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业余表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0&rec=134&run=13

解放前, 建有两个戏台。一是在村北头小桥口,是由本村一韩姓人于100多年前
建立;二是由窑业主于1937年出资在村西建立,戏楼由4根巨大石柱支撑,重楼飞檐,
雕梁画栋,四角风铃,后台有化妆室,建筑雄伟恢宏,成为一大景观。每年的农历正
月、端午节、仲秋节和祭窑神的重大节日,都请戏班子唱戏,后来本村组班唱戏。
渭头河戏曲子弟班剧团由于渭头河制陶业生意兴隆,窑主们于1819年在村西建起
了窑神庙,每年的农历正月、端午节、仲秋节都举行祭窑神活动,同时请戏班祝贺以
求兴旺发达。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到清末民初,窑业生产达到昌盛时期,窑业主
发展到20余家,工人500余人,于是在窑神庙西建起新戏楼。
窑工们自发组织起来学唱戏其历史久远。早在清朝道光年间,窑工们便跟着雇来
的戏班学戏,过年时,经常自己登台唱戏,逐渐形成了小规模的子弟班。清末,剧团
发展到20余人,请周天祥师傅教唱笛梆子,剧目有《仙游记》《小放牛》等传统剧目。
渭头河的张子禄、司衍宾、司志功、司志法、董等堂、司衍礼等人是学戏的主要成员,
还有武场的孙兆玺、张大坤等人。民国初年,改学京剧,从博山请来李同富教唱,李
师傅专门从事京剧创作表演,功底颇深,戏路宽广,由于他的积极努力教唱,学戏的
人越来越多。1931年发展到50多人,成立了子弟班剧团,主要演员有司衍宾、司志法、
司志功、董等堂、王孚城、司继汉、司衍礼、司书勤、司继玉、冯乃清、戚如芝、司
继梓等人。武场有孙兆玺、王光坤、司志俊、张大坤等人,生、旦、净、末、丑俱全,
文武戏皆唱。琴师有王光乾、张存言、孙德芳。演出主要剧目有:《四朗探母》《甘
露寺》《群英会》《黑松林》《古城会》《黄太庄》《扫松下书》《武起解》《红灵
棺》《法门寺》《黄鹤楼》《拾玉镯》《五花洞》《麻姑献寿》《徐策跑城》《陈州
放粮》《打龙袍》《探阴山》《玉堂春》《三进士》《四进士》《清风寨》《红鬃烈
马》《莲花庵》《定军山》《打渔杀家》《贫女泪》《取长沙》《诸葛亮招亲》《独
木关》《卧虎山》《捉放曹》《三娘教子》《黑风寨》《十八扯》《珠连寨》《探地
穴》《铁弓缘》《空城记》《借东风》《钗头关》等150余出戏。且多数都是全场戏,
一场演出需3-4个小时。 群众称之为渭头河戏曲子弟班剧团。剧团活跃在渭头河、龙
口、大奎、西河、张庄等地,每逢过年,五月端午、八月十五,周围10几里的村民都
跑到渭头河看戏。抗日战争结束后,剧团重整旗鼓,先后又选聘杨福堂(博山人),董
太乙(惠民人)等师傅进行指导,为庆祝抗战胜利,举行大型演出,深受村民欢迎。
1948年3月, 龙泉地区解放,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支土生土长的子弟班
剧团又投入到恢复生产、经济建设斗争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搞土地改革。
在龙泉分区委姚光书记、张金声书记的直接领导关怀下,又请了王和玉老师作指导,
恢复和改进了部分剧目,剧团又增加了青年学员,如车新富(花旦)、戚如俊(武生)、
梁加政(刀马旦)、苗增泉(丑角)等,队伍发展80余人。主要负责人是司衍礼、司继梓,
能演出100多出戏。曾代表龙泉分区委(三区) ,到淄川、洪山、查王、张庄、黄崖、
坡地、西河、昆仑、大奎、饮马等乡镇巡回演出,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
那时剧团成员学戏,全是出于个人爱好,自己请师傅,每人每月交15公斤玉米作
为学费,白天上班,晚上学戏。有时博山来了名演员,为学艺,下午收工后徒步跑到
博山学戏,半夜归来,明天照常上班。功夫不负有心人,渭头河戏曲子弟班的主要演
员司衍礼、司书琴、司继玉、车新富等演戏特别出色,司衍礼、司继奎等人还曾到博
山剧院演过戏(称为票戏)。
为提高剧团的演出水平,剧团还与当时淄博的著名京剧演员张宏安联系密切,聘
为兼职师傅。1937年,特邀请张宏安率戏班来渭头河贺新戏楼建成,与之同台演出,
切磋技艺。剧团还经常与邻近的票友交流演戏,曾到博山区石码镇演出,受到热情款
待。
国营淄川陶瓷厂成立后,因剧团成员大部分为淄陶工人,剧团归淄川陶瓷厂领导,
在50年代,配合政治、经济形势,剧团不间断的演出戏剧,曾为河北省水灾赈灾义演,
受到上级嘉奖。60年代中期,剧团停止活动。
从清朝道光年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 共计150余年,渭头河戏曲子弟班剧团为
渭头河乃至龙泉、淄川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活跃该地区的群众文艺活动,做出了巨大
贡献。
春节扮玩、闹元宵渭头河村春节扮玩、闹元宵历史悠久。清朝中叶就有扮玩队伍
随着窑业生产的兴盛,扮玩也越来越红火。20世纪30年代前后,渭头河窑业工人组织
的扮玩队伍, 有龙灯、 狮子、高跷、旱船、芯子、毛驴、放罗圈等。当时渭头河的
“黑龙灯”称为“黑龙王”,在龙泉地区技压群芳,独树一帜。玩的狮子能爬上治门
里的牌坊和龙口村里的大牌坊,在龙泉很名气。打铁花,以铁匠李作森为首,每逢正
月十五,子弟班在戏台地唱戏时,戏台北边西洞的松树底下,打铁花同时开始。随着,
“啪啪啪”的敲击声响,朵朵铁花,飞向半空,近看如泼金撒银,天女散花,远看似
金蛇飞舞,闪电划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加上戏台上锣鼓喧天,杀声阵阵,
戏台下欢声笑语,汇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令人流连忘返。
进入80年代,扮玩队伍改成了彩车队,每年镇上组织彩车进城扮玩。渭二村在彩
车装饰面上, 绘以渭二村经济腾飞盛况,宣传自己的名牌产品-渭头河大瓮,既有经
济效益,又自娱自乐,一举两得。
渭二闹元宵焰火晚会渭二居委会从1992年开始, 每年举办元宵节焰火晚会。199
9年元宵节举办的第七届焰火晚会,投资15000元,购置礼花弹和烟花爆竹,于正月十
五晚七时开始,施放礼花、焰火。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颗颗礼花弹凌空
炸开,五颜六色的礼花布满天空,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天女散花”“孔雀开屏”
“红牡丹”“紫荆花”,那一串串葡萄似的连珠弹,接连爆炸开,似流星穿过,小小
降落伞飘然而下,引起人们阵阵喝彩声。放礼花的间隙,地上的焰火冲天直上,那一
条条火龙舞着,尖叫着,钻向空中,似群龙飞舞,爆竹声声此起彼伏,欢歌笑语,汇
成欢乐的海洋。周围邻村的老百姓汇集渭二村广场,共渡元宵佳节,火树银花不夜天,
这情、这景,充分体现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盛时盛事。每年一届的渭二元宵焰火
晚会已形成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