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临淄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1&rec=162&run=13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很快被日军侵占。这时,临淄西关小学成了当时
策动武装抗日的一个中心。李人凤、陈梅川、崔栋生和共产党员李曦晨成立了临淄青
年学生志愿军训团。1937年农历十二月四日,矮槐树村伏击战打响了淄博抗日第一枪。
军训团为了保存实力,便将部队改编为王尚志统管下的三大队,李人凤任大队长。为
加强党的领导,三大队派李曦晨、陈梅川、崔栋生去鲁东工委汇报工作。工委负责人
指示三大队加强纪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并指示广饶县委派遣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
岳拙元、任圣符、吕乙亭、闫子愚同志到三大队,加强党的领导。
三大队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初,在临淄二区郑家
辛庄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此时已发展到12个中队。第一中队由原军训团一中队组成,
中队长王翰西;第二中队由原军训团组成,中队长吕乙亭;第三中队由石羊乡乡长李
墨轩组建,并任中队长;四中队由宋家庄徐协五和龙池乡乡长李德亭组建,中队长李
吉亭;第五中队是收编过来的原五区区中队,中队长耿兰亭;第六中队是由安硕亭、
刘竹溪等带领来的原胶济铁路益都车站的一部分路警组成,中队长曹瞻孔;第七中队
是梧台乡乡长于德亭组建并任中队长;第八中队是由南卧石小学校长李海帆组建并任
中队长;炮兵中队是由訾李郭村爱国志士訾梅村组建,并任中队长。中共益都县委组
建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根据清河特委决定并入三大队,下属两个中队
暂保留原来的称号,即第一中队中队长杜吉甫,第二中队中队长衣洪志。以后并入第
七中队,由衣洪志任队长。
1938年7月7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杨国夫在临淄寇家庄召开
部队整编大会,把三大队整编为八路军山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十团,任命李人凤为
团长, 陈兴为政治委员,刘斗晨为副团长,李曦晨为政治处主任。十团下辖3个营,
每个营下辖3个连,另有特务连、炮兵连各1个,共11个连队。一营营长王翰西,教导
员吴祝存;二营营长陈梅川,教导员崔栋生;三营营长李墨轩,教导员赵子谦;特务
连连长王立庠,指导员任圣符;炮兵连连长訾梅村,指导员张振华。十团共1800多人,
为三支队主力团队之一。
十团一营一连是由三中队整编,连长张渔,指导员李梦勃,副指导员连东壁,副
连长徐金甲;二连是由一中队整编,连长吕乙亭;四连连长徐子敬、指导员张林;五
连连长胡兰芝;七连连长赵华川,指导员陈大学。十团建团后,首先攻打临淄城,消
灭顽军陈瑞符部, 歼敌500人, 缴枪450支。接着打岳家庄伏击战,赵家庄伏击战。
“太河事件”“淄河事件”发生后,山纵一、三、四支队主力在张经武、王建安指挥
下, 奋起反击,打垮顽军600多人。三支队在太河、朱崖进行整编,原十团的九个连
合编为三支队基干二营的五、六、七、八连,原十团特务连编为特务营第一连。原十
团团长李人凤升任三支队副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支队编为第七师,在司令员
杨国夫带领下去东北解放区编为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
四平街保卫战之后,又参加过“辽沈”“平津”“渡江”“解放海南岛”等战役,后
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为人民立下了战功。
原第十团留在渤海区的部分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编为新七师和十一师,升为
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参加过淄博、潍县、济南、淮海、渡江、战上海、解放福州等
重大战役。之后,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8军,为华东解放立下了功勋。
部队几次整编后留下的部队,经过发展成立了渤海纵队。参加了潍县、济南、淮
海、渡江、解放福州等战役,后又编为华野第33军。
与革命根据地郑家辛庄息息相关的原第十团干部战士在各个部队经过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锻炼,升为军级干部的有:徐芳春(中将)、孙干卿(少将)、
张宪章、王凤阶、王文德、王郁亭、李文秀、李怀义、扈兴汉、崔醒农、王霄汉、苗
冠生、于守真、王星阳、郑坤、郑屏年、寇吾先、胡兰芝、齐光熙、许林、于庚光、
崔太然等。升为师级干部的有:于振书、于传禄、郑海亭、房冠廉、高凤起、于松江、
于志远、李卫新、崔振兴、徐宝堂、徐道明等。
著名烈士有:刘斗辰、李曦晨、岳拙元、吕乙亭、任圣符、连东壁、崔亦鲁、安
硕亭、徐东洛、崔栋生、李光荣、寇支田、王渭源、李守本、于警钟、张林、陈大学、
寇方田、王寿昌、王连恩、訾梅村、刘玉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