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粮食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65&run=13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高粱、大豆、小杂粮等。建国前,粮
食作物占播种面积的90%以上。1950~1978年,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
1979年之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对种植结构逐步作了调整。198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到70%。
小麦历来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平原涝洼区,北部较少。建国后,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植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1949年每亩单
产仅69斤,1987年上升到578斤。播种面积在4.5~6.1万亩之间。1961年,全社小麦
播种面积达61476亩。
玉米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民国时期多在平原地区种植。建国后,随着生产
条件的改善,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北部山区亦有种植。境内种植面积在3~4万亩
之间,亩产由建国初的96斤,1987年增加到622斤。
地瓜建国前,境内种植面积较少,多分布在北部山区。建国后,随着栽培技术的
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1958~1981年,是栽培面积最大的一段时期,年栽培1.6
~3.3万亩之间,1962年达33489亩,1975年33224亩。由于栽培面积太大,农民一度
以此为主粮。1987年,地瓜播种面积仅9470亩,地瓜已成为生活调剂食品。
谷子境内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建国前和建国初为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1949年
播种面积6291亩,1956年14472亩,1963年4895亩,1971年5572亩,1983年306亩,1
987年736亩,亩产334斤。因谷子产量较低,不易全苗,且成熟时麻雀糟踏,故播种
面积逐年下降。
高梁为境内传统种植作物。建国前,分布较广,全区年种植面积两万亩左右。“
高粱扛了枪(即将孕穗时俗称扛抢),不怕大水到两江”,因高梁杆高抗涝,中南部平
原地区,特别是衡鱼大洼种植比较普遍,夏秋季有“青纱帐”之称。1953年,区内尚
种植13188亩,亩产108斤,1972年,播种面积5937亩,亩产267斤,自此播种面积逐
年下降,1983年仅161亩,多分布在北部坡麓梯田。1987年134亩,亩产224斤。
大豆境内建国前,种植面积较大,约2~3万亩之间,康汇平原多种植抗涝的“小
涝豆”和“虎皮豆”等。建国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50年种植面积11885亩,亩
产88斤,1983年仅种植295亩,亩产135斤。之后种植面积逐步回升。
其他杂粮大麦、黍子、绿豆、小豆、豇豆、荞麦等均为零星种植。荞麦原在洼地
有些种植,今已绝迹。其余杂粮今多分布在北部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