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凡例、目录、后记及其他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550&run=13

序一
历经十余个春秋,我镇历史上第一部《石横镇志》出版,这是石横历史上的一件
大事,也是全镇人民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
编纂地方志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编写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把石横翻天覆
地伟大历史变革载入史册,留传后世,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
石横各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编纂地方志书,内容横及百科,事件纵述始末,是一项资料浩繁的、宏伟的、系
统的文化工程。《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
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
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 (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
酌情下延) ,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
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
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盛世修志,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石横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主革命时期,
广大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推倒“三座大山”,争取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有百余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石横人民具有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家乡的建设贡献才智、竭尽全力。石横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历
史悠久,古迹遍布,人才辈出,文化源远流长。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许多可
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珍贵史料,可资修志铭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横人民
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成就巨大,有目共睹。全镇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为编纂镇志
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编写志书,自1982年9月,党委组建了修志班子,工作人员广征
博采,精心编纂,各部门、各行业及各界人士关怀支持,人力物力皆无所吝,众志成
城,众手成志,胜利完成了修志使命。《石横镇志》既是石横百余年来历史发展的产
物,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丰硕成果。
展读镇志,深感修志之不易;一卷在握,更觉志书之珍贵。可以相信,这部记载
石横沧桑巨变、展示石横历史风貌、辑录石横百科资料的新志书,无论对当代还是后
世,都有极其重要的“资政、存史、教育”价值。她是一个无穷的人文开发区,是搞
好两个文明建设的综合大舞台。她必将引导、启迪人们,从中观古今、知兴衰,认识
社会发展史,牢固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中明传统,学情操,认识革命斗争史,牢固树
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中寻规律,找优势,
认识经济发展史,牢固树立建设家乡、报效桑梓的宏图大志,为振兴石横,富裕群众
作出积极的贡献。她必将激励当代人,教育后代人,用艰苦劳动和辛勤汗水,谱写出
比前人更加辉煌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我们两人先后来石横任职,得到了全镇人民的信赖和支持,现在又恰逢镇志付梓,
感到非常欣慰。借此,谨代表镇委、镇政府并以我们个人的名义,向曾在石横战斗、
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亲切慰问,向各界人士和在修志过程中给予关怀和支持
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为镇志编纂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
意! 由于修志经验不足,加之水平所限,遗漏、错误在所难免,恳切请求广大读者批
评指正。
谨作是序,冀无愧于古人,更寄希望于来者。

中共石横镇委书记 陶绪田
石横镇人民政府镇长 许文学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序二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
积极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
大业。”古往今来凡志在兴邦立业的有识之士无不重视编史修志,借以总结经验,探
讨得失,鉴往知今,故历代“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盛世修志,自古皆然。今逢盛世,修志大兴。纂修县志,有章可循。编修镇志,
尚属开创。石横人民,十数寒暑,众志成城,《石横镇志》终于付梓,实在可喜可贺!
《石横镇志》具有存史、资政、教育三大功能。她是石横人民奋起革命、艰苦创
业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变革,体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编史修志是我们这代人的重要职责
和任务。我们最熟悉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既是修志者,又是这一历史时期活
动的参与者。当代人修当代史志,有很多历史事件耳闻目睹,掌握的资料也最多,修
出的志书也最可信,更真实,更有价值。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既是古人经验的科学
总结,也为我们共产党历来所重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必须“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石横镇志》是对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全面而深刻的大调查,是“官修”的镇情书,是石横历史的真实记录。她可以帮助我
们弄清石横历史的来龙去脉,在过去与现状的对比中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石
横镇志》中储存着大量的资源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和风俗人情信息等。在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挖掘信息、利用信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外开放服务方面,志书很可能成为一条联谊华侨和海外同胞寻祖求根的纽带和桥
梁,就会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爱乡、爱家热情,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石横镇志》
全面真实地记载了石横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彻底解放,积极参
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奋斗史,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真实和生动
的活教材。用人民自己创造的历史教育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更富有教育成效。《石
横镇志》的出版,对于加强石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党的凝聚力,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志书还可以向国内外、省内外真实地展现石横镇情,起到宣传石横,提高
石横知名度,进一步加快石横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作用。
细读《石横镇志》,感到该志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笔调纯朴,文约事丰,特
点突出,观点鲜明,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堪称一方之信史。她必将受到世人青睐,
经世致用,有益当代,功在千秋。
石横是肥城西隅之风水宝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人才辈出,交通
方便,经济发达,且国营大中型厂矿密布,人口集中,被誉为“桃乡之特区,泰西之
明珠”,被泰安市确定为计划单列镇和全国五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有广阔美好
的发展前景。《石横镇志》的面世,更加如虎添翼! 石横人民一卷在握,可通古今,
探得失,找依据,寻信息。而今欣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之盛世,企盼石
横人民和在外地工作的有情有志的石横人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的
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在石
横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奋力发展,奋起大干,奋发进取,奋勇当先,以更加卓越的功德
载入将来续修的《石横镇志》而流芳百世!

肥城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肥城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伊兆金

一九九六年六月

序三
昔者, 文姬流落胡地, 终久归汉;玄奘取经天竺,终回大唐。晋朝陶潜诗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代李白吟曰:“举目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
是生命的摇篮,文化的源泉,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山山水水格外熟悉,一草一木情
深意长。故乡之景是伴随终生的画卷,家乡的风雨是一曲不朽的乐章。《我的祖国》
激起上甘岭勇士的斗志;《肥城之恋》鼓舞桃乡人民挥戈跃马,奋发图强。
故乡是培养爱国主义的乳汁,爱国必须爱家乡。一个人对没见过面的母亲是陌生
的,只有对家乡了解得越深,爱得才越深,感情才越强。只有炽爱自己家乡的人,才
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家乡。石横是我的祖籍,我可爱的家乡。衡鱼洼里曾随先辈种过
庄稼;康汇河边曾跟蒙师念过文章。青年时代,我响应祖国召唤,离开了家乡,扛起
钢枪,驻守祖国的边疆。后又奉命守卫首都,屈指已是几十年时光。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听说家乡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全镇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镇容镇貌日
新月异,农民收入成倍增长。现已初具县级城镇规模,被誉为肥城的“小上海”,泰
西的“小香港”。听到如此喜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石横籍人,怎能不引以自豪,
欣喜若狂!
我重任在肩,现阶段无暇回乡观光,但是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石横籍人多么希
望探讨家乡的历史,多么希望了解石横的现状! 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开天
辟地以来第一部《石横镇志》定稿付梓,这消息如甘霖滋润,春风浩荡,使我们每一
个寄居外地的石横人笑逐颜开,热泪盈眶。她是家乡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是家
乡文化史上的又一新的篇章。一部志书,浓缩了石横历史的精华,我们一卷在握,将
对石横一目了然,了如指掌,这是我们多少年的渴望!
纵观中国革命史,有多少志士仁人,就是以故乡先贤为榜样,才立下宏伟志向。
孙文受洪秀全激励,才揭竿而起,点燃辛亥革命的火炬;鲁迅因受秋瑾影响,才以笔
为刀枪,写下了不朽文章。《石横镇志》的面世,我们将如获至宝,代代珍藏,不断
阅读,汲取营养。立志报效祖国,不忘建设家乡。为石横的繁荣昌盛,我愿奉献力所
能及的力量。让我们寄居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石横籍人和家乡人民紧密团结,同
心同德,开拓进取,再创石横新的辉煌!
谨以此拙句为序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二炮学术处处长左丘明后裔乡人
邱仲生 薰沐敬撰
一九九六年二月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相统一。
二、志书内容力求反映出石横的历史与现状,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
三、时间断限上起清末,下止1987年。建置沿革、地理环境、文物古迹、大事记、
人物等适当上溯,部分章节,酌情下延。大事记下延至1996年12月。
四、体裁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述以总摄全书,记以综
记大事,志以记述各项事业,传以收载人物,附录辑存文献,图表随文穿插,力求图
文并茂。
五、专业志按照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和横排纵写、纵横结合的原则,结合社会分
工、体现特点等因素确定。并采取编、章、节、目四个层次,个别层次服从内容的需
要。
六、人物传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立传者均以本籍人物与正面人物为主,兼载在
本地影响较大的客籍人物及反面人物。
七、资料来源采自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所藏资料、党史资料、旧县志、镇档案资
料、调查报告、回忆录、族谱、碑文及口碑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八、叙事语言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数字用法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表述。计量单位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的规定》表述。
九、纪年均采用公元纪年,民国前加注历史纪年;引文的历史纪年加注公元纪年。
十、本镇行政区域记载范围均按当时的境域,政党、政权及有关名称均按当时的
称谓,首次出现用全称,再次出现用简称。行文中的“建国前(后)”系指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目录

凡例
目录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编 行政区域
第一章 地理位置(45)
第二章 建置沿革(45)
第三章 行政区划(46)
附:日伪政权行政区划(1940-1945)(48)
第四章 村庄(48)

第二编 地理环境

第一章 地质(55)
第二章 地貌(55)
第一节 地貌类型(55)
第二节 山脉(56)
第三节 水系(56)
第三章 气候物候(58)
第一节 气候(58)
第二节 物候(61)
第四章 土壤植被(61)
第一节 土壤(61)
第二节 植被(62)
第五章 自然资源(63)
第一节 土地资源(63)
第二节 水资源(63)
第三节 矿物资源(63)
第四节 动植物资源(64)
第六章 自然灾害(65)
第一节 风灾(65)
第二节 水灾(66)
第三节 旱灾虫灾(67)
第四节 雹灾冻灾(67)
第五节 地震、雷击灾(68)
附:古志书中记载的自然灾害(1491-1888)(68)

第三编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规模(71)
第一节 历代人口(71)
第二节 人口分布(72)
第二章 人口变动(74)
第一节 机械变动(74)
第二节 自然变动(74)
第三章 人口构成(75)
第一节 性别构成(75)
第二节 文化构成(75)
第三节 职业行业构成(75)
第四节 民族构成(77)
第五节 姓氏构成(77)
第六节 婚姻状况(80)
第四章 计划生育(80)
第一节 生育状况(80)
第二节 生育政策(82)
第三节 节育措施(82)
第四节 优生优育(82)

第四编 农业
第一章 机构(83)
第一节 行政机构(83)
第二节 专业机构(83)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84)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84)
第二节 农民个体所有制(86)
第三节 农业集体所有制(86)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88)
第一节 整平土地(89)
第二节 改良土壤(89)
第四章 作物 (90)
第一节 粮食作物(90)
第二节 经济作物(90)
第五章 农技农艺(91)
第一节 耕作制度(91)
第二节 作物栽培(92)
第三节 品种改良(92)
第四节 植物保护(93)
第六章 农业机具(94)
第一节 传统农具(94)
第二节 现代农机具(95)
第三节 农机管理(96)

第五编 水利
第一章 机构(97)
第一节 行政机构(97)
第二节 专业机构(97)
第二章 水利工程(98)
第一节 济运工程(98)
第二节 蓄水工程(99)
第三节 引黄工程(100)
第四节 机井工程(101)
第三章 灌溉(102)
第一节 灌溉面积(102)
第二节 灌溉方式(102)
第四章 河道、涝洼地治理(103)
第一节 治理汇河(103)
第二节 治理康王河(103)
第三节 治理涝洼(104)
第五章 水土保持(104)
第一节 水土流失(104)
第二节 治理措施(105)
第六章 山区吃水(105)
第一节 缺水状况(105)
第二节 措施与效果(105)
附:水利纠纷(106)

第六编 养殖业
第一章 畜牧业(107)
第一节 饲养管理(107)
第二节 品种引进与改良(108)
第三节 饲草饲料(109)
第四节 疫病防治(110)
第五节 饲养政策(111)
第六节 专业机构(112)
第二章 水产(112)
第一节 水域(112)
第二节 养殖(113)
第三节 捕捞(114)

第七编 林业
第一章 场圃(115)
第一节 私营场圃(115)
第二节 集体场圃(115)
第二章 林木种类(116)
第一节 用材林(116)
第二节 经济林(116)
第三节 防护林(118)
第四节 风景树(118)
第三章 植树造林(118)
第一节 采种育苗(118)
第二节 荒山荒滩造林(119)
第三节 平原绿化(119)
第四节 塌陷地造林(120)
第四章 经营管理(120)
第一节 管理机构(120)
第二节 管理体制(121)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121)
第四节 林木检疫(122)
第五节 护林防火(122)
第六节 林木采伐(122)

第八编 乡镇企业
第一章 企业门类(124)
第一节 农业企业(124)
第二节 工业企业(124)
第三节 建筑企业(128)
第四节 交通运输企业(129)
第五节 商业服务业(129)
第二章 企业管理(130)
第一节 管理机构(130)
第二节 管理体制(130)
第三节 经营管理(131)
第四节 企业资金(131)
第三章 技术和人才引进(132)
第一节 技术引进(132)
第二节 人才引进(132)
第四章 职工队伍(133)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133)
第二节 工资与福利(133)
第三节 技术培训(133)

第九编 驻石横国营厂矿
第一章 山东石横发电厂(135)
第二章 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137)
第三章 山东冶炼加工厂(138)
第四章 查庄煤矿(141)
第五章 南高余煤矿(144)
第六章 聊城地区(马坊)煤矿(148)
第七章 肥城县隆庄煤矿(150)
第八章 肥城县造纸厂(151)

第十编 科学技术
第一章 科技行政(153)
第一节 管理机构(153)
第二节 学术团体(153)
第三节 科技队伍(153)
第二章 科技普及(154)
第一节 科技宣传(154)
第二节 技术培训(154)
第三节 科普村(154)
附:石横镇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先进村条件(154)
第三章 科技活动与成果(155)
第一节 科技活动(155)
附:后衡鱼王庆林西瓜盖膜移栽增产增收(156)
第二节 科技成果(157)

第十一编 交通
第一章 道路(159)
第一节 官道大道(159)
第二节 公路(159)
第三节 铁路(160)
第二章 桥梁(161)
第一节 古桥(161)
第二节 新建桥(161)
第三章 运输(162)
第一节 客运(162)
第二节 货运(162)
附一:聊城地区运输公司驻石横营调处(163)
附二:建国前个体运输户调查(163)

第十二编 邮电
第一章 邮政(165)
第一节 网络(165)
第二节 工具(166)
第三节 业务(166)
第二章 电信(166)
第一节 电报(166)
第二节 电话(167)

第十三编镇 、村建设及建筑业
第一章 镇驻地建设(169)
第一节 公房建设(169)
第二节 街道建设(170)
第二章 建筑业(170)
第一节 建筑队伍(170)
第二节 建筑设备(170)
第三节 施工水平(171)
第四节 经营管理(171)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172)
第一节 公房管理(172)
第二节 私房管理(172)
第三节 矿区搬迁补偿(172)
第四节 土地管理(173)
第四章 电力供应(173)
第一节 供电(173)
第二节 用电(174)
第三节 管理(174)
第四节 管理机构(174)

第十四编 商业
第一章 商业机构(175)
第二章 商业所有制(176)
第一节 私营商业(176)
附:私营企业履祥斋(176)
第二节 集体商业(177)
第三节 国营商业(178)
第三章 商业网点(178)
第一节 国营商业网点(178)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网点(180)
第三节 私营商业网点(183)
第四章 购销(183)
第一节 流通渠道(183)
第二节 生活资料销售(184)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185)
第四节 对外贸易(185)
第五节 农副产品收购(185)
第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186)
第七节 仓储运输(186)
第五章 经营管理(187)
第一节 财务管理(187)
第二节 承包责任制(187)
第三节 民主管理(188)
第六章 集市贸易(188)
第一节 集市布局(188)
第二节 集市贸易(190)
附:1984年石横物资交流大会概况(191)

第十五编 粮油
第一章 机构(193)
第二章 粮、油征购(194)
第一节 征收方式(194)
第二节 粮、油购价(196)
第三章 粮、油销售(197)
第一节 销售方式(197)
第二节 粮、油销价(199)
第四章 粮、油储运(200)
第一节 储藏(200)
第二节 调运(201)

第十六编 财政税务
第一章 机构(203)
第一节 财政机构(203)
第二节 税务机构(203)
第二章 管理体制(204)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204)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204)
第三章 赋税(205)
第一节 农业税(205)
第二节 工商税(206)
第三节 契税耕地占用税(209)

第十七编 金融
第一章 金融机构(211)
第一节 钱庄当铺(211)
第二节 银行(211)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211)
第二章 货币(212)
第一节 货币演变(212)
第二节 货币流通(212)
第三章 信贷(213)
第一节 工商信贷(213)
第二节 农业信贷(214)
第四章 储蓄存款(215)
第一节 储蓄(215)
第二节 存款(216)
第五章 现金管理(216)
第六章 公债国库券(216)
第一节 公债(216)
第二节 国库券(217)
第七章 保险(217)

第十八编 工商、物价、计量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219)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所(219)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219)
第二章 集市贸易管理(220)
第三章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221)
第四章 合同管理(221)
第五章 物价管理(222)
第一节 物价监督(222)
第二节 物价调整(223)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223)

第十九编 政党群团
第一章 中共地方组织机构沿革(225)
第二章 代表大会(225)
第三章 党的建设(229)
第一节 组织建设(229)
第二节 思想建设(232)
第三节 作风建设(233)
第四章 重要活动(234)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34)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235)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235)
第四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235)
第五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36)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236)
第七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37)
第五章 群众团体(237)
第一节 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动委会)(237)
第二节 工人团体(237)
第三节 农民团体(238)
第四节 妇女团体(238)
第五节 青年团体(239)
第六节 少年儿童团体(239)
第七节 工商团体(240)

第二十编 政权
第一章 权力机关(241)
第二章 行政机构(244)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行政机构(244)
第二节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行政机构(245)
第三节 建国后行政机构(245)
附:日伪行政机构(1940.8~1945.8)(245)

第二十一编 司法
第一章 治安(247)
第一节 治安机构(247)
第二节 对敌斗争(247)
第三节 治安行政管理(248)
第二章 审判(250)
第一节 法庭(250)
第二节 刑事审判(250)
第三节 民事审判(250)
第三章 司法行政(251)
第一节 司法机构(251)
第二节 法制教育(251)
第三节 民事调解(251)

第二十二编 民政
第一章 优抚(253)
第一节 拥军优属(253)
第二节 群众优待(254)
第三节 国家补助(255)
第四节 国家抚恤(255)
第五节 烈士褒扬(256)
第二章 退伍军人安置(256)
第三章 生产救灾(257)
第四章 社会救济(258)
第一节 困难户救济(258)
第二节 扶贫(258)
第五章 社会福利(259)
第一节 离、退休人员的供养(259)
第二节 五保户供养(261)
第三节 残疾人安置(261)
第六章 婚、丧管理(262)
第一节 婚姻(262)
第二节 殡葬(262)
第七章 移民支边(263)
第八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63)
第九章 待业招工(263)
第十章 人民来信来访(264)

第二十三编 军事
第一章 地方武装(265)
第一节 抗日游击队(265)
第二节 区(公社、镇)人民武装(266)
第三节 红枪会(267)
第四节 地主武装(267)
附一:日伪政权武装(268)
附二:日伪罪行(268)
附三:还乡团罪行(268)
第二章 兵役(268)
第一节 招募制(268)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269)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269)
第三章 民兵(269)
第一节 民兵组织(269)
第二节 民兵装备(270)
第三节 民兵训练(270)
第四节 民兵作用(270)
第四章 战事(272)
第一节 清末时期(272)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72)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272)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274)

第二十四编 侨务台胞外事
第一章 侨务台胞(279)
第一节 概况(279)
第二节 主要活动(279)
第二章 外事(281)
第一节 阿尔巴尼亚实习生在查庄煤矿(281)
第二节 比利时青年代表团来查庄煤矿参观(282)
第三节 比利时史塔森教授和夫人来查庄煤矿考察(282)
第四节 美国肯塔基州煤炭代表团来查庄煤矿参观(282)
第五节 联合国技术合作部小煤矿考察团来查庄煤矿考察(283)

第二十五编 教育
第一章 学前教育(286)
第一节 幼儿园(所)(286)
第二节 教学(286)
附:新胜幼儿园简介(286)
第二章 普通教育(287)
第一节 学校(287)
第二节 学制课程(288)
第三节 教学(290)
附:石横镇中心中学简史(291)
第三章 职业教育(291)
第一节 农业中学(291)
第二节 农业技术学校(293)
第四章 成人教育(293)
第一节 农民教育(293)
附:东衡鱼中心村民校简介(294)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295)
第三节 教师进修(295)
第五章 教育行政(2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96)
第二节 管理体制(296)
第三节 教育经费(297)
第四节 校舍设备(298)
第五节 教师队伍(298)

第二十六编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民间艺术(301)
第一节 舞蹈(301)
第二节 戏曲(302)
第三节 曲艺(303)
第四节 民乐(303)
第五节 雕塑(304)
第六节 剪纸绣花割花印花(304)
第二章 民间文学(305)
第一节 歌谣(305)
第二节 谚语(311)
第三节 歇后语(316)
第四节 民间传说(317)
第三章 文娱场所(321)
第一节 古戏楼(321)
第二节 影剧院(321)
第三节 村办文化室(院)(322)
第四章 文娱活动(322)
第一节 节日活动(322)
第二节 汇演调演(323)
第三节 书画展览(323)
第五章 文艺创作(3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27)
第二节 文艺队伍(327)
第三节 文学创作(327)
附:古代诗歌选(327)
第六章 电影发行放映(328)
第一节 放映(328)
第二节 发行管理(329)
第三节 幻灯宣传(329)
第七章 新闻广播(330)
第一节 广播(330)
第二节 通讯报道(330)
第八章 图书档案(331)
第一节 图书发行(331)
第二节 图书室(331)
第三节 档案(331)
第九章 史志(332)
第一节 地方志编写(332)
第二节 党史征集研究(332)
第三节 文史资料征集研究(332)

第二十七编 文物名胜
第一章 古代文物(333)
第一节 古遗址(333)
第二节 古建筑(333)
第三节 古墓葬(335)
第四节 造像石刻(336)
第五节 民间文物(337)
第六节 古稀名木(337)
第二章 现代文物(339)
第三章 石横八景(339)

第二十八编 卫生
第一章 机构(345)
第一节 行政机构(345)
第二节 医疗机构(345)
附:南大留村卫生室简介(346)
第二章 疾病预防(347)
第一节 爱国卫生(347)
第二节 计划免疫(347)
第三节 妇幼保健(348)
第四节 传染病防治(348)
第五节 地方病防治(349)
第六节 保健卫生(349)
第三章 医疗(350)
第一节 医疗队伍(350)
第二节 医疗设备(350)
第三节 医术(351)
第四节 医疗制度(352)
第四章 医药(353)
第一节 药材(353)
第二节 药品管理(353)

第二十九编 体育
第一章 学校体育(355)
第一节 课程设置与教学(355)
第二节 教师队伍(355)
第二章 群众体育(356)
第一节 农民体育(356)
第二节 职工体育(356)
第三节 老年体育(356)
第三章 体育设施(357)
第一节 体育场地(357)
第二节 体育器材(357)
第四章 体育比赛(357)
第一节 镇(区、公社)级比赛(357)
第二节 县、地区级比赛(358)

第三十编 武术
第一章 石横武术渊源(359)
第二章 石横武术世家(360)
第一节 徐家枪(360)
第二节 梅家棍(361)
第三节 邹家皮捶(361)
第三章 比赛表演(362)

第三十一编 民俗宗教
第一章 岁时习俗(365)
第一节 传统节日(365)
第二节 新节日(367)
第二章 礼仪习俗(368)
第一节 喜庆(368)
第二节 丧葬(370)
第三节 称谓(372)
第四节 交际(373)
第三章 生活习俗(374)
第一节 服饰(374)
第二节 饮食(376)
第三节 住宅(377)
第四节 家用器具(378)
第五节 过继(378)
第六节 析居(379)
第七节 结交(379)
第四章 陋习流弊(379)
第一节 迷信(379)
第二节 陋习(381)
第五章 社会新风(382)
第一节 尊老爱幼(382)
第二节 忠贞爱情(382)
第三节 拾金不昧(383)
第四节 见义勇为(383)
第五节 热情服务(384)
第六节 无私奉献(384)
第六章 宗教(385)
第一节 道教(385)
第二节 佛教(386)
第三节 基督教(387)

第三十二编 方言
第一章 语音(389)
第二章 词汇(390)
第三章 语法(394)
第一节 词缀(394)
第二节 助词“了”(395)
第三节 可能补语(395)
第四节 “可”字句(395)
第五节 比较句(395)
第六节 反复句(395)
第七节 转折复句(396)
第八节 紧缩省略句(396)

人物
人物传略(397)
革命烈士英名录(425)
模范先进人物(下限1987年)(431)
本籍县(团)级以上干部以及专家、教授、厂长、经理通讯录(肥境限正局级)(434)
历代名人表(下限民国初年)(439)

附录

中共石横公社委员会关于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意见(摘要)(443)
中共石横镇委、石横镇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石横经济开发区的决定(445)
肥城市石横镇规划汇报提纲(446)
诗文辑存(451)
事故(461)
奇闻、奇事(463)

后记

石横镇志编纂, 始于1982年9月,至1995年10月定稿,越13个寒暑,大体经历了
四个阶段。
1982~1985年,为广泛征集、整理、考证资料阶段。1982年,公社党委、管委遵
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编纂社志”的要求,成立了《石横社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
公室,组成编辑班子。为解决资料不足,工作人员不仅查阅了公社档案室和县档案馆
珍藏的有关资料,而且赴济南、泰安、新泰、平阴、东平等地档案馆查阅、摘抄资料
30余万字,并通过调查、走访、信访、向各基层单位发调查提纲和调查表、组织召开
老干部座谈会等形式, 搜集口碑、实物、文字资料240万字,为编纂志书奠定了资料
基础。在征集资料过程中,曾在石横战斗、工作过的老干部尹惠青、王范斋、张杰、
韩毅民、张守岩、阴法琦、孙培德、王敬仙、赵业刚、张建新、郭芳林、沙廉孝、南
志文、安春华、徐麟村、王铨、刘波等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珍贵资料。肥城
市法院院长李振金同志将珍藏多年的建国初石横有关土改、镇反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一
宗亲自送到办公室。更使我们不能忘怀的是,已故的石横村尹岐祚先生和东衡鱼邱明
阳先生,当年虽耄耋高龄,多次徒步到办公室贡献口笔和文献资料,对我们的工作给
予很大的支持。还有南大留村已故老干部辛允诰同志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多方面支持。
1986~1987年为本志试写阶段,根据县志办拟订篇目,参考有关志书,编写人员
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志书进行试写。
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写出了40万字的初稿。是时,曲阜、泗水两县市领导及史志工作
人员先后来石横参观指导史志工作,对志书的编纂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8~1992年为反复修改、补充、加工、提高阶段。5年间,3易其稿,调整了篇
目,补充资料20万字,对历史事件又进行了考证,对文字又进行加工。同时,李连林、
李寿森、李瑞芝3位老领导多次审稿、把关,为保证志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1993~1995年为本志深加工阶段。《肥城县志》和《边院镇志》、《汶阳镇志》
出版之后,我们又将原十编志,动“大手术”,改为以事业立志。“一动百枝摇”,
我们吸收县志精华,借鉴两部镇志编纂经验,填缺补漏,苦干两年,于1994年底脱稿。
1995年春,经市史志办领导和镇志顾问陈文峰、刘洪府等同志精心修改指导,提出了
一些宝贵意见。在此基础上又作了突击性修改补充,于是年10月定稿。
《石横镇志》在编纂中,得到了市地方志办公室诸领导的关怀和指导,得到了驻
石横国营厂矿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兄弟乡镇史志办公室以及境内各村、镇直部门、
企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石横籍在外地工作的同乡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在石横
战斗、工作过的老干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
编写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志书,是一项宏伟浩繁的文化建设工程,由于我们人员少,
加之编辑水平有限,志书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石横镇志》编委会办公室
1996年4月

历届石横镇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届
主任 刘振茂 田洪臣 袁春田 陈思铎
副主任 李连林 辛均和 李寿森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立 马存良 孔庆银 王绪水 王庆吉 孙洪友 李坤瑞 吴广信
宋其振 周合生 张永远 张兆斌 张尔功 张绪玲

第二届
主任 刘洪府 王兹英
副主任 李连林 张明水 李寿森 李瑞芝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希泉 王宝生 王庆吉 尹承祥 吴庆林 张永远 耿兴盛 傅士华

第三届
主任 傅士华 宫现臣 张修贵
副主任 张永远 李瑞芝 名树伟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希泉 丁法宪 王宝生 王庆吉 孙其昌 刘太水 李寿森 吴庆林
张明水 张绪连 张兆斌 杨道兴 孟庆雨 赵彦珍 耿兴盛 高云峰 韩继生

第四届
主任 路强 张忠平
副主任 张永远 张明水 名树伟 张绪连 耿兴盛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法宪 马存良 王胜序 王宝生 王卫东 王丙山 王庆吉 刘太水
吴庆林 张兆斌 孟庆雨 赵彦珍 胡胜文 韩兆金 韩继生 韩吉庚 廉兆奎

为本志提供资料的单位
农技站 水利站 土管所 林业站 计生办 党政办 组织室 宣传室 纪委
秘书室 党校团委 妇联科协 人大办公室 政协办公室 司法所 法庭
公安分局 民政 武装部 劳动服务站 农委 农机站 种子站 多种经营办公室
兽医站 食品站 工业办公室 村办工业办公室 交通管理站 石横电厂 电建二公

石横特钢厂 查庄煤矿 南高余煤矿 聊城地区煤矿 隆庄煤矿 市造纸厂
邮电支局 村镇规划办公室 供电站 降压站 供销社 粮所 财政所 税务分局
银行 信用社 工商分局 物价所 保险所 教育组 建材站 打井队 汽车站
文化站 电影管理站 广播站 档案室 卫生院 经管站 统计站 报道组
镇辖各管理区、村委镇辖各企业 老干部办 老龄委 水管站 公路站等

提供资料的单位还有:
北京军区档案馆
北京军区保定档案馆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
山东省交通厅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河东区委
山东省档案馆
济南市公安局档案馆
济南军区干休所
聊城地委组织部
东平县档案馆
东平县史志办
平阴县档案馆
平阴县史志办
新泰市总工会
新泰市科委
新泰市组织部
济南市育英中学
河南省政协
烟台市党史委
浙江省金华市委
济南市机床六厂
河北省保定化纤厂
德州市第一中学
北京大学档案馆
泰安市泰山区政府
青海省西宁市委组织部
新泰市崖头煤矿党委
上海市虹口区公安局
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镇政府
贵州省建筑总公司
山西省运城盐业公司
新泰市一轻局
引黄灌渠三级站
肥城市史志办
肥城市档案馆
肥城市人民法院
肥城市地名办
肥城市科委
肥城市统计局
肥城市商业局
肥城市民政局
肥城市交通局
肥城市文化局
肥城市建委

《石横镇志》编纂委员会
顾问 黄龙华 齐承芳 陈文峰 王兹英
刘洪府 路强 伊兆金 聂占军
李振金 傅士华 古乐生 魏绪刚
袁春田 陈义亭 杜泉 杨正武
主任 陶绪田
副主任 许文学 名树伟 李建民 张明水
张永远 孟庆雨 张绪连 耿兴盛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法宪 于建昌 王卫东 王文
王丙山 王庆吉 王宝生 王胜序
刘太水 吴庆林 张兆斌 赵彦珍
韩兆金 韩吉庚 韩继生 廉兆奎
主审 李寿森 孙传云 谭玉德
主编 王庆吉
副主编 韩吉庚
审稿 李连林 李瑞芝 石振东 梁富华 王庆丰 尹燕启 李秀芳
编辑(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聘卿 王岳 尹斌 宋绍文
宋其振 李子明 邱国权 徐光雨
封面题字 阴法鲁
摄影 阮庆宝 尹祚洲 刘培明
绘图 张元铭 张茵东 王庆吉
编务 吕吉功 尹燕青 王明君 张兆民
刘明光 鲍丙恩 杨永纯 陈峰
资料员 郭其江 尹承 景石锋

山东省情资料库指定资料

责任编辑:力元
石横镇志
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
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北铁匠营108号邮政编码:100075)
山东省史志编印服务中心激光照排
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
开本:16印张:30.75插页:16字数:748千字
1997年8月第1版1997年8月第1次印刷
印数1-3000
ISBN7-80122-165-6/K·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