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生产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3&rec=113&run=13

昔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村民重农轻商,男耕女织、节俭持家;居贸易重镇,
亦有饮食、服务、买卖、经商,亦是小本小利;大家商号本村甚少。新中国成立之后,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得利重视,妇女地位逐渐提高,务工
务农务商,进入各种生产和流通领域。
旧时,农村生活节奏缓慢,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一年四季,黎明即起,男担水,
喂牲口,外出拾粪,然后下地干活;女则洒扫庭除,烧火做饭,缝纫浆洗,推磨扎碾,
织布纺线。农忙时节,一天的活可分为五闷:早晨一闷,上、下午各两闷。下地、间
歇或换地作业时,有地头一袋烟之习。
一年的农业生产活动,一般是过了正月十五,开始整地、运肥,或用小车推,或
用牛车拉,富裕人家也有套马车的。合作化以后,胶轮马车盛行。村里村外铃声叮咚,
鞭声清脆。人粪尿、土杂肥运到地里分为小堆排成一行行,然后捣碎撒匀。
农谚:“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前后开始春耕。70年代初, 虽然有了
拖拉机, 还是以牲畜、机器并用。农谚:“谷雨前后,点瓜种豆。”“枣发芽,种棉
花。”谷雨一过,开始播种,一般以耧播为主,称作耩地。一人在前牵畜,一人手提
筐,往耧斗里抓种,一人扶耧,且行且摇,方向笔直。小块地则实行点播。出苗后,
长到一定高度便进行间苗。旧时,妇女、老人多坐了矮脚床,边间苗边慢慢往前挪。
俗语:“春雨贵如油”,本境多春旱。50年代以前,多靠辘轳打水,实行井灌。合
作化后,改用水车车水。60年代以后,则完全依靠引黄灌溉了,一般小麦要浇返青水、
拔节水、灌浆水,浇地之时,人们不管白天黑夜,轮流劳作。渠首机声隆隆,麦田里
流水淙淙。
芒种一过,进入麦收季节。农谚:“芒种三日见麦茬”、“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为防干旱风、冰雹、阵雨的危害,既要进行抢收小麦, 又要根据土地的干湿情况抢种
玉米, 天不明就下地,上半夜方收工。旧时收麦多用手拔。实行灌溉以后,地皮发硬,
便改用镰刀收割了。 80年代开始使用小型收割机。割下的麦子捆成捆。运到麦场上,
铡刀铡下麦穗,称为“押麦子”。铡下的麦穗摊开翻晒,晒焦以后,便套牲口打场。骄
阳下,一人戴了苇笠站在麦场中央,牵着拉了碌碡的牲口,一圈一圈地碾轧,满场一
片吱吱扭扭的声音伴随一阵阵蝉鸣,形成一种热烈的气氛。70年代以后, 拖拉机、脱
粒机逐渐多起来,用牲口打场已比较少见。杨场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开扬时,
把式看准风向,两腿自然分开站好,双手持簸箕,眼看准前方,上锨者多用木锨,立
于把式身后,一锨一锨,配合默契。一簸箕一簸箕地向前上方甩出,粮、糠即刻分开,
落地后形如初月,赢得满场喝彩。
麦收完毕,田间管理进入紧张时期。玉米要间苗、锄草、追肥;棉田要定苗、修
棉、中耕、锄草、治虫。特别是60年代后,农药普遍使用,喷撒农药成为棉田管理的一
项重要活路。
“处暑黍黍白露谷”。旧时耕作制度两年三熟,很少种夏玉米。高梁、谷子均为
春播作物。处暑一过,开始收割高梁、谷子。收割高梁时,先用镰刀在离地半尺左右
的地方将高梁秸收割下整齐地摆在地里,然后用腕刀子将高梁穗割下,捆成捆,叫高
梁头。割去穗的高梁秸捆成个,叫秫秸;最后用大镐把楂子刨下来。这时,各家的打
谷场上都晒满高梁和谷子。六十年代后,耕作制度改革,变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麦
收后顶茬播种夏玉米,高梁、谷子相对减少。白露过后,家家忙于掰玉米,收玉米秸,
运肥,耕地,准备秋种。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秋分前后进入冬小麦播种季节。这时,
棉花盛开,农活特别忙,仅次于麦收。村民们天天早起晚归,晚上还要剥玉米,十分
紧张。秋种完成,稍微松一口气,摘棉花成了主要活路。家家院子里、房顶上晒满白
花花的棉花和金灿灿的玉米锤,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立冬萝卜小雪菜”。收获的蔬菜一般都存入地窖或挖坑埋起来越冬。旧时,打
完棉柴,封地之前要冬耕。耕地时,成群的乌鸦跟在犁后,此起彼落,在墒沟里寻食
蛰入地下的害虫,形成了一幅特殊的农村风景画。60年代后,乌鸦绝迹。近年来,冬
耕亦减少。至此,一年的田间劳作才算基本结束。
“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两日”。大地冰封之后,本来善于经商的村民们,依附集
日,家庭副业、各种小买卖更加活跃起来。粉房、豆腐房、弓房、油房等家庭作坊相
继开张。村落中不时传来招揽顾客的信号:锢镥子车上叮铛作响的小铜锣声,卖香油
者悠扬悦耳的铜牌子声,卖烟糖者的阵阵小锣声,货郎摇响的货郎鼓声,染坊揽活的
洪亮的锣声,卖豆腐者“邦邦”的大梆子声,卖香油者“叭叭”的小梆子声,磨剪子
哟喝声“磨剪子来--抢菜刀。”声起声落,唤来顾客,引来欢喜的孩子。60年代后期,
家庭副业受到限制。随着土地的日益减少,村里办起多项副业;80年代初,随着经济
体制的改革,随着可耕地的消失,人们的观念已彻底改变,走上了工商企业等致富的
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