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普通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0&rec=144&run=13

清末民初至解放前,渭头河村的普通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封建教育的私
塾,其二是国民教育的国民小学。
私塾私塾是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群众称之谓“书房”,上学
叫“上书房”。清末民初渭头河村有3处私塾。村北头王家有1处,私塾先生有王凤九、
刘安顺等人,教10几个学生;村中间有司家开设1处;村南头孙家开设1处;先生叫马
文藻,是清末的秀才,博山区万山村人,教授10几个学生。1910~1913年北旺人张伯
明曾在渭头河村教书3年。 私塾虽无统一授书要求,但教授的教材大体为《三字经》
《百家姓》《小学语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左氏春秋》
等,也有的选读一些杂志书籍,如《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日用杂字》等。
私塾实行大复式教学, 1名塾师同时教授10几个学童,小者六、七岁,大者10几
岁。教材不同,程度参差不齐,分别授课,无教学进度计划可言。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以封建礼教为内容,对学生管理以体罚、训斥为主。所以,
在这种制度下,好多学生读到白了头,连个秀才也考不上,成了书呆子。据老人讲,
渭头河村有爷俩同考秀才不中的例子。
民国初年,村里办起小学堂,但私塾教育仍有,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才终止。
国民小学教育1904年,清廷诏令“废科举、兴学堂”。淄川县在原般阳书院改建,
创立了淄川县高等小学堂,是为淄川新学之始。从此之后,高、初等小学堂陆续发展
起来, 但私塾仍占优势。渭头河村直到1919年1月,才建起初等小学堂,即渭头河国
民小学,校址在村北头龙王庙,当时有教室6间,办公室2间,伙房、大门3间,教师2
人,学生55人,校长张大汾(字希仪)。当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善庙地和窑业主捐款及
学生缴费。
20年代至“七七”事变前,国民教育相对稳定。教师增至四、五人,教师有张希
仪、张德亭等,学生发展到六、七十余人,分两个大班,实行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
1935年,省教育厅长何思源提倡“兴办短期义务小学,解决因生活所迫而失学的
青少年读书问题”。渭头河村当时窑业生产处于兴盛发达时期,经济较繁荣。于是各
窑业主出资,招收窑工子弟40余人,在窑神庙办起了渭头河短期小学,聘任教师张乃
臣任教,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始了八年抗日战争。由于日军统治,在学校中极力推
行奴化教育,学校时开时停。1938年秋后,八路军四支队廖容标司令曾率领部队进驻
渭头河村,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教育,教师生唱抗日歌曲,教抗日民主政府编印的抗
日课本,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时局变化,学校时开时散,教育处于低潮,学校规模仍维持
原状,当时初级小学教师有张大汾,孙濂溪等3人。
建国后的普通教育1948年3月, 淄川最后解放,党和政府致力恢复教育,到1948
年8月,渭头河初级小学恢复开学,时在学校学生80余人,分一至四年级,教师4人,
校长张大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人民教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
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教育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建国初到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为生产建设服
务,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经过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渭头河初级小学的学生大
大增加,入学率大为提高,特别是女生数迅速增加,在校生由80多名增加到150多名。
学校师生动手,推倒神像改建庙宇为教室,取消复式班,改为一至四年级单式班,教
师增加到7-8人。 学校还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组织师生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
命”及“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提高广大师生的阶级觉悟和政治思想觉悟。同时,
还按照毛泽东主席“健康第一”的指示,努力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1953年至1957年是小学教育稳定发展时期。根据淄川县文教科的布置,学校予以
调整,于1953年增设了一个30余人的高小班。贯彻“教学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
总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的教育方针, 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方向。1953年,政府投资扩建渭头河小学,新盖3间
西屋大教室, 新建校门,整修其它校舍,使面貌焕然一新,班级扩大到1-5年级,学
生200多人,教师十三、四人,成为一所正规的完全小学。
1956年渭头河小学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开始大力推行汉语拼音教学,推广普通话。
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渭头河小学增设了民办小学班,教师
有张惟村、司志浩、王熙凤等,这是渭头河民办教育的开端。
是年,在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时,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师生参加劳动过多,以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
教学质量。1958年下半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中,渭头河小学的师生停课炼铁,制坩
锅,四、五年级的学生往洪山铁厂送缸砖,教师则长途运铁矿石,严重影响了教学工
作。
是年下半年,受刮“共产风”的影响,在志公山上,办起“共产主义学校”。按
年级分班,吃、住、学、劳在一起,“吃饭不要钱”,给师生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扰
乱了学校正常的办学规律,严重影响教学工作,不久停办,撤出志公山,回到渭头河
小学校址,恢复了正常的学校生活。
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渭头河小学立即掀起了学
雷锋高潮。雷锋同志“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言行一致的
工作作风,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深入人心。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
成风,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渭头河小学成立的“学雷锋助残小组”,常年
坚持接送残疾儿童孙强、房立民,从一年级一直到小学毕业升初中,多次受到公社、
市、区教育部门的表彰奖励。
是年,集体办学的积极性又重新得到发挥,渭头河小学在渭一、渭二两个大队的
大力支持下,民办教育得以发展,增加了2个民办班,增添了5名民办教师,学校规模
也进一步扩大。1964年,渭头河小学在庄南头原天主教堂设南分校,有一至三年级三
个班, 学生90余人。到1965年,渭头河小学已成为有一至五年级10个教学班,学生3
20余人,教师20余人的完全小学。矾场、泉头的学生也在该校上高小,成为龙泉公社
南片最大的学校,学校教导主任王希贤(党支部委员、主持学校工作),负责整个南片
学校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渭头河小学着手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1951年建立大队1个,
中队4个。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改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渭头河小学的少先队组织,自建立至“文化大革命”前,在组织少年儿童配合学
校中心工作,开展多种有益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次获
得上级的表彰奖励,被评为模范少先中队、大队等荣誉称号。
“文化大革命”期间,渭头河的小学教育,同全国其它学校一样,受到了破坏,
运动初起,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教师造反,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68年,
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是年11月份,渭头河小学有部分公办教师回原籍,学
校一度停课。为使学校复课,当时3家办学单位 (渭一、渭二两个大队和淄川陶瓷厂)
经过协商,达成了办学协议,把原渭头河小学更名为渭头河工农子弟小学。办学费用
由3家分摊(渭二占35%,渭一占25%,淄陶占40%),招用部分民办教师顶岗上课。同时
还派驻了工人代表和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学校,使学校得以恢复开学。1969年渭头河工
农子弟小学开办4个初中戴帽班,小学骨干教师被抽调教初中,使教师资源更趋紧张。
基础教育被削弱, 初中教育也受到影响。 1971年起恢复公办小学。1976年10月粉碎
“四人帮” 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渭头河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1
978年教育部公布修订的《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 使小学工作有章可循,随着党的知
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和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抓教学
质量蔚成风气。80年代,渭头河工农子弟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镇榜首,区、
镇教研室(组)多次在该校组织观摩教学,搞教改试点,涌现了吴慧琴、王慕冰、司银
玲等一批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王慕冰的三年级作文教学经验在全区推广,吴慧琴在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园丁奖,陈玉华、张秀英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
任。该校少先大队的读报组被国家少工委和《中国少年报》评为全国优秀读报小组。
80年代组织的全镇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该校连续三年夺得全镇小学组总分第一名。
渭头河小学文艺宣传队演唱的舞蹈《洗衣歌》获区镇奖励。
渭头河工农子弟小学在1985年被定为龙泉镇中心小学。
渭头河工农子弟小学于1989年暑假分解为渭一小学、渭二小学和淄陶子弟小学。
渭二村投资68万元新建高标准的渭二小学。
2000年,渭二小学有一至五年级8个教学班,学生254人,教师12名,其中中级职
称6人, 初级职称4人,员级职称2人。历任校长是刘绪赞、白念爱、杜卫忠,教导主
任张素珍。
渭二小学自创建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注重“双基教学”,着眼培养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成
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学方面取
得了优异成绩。建校10年来,教育教学一直列全镇前茅,
渭二小学
注重德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狠抓素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均取得
令人满意的成绩。 1990年在淄博市组织的小学生故事大奖赛中,有2人获一等奖,一
人获二等奖,一人获新苗奖。1992年获全区语、数竞赛第二。1993年“五一”中队被
评为全国劳动实践活动优秀中队。李永男同学被授予“全国劳动实践小能手”光荣称
号。1993年获镇春运小学总分第一名。是年,普通话比赛获全镇一、二等奖。1994年,
渭二小学少先大队荣获省级“功勋大队”光荣称号,马晓南同学被评为市级小学生优
秀干部。是年,渭二小学获区小学四年级双科竞赛一、二等奖,1995年渭二小学被评
为淄川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1998年渭二小学参加区“小星星艺术节”获小学组器乐比赛二等奖,多名教师的
教案、教学课被评奖,多名教师被评为区、镇级优秀教师,渭二小学多次被评为龙泉
镇教育先进单位。1999年,渭二小学被评为淄川区规范化学校。
中学教育渭头河在1969年前无初中班,学生高小毕业后升初中均需到淄博十中、
十四中等校上学。“文化大革命”中,渭头河小学开办4个初中班(学制二年) 。1973
年暑假, 公社在南片设联办初中-渭头河工农中学。1992年镇政府又扩建新校,占地
31亩,投资400余万元,建教学楼、办公实验楼各1座,建筑面积3700余平方米,能容
纳16个教学班,定名为龙泉二中。渭二学生在二中读初中。

渭头河小学(渭二小学)历任校长、教导主任一览表校
1999、10
┌───┬──────────────┬─────┬─────────┐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
├───┼──────────────┼─────┼─────────┤
│张大汾│校长 │1919-1950 │初小 │
├───┼──────────────┼─────┼─────────┤
│耿玉荷│校长 │1952-1955 │初小 │
├───┼──────────────┼─────┼─────────┤
│高铭俊│校长 │1955-1957 │初小 │
├───┼──────────────┼─────┼─────────┤
│胡希德│校长 │1957-1958 │完小 │
├───┼──────────────┼─────┼─────────┤
│李官正│校长 │1958-1960 │初小 │
├───┼──────────────┼─────┼─────────┤
│王希贤│中心小学党支部委员、教导主任│1960-1968 │完小主持工作 │
├───┼──────────────┼─────┼─────────┤
│张金山│副校长 │1965-1968 │渭头河工农子弟小学│
├───┼──────────────┼─────┼─────────┤
│孙树圃│负责人 │1968-1970 │渭头河工农子弟小学│
├───┼──────────────┼─────┼─────────┤
│蒋道德│校长 │1972-1973 │渭头河工农子弟小学│
├───┼──────────────┼─────┼─────────┤
│刘绪赞│校长 │1973-1989 │渭头河工农子弟小学│
├───┼──────────────┼─────┼─────────┤
│孙即嵩│副校长 │1975-1989 │渭头河工农子弟小学│
├───┼──────────────┼─────┼─────────┤
│刘绪赞│校长 │1989-1992 │渭二小学 │
├───┼──────────────┼─────┼─────────┤
│白念爱│校长 │1992-1999 │渭二小学 │
├───┼──────────────┼─────┼─────────┤
│张素珍│教导主任 │1992 │渭二小学 │
├───┼──────────────┼─────┼─────────┤
│杜伟忠│校长 │1999 │渭二小学 │
└───┴──────────────┴─────┴─────────┘

附:龙泉二中简介
龙泉二中座落于淄川区龙泉镇南首,紧邻湖南路,西接泉王路,交通便利。学校
始建于1973年,是一所工农联办中学,原名龙泉工农中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为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镇党委、政府和中心校领导审时度视,于1992年春另择
校址,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617.4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755.72平方
米的新校,于1996年投入使用,并改名为龙泉第二中学。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布局设
计合理,各类设施、水电暖配套齐全,四区分明。校园内各单位投资兴建的假山喷泉、
盆景花坛、雕塑造型,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1998年,被区命名为花园式学校。
2000年,学校有18个教学班,884名学生,64名教职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
中学一级教师12人, 获国家级表彰的6人,省级的15人,市级的21人,区级的41人,
有5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 市报刊发表。自90年代以来,有52名学生在全国及
省、市各科竞赛中获奖。连续三年来,学校排练的节目在淄川区“小星星艺术节”表
演中获一等奖。
建校20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
育,确定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志才”为培养目标,向管理要质量,以特色求
发展,不断朝着“规范、文明、务实、高效”的方向迈进。近年来,为减轻学生课业
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及各办学单位,鼎力相助,多方
筹措资金,购买现代化教学设备,建起了微机室、语音室、电化教室,劳技教室等等。
同时,学校注重创设社会、学校“齐抓共管”的大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社区、家长委
员会“参管参教”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内育人气氛的感染、熏陶,因村施教,培养
特长、全面育人,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均居全区上游,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
格人才,连年被区教委、教研室和中心校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1999命名为市
级规范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