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引黄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83&run=13

1968年11月,肥城、平阴两县调集万名民工,建引黄枢纽工程。该工程总设计灌
溉面积31.7万亩,其中肥城12万亩,田山一级站24立方/秒,二级站在平阴城南3公里
处,流量18立方/秒,水通过长8.4公里的二级总干渠流过分水岭隧洞到杨山南分水闸
分水,进入肥城分干,流入肥城灌区。
该工程于1968年11月18日动工兴建,1970年10月全县12个公社5000余人参加施工,
渠宽3~2.4米,边坡1∶0.5和1∶1的梯形渠道,即渠段为矩形。1971年完成了自分水
闸到湖屯山阳铺长16公里的开挖砌垒任务。是年10月二级站试车上水,主体工程基本
完成以后,又对灌渠进行配套。
开始兴建时,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952年10月30日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的指示,取名为“1030”工程,1973年6月正式定名为“泰安地区田山电灌工程”。
肥平分水闸: 位于分水岭隧洞东口外,共4孔,向南两孔,流入平阴分干渠,向
东两孔流入肥城分干渠,是肥城引黄灌渠的进水闸,孔宽1.24米,闸底高程海拔高度
88.48米, 水深2.8米,过水流量8立方/秒,由两台3吨丝扛式启闭机控制平板闸门的
开关。
1975年12月25日,肥城北部一条龙会战(三级站) 全县6个公社参加施工,石横出
民工1000人。
两次会战的组织形式为军事编制,公社为营,下边分连排班,工地各级领导机关
均由当时各级党政负责人组成。
工程经费由民办公助,即省、地、县拨款补助,由地方出工出粮兴建。

引黄灌渠数字统计表

┌──┬─────┬──────┬─────┬────────┐
│年份│投资(万元)│土石方(万亩)│工日(万个)│施工项目 │
├──┼─────┼──────┼─────┼────────┤
│1971│92.37 │45 │70 │开挖衬砌 │
├──┼─────┼──────┼─────┼────────┤
│1972│50.45 │25 │56 │开挖衬砌 │
├──┼─────┼──────┼─────┼────────┤
│1973│8.0 │4.7 │7.5 │开挖衬砌 │
├──┼─────┼──────┼─────┼────────┤
│1974│10.0 │20 │20 │支渠配套开挖衬砌│
├──┼─────┼──────┼─────┼────────┤
│1975│10.0 │6.5 │12.5 │支渠配套开挖衬砌│
└──┴─────┴──────┴─────┴────────┘

引黄灌渠在石横境内共建8条支渠,九条干斗渠。

石横灌区渠系统计表(1982)

┌───────┬────┬──────┬───────────┐
│渠名 │长度(米)│灌溉面积(亩)│受益单位 │
├───────┼────┼──────┼───────────┤
│一支渠 │3000 │200 │石三、石四、保安、柳行│
├───────┼────┼──────┼───────────┤
│二支渠 │2000 │1000 │石四 │
├───────┼────┼──────┼───────────┤
│三支渠 │1500 │1300 │石三、石四 │
├───────┼────┼──────┼───────────┤
│四支渠 │650 │600 │石二 │
├───────┼────┼──────┼───────────┤
│石二干斗 │2500 │1000 │石二 │
├───────┼────┼──────┼───────────┤
│正明山干斗 │5000 │300 │正明山 │
├───────┼────┼──────┼───────────┤
│中西干斗 │250 │110 │中西 │
├───────┼────┼──────┼───────────┤
│中东干斗 │450 │110 │中东 │
├───────┼────┼──────┼───────────┤
│北高余干斗1、 │800 │200 │北高余 │
├───────┼────┼──────┼───────────┤
│北高余干斗2、 │640 │600 │北高余 │
├───────┼────┼──────┼───────────┤
│五支渠 │2200 │250 │北高余 │
├───────┼────┼──────┼───────────┤
│西铺干斗1、 │750 │400 │西铺 │
├───────┼────┼──────┼───────────┤
│六支渠 │2330 │700 │西铺 │
├───────┼────┼──────┼───────────┤
│西铺干斗2、 │1500 │500 │西铺 │
├───────┼────┼──────┼───────────┤
│七支渠 │600 │300 │北大留 │
├───────┼────┼──────┼───────────┤
│北大留干斗 │2700 │800 │北大留 │
├───────┼────┼──────┼───────────┤
│八支渠 │4500 │1000 │南大留 │
└───────┴────┴──────┴───────────┘

建国前和建国初农田灌溉多用土渠,1963年后,部分村队修建石渠,每米须投资20余
元,防渗效果虽佳,但造价昂贵,推广较慢。1974年,中心大队创修水泥糟式渠道,
每米投资仅6元5角,省工省钱,防渗效果好,迅速得到推广。到1982年底为止,全社
共有各种渠道13.5万米。1984年增长到24.6万米,其中石渠4.6万米,水泥渠20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