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广播电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0&rec=136&run=13

广播建国初,最早的广播宣传形式是当时的渭头河镇政府在庄里大街上搭起了高
10米左右的宣传台,宣传员手持喊话筒对全村进行宣传。宣传内容主要是党的方针、
政策。宣传员是王谋堂,群众送绰号叫“宣传大王”。每天宣传1~2次。
渭头河最早有广播喇叭是在50年代初期。淄川窑厂(淄陶前身)在窑神庙改建的办
公室北屋,建立起广播室。因淄陶的生产车间分布在渭头河村北和村西,所以广播喇
叭一直安装到车间,每天早、午、晚定时广播,村民也能听到国内外新闻及戏曲音乐。
1964年, 渭二村购置150W电子管扩大机1台,在全村安装八、九个高音喇叭,宣
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本村农业生产事宜。
1965年,龙泉公社广播站为社员安装广播小喇叭,定时用单线传送淄川区广播站
的播音。1969年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舌簧小喇叭,成为主要的宣传工具。1976年全
区开展广播大整网,渭二大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现户户通广播,被评为先进单
位。80年代,收录音机、电视机的普及,广播线路被闭路电视线路所代替。
电视1975年, 淄川陶瓷厂购买1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在厂部竖起高约20米的
铁塔天线,每晚放电视,吸引渭头河的观众,成为渭头河一大景观。
1977年春,张宗魁和司衍亭家买电视是村民中最早的。
1977年夏, 渭二村集体购买第1台19英寸彩电,大队院落每晚看电视的人都挤得
满满的。1985年,渭二村基本普及黑白电视,90年代初期,基本普及彩电,且向大屏
幕发展。90年代中后期,村投资8万元,个人投资12万元,为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
拍摄电视节目1992年10月底,中央电视台、淄博电视台《中国窑》电视剧摄制组
来渭二村拍摄电视剧《中国窑》。这在渭二村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渭二村两委对此非
常重视,从人力、物力、大力予以支持,从拍摄现场景点,到组织群众演员,安排演
职人员食宿一条龙服务,博得了剧组全体人员的好评。
1992年11月1日在村委办公大楼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淄博市人大副主任韩其诰、
副市长康寿美、淄川区副区长王玉美等各级领导和剧组演职人员参加开机仪式。剧中
多场场景在渭二下河窑厂及村中拍摄, 众多群众演员配合演出,村委会提供资金2万
余元。拍摄该电视剧,提高了渭二的知名度,在渭二文化史上树起一块丰碑。该电视
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深受观众欢迎,并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1993年6月,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2周年,淄博电视台在渭二拍摄专题片《从
黄土地走来》。7月1日,开始在市台黄金时间《在党旗下》栏目中连续播放3天。
1993年7月6日, 淄博电视台在渭二村拍摄六集电视剧《窑神》,历时1个多月,
渭二村予以大力支持。该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反响强烈,荣获1994年“飞
天奖”,同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淄川电视台在1997年10月6日来渭二拍摄“今日龙泉” --渭二发展简介电视专题
片,从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腾飞三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渭二村改革开放
以来的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步入小康的美好前景,歌颂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与淄博电视台再次联袂在渭二拍摄《百姓》多集电视剧中的
十四、 十五两集,2000年7月又拍摄续集中的一部分,该剧重点反映陶瓷业工人的生
产生活,荣获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附:剧情简介:
《中国窑》剧情简介从李家窑走到外面世界的李辙,因事业受挫,一身疲惫地回
到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但是由于思维和行动观念上的不同,他的父亲、现在的
李家窑窑主李有源却将他拒之门外。李有源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逻辑,精心守
护着这300年的老窑, 他看不惯儿子,看不惯孙子,只能将一腔的爱和一生的追求,
寄寓在龙鼎的塑造上。李辙的妻子秋谷,内心承受着传统道德和丈夫离异的双重重负,
仍给失意的李辙送去一份温情,放出一曲中国妇女的苦乐悲歌,而李辙的儿子李烈,
则以现代青年的超脱,埋头勾勒着自己美好的未来。于是,共同生活在一个窑厂的祖
孙三代以及秋谷,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纠葛和碰撞,这碰撞有性格的、时代的,更多是
观念上的。但是追根溯源,他们还又有一条共同的血脉,这血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于是,不同的价值追求,却在共同烧制龙鼎中交织在一起,产生共鸣。熊熊大火之中,
民族精神得到一种现代意义的升华。
该剧由淄博市青年作家,全国著名编剧张宏森创作,由四次获得“飞天奖”的著
名电视剧导演孙波执导。剧中主要人物,李辙由国内著名演员赵尔康扮演,李有源由
杨子纯扮演,秋谷由宁爱武扮演。
六集电视连续剧《窑神》剧情简介李家窑三窑主之子粒粒,学名杨粒祖,幼年丧
父母,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倍受欺凌。在一次儿童嬉戏中,撞折了脖子,成为一名
残疾儿童,绰号矮子,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四猫眼(窑主)的窑上打工。四猫眼心狠手毒,
硬逼着粒粒挑着萝筐走街串乡,每天为他卖50尊瓷像,否则,就不给饭吃。粒粒忍气
吞声,每日摇铃串乡,当起了货郎。一次,粒粒从窑主的狗洞里,窥视到窑工们捏瓷
像的全过程,于是他坚持每天趴在狗洞里偷学艺,但不久被四猫眼发现,残遭毒打、
凌侮。悲愤交加,粒粒毅然辞掉了活路,下决心建自己的窑厂,烧制瓷像。功夫不负
有心人,几经磨难,粒粒终于悟出了烧制瓷像的真谛,生产出了第一炉产品。当粒粒
挑着自己的产品到镇上吴记货店销货时,吴老板百般挑剔,拒不收货。无奈,粒粒自
己仍旧摇铃串乡卖货,就在此时,三寡妇(妓女)金三,可怜这个小货郎,帮助他到吴
记货店卖货,吴老板碍于面子,收下了这批货。从此,粒粒与金三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粒粒执着的追求、诚挚的爱,打动了金三的心,最终与金三结合为夫妻。精神的
寄托,事业的求索,使粒粒逐渐成熟起来,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计,成为名躁一
时的小有名气的小老板,令镇上吴记货店的吴老板刮目相看,乡亲们也对他恭而敬之,
生意越办越红火。生意场上竞对手,这一来,砸了窑主四猫眼的饭碗,触怒了四猫眼,
四猫眼采取种种恶毒手段,忘图扼杀粒粒的生意,但无济于事,四猫眼被逼破产,搬
到城里去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粒粒老板事业有成时,他由于生理上的原因,
虽与金三结婚,但无法结出爱情之果。当粒粒拓展窑业,聘请刘画师生产更多更好的
瓷器时,文雅风流的刘画师与金三勾搭,产生了爱情,同时又不愿伤透粒粒的厚爱之
心,于是双双出走。从此,粒粒失去了精神支柱,神魂颠倒,把经营多年的窑场送给
了他的窑工徒弟,他自己则在悲凉凄惨中,走出了李家窑,踏上了不归路。
剧中从正面反映了一个残疾者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激励人们为了事业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剧中主要人物粒粒、金三等,均由国内著名演员担任,编剧张宏森,导演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