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凡例、目录、编纂说明及其它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2&rec=258&run=13


盛世修志,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西关一村志》得以面世,得益于改革开放,
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村志出版,是西关一村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西关一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庄。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 建般阳县,置
般阳城,随之有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61年淄城人民公社调整体制建立西
关一大队,始为一村级行政单位,1984年改称西关一村。
志载盛世。村志本着详今略古,今古共融的原则,着重记载建国以来,特别是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关一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发展状况。
同时,对建国前的历史也力求适度记述。
西关,古为淄川的商贾重地,今为淄川新兴的商业开发区,是当今淄川的商贸中
心,鲁中商城的核心地段,是闻名全国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全国服装第一城--淄川服
装城是以西关一村为主体投资单位兴建的大型工业品批发市场,是山东淄川服装城集
团公司的骨干企业。村志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内容,鲜明的政治观点,全面地记述
了西关一村的过去和现在。村志面世,她将使今人知古,让后人知今,藉以激励西关
一村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焕发出更大的建设热情,为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纂一部社会主义新村志,工程浩繁,任务艰巨。编修工作开始,中共西关一村
总支部委员会、西关一村村民委员会号召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献计献策,提供资料,
修志人员通力合作,务成其事。编修人员经过艰苦努力,查阅了区、镇、村和淄川服
装城管理处等单位的有关档案资料,对涉及外省市的有关人和事,党总支、村委会亦
不惜一切财力、物力和人力,派员进行了调查访问。对熟悉西关一村历史和现状的老
党员、老干部和在职干部、工作人员,以及村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知情者,进行过
多次采访和座谈,被采访者上百人次,举行座谈会数十次,征得文字资料近200万字,
为编纂出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能够客观反映西关一村的历史和现状的新志书,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编纂过程中,承蒙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和淄博市地方史志办
公室的领导亲临西关一村进行指导,淄川区政府办公室给予了具体帮助,有关单位鼎
力支持,历时二年,七易其稿,终于成书。在志成付梓之际,我谨代表中共西关一村
总支部委员会、西关一村村民委员会向所有为《西关一村志》的编纂给予关心、支持、
帮助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中共西关一村总支部委员会书记
山东淄川服装城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孙即全
1998年6月

《西关一村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 孙即全
副主任 张平 盛伟
委员 王念生 李士国 孙兆利 李玉秋 王庆春 孙兆会 孙兆玉
顾问 孙学珍 张绪传

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主任 王念生

《西关一村志》编修人员
主编 孙即全 王志 李毓宽
编辑 王志 李毓宽 苗发礼 牛杰
缮写 王广太
资料 宋翠清
电脑打字 张丽
摄影 刘洪 李昌远 孙良海 王厚群 陈德捷
事实审核 孙即全 盛 伟 张 平 王念生 李士国 孙兆会 孙兆利
孙兆玉 王庆春 李玉秋 王家英 孙良贵 王德昌
审稿 孙邦信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徐盛章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处长
赵加洋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于善同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景奉润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科长
王荣修 淄博市周村区志办公室主任
翟明本 淄博市周村区志办公室原主任
焦方刚 淄博市博山区志办公室副主任
杨长瀛 淄博市博山区志办公室原主任
张凤玲 淄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成亮文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孙兆兴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孙学珍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科长
张绪传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副科长
周 迎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科员
李作贵 中共淄川区淄城镇委员会书记
张秀和 淄川区淄城镇人民政府镇长
李文原 淄川区志办公室主任
李振敖 原淄川区志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肇祥
西关一村志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关一村志编纂委员会编
*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邮政编码:100073)
山东省史志编印服务中心激光照排
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
开本:787×1092毫米1/1634印张20插页520千字
1998年10月第1版1998年10月第1次印刷
印数1-2000定价:98.00元ISBN7-101-02057-7/Z·221

批准机关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共西关一村总支部委员会西关一村村民委员会关于
编纂《西关一村志》的决定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历史不朽之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各业俱兴,经济发展,
村民富足安康,精神振奋,政通人和,一派繁荣景象。在这空前繁荣昌盛时期,党总
支、村民委员会决定编纂出版《西关一村志》。
编修村志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人的千秋大业。村志将翔实地记述我村的历史
和现状,将客观地反映全村村民的精神风貌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功绩,客观反映历届干
部和群众的业绩。编纂出版村志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文化建设
工程。全体村民和干部群众都要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确保编纂村志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此,特作如下决定:
一、成立《西关一村志》编纂委员会。孙即全任主任,张平、盛伟任副主任,王
念生、李士国、孙兆利、李玉秋、王庆春、孙兆会、孙兆玉等任委员。下设工作机构
--编纂帮公室,王念生兼任办公室主任。编纂人员有:王志、李毓宽、牛杰、王广太、
宋翠清。
二、特聘淄川区政府办公室孙学珍、张绪传为顾问,指导村志编纂工作。
三、在村志资料征集阶段,将从党员、干部、村民中了解情况,请党员、干部、
村民积极如实地提供资料,为村志编纂工作做出贡献。
四、工作安排:1996年上半年为资料征集阶段,下半年为编纂阶段,1997年上半
年为加工合成审稿阶段,争取下半年出版发行。

1996年3月8日

凡例
一、本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邓小平理
论为指导,全面客观地记述本村建置、居民、政治、经济、村区建设、人物、村风民
俗等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断限,上断1938年, 下限1996年,个别内容据情适当向前追溯,某些事
物从发生之日记述,以观其历史全貌。《大事记》、《荣誉》篇 下限到1997年。
三、 本志结构,采用横排竖写的方法,分为篇、章 、节 3个层次,部分篇章 根据
需要设目。记述采用:记、传、志、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体为主。《大事记》采
用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记述方法。
四、本志采用语体文,但也不排除使用通达的古词语。
五、本志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记述村内已故人物;其他人物采用以事系人的形
式,散见于各篇,以彰其业绩或公德,部分人物附以简介。
六、数字运用,凡统计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万以内的数字,以个为基本单
位,万以上的数字,以万为基本单位。
七、纪年,本志采用公元纪年,年、月、日均用阿拉伯数字。建国前的历史纪年,
依历史习惯用汉字书写,加括号注明。
八、单位名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一律简称:中共×××委员会,政府机构一律
用全称,村内机构用全称。
九、计量,一律采用公制,用米、平方米、公斤。对部分历史资料为保存其原貌,
仍保留市斤,但在记述中“市”字被省略。
十、行文中的“解放前”或“解放后”,系指1948年淄城最后解放为时限;“人
民公社时期” ,系指1958年~1984年4月;“文化大革命时期”,系指1966年5月~1
976年;“中共十一届三中会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均以1978年底为时限。
十一、资料来源,主要来源于西关一村、淄川服装城管理处以及镇、区档案资料、
《淄川区志》、《淄川县志》、《淄川区大事记》(1986~1996)和老党员、老干部工
作记录、回忆录、座谈笔录等。

目录

中共西关一村总支部委员会、西关一村村民委员会关于编纂《西关一村志》的决定
凡例

第一篇 大事记
第二篇 村庄
第一章 位置29
第二章 街道30
第三章 行政建置30
第三篇 居民
第一章 姓氏民族33
第二章 人口34
第一节 人口变化34
第二节 人口构成38
第三章 城市居民和暂住人口39
第一节 城市居民39
第二节 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40
第四章 计划生育41
第一节 机构41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42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制度48
第四节 计划生育协会51
第四篇 中国共产党和群众团体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55
第一节 党员55
第二节 组织机构60
第三节 支部书记、总支部成员简介62
第四节 党员代表78
第五节 支部(总支部)工作78
第六节 党的组织生活80
第二章 群众团体85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5
第二节 贫农、下中农协会88
第三节 妇女代表联合会89
第五篇 村政
第一章 组织机构93
第一节 村公所93
第二节 西关一大队95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105
第四节 淄川区服装城实业总公司106
第五节 民兵连108
第二章 选举109
第一节 村民代表大会109
第二节 村民大会111
第三节 人民代表112
第三章 村政工作113
第一节 组织生产113
第二节 商业开发117
第三节 治安管理117
第四节 民兵工作118
第五节 民政民事120
第六节 抚恤荣、复、转、退军人124
第七节 缔结姊妹村125
第八节 接收安置移民126
第四章 建章立制127
第一节 村规民约127
第二节 规范化管理129
第六篇 村区建设
第一章 公共设施建设147
第一节 村属公用设施建设147
第二节 区属以上企事业单位设施建设151
第二章 住宅建设157
第一节 村民住宅建设157
第二节 城市居民住宅建设161
第三章 街道(路)桥梁建设163
第一节 街道(路)163
第二节 桥梁165
第四章 配套设施166
第一节 供电166
第二节 供水167
第三节 通讯168
第五章 建设用地168
第一节 国家集体建设用地168
第二节 村民住房用地168
第七篇 淄川服装城
第一章 管理机构173
第一节 淄川服装城管理委员会173
第二节 淄川服装城管理处175
第二章 淄川服装城工程建设176
第一节 淄川服装市场176
第二节 二期工程177
第三节 三期工程179
第四节 四期工程180
第五节 五期工程181
第六节 六期工程183
第七节 鞋市大厅184
第八节 柳泉大厦184
第九节 般龙大厦184
第三章 市场培育189
第一节 政策培育189
第二节 配套服务191
第四章 市场管理195
第一节 招商引商195
第二节 摊位管理196
第三节 办理入城经营手续196
第四节 规费征收196
第五节 精神文明建设197
第六节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198
第五章 商品经营207
第一节 行市、摊位、从业人员207
第二节 上市商品209
第六章 效益、效应210
第七章 淄川区个体劳动者协会服装城分会222
第八篇 商业
第一章 集市贸易223
第一节 西关大集223
第二节 农贸市场226
第三节 物资交流大会226
第二章 私营商业服务业228
第一节 私营商号、店铺228
第二节 新兴民营商业245
第三章 集体商业266
第四章 国营商业服务业267
第一节 淄川百货批发站268
第二节 淄川纺织品分站268
第三节 淄川糖业烟酒批发部268
第四节 淄川食品公司269
第五节 山东淄博华联商厦269
第六节 淄博东方商厦269
第七节 福临门大酒店269
第八节 中百大厦270
第九节 淄川东大商厦270
第五章 商业团体271
第一节 淄川商会271
第二节 淄川工商联合会272
第三节 同业公会273
第九篇 交通运输
第一章 道路275
第一节 驿道、公路275
第二节 铁路276
第二章 运输工具276
第一节 古老的运输工具276
第二节 运输机械279
第三章 货物运输279
第一节 小车公会279
第二节 货车出租280
第四章 客运281
第一节 市内公共汽车281
第二节 长途客运283
第三节 航空售票286
第十篇 工业
第一章 私营手工业289
第一节 酿造业289
第二节 制烟业292
第三节 印刷业292
第四节 铁木制造业293
第五节 绳经业294
第六节 印染业295
第二章 合作企业295
第一节 绳经生产合作社295
第二节 西关木业生产、作社296
第三节 西关农业修配厂296
第四节 淄川印刷厂297
第三章 村办工业297
第一节 生产队队办工业298
第二节 村(大队)办工业299
第四章 区属以上企业302
第一节 淄川酒厂302
第二节 淄博柠檬酸厂303
第三节 淄川开关厂303
第十一篇 农业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305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305
第二节 土地改革306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307
第四节 人民公社307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10
第二章 农业生产310
第一节 土地310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314
第三节 作物管理与技术推广323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325
第一节 整地改土325
第二节 农田水利325
第四章 农具农机326
第一节 农具与农具改革326
第二节 农机与农机作业327
第五章 林业328
第一节 林木种类328
第二节 植树造林328
第三节 西山果园329
第六章 畜牧业329
第一节 大牲畜329
第二节 家畜、家禽329
第十二篇 经营管理收益分配
第一章 经济体制333
第一节 互助合作经济333
第二节 人民公社经济333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334
第二章 经营管理334
第一节 互助合作时期的经营管理334
第二节 人民公社经营管理337
第三节 经联社(公司)经营管理339
第三章 收益分配342
第一节 互助合作中的收益分配342
第二节 人民公社收益分配345
第三节 淄川服装城实业总公司收益分配348
第十三篇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
第一章 文化355
第一节 业余表演355
第二节 文艺会演356
第三节 业余观赏357
第四节 淄川元宵灯会358
第五节 打铁花358
第六节 江北第一家农民游乐园--留仙湖乐园359
第七节 美术创作360
第八节 广播、电视361
第二章 教育361
第一节 幼儿教育361
第二节 普通教育366
第三节 成人教育368
第三章 卫生371
第一节 医疗制度371
第二节 妇幼保健372
第三节 环境卫生374
第四章 体育375
第一节 晨练375
第二节 组队参加比赛375
第三节 象棋比赛375
第十四篇 人物
第一章 村干部377
第一节 传略377
第二节 名录383
第二章 因工殉难人物383
第三章 社会闻人385
第十五篇 荣誉
第一章 集体荣誉387
第二章 个人荣誉392
第三章 家庭荣誉401
第四章 村级荣誉402
第五章 社会兼职407
第十六篇 村风民俗
第一章 习俗409
第一节 岁时409
第二节 礼俗414
第二章 生活习俗422
第一节 吃食422
第二节 穿着423
第三节 发式与首饰425
第四节 住房426
第五节 路行427
第三章 习俗流弊428
第一节 迷信428
第二节 陋习429
第四章 俚语歌谣429
第一节 俚语429
第二节 歌谣434
第十七篇 文献辑存
第一章 文献439
西关一村自治示范村材料汇报439
村民自治示范村的标准440
淄城镇西关一村关于申报经济强村的复查报告441
西关一村“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草案)442
中共西关一村总支部委员会西关一村村民委员会关于全村开展评选百户文明家庭
活动实施意见444
淄城五次解放简述446
第二章 要文449
托起“服装城”的人--孙即全传略449
第十八篇 附录
第一章 淄川气候491
第二章 淄川自然灾害495
第三章 西关一村的淄川之最510

编纂说明

编纂说明
《西关一村志》编纂自1996年3月6日组建编纂委员会和编纂队伍,至1997年底,
志稿纂成,计50万字。
编纂村志,受到省、市、区地方志主管部门和当地党政领导机关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张守富、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赵加洋亲临西关一村
视察指导,淄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凤玲、淄城镇党委书记李作贵、淄川区人民政府
办公室副主任孙兆兴以及地方志科诸同志皆多次莅临西关一村指导村志编纂工作。
村志编纂大体经历了宣传发动、搜集资料、拟定篇目、编纂初稿、初稿事实校核
等阶段,各阶段交叉进行。初稿每成一篇,即打印成册,呈送编委会成员及有关同志
进行审阅和事实校核。
1998年4月14日至15日,举行《西关一村志》审稿会议,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淄川区人民政府、博山区志办公室、周村区志办公室、淄城
镇党委和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应邀参加对志稿进行审议,后经两个多月修改
加工,7月16日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批准出版。
编纂《西关一村志》,汲取传统修志和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经验,以“详区志所
略,略区志所详”为基本原则,从篇目设计,到内容编排,皆从西关一村实际出发,
突出其特点,力求编纂出一部内容翔实、体例得当、观点正确、且又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村志,注重突出以下特点:
一、编排脉络
村志按地--人--事设置篇目。首先记述村庄,其次记述居民,然后记述事物,包
括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
二、产业倒排
西关一靠城立村,村民从古至今多以商为业,靠集市经营为生计。因此,村志突
出了第三产业,将第三产业列为经济部类之首。产业排列顺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新兴的淄川服装城是西关一村的经济支柱,故将淄川服装城单独立篇,
详尽记述,力求展示其发展因果及规律。
三、人物入志量大
一村人口有限,彼此相互了解,对入志人物村民普遍关心,尤为敏感,处理起来
较为困难。坚持能详则详的原则,入志人物达数百人。
1、人物篇,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在世者不进入。
2、对任职者和有创建者,在有关篇章作简介入志。
3、 荣誉篇,详尽记述干部、村民在各历史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荣誉,以彰其两
个文明建设的业绩。
4、以事系人,重大事件附一名录。
四、增强存史功能
村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地小事微,但某些事物对时代的反映更为细腻,村内一切
事物形成文献者少,存世文献更少。村志尽其力,对某一历史阶段,具有体现时代特
征的文献,附有关章、节之后,藉以保存部分原始历史资料,加强村志的存史效能。
五、秉笔直书
村志在记述各项事物中,除坚持是非分明外,村风民俗篇,还单立《习俗流弊》
一章,直言村民习俗中的糟粕,突出村志的教化效能。
六、附录补缺
1、 一个村地域狭小,形不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自然环境,因此,村志未设自然地
理篇,故在附录篇摘录《淄川区志》有关气候、自然灾害等资料作为补缺。
2、 《西关一村的淄川之最》其内容在有关篇章中已作详尽记述,综成“之最”
一举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又类有画龙点睛之义。取其后,将“之最”作为村志的收尾
篇章,藉以烘托西关一村之地利和繁荣景象。

编者

199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