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旧式传统农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1&rec=54&run=13

耕整农具耕翻土地主要用木辕犁(由铁质铲、铧、木质辕、舵和扶手组成)。人力
扶正, 畜力牵引。用3头牲口牵引犁具,日作10小时,可耕地4~5亩,1958年,曾一
度用铁锨深翻土地。
保墒整平用耙和耢。耙,长方形木制框架,装20多个20厘米长的铁制钉齿;耢的
使用早于耙,形状与耙相仿,不用钉齿,只是用腊条或枣条顺向编排,整平碎土不如
耙,故被淘汰。
播种农具播种主要是用耧,有“独脚”(单眼耧)“双脚”(双眼耧)两种。独脚耧
多用于播种谷子、高粱,或用于施追肥;双脚耧多用于播种小麦、大豆等密植的作物。
各式耧具均用畜力牵引,日作10小时,可播种10~13亩地。
砘子, 其用直径30厘米,厚7厘米的青石轮装铁轴制成,有双眼耧砘子和单眼耧
砘子两种。双眼耧砘子由人拉动,单眼耧砘子由人推动。播种谷子、高粱时,用以压
垅保墒,起催芽壮苗的作用。
灌溉农具30年代,灌溉使用的提水农具,主要有“辘轳头”“鸳鸯罐”和“水车”。
“辘轳头”,是以长80厘米,直径25~30厘米的圆辊木做成辘轳头(绞轮),装在木架
上,再缠绕上麻绳或钢丝绳,系上盛水约35公斤的尖底筲(倒筲),用以提取地下井水
灌田。30年代,地下水位高,一人操作,日灌田亩余。
“鸳鸯罐”,系改良辘轳头,绞轮上系两条缠绕方向相反的绳,各挂一模式相同
的水罐,绞转时一罐提水上,一罐空着下,这样往返交替进行。需两个操作,提水效
率比辘轳头增加一倍。
“水车”,是20年代末出现的半机械化提水用具,又称“斗子水车”。即把小型
水斗接成链条状,以轮盘绞上,可用畜力转动,提水效率比鸳鸯罐增加数倍。
中耕除草农具历史上中耕除草是用锄、拉锄。锄,铁制刃钩,安装木柄(锄杆),
根据需用有大小不同规格。小锄可用来给高粱、玉米间苗挖草、培土护根,在密植窄
垄间使用。拉锄,有单刃和双刃两种规格,铁制尖形锄头、锄钩,安装在木制拉锄架
上,有牲畜驾引,工效高,人省力。
收割农具收割庄稼主要是使用镰刀,铁刃木柄,轻便灵活,使用历史悠久。进入
90年代,收割大豆或小块地片的小麦还都使用镰刀。
钎镢,铁制镢头,头小刃宽,装以约70厘米的木柄,单手使用,主要用来收刨高
粱、玉米秸秆。
钎刀,铁制利刃,形如木梳。串一攀带,钳入手中,用来钎割高粱穗。
运输车辆清末民初,运输均为木轮车,分独轮车和双轮车。
独轮车又分一人使用的“小推车”和“二把手”。“小推车”载重250公斤左右;
“二把手” 一人在后,一人在前,并套用牲畜牵引,载重约750公斤左右。双轮车,
又称大车。一人驾驭,可用一头或两头牲口牵引,载重约1250公斤左右。进入50年代,
大小车辆逐步改为胶轮,“二把手”被淘汰。
脱粒和场上农具清末农民脱粒称打场,把成熟的庄稼收到场上,用木棍将粒籽打
下来入仓。后改进为用石滚(碌碡)压,这种打场脱粒工具一直延续到60年代。扬场,
是将压脱下来的粮食用木锨或簸箕迎风扬净,去掉糠壳杂物。场上其它用具还有竹筢、
木筢、扫帚、木杈、刮板、苫子、子等。
粮食加工用具主要是用砂石做成的石磨、石碾。石磨有“旱磨”和“水磨”两种,
“旱磨”用来磨面粉,“水磨”用来磨煎饼糊、豆浆等。罗面一般用“手摇罗”,有
的商业面食户用“脚踏罗”,效率较高。碾是用来碾米、压豆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