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辑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547&run=13

访衡鱼古都君庙邱明阳古都君庙,即在此地。
遍访遗址,无人复记。
都君何人?世称舜帝。
载在史册,永垂万世。

题左丘明墓金王去非
寺压古坟坟已摧,坟前古木亦凋衰。
未能迁寺还封树,每到都君一泪垂。
(作者系金朝县尉平阴县人)

谒左丘明墓清韩锡祚
日月悬文教,冈峦拜素臣。
属词笺笔削,记事发原因。
长短虚成局,声情妙逼真。
阵闻金鼓响,礼见会盟伸。
贤哲呼将出,天王泽未湮。
笑言忽飞动,怒气欲嶙峋。
博古兼龟筮,缒幽或鬼神。
合离经史界,机栝废兴循。
昔者坛栽杏,从游席布珍。
足恭谁共耻,手迹独躬亲。
端委连篇写,褒诛会意新。
欲求千义著,敢弃一编陈。
高赤流分派,谈迁火尽薪。
掇皮树旆帜,叩影拾冠绅。
坟墓盘云物,松杉守石麟。
世无杜元凯,针砭付迷津。

左丘明墓清史廷桂
棠梨三月冷幽阡,独愧牛羊守墓田。
地傍都君遗俗古,树封盲史绣碑鲜。
同时纪载分经传,一部春秋合圣贤。
俎豆何人墟鲁殿,春风阶草拜年年。
(作者系清顺治时肥城知县)

咏大留松树诗清朱续胄
猗于长松,托根岱宗。
亭亭偃盖,矫矫浮龙。
轮磊珂,郁为清风。
云谁之植,曰松亭翁。
惟松亭翁,硕果不实。
科头箕踞,以永朝夕。
如棘如针,实为手植。
八十余年,干霄蔽日。
惟松有心,岁寒弗变。
惟翁同心,期颐弗倦。
国之耆英,林之桢干。
粤稽留侯,赤松是伴。

咏松树诗清邓如功
亭亭贞松树,蓊郁苍烟积。
孤根托双干,竦对疑古客。
连蜷作事而,张髯如舞戟。
无乃太华峰,中遭巨灵劈。
未复合为一,结交固于石。
溽暑秋风生,冻雨寒涛激。
想当移树时,厥大不盈尺。
村柳空千围,衰荣异今昔。
此中无炎凉,悠然乐晨夕。

咏松树诗清盛百二
入门顿觉清风凉,虬松郁郁叶青苍。
撑空一片同偃盖,入耳万籁吹笙簧。
松下老翁健无匹,方瞳炯炯若点漆。
问翁甲子有几何?但记当年种松日。

咏松树诗清鞠仑
独抱千寻质,横披数亩荫。
盘旋青凤翥,澎湃老龙吟。
广厦展乔荫,虚亭见古心。
静同仁者寿,庆盍大夫簪。
耐久冰霜饱,藏名岁月深。
移根分岱秀,滴翠洗尘襟。
三径清风满,重行玉树森。
种松人健在,手植叶如针。

衡鱼路今昔王庆吉
昔日衡鱼路,行者人人愁;铁牛路边卧,马车常断轴;步行有老人,坐车无孕妇;
一阵雨,车子骑人,路人叫苦,恨不能扎翅腾空舞;连阴天,蔬菜之乡,大量产品运
不出,黄瓜老茄子烂,如意算盘化尘土,岂敢再打发财谱?
镇委镇府领导,高瞻远瞩。为振兴石横,搞勘察,绘宏图,决心建好衡鱼路。领
导人挂帅出征,五千人风餐露宿,十里战线长蛇布。三九严寒何所惧?大干苦干挥汗
珠! 两个月,金光大道,风雨无阻。汽拖齐欢唱,骑车猛加速,欢声笑语歌满路。齐
声赞,党为人民谋幸福。全镇村村传佳话,卓著政绩入志书。

1987年12月

七律悼念抗战牺牲的先烈
韩吉庚
人民战士志气浩,共产主义信念高。
谋多智广惊敌胆,骁勇善战立功劳。
抗日不怕热血洒,救国何惜头颅抛!
含笑九泉忠魂在,熠熠光辉照今朝。

1987年春

水调歌头赞郭长宽同志
名树伟
才涉红河水,又登福山头。北望郭君故乡,美丽如画图。昔日带领村民,立志青山凿
透,旱田灌清流,山村变江南,荒坡成绿洲。
三更眠,五更起,心血沤。敢效裕禄,俯首甘为孺子牛。欲穷千里之目,更上一
层高楼,不幸梦千秋。有口皆碑记,英名万古留。

1985年春

浣溪沙赞青年英雄刘崇家
王庆吉
王杰形象闪面前,力顶巨石气巍然,沸腾热血洒山岚。
英雄含笑入长眠,陶牛起舞颂歌传,喜看桃乡百花艳。

1986年春

七绝悼念先烈名树伟
清明佳节万木苏,烈士茔前慰忠骨。
悲痛化作无穷力,誓让石横起宏图!

1986年春

水调歌头清明抒怀王庆吉
风雨送春归,佳节随春来。到处莺歌燕舞,桃杏梨花开。饱赏神州春意,忽觉心
潮澎湃,自由谁换来?英雄洒热血,开创新世界。
忆古代,晋大夫,忠骨埋。今天世人犹记,寒食忌烟柴。肃立先烈茔前,低头默
默致哀,泪水湿前怀。继承革命志,事业传万代。

1986年春

浣溪沙赞尹承艳
张元修两位老人翟光胜
信仰马列意志坚,智勇藏枪英雄胆,横眉冷对还乡团。
身受酷刑无所惧,钢筋铁骨巍如山,笑迎神州百花艳。

1987年春

离燕亭清明遐思韩吉庚
岁岁清明佳节,户户寒食披柳,追念西周晋大夫。
无数革命先烈,热血写春秋,美名千古永留。

1986年春

清平乐赞王岳捉特王庆吉
飒爽英姿,山师大学生,路遇漏网反革命,暗定捉特牢笼。
安危置之度外,哪怕罪犯逞凶?诱敌自投罗网,智勇建立奇功!

七绝赠为捐资助教者吕吉功
党的政策金光闪,勤劳致富堪称赞。
无私奉献为后代,精神文明谱新篇。

七绝赞闫历录教师鲍丙恩
红石河畔纵身跳,五潜水底救小焦。
个人安危全不顾,堪为今日罗盛教。

永遇乐祝贺县首次史志
工作表彰会召开
王庆吉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七日

县委楼头,群英荟萃,一方风流。史坛老将,甘献余热,退休不肯休。青年后辈,
焕发才华,堪为后起之秀。历艰辛,广征博采,撰写“史记”、“春秋”。
添碳加油,笑乘东风,正向扬帆行舟。团结奋斗,再展宏图,更上一层楼。甘尝
清苦,愿效春蚕,何惧身轻骨瘦!汗凝硕果留子孙,唯一所求!
(原载《肥城春秋》第四辑)

沁园春勿忘团结奋斗康文
一根铁棍,虽然质硬,容易折弯。千缕拧成绳,刚柔相济,殊难拔断。一株大树,
势孤力单,连成森林,足能控制大自然。小溪流,汇聚成江河,浩淼壮观。
英雄各族人民,团结紧,填海移泰山。有四项原则,工农商学,海外侨胞,统一
战线。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谱写四化新章篇。望未来,看中华崛起,万山红遍。

水调歌头两大伟人两座丰碑
康文
韶山升旭日,井冈战旗红。挥师北上救国,倭寇一扫平。驱散五州阴霾,迎来四海黎
明,举国齐欢腾。人民得解放,不忘毛泽东。
除暗礁,正航向,指征程。短短一十五载,神州展新容。城市蒸蒸日上,农村欣
欣向荣,一派好光景。齐奔小康路,万众颂小平。

衡鱼古槐颂梁君
历尽沧桑的母亲呵,
您依然挺拔茂密,
取满天星斗照亮乡村黎明,
母亲呵,是您那颗揉碎的心,
走近您,就走近了一部历史!

寨山寄情张立文
莫道农家苦,劳动幸福中。
退休归故里,勤劳振家声。
寨山万古秀,梯田碧绿青。
泰临油漆路,车马往来行。
电波山歌远,夜间万户明。
线路蛛网架,井塘水渠通。
粮棉丰收乐,处处闻笑声。
喜交爱国粮,款存银行中。
初冬建水利,开春把山封。
闻鸡即早起,暮色向家行。
牧童村外笛,晚霞分外红。
和平气象远,万里起征程。
村貌皆大变,农林牧副兴。
劳动有余暇,再来习书法。
树荫下相棋,花园品新茶。
即兴赋诗篇,泼墨绘国画。
清晨练体操,傍晚把剑耍。
应有当年志,那怕过花甲。
健康靠锻炼,生活有计划。
治家应有方,教子遵国法。
老少齐努力,浇开幸福花。

离休书怀李子明
教育事业最光荣,培养人才把国兴。
四四年冬初入伍,辛勤工作大半生。
玫园任教廿三载,桃乡育花十八冬。
春蚕吐丝丝不尽,蜡炬成灰献光明。
喜看桃李满天下,各条战线建奇功。
八○退休不肯休,甘献余热在农中。
壬戌年秋回故里,琴棋书画伴晚生。
白昼草舍天伦乐,梦境仍忆师生情。
应邀秉笔写春秋,鬓白再作司马翁!

盛世抒怀韩毅民
投身革命四十年,年逾花甲志未寒。
拨乱反正逢盛世,神州旧貌换新颜。
此身虽迈雄心在,愿比老骥荐英贤。
无愧于心聊自慰,雨后繁花笑春山。

读老同志诗有感步其韵而和
康文
南征北战四十年,革命几经暑与寒。
鞠躬尽瘁当公仆,劳苦大众尽开颜。
老骥伏枥志千里,甘献光热育英贤。
恭接红旗勇攀登,珠峰绝顶览众山。

写于1982年12月

重修桥记(隆庄)
嘹甲庄地名桥因名之在肥城西南去县约有四十里庄居中系南北大路许有河曰山河
者夏六月山河泛涨经由于中其水混混然来自东北流与通达运粮河相接垠为纪舟揖不通
此桥之所由设也既久无人建修以治行人及车辆到此欲进不能者遂有对面咫尺如隔千里
之遥往年僧流道俗尝欲修之奈费用浩繁竟莫能就迨弘治年去岁嘹甲庄善人刘顺早恻恒
慨然兴起善心乃谋于各助缘善人曰忠协心重修建提想诸公既捐己资以倡其功复募众人
以助其力乃觅功匠乃储灰石经营规度□□作惟极庄严之图不思财用之费爰增五空宽广
倍加望之则几然如中流之底焕然如彩虹之卧波车马往来靡不称便厥功告成请余以记其
事夫唯桥梁之作所以济涉险者在是所以通道道路者在是观诸夏令曰三月成梁孟子亦曰
徒杠成舆梁成民未□涉也可见矣其事虽乎有司但有司能者为之不能者则不为耳若无居
士善人及好善君子者抑谁为欤今刘顺发善心尤得众人等以助岂不犹丘陵为高之易哉□
在□□佛前等处舍财布施今又兹修此桥以援跋涉之苦诚可谓能为人所不能为矣皆世人
仗义君子能如是乎殆见自今以始近而一方之人远而千里之外心举步接斯者无不为之感
慕其功力所反岂甚且大哉吁后之过此桥观此碑者尚当知其如此云

肥城县知县张希达撰文
鸾台氏人孙谦书丹
大明弘治拾肆年(1501)孟春吉日上浣

关帝庙重修碑记
(前衡鱼老学堂)
阅古往今来非常之人与日月争光与天地同老者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我至圣先师坊表百世
历代鼎祀由来旧矣然皆祀于都邑郡城之间至乡里中庙而礼之者殊不能以概见而壮穆公
威灵千秋虽僻邑荒乡亦罔不谨凛奉事噫桃园几同与杏坛矣雍正甲寅胞兄秉铎肥邑余为
省视见学宫倾圮不胜侧然越数岁复经其地宫殿巍峨金光碧彩问及土人咸云邑人有邱汶
水承父志尊母命捐数金(银7000两--编者注)而成者余闻之不觉色动及学署相见丰采奕
奕经求世务渊涵莫测而气度雍雍然又且虚左席以延余于家实愧青于蓝矣入其里见夫云
树苍茫香火缭绕其繁衍居然一都会村左有一壮穆公殿因歇廊下与老僧语僧曰此邱氏先
世香火年来渐毁凄风苦雨之中远近见者莫不触目伤心赖敕封儒林郎公公重修已极可观
又赖川别讳涟者倍加增饰所以巍焕若此儒林郎即别驾父也其生平豪侠不胜述是特一斑
耳余闻之不仅慨然汶水固自命不凡而独于千古第一人深致意焉其斯顾何如也迄今家声
日振其子侄讳邦楫邦桂邦植邦祯邦栋文学胥焕将来奋兴可卜其休风殆与两夫子并垂不
朽云

同邑文学尹乐孔篆额
恩岁贡生侯选训导东海胡恒圣思氏撰文
廪生刘肃玉玉衡氏书丹
大清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六月中浣
谷旦立

何母穆孺人节孝序
(南大留何家小庄)
邑廪生张广振代合乡公撰并书
邑庠生张衍钊题额

节妇穆孺人者何公讳珍字韫玉之继室也十七岁而凤卜四阅月而鸾分孺人柏舟自矢
之死靡他今已六十四岁矣数十年茹荼集蓼安之若素守节之苦孰有苦于孺人者孺人于归
时太翁姑翁姑俱仙逝何公昆仲孝本天性不忍死其亲故未卜葬无何而何公昆仲相继而逝
孺人曰鸣呼痛哉家遭多难今而后责将孰归哉于是典簪珥之饰力为营葬同日归窆者凡柩
七问天下之孝有存于孺人者乎至于睦妯娌以和抚嗣子以慈胞侄延辉少失怙恃孺人抚之
如己出皆孺人之余事故有未暇殚述者至亲□邻居□庄乡

道光二十三年桐月上浣

大清乾隆伍拾玖年重修
张家井碑记(石横)
尝闻井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民令节饮食无穷竭也虽多取不损少取不盈利莫大焉此地旧
名张家井历久而坏居人环而需者忧之而砌之以石不唯幽泉腾涌津泽傍润如初其坚固亦
也乎前修引绠者欢欣鼓舞永忘夫无禽之占矣是为记

梅氏三张圣旨之一
(原载梅氏家谱)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策勋疆圉昭大父之恩勤锡赉丝纶表皇朝之霈泽尔梅柱乃兵部差官加
二级梅冠军之祖父敬以持躬忠能启后威宣阃外家传韬略之书泽沛天边国有旗常之典兹
以覃恩赠尔为昭武都威锡之诰命于戏我武威扬特起孙枝之秀赏延于世益徵遗绪之长
□□制曰树丰功于行阵业著闻孙锡介福于庭闱恩推大母尔赵氏乃兵部差官加二级梅冠
军之祖母壶仪足式令问信昭表创佩之家声辉流奕世播丝纶之国典庆衍再传兹以覃恩
赠尔为为恭人于戏翟用光膺宏庥于阖龙章载被大惠于重泉

光绪七年五月十四日

大刀会的反洋教斗争
康文汇章
鸦片战争之后,德国的魔爪伸进山东,派进了大量传教士,修建了若干天主教堂,境
内隆庄的天主教堂即是此时修建的。不久,邻村小中泉、托车泉亦修起了教堂,石横、
东衡鱼、中高余、赵庄、桥头等村均设立了小教堂。以隆庄教堂为中心,并与平阴的
胡庄、北洋峪保持联系。
德国传教士利用特权欺压中国人民,激起群众愤慨,1900年8月(光绪二十六年七
月) 石横、湖屯等地群众在义和团运动影响下,组织起大刀会。大刀会攻打肥城未能
成功,便沿牛山、陶山前一线西进,拟攻打湖屯大仕绅朱家大楼。朱家闻讯作了充分
准备,壁垒森严。大刀会攻打未克,于农历七月八日,开始进攻隆庄教堂。
隆庄教堂的德国神甫闻讯逃之夭夭,不明去向。教头于洪言,教徒于洪奎、于洪
海、于洪辰、于洪范、于洪义、张序辰、张序银等亦望风藏匿。大刀会见教堂空无一
人, 拆瓦房3间,檩梁砖瓦石廉价变卖,其余家具一宗亦低价处理,传教设施予以破
坏。最后无人要的东西填入周围3处水井。
之后,大刀会又到拖车泉村,教徒张元利亦闻讯躲避,大刀会首领意将张元利院
内谷草垛点燃。时隆庄村在地里干活的教外群众袁希山、于德成前往看视,见大刀会
欲点草垛,危及全村,便请求大刀会首领同意将谷草买下。
大刀会的灭洋教活动,当地群众拍手称快。不久,大刀会被清政府镇压,洋教始
复辟抬头。在清政府支持下,德国神甫对购买教堂财物者进行处罚,交不起罚款者,
如加入教会即可免缴。今汇北村刘明芹、张立山等户即是如此入会的。袁希山、于德
成被罚请酒席一桌。

建校碑记(东衡鱼)
民国三年岁次甲寅三月上浣公立第五十七处初等小学校
溯自清季变法停科举兴学校以趋向欧化迨改造共和民国肇立视学校为育才之要素
部令綦严迫促从事吾乡爰于关圣殿玉泉庵废址兴筑初等学校一处所有本庙存储他庙提
款本属无多幸诸君倡议特捐数月经营颇具规模议员穆君在湄敦劝本集经纪每年捐输京
钱贰佰千文永为常年经费备案承领并各庙地租借为辅助旧置义塾坡地以作校役养资至
校中墙屋案未臻完善之处尚望承办诸君有以善其后焉兹特具述其涯略如此

前己酉科恩贡候选州
判邱廷岩撰书并篆额
发起人胡凤藻邱廷岩展其为
穆在竹张连城穆在嵩
刘振恒穆在钊邱光臣
穆在洲穆在湄邱明群
特别捐集纪每年捐钱200千文
校款义塾地三亩三分校役养资
玄帝庙地六亩每年提钱十三千文
三官庙地三亩
玉泉庵地二亩半
五谷庙地四亩
西关帝庙地三亩八分
本村各庙地基树株
当出地亩后关帝庙地四亩
玉泉庵庙地四亩
西关帝庙地四亩
铁笔人李志诚

重修戏楼茶棚记(石横)
岁在壬戌暮春之初藩与凤九叔祭墓归道经先人遗迹遥茶棚半圮曷胜感慨窃念我太
高祖应山公解组归来见夫行宫香火繁盛士女云集每遇风雨栖迟无所不觉恻然故解囊购
地创造戏楼茶棚各一座以为进香妇孺憩息之地诚善举也嗣于道光年间毁于火灾族人文
炳公好善尚义倡募重修迨岁久倾圮又经邦人捐助修理计自复修至今沧桑世变又历廿余
年矣风雨剥蚀梁栋俱折山洪冲刷月台倾倒若不急谋修葺则先人所建遗迹势将湮没当此
凶岁民竭曷忍再累乡众况我先人慈善为怀创建于初凡我后昆自觉克承先志保护永久今
藩等与祖望叔祖公议出资鸠工庀材修葺完固工竣立石为志不忘是以为记
尹品式
芹序
莼序
共捐钱祚







中国民国拾壹年夏四月初四日

保安村建井碑记(片断)
保安之村世居如今自古缺水童叟寒心封建社会无为人民苛捐杂税搜刮良民食不饱
腹衣无完裙贫瘠山民……众人吃水须奔他村人推畜驮肩挑车运地富恶霸仗势欺人部分
农户迁居他村青年小伙殊难配婚鳏寡孤独难以生存……政府成立犹如拨云党的英明处
处为人主席号召唤起黎民修塘筑坝天水蓄存群策群力挖掘水源……打井数眼未见清泉
夜以继日全民奋战历时数载甘泉涌现忆古思今无不欢心为传后世铭石万春

公社干部本村张立文撰文并书
一九六二年八月立

(注:此碑“文革”时被毁,后经村民回忆整理)

七佛传灯康文
石横村西北里许,有一座在当地较有名气的小山。在山腰东侧,有一座小石庙,
山因庙而得名,曰石庙山。现小庙断壁残墙,古碑卧地,萧杀凄凉。庙西石壁上,有
明崇祯三年肥城知县郑位题刻的“七佛传灯”四字仍古雅端庄。
相传小庙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当时,不知何人主持,让工匠在庙里塑了七座神
像,每神手中秉灯一盏,曰“七佛传灯”。庙竣工后,僧人们四处游说:百姓欲得幸
福光明,须使七佛手中之灯永明长亮。谁往庙里献的油多,谁就福禄吉祥。俗话说:
“人望幸福树望春”,有钱人送油自不必说,在黑暗中受苦受难的百姓,哪一个不愿
驱走贫困?哪一个不把幸福向往?虔诚的人们勒紧裤腰带弄点油往山上送,以祈求幸
福和吉祥。从唐初到清末,更朝换代,纵越千年。无论五谷丰登的“盛世”,还是天
灾战乱的残年,七佛手中的灯从未泯灭,山下却依然是“朱门酒内臭,路有冻死骨”,
穷人翻身的希望仍为东瀛海市、美梦黄粱。
愚昧的人们总有一天会觉醒。清末,山下穷人组织了大刀会,砍掉了神灯,推倒
了偶像。本世纪三十年代,在共产党领导下,石横组织起农民协会,斗倒土豪,开仓
分粮,始见曙光。人们开始认识到:不能靠神仙皇帝,团结奋斗才能赢得解放。接着,
石横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歼日寇,斗豺狼,灭土匪,迎来旭日东升雄鸡唱!
建国后,石横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治理康汇河,化水害为水利;治理北山坡,
让秃岭披绿装;平整塌陷湖,让荒水变良田;会战衡鱼洼,让沼泽变粮仓。过“黄河”、
跨“长江”,产量步步增,温饱得保障。
转眼又是十几个春秋,山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厂矿林立,机器轰响。公
路纵横,车辆奔忙。高压电线,密如蜘网。强大电流,输向四方。街道展宽,新楼成
行。火车鸣笛,震动山岗。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瓜果累累,五谷飘香。男女老少,
焕发容光,同心同德,齐奔小康……
入夜, 山下是不夜城,处处灯光。犹如银河飘落九天,石横大地一片辉煌。啊!
共产党使光明永驻人间,“七佛”可休矣!

故友重逢在日本庆吉功
值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我们访问了南高余村68岁的老人
张笃玉。43年前,他在大连曾给日本新美斯米一家当过佣人,1984年底,他曾应邀赴
日探望老朋友。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
给无辜的日本人民带来不幸。为支援前线,日本不满30岁的妇女新美斯米带着不满周
岁的儿子随丈夫来到中国大连。她的丈夫上了前线后,家庭和孩子需要照顾,张笃玉
在她家当了佣人,帮她看孩子、料理家务。新美斯米是个有学问的人,教张笃玉学通
了日文。后来新美斯米的丈夫在战场阵亡,张帮助她母子度过了几年的艰苦生活,他
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厚友谊。 1942年,张因故回到山东老家,新美斯米也于1
946年回到日本。
中日建交之后的1980年,张笃玉老人突然收到日本国新美斯米的来信,信中说她
很健康,她的儿子新美常男已是爱知县纤维制造公司董事长,一家人生活很幸福,并
随信邮来几张家庭彩色照片,还邀请张先生尽早到日本看看。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张先生办好出国探亲手续,于1984年12月东渡日本,受到日
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12月9日,日本《南日新闻》刊登了题为《43年第一次见面--日
中朋友重相会》的消息,其他报刊也进行了转载。

1985年8月

一个华籍日本人的自述
吉田佐津子(李福云)口述庆吉庚代笔
我是华藉日本人, 现居肥城县石横镇中西村,原名叫吉田佐津子,现名李福云。从1
945年来中国,至今已历四十余年,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1932年春,我出生在日本岐阜县郡上美并村三日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日本侵华
战争开始之后,政府不断进行征兵,许多青壮年一批批被送往侵华战场充当炮灰,出
现了种田皆妇孺,十里无壮年,农村凋蔽,田园荒芜的情景。为了供给前线,政府当
局不管老百姓疾苦,不断横征暴敛,搜刮民财,许多农民濒于破产,过着极度困苦的
生活。
1945年春,日本政府成立“开拓团”,到中国东北垦荒。名义是垦荒,实际上是
往中国移民,企图使中国东北成为永久的殖民地。我家就是“开拓团”其中的一户。
当时,谁也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土,到遥远人地两生的异国他乡。但是政令
谁也不敢违抗。那一年,我只有14岁,正在初小三年级读书,听爸爸说要离开家,我
竟难过地哭了起来。临走的前几天,我恋恋不舍地辞别了我非常尊敬的老师羽部先生
和一群朝夕相处,团结友爱的同学。
我家共七口人,有我的爸爸吉田丈支柱、妈妈、姐姐吉田道子、妹妹吉田爱子、
大弟弟吉田保、小弟弟吉田胜秋和我。我叫吉田佐津子。记得离开日本的那天,我全
家和许多乡亲乘坐一艘船,在高丽(即朝鲜)南端海港城市釜山下船后,换乘了火车。
不论在高丽,还是在中国境内,看到的是荒芜的土地,断垣残壁的村庄和饥饿的人群,
到处是一片凄惨悲凉的景象。虽然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但感觉不到一丝春意。
离开家约十几天时间,我们在北安省(现黑龙江省境内,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之后,
伪满州政府搞的行政区划,--笔者注) 克山县安了家。日本政府对“开拓团”漠不关
心,所以我们的日子也非常困窘。只半年时间,我们好端端的家庭落得家破人亡。姐
姐吉田道子被抽到哈尔滨进行医务培训后上了前线。爸爸被征兵上了前线下落不明,
妈妈和妹妹吉田爱子先后得病,因无钱医治离开了人世。只剩下我和两个小弟弟。那
时我14岁,大弟弟吉田保12岁,小弟弟吉田胜秋才10岁。我们姐弟三人无依无靠,过
着流浪生活,白天讨饭充饥,晚上就住破庙、破窖。十几岁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抚,
我们姐弟三人经常拥抱在一起大哭一场。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流浪到沈阳市。不幸的
是,我的小弟又和我们失散了。这么大的城市,往哪去找。我和大弟弟越哭越伤心。
七口人的大家庭,只剩下我们姐弟二人。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日本要到中国开
荒?为什么要到中国打仗?害得中国人民妻离子散,害得日本人民家破人亡! 这到底
是为什么!
一对姓杨的中年夫妇,膝下无儿无女,看着我们姐弟二人挺可怜,就把我们收养
起来。姓杨的家境也不是很宽裕,一下子增添两个吃饭的,确实够累。我们邻居有一
个拉洋车的单身青年叫郑庆福,20多岁,家是山东省肥城县七区中高余村,为人忠厚
老实,勤劳能干。杨大叔把我交给郑庆福收养。庆福出去拉车,我给他做饭、洗衣,
拾掇得井井有条。庆福对我很是关心爱护,拉车回来经常给我买点好吃的。由于我们
互相关怀,相依为命,逐步建立了很深的感情。1946年底我和庆福结婚了。因为都市
日子也不好混,我们于1947年回到山东老家。
回家后赶上土地改革,我们也分了土地,我和老郑过上了自食其力,恩爱幸福的
美满生活。我先后生下了三男一女。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真是“双喜临门”,一是与我父亲取得了联系,二是与我
在沈阳被收养的弟弟吉田保取得了联系。1979年我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回国探亲。亲
人重逢,悲喜交加。父亲告诉我他是在战场被苏军俘虏后,辗转回国的。我的随军当
医生的姐姐吉田道子在日军战败后回国。 如今我父亲全家有7口人,有我的继母、弟
弟、妹妹和三个侄儿侄女。我的老师羽部先生已九十多岁非常健康,我特地看望了他。
1980年, 丈夫郑庆福离开了我,住院期间花了800多元,大部分由政府和集体解
决。如今我全家8口人,我的四个孩子都就了业。有3处宅子,家里电视机、录音机什
么都不缺,生活过得挺幸福。

原载《肥城县文史资料》第三辑

故离休干部于公墓志铭
于公讳存臣字聘卿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一出生隆庄望族九岁入学十四辍学务农倭寇
侵华奋起抗日三九年三月加入中共曾任情报员村长等职率领村民与敌斗智斗勇出奇制
胜各项工作全区典型荣获县抗日模范村称号和灯塔匾额一块四七年春曾深入虎穴与敌
斗争后屡遭追捕被迫转移湖西是年冬回乡任教曾在中泉陶阳纸坊泉胜北王魏店大留衡
鱼教书多次获得模范教师称号七五年离休时虽届高龄仍精神不老志在奉献天天跋山涉
水沐雨栉风奋战史坛成绩卓著多次获得荣誉晋为编辑职称受到社会好评不幸在九六年
五月十五日仙逝享年七十五岁
于公德配魏氏田氏田育子女四长曰建洲从教卅余载桃李满园惜不永寿配魏店耿氏
生一子二女次曰建华建筑巨匠名闻桃乡配草寺汪氏生一子一女三曰建新教育骨干配草
寺孔氏生一子一女四女曰建云教坛女英适安站牛生育子女各一鸣呼于公忠烈刚强耿直
豪爽乐善好施侠义肝肠桃李天下教学有方教子成才家风绵长泼墨挥豪书法艺强精神永
在万古流芳
肥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镇史志主编王庆吉撰文
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原知青农场书记刘传声书丹
公元一九九六年六月十六日立

西江月赞隆庄关羽风雨竹
庆吉庚
不怕狂风吹打,何惧暴雨压头,松竹梅花共一畴,人称岁寒三友。
云长、翼德、刘备,桃园义气千秋,曹公枉施巧计谋,矢志寻兄难留。

隆庄风雨竹石刻考
韩吉庚王庆吉
隆庄风雨竹石刻现在为什么未在隆庄?这一历史较为复杂曲折,今将风雨竹石刻的来
龙去脉重于考究,记述如下:
肥城所有旧志记载:“汉寿亭侯风雨竹石刻,在城西南四十里隆庄关帝庙中,今
嵌于大成殿。世传关公从袁绍军访昭烈帝至此所作。”据此可知,大成殿嵌之风雨竹
石刻,确实出于隆(龙)庄。1962年笔者曾目睹石刻还完好地镶于文庙东壁外中央处。
两块刻石并立,每块面积约长80厘米,宽60厘米,一块系风雨竹画面,一块是虞世南
作的跋序。“文革”中两石刻俱已佚失。
跋序主要是虞世南颂关公忠义所撰赞语: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
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以及介绍、解释竹叶组字:不
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等内容,不难看出,跋序石刻,要
比风雨竹晚着430余年。
风雨竹石刻右上缺损一角,约15厘米,为饰其美又补之。这一角损还有段故事哩!
有位知县,看到隆庄风雨竹石刻后,乘乱世之际,强行将该石刻运往肥城县城,
这是有目的的。离任时,偷将石刻藏于轿底运走。出城约10余里,肥城绅士们及当地
官员才发现这一情况,便立即纠众追之。这位知县虽走了很远,然而做贼心虚,不断
向回窥视,以免发生窘态,便加快赶路。忽然看见有人追来,知县命令随从将石刻掀
于轿下,因正值山路,石刻落地时被撞损一角。人众弄回镶于大成殿左壁外侧。
风雨竹石刻究竟何时移于县城?旧志无考,但清康熙11年(1672年)肥城县志载有
“……今移大成殿……”语句,这就肯定风雨竹石刻移城在康熙11年以前了。明朝天
启3年(1623年) 隆庄关帝庙第三次重修时,知县王惟精写“超群绝伦”碑就亦证明。
碑阴还书有“风雨竹、真笔迹”的赞语。毫无疑问,这时风雨竹石刻定然还在隆庄。
从此看来, 石刻由隆庄移到县城就在1623-1672年之间的49年这段时间里。这段时间
共有13位县知事任职。 清朝有6位,每位在任一般2至3年,还有的几个月,况且清朝
满人不甚了解汉族文化,很不可能将此刻石移往肥城。因此只能是明朝时期的县官了。
自明天启3年(1623年)至明朝灭亡(1644年)的21年中有7位县知事任职。到底是那
位弄走的呢?还要看每位县知事的情况来定。王惟精(陕西朝城人) 。姜铨(直隶抚宁
人) 任期3年;翟凌(直隶抚宁人)任期5年;朱光时(云南保山人)任期3年;崔廊(直隶
任邱人)任期1年;郑位(河南清丰人)任职7年。
以上7位知县唯有郑位任职时间较长, 又是明朝最后一位。明末政治腐败,农民
起义兴起, 地方官场混乱。旧志资料载,第7位县知事郑位学识渊博,善书画,酷爱
古玩文物,对文学和历史均有较深造诣,他的任期最长,提供了游览研究辖区全境文
化景点的时间,并将境内原8景增为16景,新8景命名诗感浓郁,充分显示他的文才。
但是他的文才与他的官职品级不相适应,大有怀才不遇逍遥世外的精神状态。所以在
当时历史背景下,只有他具有迁移石刻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这样明确肯定:隆庄
风雨竹石刻正是郑位这位县太爷移到肥城县城。但他盗碑未成。距今已351年。
隆庄风雨竹究竟何时所作?据当地相传,关公携二位皇嫂由袁绍军去徐州陶谦处
寻访刘备,路过阳野村(今隆庄)时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关公急避于紫云桥下,倾刻
积水殊深,于附近民家安下二嫂,自于大门底休息,待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关公以
纸墨绘一风雨竹画幅,临行留与房东,以作纪念。房东观其非平庸之士,竟世代珍存。
后来人们崇敬关公结义,几年曹营而未事曹的忠义美德,各地大修关庙,阳野村亦然,
因此将关的风雨竹作品镌刻于石。
到了唐朝初期,虞世南东游泰山路过于此,闻风雨竹石刻后非常重视,特于贞观
元年建议阳野重修关庙,虞世南作跋语刻石并列于风雨竹石刻,还立乌兹鼎一尊,腰
部刻“贞观元年”四字(“大跃进”修湖时迷失)。
关云长一生爱竹、爱画竹,各地也有竹的遗迹。根据三国形成前,刘备在徐州牧
陶谦处寄住,关云长从河北袁绍处南寻刘备,路过阳野村(隆庄)不是不可能的。因此
说,隆庄风雨竹石刻确系关公手迹,距今已1770余年的历史,是肥城最珍贵文物之一。
隆庄“超群绝伦” 碑建于明朝天启3年,是第三次重修,碑阳、阴两面赞语均悉
虞世南撰跋石刻上的内容。当时知县王维精书。
综上所述,风雨竹石刻、乌兹鼎(即石香炉,重约200斤) 超群绝伦碑刻,是三个
时期所作。境内张庄、兴隆庄、老城等村都有类似石刻,但均是清末光绪、宣统年间
的仿制品。
大成殿外壁的隆庄风雨竹石刻“文革”失迷,至今下落不明,令人遗憾。今经反
复查找资料,撰写此文,使风雨竹石刻千古迷案予以澄清,供后人查找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