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土砖井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1&rec=72&run=13

19世纪初,当地无水利设施,农民种田完全靠天吃饭,遇到雨水稀少的干旱年份,
不是旱得不能下种,就是旱得禾苗枯死。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因大旱田里颗粒不
收,农民饿死者甚多。至19世纪末,农民才开始挖掘土井,在干旱时用辘轳提取地下
水灌溉农田。那时民穷力薄,技术落后,打井灌溉还只是小面积的。
自清末民初,农民抗旱意识进一步增强,土井、砖井逐年增多。富户打大井,用
木铁结构的水车浇地,贫户打小井,用辘轳浇地。那时地下水位浅,打井容易,东部
后下、前下、东上、西上、东官庄、麻卸、坡子、马岱、五路、四官、油坊一带,地
下水位约二三米,1天就能挖1眼小土井。西部崖付、于家、锡腊营、高家、曹村一带
地下水位较深, 约20多米,十几天可以挖掘1眼小井,为了防止井壁坍塌,水层部分
用砖垒砌。据统计,皇城建国前约有土、砖井1500余眼,灌溉面积约3000亩,占耕地
面积的3%左右。
建国后,党和政府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水利,打井抗旱。自1952年起,农民逐步
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的力量壮大,打井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
大提高。到1958年,共打砖井1500余眼,多数配用改良提水工具--金属结构的解放式
水车,以畜力牵引进行浇地,也有人力手摇的水车。其中用人力冲击钻打井28眼,用
一般水泵,配以锅驼机或汽油机为动力提水灌溉。这时的井灌面积已发展到4.5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