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灯展焰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1&rec=222&run=13

元宵节挂灯有着久远的历史,传说是老百姓仿效齐国宫殿门前挂灯沿习而来。其
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最初是油灯、蜡烛灯,后来又发展到煤油灯、桅灯。
进入80年代以来,其灯展均系电灯。
大马岱灯展大马岱村曾于1920年和1946年各扎过一次“九曲黄河灯”,简称“黄
河灯”。该灯图纸是清朝顺治乙未(1655年)本村文进士杨霞从北京带来的。其扎制方
法是在村外扎阵(即“九曲黄河八卦阵”)附以村内挂灯(即以瓜、果、蔬菜、人、畜、
禽、兽各种造型图影的灯,有的在灯上写有谜语、故事等)。
“九曲黄河八卦阵”, 其具体制扎方法是:6至8株秫秸绑把,截至1.8米高,共365
把,再将把按图以把距1.5米扎成迂回通路。每把之顶端,固定一盏豆油灯碗,以供晚间
游阵照明和借灯势来烘托阵容,壮大场面。将把与把之间沿走向用秫秸编织成墙壁,使
游者顺道而行,以防乱串。阵区四周以苇席竖排连接围遮,既防止幼稚顽童或个别人拔
秸毁阵, 又保持墙内阵容的神秘气氛。正前面右设入门,左设出门。入门扎宽1.5米、
高4米的三洞彩门,门两边张贴着对联,上联是“功盖三分当年诸葛亮大摆石阵”,下联
是“名留千载昔日齐田单巧纵火牛”。其门楣横匾写“中军帐”三个金色大字, 使人
一见顿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感。
阵内拐弯处, 设九个暗门, 可灵活关闭九条通道。粗心者若中暗门之计, 将导致
“去来时皆此也”, 终不能出阵,需要向阵中心的指挥台告急求救,方能走出重围。中
间指挥台建成三层,一层为游阵必经之门;二层为指挥台,在此处可遍观指挥全阵;三层
四角挂灯, 中间树立高杆挂旗。中门前相距10米处,立宽10米,高3.5米的席联影壁,其
正面有“九曲黄河八卦阵”7个金色大字,后面写有“游阵守则”和“观灯须知”。出
入口的侧壁上张贴着大字标语,用以激发游人的发愤图强精神。
游阵开放时间,出入口及阵外四角处设有岗哨,保护游阵安全。
1946年大马岱扎黄河灯, 设在大马岱村南。还聘有戏班,扎戏台唱戏,以增加活跃
气氛。戏台前面两侧的高柱上贴着长幅对联, 上联是“德意败亡日本投降战争去而和
平来万众共庆元宵节”;下联是“黑暗过去光明实现强权屈且公理伸今日才扎黄河灯”。
村内挂灯,皆于晚间进行。每户至少挂两盏灯,即影壁墙与大门外各挂一灯,也
有挂三灯、五灯者。其灯各式各样,有八角灯、六角灯、茄子灯、黄瓜灯、桃灯、苹
果灯等,多属自家制作,也有请能工巧匠制作的。村内各巷口都扎一松门,松门上张
贴大红对联,沿大街小巷的墙上贴着大字标语,其内容都是服务于当时革命斗争形势,
激发人民团结奋斗的爱国热情。
1946年扎的黄河灯,其游观时间持续了五天五夜,游客观众达数万人次。观众有
来自潍坊、寿光、广饶、博兴、周村、张店、临朐、济南、青岛等地的游客。宋执春
家的“媳妇挑水”灯,窦少彭家的“变字板”灯最招人喜爱。

下面是1920年和1946年大马岱扎过的九曲黄河八卦阵图。

民间焰火传统的民间焰火俗称“放花”,种类繁多。较为普遍的是将其点燃后,按其
喷发焰火的样式而命名。“散火”“盘花”“起花”“转花”“瓮花”等。把起花扎
入纸船中,一经点燃,犹如万箭齐发,称之谓“孔明草船借箭”或“一炮多子”。把
起花送上天空爆炸散开,叫“天女散花”。把地花置于瓮中点燃发出嗡嗡之声,俗称
“瓮花”。倒置方桌,四条腿上放置花筒燃发称谓“桌花”。两支起花颠倒绑在一起,
一支的药蕊填接于另一支起花的后腚内与花药接触,燃发时用线平衡吊起,只燃一支
便会向左向右旋转起来,第一支燃尽后,第二支又接着燃发,继续向右或向左旋转,
这种花称之谓“转花”,也叫“盘花”。
1937年“七. 七事变”以后,西南羊村民为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仇恨和反
抗,结合古传焰火艺术,推出了较有严格技艺要求的“杆花”,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燃
放,并加以挂灯渲染将杆花中醒目的抗日标语显现出来,十分壮观。1954年农历二月
二日,配合当时的形势,以“社会主义好”为中心宣传内容,举办了大型焰火活动。
三中全会以后,为庆祝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加上了大型鞭炮配合,使杆花燃放更加
壮观。
1991、1992、1993年的元宵节,皇城镇政府曾3次发射高空焰火。高达500米的高
空,礼花四射吸引附近各村观赏者达数千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