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民间工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1&rec=223&run=13

崖头村大鼓大鼓制作技术于1852年传入崖头村, 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第一代
传人是吴化南,鼓号“中诚堂”。之后代代相传,直至现在。
早年制鼓的种类不多,一是制作些大号鼓,鼓腔直径大多为1~1.2米不等,多用
于“扭秧歌”“踩高跷”“大集会”等民间大型群众活动。二是制作一些戏剧演出用
的小号鼓(墩鼓) ,其鼓腔直径大多为0.3米左右。至解放前夕,为适应当地文化生活
和宣传的需要,又制作一些鼓腔直径为0.25米左右的腰鼓,供不应求。
现村内制作大鼓的户达30户之多,年制作1500面。除在当地畅销外,还远销上海、
天津等地,年创利润75万元之多。
木器具该镇的木器具制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民国前后出现了许多木工绝活,
如四官的木椅、撑板凳;大马岱的大门和投犁眼;小马岱的椅子;前孔的风箱;北羊
村的投犁眼等。但木器具制作业的兴盛期,应说是1955~1956年期间。农业合作化后,
手工木器具制作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大飞跃。各村的木匠多带徒弟组织了木工组,并记
工付酬,如:大马岱、四官等。后四官成立了木业社,对外包活加工制作。木工制作
的项目种类很多,诸如:桌、凳、椅、橱、门、窗、床、风箱、犁、耙、耧、马拉车、
手推车、水车、扇车、乒乓球台、黑板、衣橱等。进入60年代,木工人数大增,有的
一个村就达十几名之多。“文化大革命”中,各村木工组织解体,随着科技发展,木
工制作逐步实现了电力化。进入90年代,生活用具及室内装潢、设备的档次大有提高,
其产品精致、坚固、耐用,销路广扩,成了致富的好行业。
条编条编技术传入本地的年代不详,据当地八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们所谈,早在明
末清初,条编用具在当地的应用就比较普遍,如荆囤、筐等,且都是用荆条等比较高
档的树条编制的。及至民国末年,条编技术在当地大有普及,本镇域内,已有好多家
庭用柳条编制簟子、筐子、筷笼子、罩篱和用槐条、桑条等编制粪筐、筛子、虚笼等。
进入60年代,随着地瓜的大面积种植和果树大面积栽培,条编业也随之兴隆起来,各
村村民都能仿古创新,根据需要编制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提筐、坐筐、果筐、菜筐、
盖簟、鸡笼等。进入90年代,有不少人以条编为业,创出精品,上市销售。
草编草编业的兴盛期,在民国后期。那时,由于时局不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人
民生活极度困难,为节省布料,当地村民利用河边、田头、墓地的茅草编制草鞋和凉
鞋, 各村穿用草编制品的人数达60%以上。不少村民还利用茅草编制成可供坐着干活
和铺着睡觉的大、小、厚、薄形状不同的草垫子(俗称铺毯),也有的编制以代凳子用
的、直径25~40厘米、厚度为20~30厘米不等的草墩子。更有人在编制中,为使产品
更逗人喜爱而加上不同颜色的草料组织图案。建国前后,从外地传入用薄草编制的鞋
子(俗称蒲袜),制作精细,购置者众多,从而更加刺激了草编业的迅速发展。
进入50年代,草编编制技术明显提高,编制品种增加。诸如用麦秸编制的扇子、
戒指、小筐及各种儿童喜爱的玩具等。用苇梗制披编制苇席、苇筐等。至60年代初,
又有了用玉米皮编制的各种实用的提兜、食品箱子(俗称茅箱子)和各种瓶装外套、沙
发垫子等各式各样的装饰品。现在有些户以此为业,制品销售,其营利十分可观。
手工花边清末时期,本地就有织花边者,那时各村从事此业者较少,大都是不能
参加田间劳动的老年妇女。50年代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致富门路的开拓,
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数大大增加。
50年代中期,皇城成立了花边社,在农事闲余,各村的青年妇女都参加了这项劳
动。尤其进入70年代,各村不会织花边的老、中、青年妇女十分罕见。直至现在,织
花边仍然是本地广大妇女致富的好门路。
四官撑子民国初年,四官村就开始制作撑子,赵文祥为代表。1916年 (民国5年)
赵永祥的撑子参加全国农商部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贸易展览会,荣获三等奖。1935年在
山东省手工业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赵永祥制做撑子技术精益求精,对各个工艺程序,从不马虎。他首先选取木质坚、
纹理细、色泽紫红的檀木、柘木、枣木解成撑梁、撑底、撑柱毛件后,再放到锅内蒸
煮,直至木性固定不再变形或干裂,然后晾干加工。撑子用的木材轻,负荷重,要经
得起人体重量的晃摇,卯榫更是关键的关键。要上下、内外,直冲斜靠。为了确保质
量,赵永祥不用通常的阴榫和明榫,专用难度大的包榫(俗称插榫),使卯眼和榫头浑
为一体,永不变样和松动。撑子的各件榫合后,用潍县、周村特制的“竹节铜轴”贯
连起来两片撑楂。最后,由细白线为经,兰白两色棉纱合股线为纬,顺撑梁两侧孔眼
交织成几何形对称的各种图案,做成美观实用的撑面。他不计工本,只在坚固美观、
坐用舒适上下功夫。所以他的制品畅销不衰。
目前为止,全村已有50余户生产制作撑子,形成了产业,经济收入非常可观。传
人赵文启已申请办理“文奇”牌注册商标。
本地民间手工工艺制作项目很多,有如纺线,织布、针织、雕刻、剪贴、皮革加
工、打绳子、扎纸草、印染花布、酿酒、烧砖、制瓦、烧制乌盆、乌罐及农用铁具制
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