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农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1&rec=47&run=13

粮食作物冬小麦:种植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小麦已是皇城一带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秋(秋分) 播夏(芒种)收,生长期8个月。过去,因耕作技术落后,亩产不足百斤,每
年播种面积仅占耕地的1/2。1936年播种冬小麦约计46800亩,平均亩产50公斤左右。
1956年播种45000亩,平均亩产75余公斤。1983年,播种38264亩,平均亩产275公斤。
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亩产量也趋于平衡,改变了过去多少年
来粮食产量西高东低的局面。 1993年,东部地区冬小麦平均亩产425公斤。是年,全
镇播种冬小麦31500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4),平均亩产434公斤,实现了高产稳产。
春大麦: 种植历史悠久,1949年前春大麦有小面积种植。早春播种,生长期3个
月。产量高,品质差,谓粗粮,多在粮食紧缺之年播种,以补充春夏口粮青黄不接。
进入60年代后期,已不见种植。
谷子:种植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谷子就是皇城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有谷
雨播种, 处暑成熟的苠谷,生长期120天左右,粮食品质好;有夏种秋熟的禾直谷,
生长期60天左右,粮食品质差。1936年,皇城一带大面积种植,平均亩产100余公斤,
因谷子易于受灾,管理困难,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现已无人播种。
黍子:早在明清时代就有小面积种植,春种秋熟,亩产50公斤左右,粮食品质好
有粘性,是做年糕的主要粮种。建国后播种面积有所增加,1958年后逐渐减少,因产
量低难管理,现在播种者已不多见。
高粱:自明清年代高粱就是皇城农民用以糊口的重要粮食作物,产量高,粮食品
质差,秸秆是建房用的材料,播种面积广,东部易涝地带播种面积更为广阔,平均亩
产85公斤左右。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限制农民播种高杆作物,高粱播种面积有所减
少。建国后,高粱播种面积扩大,1951年播种面积达12000余亩,平均亩产100公斤。
为了追求高产,70年代曾引进过杂交高粱。因为高粱比玉米产量低,易受灾,粮食品
质差,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现在基本上已无人种植。
玉米:清末传入本地区,只有零星种植。30年代,增至数百亩,平均亩产60余公
斤, 多为春播。40年代改为夏播,亩产在100公斤左右。50年代起,随着高粱播种面
积的减少,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从1965年开始推广杂交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
易管理,深受农民欢迎。并改为夏季在麦田里套种,成熟后不误种麦,所以,套种玉
米的面积基本上与小麦播种面积相同,做到一年两种两收。1992年夏季套种玉米平均
亩产445余公斤,是30年代玉米亩产量的7倍多。
大豆: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清末大豆即在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粮油
兼用。1936年,皇城约种大豆9140亩,平均亩产35余公斤。大豆春播者甚少,多为夏
季在麦茬田里顶茬播种。禾直豆田,当年还可播种冬小麦,苠豆田,留作下一年春季
种谷子或高粱等春播作物。自50年代起,因产量低,适应性差,旱涝都会造成减产,
播种大豆的面积逐年减少。70年代,有的农民推行过大豆玉米间作。
绿豆: 从清末就有小面积种植,均为夏播。因产量低,适应性差,易受灾,自7
0年代起播种者越来越少。
荞麦:清末民初就有种植,多因夏季旱涝灾害,播种主要粮食作物失时,才播种
荞麦,农村中流传着“晚了耩荞麦”的农家谚语。但粮食品质很差,正常年份一般无
人播种。
地瓜: 民国初年,有小面积种植。50年代末,为追求高产,栽种面积骤增。196
2年皇城栽种地瓜38200多亩,平均亩产鲜地瓜1450公斤。但贮藏、切晒困难,不宜做
主食,现在种者甚少。
纤维作物棉花:清末棉花已有种植,但种植面积小,所产棉花多为自用。1936年
约种植棉花370亩, 平均亩产籽棉31.5公斤。建国后,棉花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
91年,皇城供销社引进“中棉12号”良种,在东部蓬科、马岱、坡子、五路口、油坊
等村试种1300多亩,平均亩产籽棉210公斤,售价每公斤3元,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茼麻:清末就有种植,多在村头路旁低洼地块里种植,所产茼麻主要用来制绳和
织麻袋。
油料作物芝麻:清末有零星种植,现在各村仍有种植,亩产量约90斤左右。
花生:清末就有种植,但种植面积不广。建国后,进入80年代,提倡多种经营发
展商品经济,花生的种植面积骤增,多与西瓜、果树间作。
蓖麻:民国期间有零星种植,早春点播,多在沟坡、地头不宜种粮食作物的闲散
地上种植。从50年代起,国家粮食部门收购蓖麻籽,并给予奖励或优惠卖给食油,故
种者到处可见,近几年种植者已不多。
油菜:1976年引进冬油菜,多与冬小麦间作,同时播种,麦收前成熟。进入80年
代后,种植间断。
菸草黄菸,1932年引进,春育苗夏栽培。当时英、美等国的商人在辛店设点收购。
1936年,皇城栽培黄菸约13000亩,平均亩产烤菸叶125公斤。建国后,鼓励农民种黄
菸,并在皇城设烤菸收购站(菸点)。50年代末和60年代,是皇城栽培黄菸的高峰时期,
年种黄菸在万亩以上。种黄菸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进入80年代,国家对发
展菸草生产有限制,从此,种植黄菸逐年减少,80年代末已不栽培。
蔬菜韭菜:从清末起,直到现在种植非常普遍。韭菜再生力强,生长旺季25天就
可割一茬。寒冷季节可在塑料大棚里培育韭青或韭黄,属高档菜,销往外地。
大葱:从清末起,直到现在种植非常普遍。早先种者多系自家食用,自80年代起,
由于商品蔬菜生产的兴起,大葱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1985年,皇城种大葱计305亩,
平均亩产2600余公斤。
大白菜:栽培历史悠久。原由胶东引进,自清末民初,皇城就普遍种植。立秋下
秧,处暑栽培,小雪收获,是农民越冬的主菜。80年代初,作为城乡居民的冬季常备
菜,其销量大增,所以大白菜栽培面积也随之骤增。1985年,皇城栽种大白菜4700亩,
平均亩产4250公斤。一到收获季节,济南、青岛、东营、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公司等
地或单位前来皇城收购大白菜的汽车络绎不绝,总外销量达1850万公斤。自1987年,
兴起了塑料大棚种菜,各种新鲜蔬菜常年应市,大白菜种植面积压缩。
辣菜(辣疙瘩):清末就有种植。其栽种和收获时间略早于大白菜,进入80年代,
多在夏玉米田里套作。辣菜历来就是农民腌制咸菜的主菜,可常年食用。皇城所种的
辣菜品质好,个头大,受到各地酱菜厂家的青睐。所产辣菜多运销到淄川、博山、东
营、潍坊以及青岛、济南等地。
辣椒甜椒:辣椒自清末就有种植,民国期间普及,多尖形椒,辣味强烈。建国前
多是夏种秋熟,晒干后运销外地,制作调料。70年代,又引进蔬菜型辣椒,尖形椒有
羊角青、羊角黄,椒果大、肉质厚,辣味强烈。圆形椒,椒果柿子形,肉质厚,味甜
美, 又称菜椒。自1985年起,采用保护栽培技术,每年4月上旬鲜椒即可上市,并大
量运销外地。
蕃茄(西红柿):建国前就有种植,但还没有做菜吃的习惯,60年代种植普及各村,
并在所种蔬菜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皇城生产的西红柿营养价值高,品味鲜美,颇受
菜商青睐。 进入80年代,采用“塑棚”保护栽培技术后,早种者每年2月下旬即可上
市, 5月份是西红柿上市的旺季。该蔬菜近销淄博、东营,远销青岛、济南、徐州、
天津、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城市。
茄子:清末已有种植,民国期间种植普遍。建国后至今,茄子仍是所种蔬菜中的
一个重要品种, 春夏均可栽培。80年代,采用“塑棚”保护栽培技术,每年3月份即
可上市。
豆角:种植历史悠久,春夏均可种植。豆角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当地农民习惯
食用的重要蔬菜之一。
芸豆:清末就有种植,60年代当地种植普遍,70年代进入商品蔬菜行列。芸豆颜
色鲜嫩, 味道甘美,营养丰富。进入80年代,种植采用“塑棚”保护栽培技术,4月
上旬即可陆续上市,并远销外地。
芹菜:清末已有种植,80年代种植普遍。现在采用“塑棚”保护栽培技术,一年
四季均有鲜菜上市。
甘兰:60年代初期引进,中期即为皇城地区所种蔬菜中的重要品种之一。生长期
短, 春夏均可种植。80年代开始采用“塑棚”保护栽培技术,3月份即可上市,并远
销外地。
菜花:60年代初期引进,70年代发展成为当地所种蔬菜中的重要品种之一。春夏
秋三季均可种植, 进入80年代,采用“塑棚”保护栽培技术,3月份即可上市。中晚
期菜花种植面积广,每年秋末冬初是菜花上市的旺季,市场上货源充足,商贩云集,
多运销外地。
菠菜: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的传统蔬菜。60年代发展为春秋两季播种,也可以
与冬小麦间作,第二年早春即可上市。
大蒜:清末始有种植,民国期间已成为当地重要蔬菜品种之一,种植广泛。
扁豆:清末就有种植,春天下种,秋天上市。多在地头、园边、庭院空闲地上种
植。因种得少上市不多。
红萝卜: 民国初年有少量种植,早春下种,5月份上市,现在虽未断种,但种者
很少。
萝卜(水萝卜):清末始有种植,民国期间种植普遍,头伏点种,霜降后收获。
胡萝卜:清末始有种植,头伏下种,立冬收获。民国期间种植普遍,60年代初种
植面积骤增,80年代逐年减少。
马铃薯(土豆、地蛋):民国期间始有种植,代食性强。60年代种者增多,即可春
种,又可夏种,是当地主要蔬菜品种之一。
圆葱(洋葱):60年代引进,栽培者逐年增多。进入70年代,圆葱已成为当地主要
蔬菜品种之一。
莴苣:清末始有种植,50年代有发展。自60年代起,莴苣成为当地普遍种植的蔬
菜品种之一。
芫荽:清末始有种植,至今仍是当地所种蔬菜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山药: 栽培历史悠久,春天种植,立冬收获,生长期7个月。农民多利用地头、
园边等零星地块挖掘2尺深的壕沟栽种山药,山药营养价值高,也可入中药。
瓜类西瓜:清末始有种植,1982年起,推行地膜和小拱棚保护栽培技术栽种西瓜,
早者6月上旬即可上市。皇城各村先后普遍种植过西瓜,1985年是种西瓜最盛的年份,
共种西瓜8000多亩,平均亩产2250公斤,总产达1800万公斤,运销济南、青岛、北京、
天津、沈阳等地。在当时,西瓜是重要经济作物,但因西瓜不宜在一个地块重复种植,
后逐年减少。
甜瓜、脆瓜:种植历史悠久,抗日战争时期,因敌伪骚扰种植减少,60年代种者
渐多,成熟后多在本地区销售。
黄瓜: 种植历史悠久, 属于蔬菜型,春夏秋均可栽培。80年代开始采用地膜和
“塑料大棚”保护栽培技术,在寒冷季节,生产的鲜黄瓜仍不绝于市。
西葫芦:属于蔬菜型,60年代引进种植。从80年代开始推广地膜和“塑料大棚”
保护栽培技术,2月份即可大量上市,除供应本市外,还远销外省市。
方瓜(番瓜):种植历史悠久,民国初年普遍种植,缺粮荒年种者多,面积大,常
以瓜菜代粮。60年代,各村生产队均有大面积种植。进入80年代,种者逐渐减少。
南瓜、冬瓜:种植历史悠久,民国初年,当地就普遍种植,但在市场上销售不佳,
故种者少。
丝瓜、瓠子:有较长的种植历史,种植遍及各村,多在家院、宅旁、果菜园边的
零星地上种植。
蕈类:有香菇、凤尾菇、平菇等,70年代末引进,培育者逐年增多,现在每年四
季均有鲜菇上市。
药材黄芪:80年代引进,1985年种者猛增,所产供过于求,后因销售不畅而停种。
牡丹、红花、桔梗、生地、元参、枸杞等中药材都曾有过种植,因药用量少,市
场销售不佳,无人提倡多种。仅有个别农民根据药材公司的收购要求,在零星小块地
上选种几种销路好的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