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施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1&rec=51&run=13

人粪尿20世纪30年代,多与圈肥同栏沤制,晒干砸碎拌种,以耧耩施,或粗捣后
在耕地前铺施。还有的将栏圈肥晒干捣碎作为追肥。1956年前后,有单积尿肥浇小麦
者, 亩浇千斤尿, 产量可提高1倍。 1964年,各生产队用人粪尿配以栏圈肥等制造
“四合一”肥料。80年代,人们多用人粪尿作经济作物(蔬菜)的追肥,并改干施为液
态施用,提高了肥效。
圈肥30年代,圈肥多放在下栏池里发酵沤制后作基肥,或作追肥。建国后,随着
大牲畜的增加, 圈肥施用量逐年增加。60年代初到70年代,每年平均每亩增施到150
0~3000公斤。70年代末,小麦施肥开始提倡“三肥”(圈肥、磷肥、氮素化肥)下地,
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配搭施用。由于饲料业的发展,特别是猪的存栏头数增多,圈肥
的施用量也不断增加,对于改良土壤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90年代末,偏重于蔬菜种植,养猪户减少,种植粮食作物圈肥使用量随之减
少,代之以大量化肥,虽产量未减,但土壤板结日趋严重。
饼肥30年代,豆饼多用于菸草的基肥和追肥。也有豆饼和圈肥混合作小麦播种时
的种肥。进入70年代,豆饼多用来作饲料,以复合化肥代替饼肥。
草绿肥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农民利用夏季高温杂草繁茂时期把杂草、蒿蓬之
类的野生植物铡碎混以厩肥、人粪尿,再加入适量的土,拌匀后堆起,四周以泥密封,
从顶部灌水或尿浸泡沤制,月余即成。也可用麦糠、麦穰等作物秸秆沤制草绿肥,两
者都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秸秆还田进入80年代,农民不再把作物秸秆专做燃料,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引导
农民实行秸秆还田,以培肥地力,防止土壤板结。具体作法是:秋耕前,将用秸秆还
田机轧碎的玉米秸铺撒在地里,再随之深耕翻压在犁底层,当地每年进行秸秆还田达
6万亩。
土杂肥早在20年代,当地农民就有将草木灰、炕土、湾泥、老屋土、污水坑土施
到田里作为肥料的习惯。过去有句农谚:“生土换熟土,一亩赶二亩”,这说明土杂
肥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化肥30年代,日伪时期曾在当地推销过“肥田粉”(硫酸铵),种甜菜、黄菸等经
济作物时,有少量施用。建国后,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政府提倡和推广施用化肥。
至60年代初,开始推广施用的氮素化肥有“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硝酸钙”;
磷素化肥有“过磷酸钙”“钙美磷”;钾素化肥有“硫酸钾”“氯化钾”。1964年,
一度开始施用过“氨水” 。1965年,引进N、P、K复合肥。进入80年代,化肥用量大
增,平均每亩耕地年施用各种化肥总量达112公斤,其中包括过磷酸钙7公斤,钾肥10
公斤,复合肥20公斤,氮素化肥75公斤。进入90年代,各种作物平均每亩耕地年施用
化肥125公斤,其中过磷酸钙10公斤,钾肥10公斤,复合肥15公斤,氮素化肥9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