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0&rec=57&run=13

淄川历代陶瓷生产的地区演变过程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口头;
三国、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寨里;唐、宋、元时期--磁村、坡地、万山;明清时
期--渭头河;自清代中叶,其它地区瓷窑渐废止。
清代中叶,淄川的陶瓷生产业逐渐集中到渭头河一带,成了淄川陶瓷生产和销售
的中心。据省陶瓷公司所编《淄博陶瓷工业大事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渭
头河村孙氏建窑生产黑陶碗,这是渭头河第一家建窑的厂家,到清嘉庆 (1796-1820)
年间,渭头河窑业发展到六、七家,同时博山山头大缸生产工艺传到渭头河,开始生
产大缸,生意兴隆。并于村西建窑神庙(1819年),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淄川渭头
河村制陶者26户, 有窑29座,缸产量25万只,有工人510名,达到兴盛时期,产品畅
销东三省。“九. 一八”事变后,销量锐减,据《中国实业志》(公元1934年著)载:
……渭头河有从事陶器制造者约10余家,工人均在20人左右。是项陶器,终年制造。
惟严冬冻冰,则行停工。所用原料分青土石、黄土石两种,产于渭头河南山。挖掘土
井采取, 其价甚廉,每百斤只售大洋1角。制造工具则是石碾石轮;制造方法是将原
料置于石碾中研成粉,然后用手工制成模型,入窑烧制而成。这10家窑业的基本情况
如下:
(1934年)
┌────┬───────┬───┬─────┐
│窑名 │固定资本(银元)│产量 │产值(银元)│
├────┼───────┼───┼─────┤
│王继隆窑│1000元 │9400件│5700元 │
├────┼───────┼───┼─────┤
│松林窑 │800元 │9000件│5400元 │
├────┼───────┼───┼─────┤
│孙兆壁窑│900元 │900件 │5400元 │
├────┼───────┼───┼─────┤
│司仲言窑│700元 │8300件│4900元 │
├────┼───────┼───┼─────┤
│恒升窑 │500元 │4000件│2400元 │
├────┼───────┼───┼─────┤
│戚志谱窑│600元 │4000件│2400元 │
├────┼───────┼───┼─────┤
│刘继广窑│900元 │4000件│2400元 │
├────┼───────┼───┼─────┤
│致和窑 │1200元 │9600件│6000元 │
├────┼───────┼───┼─────┤
│大成窑 │900元 │9000件│5400元 │
├────┼───────┼───┼─────┤
│义昌窑 │1000元 │9600件│6000元 │
└────┴───────┴───┴─────┘

建国初,渭头河一带有顺和、德圣、三亩园、新生、福兴、西信、大成等20余家
窑场,共有缸窑、碗窑、盆窑44座,均为园直焰窑。
1949年10月淄川县政府拨出3000公斤粮食,建立公营益民窑厂,以组织群众生产
自救。 县政府民政科在渭头河村组织烈军属租用长沟南窑投入生产。1951年5月县政
府在渭头河投资新建益民二厂,次年二厂与益民窑厂、砖瓦厂合并改名为淄川窑厂,
拥有土窑24座, 508名职工。是年,产日用陶瓷15万件,产值49万元,各类产品除在
本地销售外,大都远销天津、保定、惠民、禹城等地。
除国营淄川窑厂外,还有渭头河镇属新东窑厂,经营西南窑、沟东窑、三亩园窑,
共有工人43名,房屋64间、牛8头、泥碾3盘,流动资金为1.3万元。
1953年渭头河一带的个体陶瓷和手工业者走上集体化的道路,建立陶瓷生产社,
4月德盛、新生、福兴、西新、大成等6家窑厂合资经营,建立利华窑厂。
1954年9月,渭头河镇属的新东窑厂并入淄川窑厂。
1956年11月,利华窑厂、陶瓷生产社并入淄川窑厂。至此,完成了淄川陶瓷生产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62年8月,淄川窑厂改称为山东淄川陶瓷厂。
1994年,国营山东淄川陶瓷厂破产,被华光集团华龙公司租赁经营。渭头河的传
统产品--大缸其生产工艺,已被后来掘起的村办企业--渭二村淄博柳泉实业发展总公
司所属的淄博日用陶瓷厂和淄博柳泉陶瓷厂承传下来,成为渭二村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