使群众得到了满意,同时,也使我们充满了大干的信心和决心。
回顾八六年至八九年,三年迈了三大步,三年企业实现了跳跃式发展。规模上去了,
管理加强了,八九年获得了“三级计量合格单位”,九○年获得了“省级标准化管理
证书”,九一年通过了省纺织厅组织的小棉纺“一档水平验收”,并取得了合格证书。
自九三年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之后,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
境,领导的重视支持,政策的优惠,为我们第二次异军突起奠定了基础。对此,集团
公司一班人,心领神会,抓住机遇,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增加
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九四、九五、九六三年共投资1465万元,其中棉纺
改造投资480万元,新扩印染生产流水线一条投资300万元,扩建织布车间投资3 60万
元, 为改善职工住房和办公条件投资305万元。从而形成了纺、织、染一条龙的配套
生产,产品品种繁多,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同时,职
工的住房和办公条件也大大改观。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对我们乡镇企业又是机遇,又有困难。市场经
济虽然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一机遇,但面对乡镇企业起步晚、规模小、
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职工素质差等问题,企业竞争力相对减弱,怎么办?唯一的
出路还是依靠加大企业内部改革力度。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通过企业内部改革,转换
经营机制,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首先我们搞了划大厂为小厂,划大核算为
小核算单位的“三控一包”(注)的分厂制。对各厂实行自主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
亏,年初签订承包合同,有奖有罚,年终按合同兑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大大调
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其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和推动企业联合,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企业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滨州六棉为核心层组
建了环宇纺织集团总公司。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增多,充分发挥了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效益猛增的大好局面。再次,我们从人事制度和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了大
胆改制,从经理、厂长、科长、车间主任等领导层的任用上,打破了干部、固定工、
农民合同制和临时工的界线,谁有能力谁干,人尽其才,量才使用,从而使干部能上
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在产品销售上,为达到多销快销,降低销售费用,采取了按销
售额提成,对销售人员的工资、费用大包干,这样既降低了费用,又调动了销售人员
的积极性。
三、强化市场意识,增强竞争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环宇集团公司始终把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贯穿到生产经
营的每一个环节,盯住市场看、瞄准市场干、围绕市场转、跟着市场变。十年来我们
始终如一的把用户当作上帝,用什么纱,纺什么纱,用那种布,织那种布,充分体现
了乡镇企业经营灵活,服务周全,方便用户的经营宗旨。大纱厂不愿干,小棉纺干不
了的我们干,国营企业认为利簿不干的品种我们干,只要有利的,我们不怕调机改机,
只要产品畅销就行。 因此,几年来,我们的纱、布产销率均在98%以上,畅销国内十
几个省、市。自八九年“六四”事件后,全国的纺织行业逐渐滑坡,市场疲软,经营
很不景气,连续几年在低谷中徘徊。但我们企业并非如此,自八九年以来,企业逐渐
壮大,产值逐年上升,效益逐年增加。为什么?一是我们真正把用户当成了上帝。二
是经营上的灵活机动。三是思想上的观念更新。四是管理上的严、细、求、实。
四、狠抓质量管理。
一个企业产品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兴衰存亡。质量就是效益,以质取胜是企业
的宗旨。十年来,公司一班人坚定不移地以现场管理为突破口狠抓全面质量管理。一
是以企管处为主建立了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人人参预的质量管理体系,各司其职,
全面负责对原料入库、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测试和监督,确保原料入库到产品出厂质量
合格无误。二是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制度。每月两次产品质量抽样和实地检查,
每周两次文明生产检查。三是建立产品优劣奖罚制度。凡生产不合格或降等、降级产
品的职工及有关人员, 一次性罚款50~100元;对造成重大损失的,按损失数额大、
小酌情处理。四是建立售后服务制度。对用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座谈走访,争
取用户意见,根据用户意见进行调整改进。因此,十年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畅
销不滞。
回顾十年来的艰苦创业,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所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
但是,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和兄弟单位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戒骄
戒躁,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我们的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
阶,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九五期间,也就是到2000年实现工业产值
2.6亿元,利税2000万元;九七年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为实
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作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
神,真正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二是大
力实施名牌战略。名牌是一个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改变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要求。十年来的企业发展,整体实力的增
强,管理水平的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们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增强名牌意识,争创名牌,发展名牌已是我们企业的当务之急,
以名牌争市场,以名牌求生存,以名牌求发展是企业的必由之路。否则,企业就会枯
萎衰败,失去生命力。三是明年继续抓投入,为织布填平补齐。为解决电容不足,明
年新上500仟伏安变压器一台,投资90万元(包括增容费) ,新增75寸布机110台、110
寸布机67台,投资150万元;新增浆纱机一台投资60万元;共投资300万元。浆、整、
织配套生产,新建的织布车间充分得已利用。四是狠抓成本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全
面推行成本目标管理和消耗定额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五是加大今年后两个月的工作
力度,力争完成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九六年是“九五”计划开局之年,是完成“九
五”计划和九七年奋斗目标的奠基之年,也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因此,
今年工作的好坏至关重要,要求环宇纺织集团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以大局为重,以
弘扬光大环宇事业为已任,在管理上要作到严、细、求、实,在经营上要始终贯彻顾
客至上,以建立亲善和睦的人际关系为目的,树立新形势下新时期的企业形象,为不
懈追求的奋斗目标,竭尽全力,大干苦干六十天,力争今年实现工业产值一亿元,利
税850万元, 为实现明年和“九五”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们企业的振兴和
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注: 对各分厂实行流动资金控制定额、控制工资奖金发放额、控制进出人员;
各分厂实行利税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