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凡例、目录及其他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1&rec=288&run=13

序一
一部反映皇城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皇城镇志》出版问世
了。这是我区第一部乡镇志,是皇城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皇城精神文明建
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皇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底蕴丰厚,人民勤劳、朴实,富有光荣的革命传
统。早在西周时期称邑,战国时期改称安平。后来,成为齐相田单的封地。抗日战
争时期,皇城是临淄建立中共组织最早、发展革命武装最早的地区。“七·七事变”
后,临淄最早的抗日武装临淄青年学生志愿军训团,临淄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就是南
卧石村革命老前辈李人凤同志组建的。皇城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
涌现出410多名烈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皇城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
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一跃跨入了全市经济强乡镇的行列。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今日皇城的巨大变化,唤起了中共
皇城镇党委、政府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的激情。编辑人员广征博采,编纂了这部体例
合理的志书,填补了我区乡镇历史文库的空白。
《皇城镇志》客观、翔实地记述了皇城从古至今的沧桑变化和自然、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为人们了解、研究皇城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提供
了较为全面、系统、翔实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资料。全书贯通古今,门类齐全,不愧
为一部存史、资政、育人的佳作,希望皇城人民以志为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
把皇城建设得更加美好做出新的贡献。

中共临淄区委书记

2002年10月

序二
皇城镇地处淄博市临淄区东北部,东边与青州毗连,北边与广饶接壤,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早在西周时期属于纪国,公元前691年归齐国,公元前386年改为安平城,
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今之镇政府驻地坐落于皇城营村南,安平故城遗址上。安
平故城历经沧桑,如今已旧貌变新颜,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城镇。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
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当今盛世,国泰民安,镇党委、政府作出了编纂
《皇城镇志》的决定,旋即组织镇内热心于史志、文化素质较高的老教师、老干部从
事调查研究和编纂工作。历尽艰辛,终于将皇城这方富饶美丽,魅力永存的热土和生
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勤劳勇敢、智慧无穷的人民创出的光辉业绩载入史册。发生巨变的
近半个世纪,皇城人民走过的历程更是可歌可泣,从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光照千秋。
它将成为激励皇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巨大动力,是世
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也正是我们决定编纂皇城镇志的目的所在,也是全镇5万
多人民热爱乡土的心愿。
而今一部浸透着全镇干部群众心血的志书--《皇城镇志》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是
皇城的一部百科全书,是皇城经济腾飞的重要标志,是皇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
皇城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在此,谨向关心支持《皇城镇志》出版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及在《皇城镇志》编
纂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全体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

中共临淄区皇城镇委员会书记王建东

临淄区皇城镇人民政府镇长单学功

2002年10月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
表”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时间断限,上起1840年,下止2001年,个别内容适当上溯下延。并按照详今
略古的原则,详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皇城镇的史实。
三、体裁用述、记、志、传、录、图、表等,以志为主。述以总摄全书,记以综
记大事,志以记述各项事业,传以收载人物,附录辑存文献,图表随文穿插,力求图
文并茂。
四、本志采取横排纵写、纵横结合的原则,结合社会分工、体现特点等因素确定。
并采取篇 、章、节 、目四个层次,个别层次服从内容的需要。
五、大事记采取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历史上发生在本地的大
事、要事予以记述,以展示本地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六、人物以本籍人物、现代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为主,兼收对推动皇城镇发
展有重大影响的外籍人物。为褒扬革命先烈,收录革命烈士英名录。
七、资料来源主要采用临淄区、皇城镇的档案及图书文献,个别用有关部门及个
人回忆资料。统计数字以皇城镇历年统计年报为准。
八、叙事语言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数字用法按国家颁布的《关于出版物
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计量单位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的
规定》表述。
九、纪年均采用公元纪年,民国前加注历史纪年,引文中的历史纪年加注公元纪
年。
十、记载范围按皇城镇现行区域为准, (其中有分合,起止时间为1980年10月至
2001年3月31日,该段时间的统计数字仅限原皇城镇26个村)有关名称按当时称谓。但
文字过长的名称首次出现用全称,再次出现用简称。行文中的“建国前(后)”,系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解放前(后)”系指1948年3月14日临淄
县解放前(后)。行文中的“××年代”即20世纪××年代。

《皇城镇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 王建东
副主任 单学功 王春元 王德民
编委(按姓氏笔划为序)
于小兵 朱建平 李连寿 刘瑞卿 杨立本
杨玉和 张存祥 张建平 赵启敏 高庆昌
郭建成 窦可钦
顾问 孙继庆 孙玉华 张龙海 于善同 徐树梓

《皇城镇志》编纂人员
主审 王建东
主编 张建平
副主编 房守忠 窦可钦
编辑 王友三 张德润 王予锴 杨在山 王永长
特邀编辑 谭玉德

目录
序一
序二
凡例
概述(1)
大事记(5)

第一篇 行政区域及居民
第一章 位置(51)
第二章 皇城由来及隶属(51)
第三章 村庄(52)
第四章 人口(59)
第一节 人口规模(59)
第二节 人口构成(60)
第三节 计划生育(61)
第五章 姓氏(63)

第二篇 地理环境
第一章 地质地貌(65)
第一节 地质(65)
第二节 地貌(66)
第二章 土壤植被(67)
第三章 气候(68)
第一节 气候特征(68)
第二节 气温(70)
第三节 降水(70)
第四节 季风(72)
第五节 地温(72)
第六节 霜期雪期(73)
第七节 物候(73)
第四章 自然资源(74)
第一节 土地资源(74)
第二节 动植物资源(74)
第三节 药材资源(75)
第五章 自然灾害(75)
第一节 旱灾(75)
第二节 水灾(75)
第三节 干热风(76)
第四节 雹灾(76)
第五节 低温连阴雨(76)
第六节 霜冻雨凇(77)
第七节 虫灾(77)

第三篇 农业
第一章 机构(83)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84)
第一节 土地改革(84)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84)
第三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5)
第四节 农业结构调整(86)
第三章 种植业(89)
第一节 农作物(89)
第二节 良种(94)
第三节 耕作制度(99)
第四节 改土(104)
第五节 施肥(105)
第六节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106)
第四章 农具农机(110)
第一节 旧式传统农具(110)
第二节 改良农具(112)
第三节 机引农具(112)
第四节 农用动力机械(114)
第五节 农机站(116)
第五章 畜禽饲养业(116)
第一节 畜禽种类与饲养(117)
第二节 疫病防治(118)
第六章 林业(119)
第一节 林业资源(120)
第二节 果树栽培(120)
第三节 植桑及养蚕(121)
第四节 林木主要病虫害及防治(121)
第五节 林木确权(124)
第七章 科技(127)
第一节 机构(127)
第二节 科技活动(127)
第八章 水利(128)
第一节 土砖井灌溉(128)
第二节 机井灌溉(129)
第三节 深潜井灌溉(130)
第四节 节 水灌溉(130)
第五节 涝洼地治理(130)
第六节 人畜生活用水(131)
第七节 皇城水利站(131)

第四篇 工商业
第一章 工业企业(133)
第一节 概况(133)
第二节 重点企业(134)
第二章 建筑业(144)
第三章 商业(148)
第一节 商业网点(148)
第二节 集市与庙会(153)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155)

第五篇 交通邮电
第一章 公路交通(157)
第一节 古道(157)
第二节 公路(157)
第三节 公路管理和养护(158)
第四节 交通运输管理(159)
第五节 交通工具与客货运输(159)
第六节 桥梁(160)
第二章 邮电(160)
第一节 机构(160)
第二节 邮政电信(161)

第六篇 财政税务金融

第一章 财政(163)
第一节 机构(163)
第二节 农业税(164)
第二章 税务(167)
第一节 机构(167)
第二节 田房契税(168)
第三节 盐税(168)
第四节 工商各税(168)
第三章 金融(170)
第一节 机构(170)
第二节 信贷(170)
第三节 货币(171)
第四节 公债及国库券(174)

第七篇 村镇建设
第一章 规划及建设(177)
第一节 村镇建设服务站与皇城镇建设规划(177)
第二节 镇政府驻地建设(178)
第三节 村庄建设(178)
第四节 公房建设(179)
第五节 新村选介(179)
第六节 土地管理(180)
第二章 农电(181)

第八篇 政党群团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皇城地方组织(183)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183)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185)
第二章 群众团体(191)
第一节 农民组织(191)
第二节 工人组织(191)
第三节 妇女组织(192)
第四节 青年组织(193)
第五节 儿童组织(194)

第九篇 政权政协
第一章 权力机关(197)
第二章 行政机构(200)
第一节 区公所(200)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府(200)
第三节 区、公社、乡、镇政府(201)
第三章 政协(207)

第十篇 公安司法
第一章 公安(209)
第一节 机构(209)
第二节 锄奸反特镇压反革命和取缔反动道会门(210)
第三节 “四类分子”监改(212)
第四节 户籍管理(213)
第五节 禁毒禁赌(213)
第六节 维护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214)
第七节 制止封建迷信活动(215)
第二章 司法(216)
第一节 皇城人民法庭(216)
第二节 司法所法律服务所(216)
第三节 民事调解(216)

第十一篇 民政
第一章 机构(219)
第二章 优抚工作(220)
第三章 安置复员军人(226)
第四章 社会救济(226)
第五章 社会福利(227)
第六章 婚姻登记(228)

第十二篇 军事
第一章 机构(229)
第二章 人民武装(229)
第一节 临淄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229)
第二节 淄东分队(231)
第三节 胶济大队淄河武工队(231)
第四节 胶济大队第一中队(232)
第三章 兵役(232)
第四章 民兵(233)
第一节 组织建设(233)
第二节 军事训练(234)
第三节 武器装备(235)
第四节 工作任务(235)
第五章 战事(236)
第一节 古、近代战事(236)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237)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242)

第十三篇 教育
第一章 机构(245)
第一节 行政机构(245)
第二节 业务机构(246)
第二章 文社私塾(247)
第一节 文社(247)
第二节 私塾(247)
第三章 幼儿教育(248)
第一节 概况(248)
第二节 教学及教师(249)
第四章 中小学教育(250)
第一节 小学教育(250)
第二节 中学教育(256)
第五章 业余教育(259)
第六章 教师队伍(261)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261)
第二节 师资培养(262)
第三节 教师地位(262)
第四节 工资待遇(263)
第七章 校舍与设备(265)
第一节 校舍(265)
第二节 设备(265)

第十四篇 卫生体育
第一章 卫生(275)
第一节 机构(275)
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278)
第三节 预防接种(278)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279)
第五节 妇幼保健(279)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280)
第二章 体育(280)
第一节 群众体育(280)
第二节 学校体育(282)

第十五篇 文化
第一章 机构(283)
第二章 文化设施(285)
第一节 广播及电视(285)
第二节 电影队及影剧院(285)
第三节 游乐宫(285)
第三章 戏剧(286)
第一节 腔(286)
第二节 八仙戏(287)
第三节 京剧(287)
第四节 吕剧(288)
第四章 群众文化(288)
第一节 文艺创作及演出(288)
第二节 灯展焰火(290)
第三节 民间工艺(293)
第四节 书店书摊(295)
第五章 古迹(296)
第六章 民间文学(302)
第一节 谚语(302)
第二节 歇后语(304)
第三节 歌谣(306)

第十六篇 民俗宗教方言
第一章 生活习俗(309)
第一节 服饰(309)
第二节 饮食(310)
第三节 住房(311)
第四节 行路(311)
第二章 节 日习俗(312)
第一节 传统节 日(312)
第二节 现代节 日(315)
第三章 婚俗丧葬(316)
第一节 婚俗(316)
第二节 丧葬(318)
第四章 祝祭礼仪(321)
第一节 祝庆(321)
第二节 祭祀(322)
第三节 礼仪(323)
第五章 陋俗流弊(323)
第六章 社会新风尚(326)
第一节 婚姻自主(326)
第二节 娶女婿(326)
第三节 寡妇改嫁(326)
第四节 文明单位(户)建设(327)
第五节 敬老扶困(327)
第六节 义捐利民(328)
第七章 宗教(329)
第一节 基督教(329)
第二节 佛教(329)
第八章 方言(330)
第一节 亲属称谓(330)
第二节 身体疾病医疗(330)
第三节 动作行为(331)
第四节 服饰饮食(332)
第五节 房舍器物(332)
第六节 婚丧迷信(333)
第七节 起居学习交际(333)
第八节 农事(334)
第九节 动植物(334)
第十节 天文地理时令(335)
第十一节 性状方位(335)
第十二节 方言特点(336)

第十七篇 荣誉
第一章 先进集体(337)
第二章 先进个人(353)

人物
一、人物传略(367)
二、烈士英名录(392)
三、人物名录(412)

附录
一、文献辑录(437)
二、传说(517)

编后记

编后记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为全面地反映皇城镇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
科技、风俗、民情,编纂具有科学性和有存史价值的志书,使之起到振兴经济、富民
强镇、 以史为鉴的作用,1993年6月镇党委政府就决定编纂《皇城镇志》。近十年来
编纂人员多次深入到各村各单位召开座谈会, 广泛采访有关口碑材料, 并两次印发
《皇城镇志》征集资料通知提纲。同时还去档案馆查阅了有关资料,力争做到使志书
的内容“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资料翔实。完成了《皇城镇志》第一稿近40万字的
编纂任务,并打印成册征求意见。
2001年3月, 皇城镇志办公室又按皇城、北羊两镇合并后的行政区域,以《皇城
镇志》第一稿为基础,把原北羊镇的资料增补进去,使其更具有时代特点。编辑人员
在镇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不畏艰难,冒严寒,顶酷暑,历时一年多完成了这一
任务,并再次打印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在编写过程中为了客观、真实、系统、
全面地反映镇情,有些篇章反复修改,再三调查,几易其稿。
为了增强《皇城镇志》的质量,特请山东省史志办编印中心主任谭玉德、淄博市
新闻出版局魏咏梅、任梦晓和原淄博市志办主任张福信、副主任于善同以及原区志办
徐树梓、张龙海、李俊友,现区史志办宋爱国、边成河等同志通览该志初稿进行修改。
后又经临淄区五大班子的领导同志和在皇城镇工作的同志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几
经调整篇 目,修改内容,使皇城镇志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完善,终于在2002年10月出
版。
《皇城镇志》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各方面许多同志的帮助,他们或提供资料,
或指导修改。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纂人员的能力所限和原皇城、北羊两镇历史上几经分合变更,有些资料不
全等原因,疏漏、舛误之处在所难免。谨望读者校正。

编者

2002年10月

为《皇城镇志》
提供资料人员名录
(按姓名笔划为序)
于文光 于龙奎 于光辉 于守栋 于冠军 于晓龙 于晓霞
于增祥 王世光 王汉章 王光才 王春祥 王继德 王熙光
王耀欣 毛学峰 占云水 史树强 朱立民 孙希堂 刘宝山
刘建昌 刘春杰 刘相贤 邵长顺 杨天德 杨光明 李玉轩
李庆和 李明章 李洪泉 李克进 李洪仁 陈昆明 张国荣
吴明 杜修础 郑波 郑韶远 房俊国 荣梓桐 徐东春
徐若源 唐继尧 隋连升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皇城镇志/皇城镇人民政府编.-济南:山东省地图
出版社,2002.10
ISBN7_80532_595_2
Ⅰ.皇…Ⅱ.皇…Ⅲ.乡镇-地方志-淄博市
Ⅳ.K295.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84268号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2002年10月第1版2002年10月第1次印刷
*
开本:787×1092毫米1/16印张:34
字数:540千字印数:1-1500册
定价: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