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建国前煤炭业状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0&rec=60&run=13

渭头河村制陶业历史悠久,相应促进了煤炭业的发展。据史考,制陶从宋代开始,
改原来烧柴禾为烧煤,宋至元坡地、万山窑业兴盛,地下资源煤炭得以挖掘利用。渭
头河村西山,古井很多,相传有“七十二眼磨眼井”之说,先民在宋代就有采掘。宋
代煤窑业的兴起,不仅从考古发掘中得到发现和考证,同时从文献记载方面也得到印
证。据《文史哲》1956年第12期《古代中国人民使用煤的历史》一文中记载:北宋熙
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 ,煤炭已充斥于京都市上……煤作为燃料也广泛地用于
烧窑和冶铁方面。在北宋时期山东被列为煤炭发展的地区之一,而淄川则是当时山东
盛产煤炭的地区。从北宋开始煤炭被广泛地使用于各个方面,宋王朝开始抽税,民间
大规格开采受限,元代只许官府开凿,不准民间开采。明代初,政府抽收矿课(收税),
村民自由开采,后又封禁,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又开放收税。
清代,据《皇朝文献通考》一节中记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奏准“其久经开
矿地方,分别开采;其未经开采者,禁之……”清乾隆五年(1740年),户部对山东巡
抚的奏折议复批准,允许山东煤炭之地村民自行开采,规定每窑主,领贴办税。此后,
山东各地加之淄川在内的产煤之处,煤窑业才得以兴旺起来。从淄川地区古煤井分布
情况看,龙泉地区100年以前的古井有25眼,1904-1914年间德营7眼,1915-1922年间
日营9眼,1923-1936年间合办32眼,1937-1945年间5眼。渭头河西山有王林井、南北
架子井、老牛井、西大碾井、西洞井、小北山井等龙泉地区煤井共计118眼。
建国前,渭头河地区的古井开采,最初是属于“份子井”,后来发展为工场手工
业煤窑。这期间做煤井发财的要数民营资本家张平三。张平三本名张子佩,是渭头河
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卒于民国六年(1917年),他曾和人做过份子井,以后
发展成为民营煤矿大户,当时经营龙泉、渭头河地区的杨家园井、北架子井、青石板
井、台头观音堂庙后井、龙口油坊后井、南门外井,后被博山人请去当经理,在博山
秋谷、冯八峪开办大成煤矿和安上后峪义和煤矿,当时在淄川有“北有王怀祺南有张
平三”之说。由于日军入侵,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盘剥,民营煤矿难以生存。至建国
前渭头河地区所有小煤窑已全部停止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