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住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1&rec=234&run=13

清末到民国期间, 士绅、 富户多青砖瓦房配套建筑,大门垒台阶,3~5级,称
“拔台子大门” 。大门两旁各挂耳房1间。正面有影壁,上有砖刻或书写的“福”或
“寿”字。多数正房面南,两边各有3间厢房,有的建台屋或楼房。室内安置八仙桌、
太师椅、条几、书橱、茶几等陈设,卧室内有木床、棕床或炕。长者住正房,晚辈住
陪房,下人(长工、管事)住耳房。
一般农民宽裕户多为砖基土坯房, 冲街的墙壁或房基下,多砌入1块刻有“泰山
镇宅”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刻或砖刻,作为镇宅人物,意为镇压邪祟侵扰。房
屋砖镶门窗,土坯墙用白灰抹光,麦秸苫顶。北屋为正房,一般多为三间,宅院较大
者,正房两端各挂一低于正房的单间房或草棚,东西偏房和南屋均低于正房。宅院大
门根据宅院方位而定,如门在东南角则厕所在西南角,西南门则厕所在东南角。牲畜
栏圈与厕所连。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偏房,多数睡土炕,有的炕建有烟道,以备通取
暖火炉,冬季烧炕取暖。
贫困户, 多数只建1栋正房和一简陋的厨房,数辈同居一室,室内无多陈设,正
面放一抽屉,吃饭用矮桌、小凳。睡土炕。院门、栏圈与富裕户同。
1958年后,农村建设逐步实行“新村规划”。农民建房由村(队)统一安排,大小
一致, 成方成排。60年代多以乱石砌墙基,砖镶门窗,土坯草顶,房架为木结构。8
0年代, 普遍为4~5间,红砖墙、缸瓦顶、房架多以铁梁、水泥檩条,玻璃门窗,水
泥抹地面。名称有“厦屋”“锁皮厅”“一头沉”(四开间房,1头突出一间) 等。厨
房、 栏圈各占一边。大门多以门楼式,一般是东西两户1排,东户走东南门向东,西
户走西南门向西,靠大街的户亦有两户大门向南并列者。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农户收入的大幅度提高,锁皮厅式住房流行普遍,至2001年,全镇居住楼房的农
户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