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礼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3&rec=116&run=13

婚嫁
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并有早
婚、订娃娃亲的习俗。结婚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富人家多在十三、四岁,女十六、
七岁。男女从定婚到结婚,按照“六礼”进行,礼仪繁琐。
大致先由媒人介绍, 双方父母同意后,即履行定亲手续。首先是传号,男女双方
均将各方长辈姓名字号写在红纸帖上,并男女双方各自的姓名生辰八字交换给对方,
以占卜联姻的吉凶。卜得吉兆以后,男方将“恳亲柬”连同聘礼 (衣物、首饰、钱财
等)送致女方,女方则答以“允亲柬”和回礼(多为衣帽和笔、砚之类),谓之传柬。至
此,订婚手续告成。然后便由男方择定结婚日期,用红帖告知女方,女方随即置备嫁
妆;男方则整修庭院,预定鼓乐、厨师和诸般办事人员。同时,遍发喜帖邀请亲友届
时参加婚礼。迎亲前两天,即行告礼:男方抬上装有鸡、鱼、米、面、酒、肉等礼物
的大食盒,一只活公鸡,一只活母鸡并嫁妆帖送致女方,俗谓送嫁妆。婚礼的前一天,
男方设喜筵款待媒人。当晚,男家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谓之响门。新郎要向天地磕头,
再给本家长辈磕头,然后给全村长辈磕头。旧时,这一晚上,新郎的父亲要睡在新房
里,叫做公公压炕。举行婚礼这一天,男家备官轿、花轿各一乘。黎明,新郎便新衣
新帽穿戴整齐,乘坐花轿,在旗、牌、伞、扇等仪仗和鼓乐伴随下到女家迎娶,俗谓
娶媳妇。女方由长辈人陪席招待新郎,然后给新郎插花披红。新娘则先开脸 (用线将
额上汗毛绞去)梳妆,然后身着红装、头蒙红巾,由兄弟抬送、伴娘(俗谓送女、送客)
搀扶,并抱一压轿小男孩同上花轿;新郎则换乘官轿。嫁妆随后,宾客相送,一路吹
吹打打回至男家。俗谓送闺女,或打发闺女。轿至男家以后,鞭炮齐鸣,新郎先下轿;
然后新娘下轿,在两名女宾搀扶下踏着红毡,跨过一个马鞍子,方进入大门。随之,
来到天地堂前,正式举行婚礼,先拜天地,继拜高堂,后夫妻相拜,谓之拜花堂或拜
天地。礼毕入洞房,进门时,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蒙头红巾,夫妻同坐一条板凳,饮
交杯酒,谓之坐帐。中午,亲朋欢宴,新郎到贵宾席敬酒,亲朋都要拿现金为礼向新
郎祝贺。同时村里乡亲也都要拿钱和食物前来祝贺。晚上,夫妻共同进餐,俗谓吃全
欢菜。然后就寝。就寝前,新郎的同辈和晚辈青少年皆进洞房尽情戏闹,称闹洞房,
俗谓央媳妇。第二日起,新郎带新娘拜见公婆。同时,娘家送来早晨饭,并来人探望。
中午新婚夫妇在天地前给男方亲族长辈磕头,亲族长辈都要给新妇赏钱,俗谓上拜。
下午上坟祭祖。三日,新妇母亲来探望,下午将新妇接回娘家。六日,送回婆家;八日,
再回娘家;十八日再回婆家。至此,新婚仪式方告结束。这种婚俗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
立初期。
1950年《婚姻法》颁布以后,婚姻由父母包办和早婚的陋习开始逐步改变。订婚
前,一般先由介绍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征得父母同意,然
后自主定婚。迎娶时,逐步由坐轿改为骑马。60年代后期, 这种新的订婚程序基本稳
定下来,并被普遍采用。先是男女双方在介绍人的安排下作非正式的相看,叫做小见面。
双方如同意, 便进行正式见面、谈话,互相了解,叫做大见面。男方连同长辈都要给女
方见面礼。如双方都没意见,男方派人携带酒、肉、烟、糖、衣料等礼物到女家正式
订婚。订婚后,男方便根据女方提出的条件,置备家具、被褥、衣料等结婚用品, 然
后商定结婚日期。到时, 先持所在单位介绍信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再行
迎娶。迎娶时,由骑马渐改为乘自行车。进入80年代以来,结婚旧式礼仪稍有抬头。结
婚时,迎娶用小汽车,请客筵席动辄几十桌,酒、烟、菜肴亦高档化。有的也参加集体
婚礼或旅行结婚。
丧葬
旧时,习尚木棺土葬,富豪之家崇尚厚葬,礼仪繁杂,多迷信色彩。
人死以后, 先给死者穿戴整齐, 移至正房中间临时搭置的灵床上,并覆以单衾
(俗谓蒙被)谓之小殓。同时,死者亲属均着白色孝衣,门上贴白纸条,并讣告亲友。
然后孝子站在一把椅子上, 面向西南,叫着对死者的称呼,大喊三声:“西南大路!
佛境之地呀,甜处安身啊,库上使钱哪!”三遍毕,全家举哀痛哭,俗谓指路。当晚,
死者亲属将死者灵魂送往土地庙,又称设牢。第二日举行大殓,即将死者装殓入棺,
移入临时搭设的灵堂之内,摆设各种祭品、供果,接受亲朋吊唁,这就是停灵。停灵
时间,一般1-3天,豪富之家甚至有停灵5-7天者。有的还要在这期间请和尚、道士做
法事、超度亡魂。傍晚,再次到土地庙设祭,并把死者籍贯、姓名、去世时间、岁数
等等写在两纸条上贴在一方形纸包外面,这纸包叫做包袱。象征着给死者的金银盘费。
由一个人当众宣读纸条上的文字,读毕,到十字路口烧纸扎的车马、轿子、纸人等,
然后孝子们大哭而归,俗谓念包袱、送盘费。出殡,富家一般都雇佣吹鼓手和大宾,
还雇专人扶孝子、抬棺罩、举幡、抬旌。纸扎童男童女、金桥、银桥、牛、马、车、
轿、灯、罐、食物等诸般陪葬品一应俱全。出殡这天,中午宴罢,鼓乐齐鸣,旋由赞
礼大宾题主、点主、安主毕,即刻起灵,亲朋沿路设祭,孝子们身着白孝衣,手拿哭
丧棒,一路哭哭啼啼送到坟上(未婚女儿送到村头,不到坟上)。下葬后,孝子先往棺
盖上撒一锨土,然后由落忙的乡亲们堆土成坟。墓地,一般先找风水先生提前选好,
富者砖砌墓穴,甚至还有雕花石砌者;贫苦人家则仅一土坑埋掉完事。葬后三日去墓
前祭礼,二十一天(俗称三七)、三十五天(俗称五七)、百日(断七)、周年,各去祭礼
一次。另外,每年的清明、七月十四、十月一等日子皆前往祭扫,叫做上坟。此俗一
直延续到50年代中期。
50年代以后,通过反封建迷信活动,丧葬从简,旧时的繁琐礼仪和迷信活动大部
革除。人死之后,一般由儿女亲属号哭一气,殓棺埋葬。70年代初,政府提倡火化,大
多火化后, 仍将死者的骨灰盒埋入祖坟茔之中。1987年,北镇办事处在本村东南1.5公
里处建有北镇人民纪念堂。自此,骨灰盒全存放于堂内, 居民仍按祭祀的日子前去烧
纸、祭奠。
生育
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观念,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一直被年看
作重大事件。旧时风俗,妇女生小孩绝对不能生在娘家。如产妇正在娘家,一旦发现
分娩征兆,须马上送回婆家。生产时,请产婆助产,产下后要看看天,记住时辰,以
确定孩子的生辰八字。生下后,产妇吃鸡蛋,喝米汤及吃营养较高的食品,一月不准
出门,叫做坐月子或养月子。不准扇扇子,不准当着产妇干泥水活和糊窗户,以免奶
水不畅。一般婴儿都睡热沙土口袋子。生产三天后,产妇娘家便来人看望,并带来婴
儿被褥、口袋子、衣物和鸡蛋、红糖、小米等礼物;隔两天再来探望一次, 叫做圆鼻
子、圆耳朵。六天后, 亲朋邻里带来鸡蛋、挂面、花布等礼物前来致贺,并给小孩钱,
称作看钱。
十二日,一般是第十天或十一天上,要选在双日子,进行庆贺,叫做过十二日,
如果是头胎,又是男孩,便格外隆重。这天,婴儿的外祖家要备办全猪全羊的大礼前
来祝贺。主家则请厨师、办酒席,大宴宾朋,分送食品,以答谢前来祝贺的亲友。满
月的前几天,产妇的娘家便来人把产妇和婴儿接回娘家去过满月。过完满月再回婆家
时,要给婴儿鼻头上抹一点灰,据说这样就会把姥姥家的文采带回来。将来早日读书
成才。个别富豪之家,在婴儿百日时,还要进行庆贺。叫做百岁。
周岁要提前一个月庆贺,叫做抢生日。这一天,邻里亲朋都来送礼致贺,主家设
宴招待,分送礼物,答谢亲朋邻里。比较讲究的人家则陈设书画笔砚、刀剑弓矢、算
盘称尺、剪刀针线等物,任婴儿拣取,视其所喜,以观其志,预卜后来成就。60年代
以后,以上礼仪大都从简了。
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生活的好转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多子多福,子孙满堂”
的旧观念逐渐改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生育更加重视,特别是生了男孩,必
遍请亲朋,大摆筵席,隆重庆贺,至今愈甚。
寿诞
旧时,对于每个人的诞生日期,是非常重视的。一是不忘父母养育之思,有“孩
生日,娘苦日”之俗语;二是便于计算年龄;三是记住生辰八字,以卜一生休咎。老
人过60岁后,每到诞辰之日,晚辈要给老人做寿。富家的老人寿庆,多是请亲朋,宴
宾客,张灯结彩,悬挂寿星。与贺者献寿幛、赠寿联、送酒肉、馈果品。欢宴之前,
举行祝寿礼,晚辈进行拜贺,亲友也都说些祝福话。然后喝喜酒,吃寿面。一般小户
人家无排场,唯亲朋团聚小酌,以示祝贺。
50年代以后,庆寿之举渐少。既使有人做寿,也只晚辈买点蛋糕、寿面、酒菜欢
聚一餐,以应故事。80年代以后,庆寿之举渐见复盛。
建房
旧时,建房之前,先要请地理先生看“风水”择基,并确定房屋的布局形式。开
工之日,宴请工匠师傅,并请四邻亲友相陪,然后奠基铺线。上梁之日,梁、檩、门、
窗都要张贴大红吉利对联;时辰一到,木匠师傅将中间贴着太极图, 两边贴着“伏羲
八卦安天下,文王六爻定乾坤”的对联,并在正中缠着铜钱、红筷,悬着红布的脊檩架
好,随着鞭炮齐鸣,俗称上花檩。这天中午或晚上,主家设丰盛的筵席款待工匠亲邻,以
示庆贺。
交往
村民聚族而居,闾里相安,极为重视亲朋邻里交往,以维护相互之间的邻里关系。
每逢有婚丧嫁娶之事、孩生日、娘满月、亲朋邻里均具礼物或金钱前来贺吊;年来节
到,邻里要宴请当年娶来的新媳妇、出阁的姑娘及新女婿;不管婚丧嫁娶、生日、寿
诞、建新房、移新居,邻里均主动前来帮助做活或办事,俗称“落忙”。除春节期间
亲朋邻里互相往来拜年之外,每到麦秋过后,中秋节前,亲朋之间都要带上礼物互相
探望。
待客礼仪,一般是:客来之后,先请正房落坐,请吸烟、吃糖果,然后泡茶;随
即炒菜备酒,主人相陪,设宴款待;客人表示酒已喝足才能上饭。客人走时,主人送
到村头街口,珍重而别。
见面礼节,清末仍为男抱拳作辑,女裣衽鞠躬;民国一般改为鞠躬礼;新中国建
立以后,则通行握手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