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运输工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0&rec=76&run=13

扁担用优质国槐制成个在两肩上转换使用的担物工具。 长2米,宽8公分,厚5公
分(两端及边略薄),用时将物系于两头。
担杖木质,外形与扁担相同,比扁担轻且短,两头挂有铁钩,下系水桶、架筐,
多用于担水、担粪、担土、挑煤等。
杠子用直径约10公分的圆木制成,长2至2.5米,用时将所运之物系于中间,两人
各持一端, 用肩抬起运行。体壮者两人可抬100多公斤。重量较大的物件,需多杠多
人抬运。
大牲畜建国前,渭头河地区制陶业兴盛,运输者利用大牲畜,配以驮篓,给窑业
主运煤,或上田间运粪、运庄稼,从事农业生产。最早使用毛驴,将条编的驮篓架于
驴背上, 毛驴运量一般在50至60公斤左右。有的较富裕户则购买骡子,驮运达100余
公斤。从事运输者,多结伴同行,以便相互架驮。在解放战争中,仲兆文、李夫伦、
王谋华,曾赶着大牲畜驮运粮食,支援前线,李夫伦在参加莱芜战役支前时被国民党
军队飞机炸死在南博山。
小车有木轮、胶轮两种。30年代,渭头河就有木轮小车,由车盘,车轮两大部分
组成,多选用国槐(刺槐)、枣、榆木制作,推起来吱吱作响。多用来给窑业主运土、
运煤送窑货, 也用来推粪、运庄稼。多为1人推,若从事长途运输,则结伴同行,遇
有陡坡难行路段,互相帮助,变单拱(1人1车)为盘崖头(1人或多人在前头拴一绳拉车)。
在平坦的道路上,单车运载400公斤左右,日行60余华里。
50年代初,一种轻便省力装有滚珠轴承的胶轮小车取代木轮车,推起来较方便轻
松,壮劳力可推半吨以上。1970年全大队有176辆,是社员给淄川陶瓷厂运煤、运泥、
运土和送陶瓷的主要工具。
地排车多为木制车盘和两个车轮组成,两轮之间,有一轴相连。单人或多人使用
皆可。 若将驴、骡套入辕中,可坐在车上、可步行于车旁摇鞭赶车。每车载重800公
斤以上,装卸方便。1975年渭二大队有地排车81辆,为主要运输工具,给淄川陶瓷厂
往昆仑、洪山火车站送窑货。之后,随着机械运输工具的引进,逐步被淘汰,1995年
已无人使用。
马车车盘、车轮均比地排车大,载重1000至2000公斤。运载轻时,只套辕马;运
载重时, 在辕马之前加1至2马拉长套。王永宽最早购置马车2辆搞运输。之后,姚同
庆、王明广、王谋清、王围广、姚同太、张惟明、张惟亮、王昌兴、刘振庆、车纯祥、
王启明、王孚华、张大齐、司即合、张存良、刘加孝、刘加岩、孙兆成、刘加平等相
继购置了马车,1982年渭二大队马车发展到近20辆之多(其中王永宽个人就有3辆) 。
1983年7月淄博市市长王韬在淄川区和龙泉公社领导的陪同下, 曾来渭二视察马车运
输专业户的发展情况。
拖拉机1973年渭二大队购买12马力拖拉机1台, 首次用于田间耕作和货物运输。
自1975年至1978年又陆续购买25和50马力拖拉机各2辆, 6个生产队均购置了1-2辆小
拖拉机。1982年,全大队共有大、中、小拖拉机21台,计430马力。
汽车1978年渭二大队购买第一台130汽车。 而后,汽车逐年增加,先后又购买了
东风、解放、五十铃,还有嘎斯翻斗,1988年全大队有汽车14辆。汽车成为主要运输
工具。1991年底,渭二居委会两委研究决定将汽车、拖拉机作价给各厂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