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凡例、目录、编后记及其他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0&rec=191&run=13

序(一)
《渭二村志》就要与读者见面了,这是龙泉镇迄今出版的第一部村级志书。她的
出版是渭二村也是龙泉镇一件十分令人欣喜的事情。
修史撰志,是一项庄重、严谨、留传后世的事业。《渭二村志》是一部观点正确
、体例完备、内容翔实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她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渭头河的
历史沿革,渭二村人的艰辛历程和奋斗业绩;她展示了渭二村人从苦难走向幸福、从
贫穷奔向富裕的历史画卷,给人以睿智和启迪、亢奋与欢欣。
渭二村作为龙泉镇17个行政村之一,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古老文明,早在宋元
时代,先民们就在般河源头倚河而居,叩石垦壤,繁衍生息……度过洪荒的年代,步
入文明的园苑。改革开放以来,渭二村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跃的春天。在市场经济大
潮中,他们继承传统产业,发挥陶业制作优势,抢抓机遇,强劲发展,先后建起了一
批骨干优势企业,使渭二村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工业总产值连年过亿元,人均
收入5500元。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都走在了全镇的前列,成为龙泉镇的
经济强村;市、区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省级村镇建设明星村。
志书是一地域之百科全书,具有资政、教化、存史之功能。《渭二村志》的编纂
成功并付梓,为我镇史志工作带了个好头,必将对我镇两个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
作用,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历史给人以智慧,教人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深邃眼光
去看待过去、现在与将来。用慧眼认识过去,用真情绘写现实,用前瞻性眼光开拓未
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坚信渭二村人完全有志气、有能力把未来建设
得更加美好。祝愿渭二村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中共龙泉镇委员会书记王秉忠
2001年6月于淄川区龙泉镇

序(二)
一部文风朴实、图文并茂、结构合理、内容翔实的《渭二村志》与读者见面了。
她的出版,是渭二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是渭二村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渭二村历史悠久。渭头河为般河之源头,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据考,早在宋元
时期即已形成村落,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到明清时期,逐步发展成为淄川制陶业的
中心,所出产品--渭头河黑瓷大碗、渭头河大瓮闻名遐迩,享誉省内外。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十分丰富。1959年龙泉人民公社调整体制,建立渭二大队,始为
一村级行政单位。1984年改称渭二村,1991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全村集体
农转非,是年12月,经淄川区人民政府批准,渭二村民委员会更名为渭二居民委员会

志载盛世,《渭二村志》是渭二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村志本着详今略古、
今古共融的原则,对渭头河制陶业的历史沿革,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重点记载建国
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渭二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村区建
设等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建国前的历史,予以适当追记。她将使今人知古,
后人知今,给人以智慧和启迪,是件有益当今,惠及后世的大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渭二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发挥渭头河制陶业的
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以陶瓷为主的村办企业。自1981年始,先后建
起了淄博日用陶瓷厂、淄博柳泉陶瓷厂、淄博柳泉电瓷有限责任公司、淄川柳泉消防
器材厂、龙泉铁路联营货场、淄博轻工陶瓷机械制造厂、淄川柳泉玛钢厂、渭二煤井
、淄博淄川柳泉电瓷配件厂、渭二建筑维修队等企业,村成立了淄博柳泉实业发展总
公司,统管村办所有企业。产品远销省内外,有的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截止2000年
底,全村固定资产6000余万元,工业总产值连年超亿元,人均分配5500元,精神文明
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
“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在方志体例上既继承,又创新,力求思想性、科学性
、资料性的统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历史经验,反映客
观事实。
《渭二村志》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中共淄川区委、淄川区人民政府和龙泉镇党委
、政府的大力支持,承蒙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和淄川区地方志科的领导亲临渭二村
,多次进行指导、帮助,有关单位及渭头河的年迈老人、老干部、老党员、老复退军
人等同志的大力协助,历时三载,七易其稿,终成志书。在志书付梓之际,我代表中
共渭二居委会委员会、渭二居民委员会向关心和支持《渭二村志》编纂工作的各级领
导和广大村民,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不忘历史是一种美德,而实践历史赋予的任务更是一种责任。未竟事业,任重道
远,我坚信,渭二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中共渭二居委会委员会书记 张高华
2001年6月

《渭二村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 张高华
副主任 王嘉祥 姜麟贵
委员 马衍顺 张道明 张存泳 杨禄广
张高芊 孙德兴 张惟兰 张惟功
顾问 孙兆兴 孙学珍 张绪传

《渭二村志》编纂人员
主编 张高华 王嘉祥 王谋鑫
编辑 张宜昆 王谋远 张惟功 马衍顺
美术编辑 陈德捷
特邀编辑 谭玉德
摄影 董云曾 张元刚
编务 姜麟鹤 沈迎春 张晓明 高玉静
周迎云 张惟超 李传兵

《渭二村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主任 马衍顺
副主任 张惟功
工作人员 张宜昆 王谋远 王谋鑫 刘春升
张元刚 张道洋

资料审核
张道明 张存泳 杨禄广 张高芊
孙德兴 张惟兰 张惟功 刘春升
张元刚 沈德孔 邢福泉 张道洋
仲跻旭

审稿人员
孙邦信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王文恒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处长
孙 杰 山东省史志编印服务中心经理
赵加洋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郭能勇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景奉润 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科长
常传喜 中共淄川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
张凤玲 淄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张学锋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杨长瀛 原博山区史志办公室主任
焦方刚 博山区史志办公室主任
牛 廷 恒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科长
王荣修 原周村区志办公室主任
孙兆兴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孙学珍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科长
张绪传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方志科副科长
王秉忠 中共淄川区龙泉镇委员会书记
徐勤森 淄川区龙泉镇人民政府镇长
李文原 淄川区志办公室主任
李振敖 原淄川区志办公室主任

批准机关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余吉吉
图书在版篇目(CIP)数据
渭二村志
淄川区龙泉镇渭二村志编纂委员会编
*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邮政编码:100073)
山东省史志编印服务中心激光照排
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
787×1092毫米16开本25印张20插页422千字
2001年8月第1版2001年8月第1次印刷
印数1-2000定价:168.00元ISBN7-101-03047-5/K·1309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
原则,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时间断限,上起1723年,下迄2000年,个别内容适当上溯,并按照详今略古
的原则,详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渭二村的史实。
三、体裁用述、记、志、传、录、图、表等,以志为主。述以总摄全书,记以综
记大事,志以记述各项事业,传以收载人物,附录辑存文献,图表随文穿插,力求图
文并茂。
四、本志采取横排纵写、纵横综合的原则,结合社会分工、体现特点等因素确定
,并采取篇、章、节、目四个层次,个别层次服从内容的需要。
五、大事记采取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历史上发生在本地的大
事、要事予以记述,以展示本地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六、人物传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按卒年顺序排列。立传者均以本籍人物、现代
人物、有突击贡献的人物为主。为褒扬革命先烈,收录革命烈士英名录。
七、资料来源主要采用区、镇、原淄陶、村委会的档案及图书文献,个别用个人
回忆资料。统计数字以村委会历年统计年报为准。
八、叙事语言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数字用法按国家颁布的《关于出版物
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计量单位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的
规定》表述。
九、纪年均采用公元纪年,民国前加注历史纪年,引文中的历史纪年加注公元纪
年。
十、记载范围以下限时渭二村的境域为准。有关名称均按当时称谓。但文字过长
的名称首次出现用全称,再次出现用简称。行文中的“建国前(后)”系指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解放前(后)”系指1948年3月12日淄川城解放前(
后)。行文中的“××年代”即20世纪××年代。

中共渭二居委会委员会 渭二居民委员会关于编纂《渭二村志》的决定
盛世修志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渭二居民委
员会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发展,各业俱兴,居民生活富足安康,政
通人和,精神振奋,一派繁荣景象。在这繁荣昌盛时期,中共渭二居委会委员会、渭
二居民委员会决定编纂出版《渭二村志》。
编纂出版村志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是有益当代惠及后人的千秋大业。村
志将翔实地记述渭二历史和现状以及全体村民、历届任职干部为推动社会发展所做出
的业绩和贡献。编纂出版村志也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希望全体村民和干部都
要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确保编纂村志工作顺利进行。为此,特作如下决定:
一、成立《渭二村志》编纂委员会,具体领导和组织村志编纂工作。张高华任主
任;王嘉祥、姜麟贵任副主任;马衍顺、张道明、张存泳、杨禄广、张惟兰、张高芊、
孙德兴、张惟功等任委员。下设编纂办公室,马衍顺兼任办公室主任,张惟功任副主
任,工作人员有张宜坤、王谋远、王谋鑫、刘春升、张道洋、张元刚。
二、特聘请区政府办公室孙兆兴、孙学珍、张绪传同志担任顾问,指导村志的编
纂工作。
三、在村志资料征集阶段,望广大村(居)民、党团员、干部积极如实地提供资料,
为村志编纂工作做贡献。

1999年3月4日

目录

中共渭二居委会委员会渭二居民委员会
关于编纂《渭二村志》的决定
凡例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篇 村庄
第一章 地理位置(29)
第二章 村庄的由来(29)
第三章 地形及地质(29)
第四章 气候与自然灾害(30)
第一节 气候(30)
第二节 自然灾害(32)

第二篇 居民
第一章 姓氏人口(49)
第一节 姓氏溯源(49)
第二节 人口变化(50)
第三节 人口构成(57)
第四节 居民和暂住人口(58)
第二章 计划生育(59)
第一节 机构(59)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60)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制度(65)

第三篇 经营管理收益分配
第一章 经济体制(71)
第一节 互助合作经济(71)
第二节 人民公社经济(71)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72)
第二章 经营管理(72)
第一节 互助合作社经营管理(72)
第二节 人民公社经营管理(74)
第三节 柳泉实业发展总公司经营管理(76)
第三章 收益分配(81)
第一节 互助合作收益分配(81)
第二节 人民公社收益分配(83)
第三节 渭二村收益分配情况(86)

第四篇 农业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8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89)
第二节 农民个体所有制(90)
第三节 农业集体所有制(93)
第二章 农业生产(96)
第一节 土地(96)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99)
第三节 农作物管理与技术推广(101)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104)
第一节 整地改土(104)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104)
第四章 农具农机(105)
第一节 农具与农具改革(105)
第二节 农机与农机作业(106)
第五章 林业(107)
第一节 林木种类(107)
第二节 植树造林(107)
第六章 畜牧业(110)
第一节 牲畜(110)
第二节 家禽(111)
第三节 疫病防治(111)

第五篇 工业
第一章 制陶业(116)
第一节 概况(116)
第二节 制陶工艺及产品(118)
第二章 煤炭业(121)
第一节 建国前煤炭业状况(121)
第二节 建国后煤炭业状况(122)
第三章 村办企业(123)
第一节 概况(123)
第二节 企业简介(125)
第四章 私营、个体企业(145)
第一节 手工业作坊(145)
第二节 私营、个体企业(147)
第五章 驻地企业(147)
第一节 区属以上企业(147)
第二节 镇办及其它企业(149)

第六篇 交通运输
第一章 交通(153)
第一节 古道公路(153)
第二节 铁路(153)
第二章 运输(154)
第一节 运输工具(154)
第二节 货运(155)
第三节 客运(156)

第七篇 商业
第一章 集市贸易(159)
第一节 渭头河大集(159)
第二节 农贸市场(160)
第二章 商业服务业(161)
第一节 国营、集体商业(161)
第二节 私营商业(161)

第八篇 村区建设
第一章 住宅建设(168)
第二章 公共设施(173)
第三章 街道(路)、桥梁建设(174)
第一节 街道(路)(174)
第二节 桥梁(175)
第四章 配套工程(176)
第一节 供水(176)
第二节 供电(177)
第三节 供暖(178)
第四节 通讯(178)
第五章 建设用地管理(179)
第一节 国家、集体建设用地(179)
第二节 村民住宅用地(179)

第九篇 党群组织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183)
第一节 中共党员(183)
第二节 组织机构(189)
第三节 党委(党支部)成员简介(191)
第四节 党员代表(197)
第五节 党委(党支部)工作(198)
第六节 制度建设(199)
第二章 群众团体(204)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204)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206)
第三节 妇女代表联合会(207)

第十篇 村政
第一章 组织机构(213)
第一节 村公所(213)
第二节 生产大队(214)
第三节 村(居)民委员会(224)
第二章 选举(225)
第一节 村(居)民代表大会(225)
第二节 人民代表(227)
第三章 村政工作(228)
第一节 组织生产(228)
第二节 治安管理(230)
第三节 民兵工作(232)
第四节 民政工作(234)
第五节 调解工作(235)
第六节 缔结姊妹村(237)
第七节 接受安置移民(237)
第八节 抚恤荣、复、转、退军人(237)
第四章 建章立制(238)
第一节 村规民约(238)
第二节 居民议事规则(240)

第十一篇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
第一章 文化艺术(245)
第一节 业余表演(245)
第二节 文化活动(248)
第三节 广播电视(251)
第四节 古迹名胜(254)
第二章 民间文学(263)
第一节 民间故事(263)
第二节 儿歌(266)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谜语(267)
第三章 教育(268)
第一节 幼儿教育(268)
第二节 普通教育(269)
第三节 成人教育(275)
第四节 尊师重教(276)
第五节 人才输送及名录(277)
第四章 卫生(281)
第一节 医疗机构和人员(281)
第二节 妇幼保健(283)
第三节 卫生防疫(284)
第四节 环境卫生(285)
第五节 医药(287)
第五章 体育(288)
第一节 群众体育(288)
第二节 体育设施(289)
第三节 体育竞赛(289)

第十二篇 村风民俗
第一章 节日与礼俗(293)
第一节 节日(293)
第二节 世俗礼仪(297)
第三节 称谓(305)
第四节 习俗流弊(307)
第二章 生活习俗(309)
第一节 衣(309)
第二节 食(311)
第三节 住(312)
第四节 行(313)
第五节 用(314)
第三章 社会新风(315)
第四章 方言(316)
第一节 语音(316)
第二节 词汇(327)
第三节 语法(328)

第十三篇 荣誉
第一章 集体荣誉(337)
第二章 个人荣誉(345)
第三章 家庭荣誉(350)

人物
历史名人(355)
烈士(356)
已故村干部(356)
因工殉难人员(361)

附录
全方位共建,多层次联谊,推动文明建设活动再上新台阶(365)
淄川区龙泉镇渭二居委会《关于争创淄博市模范居民委员会的申请报告》(368)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371)
渭二村把善待职工作为兴业之道、强村之举,八家村企连续八年缴足养老保险金(376)
关于渭二村村民因占地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批复淄博市公安局文件淄公户(1991)017号(377)
淄川区人民政府文件川政普发(1991)161号(378)
编后记(379)

编后记
《渭二村志》的编纂工作自1999年3月居两委作出决定,先后经历了篇目设置、
收集资料、分篇起草、初稿自审、四次审改、五级把关等阶段,历经两年多时间,七
易其稿,终于于2001年8月定稿付印。全书共设13篇,47章,114节,外加概述、大事
记、人物、附录等内容,总计43万字,另有照片、图表等资料100余幅。这项渭二村
有史以来浩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包容了各级领导的关爱,凝聚着全体编纂人员的心血
,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帮助。在志书付梓之际,谨向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广
大干部、村民,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纂《渭二村志》的过程,是重新探索渭二近千年历史和发展的过程。回顾村志
编纂历程,每一步都留下了难忘而深沉的印痕。通过编纂人员的艰辛努力,终于集大
家的智慧于大成,把一代代渭二人用卓越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
,展现在了众人面前。应该说,志书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整个编纂过程中,
我们也积累些粗浅的体会,现一并载入志尾,以期让读者略知其编纂过程之一二,或
许有益。
《渭二村志》的编纂过程,是我们对志书学习探索和取得一定收获的过程。负责
撰稿的几位老同志,原先都没有写志书的阅历,我们主要是通过学习市、区志和兄弟
单位的志书,参考其框架结构,结合渭二村的特点,按照编纂志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列出《渭二村志》的篇目,使入手有所遵循。在具体写作中,又据其篇章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资料的多寡作多次修改,使大的部局趋于合理,为把握志书特点,我们认真
学习〈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书行文规定〉和鲁史志办字(1990)15号文件,即〈关于增编
志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撰稿和修改审稿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当即修
改,努力做到“文风端正,文体统一,层次分明,语句朴实,行文各要素合乎规范”
的要求。
广泛搜集资料,是写好志书的重要基础。渭二村是渭头河自然村的一部分,由于
历史的原因,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前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的极
少,给编纂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了多渠道、多形式挖掘资料。具体做
法:一是利用各种会议,层层进行发动,提高广大干部、村民的参与意识。1999年3
月两委作出修志决定后,我们同两委领导一起召开党员干部会、企业厂长会、村民代
表会、职工大会及村民小组长会等,广泛宣传编修志书的重大意义。数月内,为编志
提供约5万字的书面和口碑资料。二是请知情人开座谈会,走出去调查访问。村志办
公室人员集中在1999年4月-10月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个别交谈等多种形式,召
开老干部、老党员、老复退军人、老村民(包括渭一村的部分老同志)企业厂长等各种
座谈会30余个,走访知情人、干部、群众等300余人次,收集文字和口碑资料近20万
字,经过严格筛选,入志率达60%以上。渭一村的王孚圣、李太芝、孙树榜、司继玉
、司志俊、张存禄等几位老干部、老同志,对编修渭二村志很是动情,积极为我们提
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字和口碑资料。原淄博市轻工局退休干部董云曾(渭一村人,已
故)生前拍摄了大量的陶瓷生产历史照片和渭头河村的风景照片,同时写下了近万字
的《忆古说今话般源》的原始稿件,非常珍贵,其子董震也提供给我们。渭二村的老
干部王谋宽、张洪志、孙兆凯、仲兆文、李兰香、仲跻辉,还有原淄川陶瓷厂的许多
退休老干部、老工人等。都为村志材料的搜集,作出了贡献,在此,深表谢意。三是
查阅档案资料,笔录书报文摘。安排两名同志,集中半个多月的时间,到龙泉镇党委
、淄川区档案馆、原淄川陶瓷厂档案室和本村档案室,查阅卷宗350余个。摘录书报
文字资料5万多字。同时,从《山东各地概况》《淄博市志》《淄博年鉴》《淄博石
刻》《淄博陶瓷工业大事记》《淄川区志》《淄川区大事记》(1986-1990年)(1991-
1999年)《淄川区工业志》《淄川区教育志》《淄川方言志》《西关一村志》《城一
村志》《临淄文物志》等十几部史志和报到过渭二村事迹的部份报纸上辑录资料400
余条,约15万字,这些资料,尤其是从档案和史志上笔录的资料翔实可靠、实用性强
。对志书的编纂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淄博陶瓷工业大事记》中记载了1735年(
清雍正十三年)淄川峪头河村(今渭头河村)孙氏建窑生产黑陶碗,乃此地最早陶瓷厂
家,这一宝贵资料,揭示了渭头河第一家有文字记载的陶瓷生产史,真实可靠,对考
证渭头河村的陶瓷起源有重要意义。我们把它写入了大事记中。
对收集挖掘的众多资料(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录用时我们都作了反复考证,严
格筛选力求达到“是”的要求。
重视审稿、层层把关,是使本志书上档次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广泛收集资料的
基础上,我们拟定出本志书的篇目,向村两委汇报同意后,村志办编辑人员分工撰稿
,从1999年7月-2000年3月初稿完成。初稿完成后,征得村两委同意,印发了《渭二
村志》征求意见稿,从2000年4月-2000年6月,村两委集中3个月的时间,每周一次召
集有关人员对各篇座谈讨论,进行集体自审。主要是调整篇与篇之间的关系,纠正选
用资料中的重复、交叉问题,对事实进行审核、增减有关内容,共提出了150余条意
见。在此基础上,编辑人员用3个月时间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和深加工,形成了近
50万字且基础较好的修改稿,印发给村两委及有关人员,再次征求意见。2000年9月
,召开两次较大规模的座谈会,集中对修改稿进行审议,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
建议,资料内容进一步充实,编修人员据此又一次修改,形成第三修改稿。为进一步
提高志书质量,于2000年10月,我们将第三修改稿送到淄川区地方志科,请领导进行
审改。同时,我们将第三修改稿印发给有关人员,再次征求意见。区志办科领导用一
个半月的时间,对第三修改稿进行审改,并打印出《渭二村志》审稿意见,于2000年
12月19日反馈给我们。根据区审改意见和村领导提出的修改意见,我们又用4个月的
时间对第三修改稿进行了大的修改,按照志书体例的要求,规范志书用语,由原来的
近50万字缩减为45万字左右,对其中某些篇目进行重修。如对工业篇和村区建设篇进
行重修,进一步突出渭二村发展工业和旧村变楼房的显著特点,对商业等篇进行删减
修改,中间又通过两次大的修改,形成第五修改稿。2001年5月,省志办专家对我们
的送审初稿(即第五修改稿)进行了认真的审改,事后根据专家的审改意见,我们又经
过一个多月的修改,形成了45万字质量较好的送审稿。2001年6月下旬,我们请省、
市及周村、桓台、博山等兄弟区县史志办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淄川区政府分管领
导和地方志科及龙泉镇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审稿,并于6月28日在淄川聊斋花园大
酒店举行由上述单位领导和渭二村两委成员参加的《渭二村志》审稿会。与会人员在
对送审稿给予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这次会议是成书前的一次
关键会议,是保证志书上档次的重要环节。在这之前,我们还召开了由村两委成员和
部分企业领导参加的事实审核会。我们将两次会议的意见进行梳理集中,在大框架不
变的前提下,对原稿作了再修改、再加工。一是对部分篇目的章节进行调整,将第二
篇《居民》中的原一、二、三章合并为一章,改为四节。将第五篇《工业》中的第一
章传统工业改为制陶业,更加突出了渭二村制陶工业的特点,同时原来的四章增至为
五章。理顺了其它篇章的关系,增添了部分实物资料,如土地房产证等,在文字上做
深加工和“时、地、人、事”的核实工作。
突出重点,详略有度。我们在编纂过程中,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突出了制陶业
是我们渭二村的主导产业的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渭二村工业获得迅速发
展,特别是全村集体农转非以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以农为主的小村庄迅速
转变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工业大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
丰硕成果,是渭二干部、群众用顽强拼博精神,用血汗铸成的丰碑,必须浓墨重彩。
二是村区建设。渭二人世代居住的破旧房,几年间变成整洁的高层楼房,宽敞的街道
,碧绿的草坪,高档装修的居室,这都是渭二人艰苦创业的硕果,几代人办不到的旧
村改造,今天奇迹般地实现了,实在应该大书一笔。三是写人。我们将有资料可查的
历史人物、革命烈士、已故村干部和在建设新渭二中以身殉职的好村民生平简介及主
要事迹载入村志,同时我们也对在渭二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到核心领导作用的历届支部
书记和党委成员作了简要介绍。对在外工作为渭二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物,也作了介绍。四是突出渭头河村人文景观,让今人知古。渭头河村地处般河源头
,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历史上形成八大古庙和八大自然景观,
文化生活绚丽多彩。虽然大都因历史原因破坏,但我们觉得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把
那些人文景观如实纪录下来,让今人知道渭头河过去的文明,更好激励后人,是作为
编纂人员的一种历史责任,责无旁贷。因此,我们破费了些笔墨。对《商业》篇,我
们则从略。
至于文字的详略问题,我们的原则是,就志书整体而言,《大事记》要高度概括
,宜简不宜繁,其余各篇展开写,宜详不宜简。就村志与区志比较而言,村志要详区
志不能详,略区志所不能略,使其更加具有小而全的特点。为增加志书的可读性、实
用性和趣味性,我们适当加进了少量的历史典故资料。就具体“人和事”的记述而言
,在“详今略古”的大前提下,有一定灵活性,以事系人。
尽管我们竭尽全力,企盼志书的完美,但毕竟我们的水平、能力有限,经验不足
,书中对久远的内容会有遗漏或失误,因工程浩繁,书中在遣词或行文等方面会有不
妥之处,恳请读者谅解,更希望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赐教指正,待续修时予以拾遗补
缺。

编者
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