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品种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70&run=13

建国前,当地农作物品种大部分是品质差、产量低的老品种,如小麦是小红芒、
小白麦和蚂蚱头,杆细穗小,易掉粒、倒伏,抗病力差,产量低。玉米品种为小粒红
(小草包),杆细穗小产量低。地瓜是传统品种,秧长、瓜小、丝子多。建国后,各种
作物不断更新换代。到1987年小麦、玉米、地瓜、棉花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了4次大
的更新。每更新一次,产量即提高一次。目前,各种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品种更新小麦:建国前,小麦品种为小红芒、小白麦和蚂蚱头。50年代更换山西
大白麦(泗水三八麦)、济大一九五、黄县大粒半芒龙爪麦等。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
推广碧玛1、4号,后为济南2号、4号、6号、9号、12号等良种。70年代更换泰山1号
、4号、5号、蚰包、丰产3号等。80年代更换济南13号、幅63、山农61号。1987年,
小麦良种主要有鲁麦7号、8号、5号、11号、晋麦21号、济南13号等。
玉米:建国前,玉米品种多为小粒红(小草苞)、小红脐;50年代更换为金皇后、
白马牙等良种。60年代更换为双跃2、3、4号,70年代更换为泰单71、郑单2号、群单
105、东岳11、12号,80年代初,更换为中单2号、郑2号、丹玉6号、鲁原单4号、聊
育5号等。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1987年,全镇玉米平均亩产由
1949年的96斤提高到726斤。
地瓜:建国初由农家品种更换为胜利百号、懒汉,亩产提高50%以上。60年代更
换华北52~45、北京553。70年代更换南京92、济南一窝红。80年代更换徐薯18、烟
薯3、丰收白、77-6等。1987年,瓜产折粮758斤,比1949年的145斤增长4.2倍。
棉花:建国前,为农家品种小简花,1952年引进斯2B棉,亩产皮棉百斤以上。1
958年又更换为岱字15号,亩产比斯字棉提高10%。后又引进岱字75号,70年代又引
进1214、上海408、上海404。80年代又更换鲁棉1号,增产效果更为明显。1982年曾
引进夏棉优良品种中棉所10号。
大豆:农家品种为小白花、平顶黑、平顶黄等,亩产170斤,南部涝洼地则选种
抗涝的小涝豆(豆叶平滑无毛)、虎皮豆等。60年代引进齐黄1号,后又推广东懈1号、
双跃5号。1980年以后推广鲁豆1号、4号。1987年普遍种植品种为鲁豆4号。
谷子:主要农家品种有“六十天还仓”、“母鸡嘴”等。60年代推广柳条青良种
。70年代推广鲁谷3号新品种。1987年,谷子良种主要有7025、鲁谷3号等。
高粱:主要农家品种为黄罗伞、打锣锤。60年代引进鹿邑歪头。70年代初主要种
植多穗高梁和杂交高梁--晋杂5号、原杂10号、后因品质差,1974年淘汰。1987年,
主要品种为黄罗伞、千斤红和黑散码。
良种繁育1950年以前,用种多在当地农家品种中选留,自繁自用。以后逐步贯彻
“四自一辅”(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调剂)的原则。引导农民开展选
种工作。
小麦良种繁育:1955年,多采取田间去杂,实行片选或穗选留种。1975年,公社
建知青农场,进行良种繁育推广。1980年,公社种子站负责良种的繁育推广。1985年
,实行村户繁育良种,与种子部门签订合同。收获后,交种子站,由种子站推广。
玉米良种繁育:建国初采取田间选种,选穗大粒饱无病害的单独存放以作良种。
1975年后,知青农场负责繁育推广玉米良种,后改为种子站负责这项工作,种子站与
部分村队签订繁育合同,由村或户繁育,由种子站出售推广。不足部分由种子站负责
引进。
高梁品种繁育:1970年,由县革委统一组织育种队赴海南岛陵水县培育原杂号高
梁,石横委派衡鱼管区主任王希珠带人去海南育种,翌年,全公社普遍种植,亩产8
00~1000斤。后因杂交高粱品质差,且赴海南岛路程远,费用大,成本高,效益低,
育种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