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537&run=13

虞舜
(据明、清《肥城县志》记载:“都君庄,在城西南五十里衡鱼,为帝舜成都处。”
衡鱼自汉代建都君祠,历代重修。境内明、清两代衡鱼诸姓所修家谱均注都君庄或都
君里。衡鱼人近几十年挖河、挖井。在数米之下挖出古井,古城巨型方砖、古琉璃瓦
等。衡鱼唐代《重整庙会碑记》载“衡鱼,古都君庄也。是处旧有都君祠由来已久,
迄东竟为隙地。”
旧《肥城县志》载有咏都君庄古诗数首,其中李廷桂诗云:“断碑丛残太古文,
谁从往事问都君?观型人去无蒸,复旦云开自郁纷。父老尚传耕稼事,牧儿岂识豕
麋群,周原草堰南风起,犹似当年和气薰”。
据以上资料,似确凿,故为之立传。)
虞舜,名曰重华,原籍冀州。后至衡鱼成都。其太高祖穷蝉,高祖敬康,曾祖句
望,祖父桥牛,其父瞽叟。
舜父瞽叟双目失明,其母故。瞽叟娶妻生象,象性格孤傲。瞽叟爱后妻,欲杀舜。
舜每逃避,稍有小过,即遭打骂。舜至孝,对父、继母及弟象,更加谨慎,不敢懈怠。
虞舜曾耕于历山(今济南) 、渔雷泽、作什器于寿丘(今曲阜东) ,后渔于陶河滨
(陶河,源于陶山,后称衡鱼河、汇河,陶河滨为一小渔村,即今衡鱼)。
舜20岁时远近有孝名,30岁时,帝尧闻舜贤,四岳亦推荐虞舜。于是,尧乃以二
女妻舜以观其内心,使九男与处以观其言行。舜耕历山时,人闻其贤皆让地边;渔雷
泽时,许多人让房与之居住;在境内陶河滨捕鱼时,人们都很器重他,给他许多方便,
不让他吃苦。虞舜来陶河滨(今衡鱼),一年聚为大村,二年聚成为城镇,三年成为繁
华之小都市。舜被尊为都君,陶河滨亦改为都君庄。尧见舜极有威望,乃赠舜绮衣、
琴,为之筑仓廪,予以牛羊。瞽叟复欲杀舜,使舜房顶,瞽叟从下纵火,舜以竹笠挡
火跳下逃离。后瞽叟又使舜掏井,舜知意为害己,预挖旁洞。待入深,瞽叟与次子象
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逃。瞽叟、象喜,以为舜已死。象与其父说:“本谋者象,舜
妻尧二女、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遂入舜宫居,鼓琴。这时舜回宫。象
见兄至,甚惊愕,却又随机应变:“我正思念兄长,故操琴。”虽如此。舜事父爱弟
如故弥谨。
舜举用贤人,如“八恺”、“八元”,百事莫不时序,使四方父义,母慈,兄友,
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舜疾恶如仇,流放四凶族,迁于四裔,人民安居乐业。
尧老,命令舜摄行天子政。尧崩,天下归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
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对尧时贤臣,皆袭
用;对新荐贤才亦重用。并对每人的特长,合理安排,以人尽其才。对官员三年一考
功,三考论奖惩。所用二十二位重臣皆政绩卓著。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政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
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零陵,享年整
百岁。
舜八十三岁时,荐禹,舜崩,禹继其位。
又传舜王墓后迁(今山东)都君庄东10里,即今道口西北一华里处,现仅存一角。

左丘明
(北魏《地理志》载:“富城(即今肥城)有左丘明冢”。又据明、清《肥城县志》
记载:“左丘子墓在县西南五十里衡鱼。按峄县亦有左子墓,元魏地形志云在富城县
即今肥城。元和志云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则墓在肥城也”。
左丘子墓在东衡鱼粮站南侧,墓有封土,墓前有唐朝贞观年间所立墓碑、墓门坊,
上书:左丘明墓。
明、清《肥城县志》载,金朝翟升、王去非题左丘明墓诗及明清名人诗数首[诗
文见古迹及附录]。
“左丘明后人居衡鱼一带,今传七十四代。”
据以上事实根据,故为之立传。)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期鲁国都君庄(今东衡鱼村)人。
左丘明为炎帝后裔,其先人伯父为四岳,分掌四时、方岳,佐大禹治水有功,赐
姓吕氏。商末吕望佐文武平定天下,以功封营丘(今临淄),为齐国始祖。左丘明先人
为齐候支孙,以地为姓,曰丘氏。其高祖、曾祖和祖父先后在楚国任左史倚相,即记
国家行动的史官。此时以官改姓左丘氏。后来,其祖父因在楚不服水土,经常闹病,
晚年归齐。途经鲁国都君庄,见此处群山环抱,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且系舜帝故都,
市井繁华,民风淳厚,遂定居。其父左丘成不久受聘出任鲁太史。童年的左丘明在都
君庄由其祖父精心辅导,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成年时即有高深
的学识,为时人惊叹。其父在任经常患病,遂以疾告归故里,由左丘明继任鲁国左史
官。
左丘明在任尽职尽责,严肃认真,发生之国事,务必当日记完。他性情厚重,言
语耿直,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因左丘明编修国史,并注意列国史料的搜集珍存,为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
左丘明日夜操劳,常患眼疾。58岁时视力急剧下降,不久失明,时人称他为“盲
史”。之后,呈请鲁君,以其子继任左史,他便带大量史料草稿回归故里都君庄。
他身虽残志益坚。决心写一部大型史书流传后世。他把书房命名“左史书舍”,
天天心思口述,让子侄秉笔而录。因他身体欠佳,著书时断时续,又经几次反复修改
加工提炼, 文字简约内容丰富。历时30余年,到他90多岁时,纵贯200余年、18万余
字的《春秋左氏传》已初步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世代为
史家和文人推崇。
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史料,还写出了历史名著《国语》,又称《春
秋外传》 ,共21篇,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8国事。他虽享年百余岁,
但才完成了该书的大半,后由其子续完。《左传》和《国语》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
化巨著,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
左丘明逝世后,乡人钦其德望,选村东北角一高阜处安葬,相传送葬者倾庄而出。
自此,其后人世居此地。改“左史书舍”为“左传精舍”。
汉朝,置肥城县,为弘扬当地名人,县城亦修建“左传精舍。”内塑左丘明像,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左丘明后人左丘起,为避王莽征用,遂改姓丘。东汉建武
六年(公元30年),左丘明十七世孙丘堂重修“左丘精舍”,并撰重修碑志。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 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加石坊。明洪武四年(1
371),肥城知县左丘明后人邱思齐重修“左传精舍”。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左
丘明为“先儒”。明崇祯十五年(1642)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子名讳,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加“阝”
旁为邱。故今左丘明后人均姓邱。
衡鱼从六品官州同(同知州)邱涟,字文水,因是左丘明后裔,与孔子70代孙衍圣
公孔广交往甚厚,彼此来往。清乾隆三年(1738),邱涟闻肥城议修学宫,慷慨捐银
7000余两,独修学宫,此义举受全县人民称赞。孔广闻讯亲笔书“承先卫道”木制
雕龙匾额,赞扬邱涟在继承其先人先儒先贤左丘明传统、卫护儒家思想和学说做出了
典范。在邱母寿辰,孔又为之书写“慈范光前”木匾一块(两匾均保存)。乾隆十六年
(1751)清廷礼部下文,改“左传精舍”为“左丘子祠”,并给以“奉祀生奉祀”的待
遇,划给祭田18亩。
清末,左丘明后人居衡鱼一带,已传七十四代(据光绪三十四年《肥城县乡土志》)。

刘海东
刘海东(1088~1125)北宋抗金英雄,前衡鱼村人。颇有谋略、处事谨慎。成年之
时,正值金兵入侵,骚扰百姓,天下大乱。刘海东学练武术,被招聘为平阴都统 (当
时衡鱼属平阴县) 。就职之后,招兵买马,操演军队。因赏罚严明,军纪井然。刘奉
命带兵北上,与金人遇于黄龙岗一带。他带将士奋勇杀敌,大破金兵。在战场上,他
身经数战,屡建功劳。后在1125年一次激战中,刘海东杀敌数名,自己亦多处受伤。
因敌众我寡,未能突围,牺牲于乱军之中,时年37岁。

张斌
张斌(1402~1491)旅店村人,其曾祖父张黑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安徽省
庐州府武为县迁此。张黑建立军功,封五品官,于济南卫任职,其祖父与其父相继袭
封。洪熙元年(1425)张斌复继其职。
张斌自幼跟先人习武,因学习刻苦勤奋,武艺进步很快,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器
样样精通,骑马射箭百发百中。张斌继父职后,塞外胡人骑兵时常骚扰边境,兵部奉
旨组织训练骑兵队, 以抵御外族侵扰。 张斌被编入骑兵队,任中级将领。正统七年
(1442)参加京城比武,获得优胜,受到皇帝奖赏。后与都指挥沈冕、张义、石彪等镇
守固安。
正统八年(1443)胡人兴兵犯边,张斌奉命带兵赴雁门关,与敌军对垒。后在雷公
山一战中,张斌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兵士亦不畏生死,奋力拼杀,将胡兵击败,获
战马、器械不计其数。胡人不甘失败,不久又联合其他部落卷土重来。张斌在西莪山
口暗设伏兵,然后诱敌深入,胡人骑兵中计被围,死伤大半,狼狈而逃。自此,张斌
威镇三关,敌人不敢进犯,十几年边境太平无事。张斌因战功卓著,景泰元年(1450)
被皇帝褒奖,并给予优厚赏赐。天顺元年(1457),张斌因疾退归故里,交结当时名流,
东游岱岳,西游陶牛,作书画,撰诗词以娱晚年。弘治四年(1491)逝世,终年8 9岁。

张继业
张继业(1497~1588):字东山,号畏累先生,居石横镇南大留村。幼读私塾,除
熟记“五经”、“四书”外,博览历代史书,对唐诗、宋词亦甚喜爱,尤其对《易经》
的研究造诣较深。
由于他知识渊博,处事很有才干,在当时京城很有名望,被王府聘为审理。后又
任招讨司经历等职,辞官回故里后,潜隐陶山当了道士。经常和李邦珍、尹庭、于慎
行等一些名宦学士交往, 游山玩水,填词赋诗。著有《陶牛诗集》,赋诗300余首。
载入《肥城县志》的代表作有《清明后游陶山》、《醉后书怀》、《清明再游陶山四
首》 《送潘羽士朝东岳》 、《陪许张二文宗游陶山》、《幽栖寺》等20余首。其中
《陪许张二文宗游陶山》诗曰:“林泉久得乐从容,谁信高轩此日逢。村酒不堪成雅
会,僧房何幸宴儒宗。云团西岭芙蓉出,雨洒东岩翡翠重。文物一时真胜概,荒山千
古记行踪。”语句清新流畅,脍炙人口,为时人称道。尚书于慎行(今平阴东阿人),
赠以诗云:“陶朱今不见,君是鲁朱家。侠骨千斤剑,仙炉五彩霞。生涯随畜牧,乡
语话桑麻。早结东山隐,惊看鬓有华。”
张继业除喜爱诗文,亦通《易经》,善相阳宅,著有《阳宅十书》。其84岁时自
作对联和自题像赞。联曰:五仕俱儒官世味久安淡泊;八旬又四岁元神仍迪清虚。像
赞曰:文资五转,裾曳宿餐。儒室未入,释慧朱圆。玄有众妙,聊窥啼筌。荣公三乐,
景比前贤。

邱建中
邱建中(1555~1627)学名宏谟,后弃儒为道士,法名元贞,号云清,又号淡然子,
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邱建中自幼受教,后博览宗教、医学、易卜、兵法等群书。成年弃儒从道,漫游
天下名胜。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游燕都(即今北京),奉敕任白云观主钵。后又奉敕
回山东长清县五峰山任主钵、主讲,并创建三元宝殿、太平阁等,使五峰成为道教圣
地。他后又在我邑陶山东侧创建报恩宫、群仙殿。中年之后,修经著书,以传后世。
每至灾荒,他即开道观粮仓,救济贫民。他善交游,朋友遇困难之事,他慷慨“助婚、
助葬、拯难周急”,故受乡人崇敬。曾在洞灵观西侧刻“岩岩”两个大字。
邱建中于天启七年旧历九月四日无病而逝。享年七十三岁,十月二十七日葬于陶
山报恩宫左侧。陕西布政使进士李徽猷为之撰墓志、铭文。铭文曰:七真崛起,大道
弥昌。金莲既回,孰继其芳。笃生高士,三教之良。藏主觉世,休有烈光。诚感某祖,
眷顾非常。三山鼎建,拮据弗遑。斑麟有召,自道行藏。白云天际,一任徜徉。弘功
懿教,莫也不忘。法令传后,山远水长。

张嗣宗
张嗣宗(1683~1773):字德可,号松亭,南大留村人。少时于家塾受教,十九岁
入庠进读。对“五经”、“四书”虽能背诵如流,但不满足于记诵,而是力求理解和
应用,故所写文章多有独到见解。他爱吟诗填词,亦爱书画。特别对学习研究历史有
浓厚兴趣。
清雍正四年(1726) 被聘任为江西省赣州府捕盗,后由熟人推荐,调直隶(今河北
省) 顺德府管河。其熟人之辖区,有一农田水利工程,负责这项工程的人商议挑开河
以浇灌农田。先生熟察地势,见水流湍急,恐怕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制止了这一冒
险行动,意将数万役夫遣返。同事见状甚为惶恐。他说:“你们不必耽心,我一人做
事一人当,决不连累你们。”随即函陈水势及冒险后果,督臣见言之有理,遂批准罢
役。
任县境内有河,雨季从不为灾。一张姓土豪任直隶省书吏,仗势纠众在河上设箔
遏其流以收渔利,致使河水泛滥,淹毁农田。沿河受害居民畏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先生闻之不避权贵,不仅制止其行径,而且重责以法,居民拍手称快。为感先生恩德,
纷纷捐款建生祠以示纪念。
朝廷闻其贤,擢为盛京(今沈阳)工部员外郎,后又提升为刑部四川司郎中。先生
处事稳重,断狱平允,守法不挠,颇有政声。任职二年因病返归故里。
先生在家,时常作书作画,并辅导子侄刻苦攻读,引导崇尚廉让,不挥霍资财,
不纳置媵妾,将来不大兴土木营造府第。
先生怜贫人,恤孤寡,受到乡邻尊重。家塾中有蒙童十余名,先生除热心辅导,
对家境贫寒儿童多方帮助,使之读书成才。
先生爱植树种花。当年于庭前手植松树一株,长势旺盛。至清末,其树两杆合抱,
根盘曲折,其荫盈庭,矫矫异常,成为一方胜景,远近游人络绎不绝。故有“南京到
北京,谁不知大留那棵松”的歌谣。
先生自幼喜爱书法,且习之有恒,在任出差,夜宿馆驿,不辞劳累,仍提笔临名
人法贴,或自己创作。至晚年人书俱老,造诣颇深,与其父相继齐名。“善为擘窠大
字,而尤工于真行二体,其笔姿如俊鹘摩空,超神入化,有米元章之雄逸,而济之严
整。后人得其片纸者,宝之如拱璧云”。
先生不吝资财,乐善好施。他见村西河上无桥,商旅乡民来往涉水艰难,遂捐俸
禄修桥1座,曰“通济桥”。他见乡人文化生活贫乏,随之又在村东投资修建戏楼1座,
曰“遏云楼”。春冬两闲,聘戏班为村民演出。先生系列义举,受到村民赞扬。
先生晚年,奋笔作著。著作有《群液集》、《陶山诗文集》、《通鉴了录便览》
等,“文化大革命”初,均投之于火,故不得流传。

尹行铎
尹行铎(1740~?):字醒斯,石横村人。清乾隆二十七年贡生,初任湖北南彰知
县,能于其职,后调任应山知县。到任之后,见县学断壁残垣,破烂不堪,影响正常
教学,遂捐出个人积蓄翻修,不数月县学焕然一新。之后,复建修义学,购学田,其
收入作为办学经费。两处学校为该县培养了大批人才,文风为之一振。尹行铎家中较
为富足,应山则地瘠民贫,他不断以家资补充任所开支,在任十余年家资送至任所者
至万金有余。应山之民深感其惠,制衣列名赠之,后又为之立生祠祀之。
应山处南北交通要道,过往驿传、官员多经应山,并在此食宿。尹行铎廉洁爱民,
不愿增添人民负担,捐自己俸禄以便饭招待。后来以“小气”、“吝啬”为名被借故
罢官回家。
尹行铎归家之后,多行义举。他见汇河官路无桥,过往行人四季徒涉,遂捐资建
衡鱼桥。见石横缺文化设施,又出资修建福山戏楼。

尹鸿揄
尹鸿揄(1790.9~1880.10) :字扬廷,石横村人。幼敏而好学,性情厚重。20岁
参加县试考取优等廪生。后考取贡生。衍圣公孔庆熔会同山东巡抚题授尹为“四氏学
教授”。后调任广东省徐闻县知县。待民忠厚慈和,简静不扰,案无留牍,判决端平,
严于治盗,拿获海上行劫邻境巨盗,按律惩处。为官不带眷属,官署之内仅幕友、仆
从数人而已,且廉洁自持,不事奢华,甚得民心。知府宪煜对他很器重,向吏部举荐,
升为知州,旋调电白。
尹鸿揄急流勇退,后以骨疾告归。所余廉俸,都分与亲戚朋友,对乡邻贫乏者,
多所周恤,为人朴素、谦虚。倡办私塾,让子侄均读书受教,后多有成就。暮年喜欢
作诗文,书小楷,终日博览经史,以文章花木自娱,著有《粤游诗草随笔录》,肥城
邑令崇尚其德望,举为大宾。

尹肇煊
尹肇煊(1835~1888) :字子耀,号东郊,石横村人。幼资禀颖异,举止若成人,
下试为文,出语惊长。及成年仪容修伟,谈辩口若悬河。应童子试,为文出类拔萃,
写作俱佳。太守及监考对其文章赞不绝口,遂排名第一,得补博士。后纵览史书及异
家杂说,还爱读医学、天文、堪舆、卜易等类书籍、熟读深思,探其困奥,学问渊博。
咸丰年间,当地蝗蝻为灾,许多人认为蝗蝻为上天所遣,神虫不可犯也,乃焚香
烧纸,祈祷神虫归天。尹肇煊认为求神拜佛无济于事,必须扑灭害虫,方能保证庄稼
收成。他动员并组织乡民奋力扑蝗,他自家管饭并支付工钱,他带大家见蝗蝻就扑,
不分谁的地界。邻村无力扑者,亦带人前往助之。当时正值麦后酷暑季节,炎阳如火,
他不辞劳苦奔驰田间和大家一起灭蝗。经七八天努力,蝗蝻基本歼灭,禾苗大半保住,
当年获得较好收成。他的义举受到村民拥戴。
光绪八年(1882),黄河泛滥,北岸兴筑长堤,河工总局委任他为黄河监修,当局
发给薪水,他不仅不要,还无偿捐献筑坝材料,使黄河大坝很快筑好,化险为夷。他
治黄数年,因不断捐资材筑坝,使之家庭逐步为之拮据。大中丞陈公悉知尹治黄异常
出力,并不断捐献资材,奏请光绪皇帝,封尹为三品衔,以知府升用。他治黄数年尽
职尽责、沤心沥血、积劳过重,遂至失血,百方医治无效而卒,终年54岁。

邱廷岩
邱廷岩(1850~1928):字品石,又字苹溪。生于东衡鱼书香世家。宣统己酉科贡
生,候选直隶州州判。
他自幼勤奋好学,十几岁,“五经”、“四书”皆能背诵,爱赋诗填词,善于篆
刻,尤精书画。
廷岩绘画常临物写生,作品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红庙阴玉廉求其作“喜鹊闹梅”
中堂一幅,除夕悬于正厅,小猫误以为真,跃起捕雀将画抓破。
他性情恬淡,不慕荣利,虽考中宣统己酉科贡生,但厌于仕途,呈请县府出家陶
山报恩宫当道士,专事书画。清末民初,出现办教育新潮,遂返回本村倡导办学。他
联络当地社会名流岁贡生胡凤藻,以本村观音堂、关帝庙为校址,废除神像,改建校
舍,将庙产移作办学经费。并以书画所得捐钱五十千文修缮房屋,购置桌凳。村中富
户、商人在其影响下纷纷捐资助教。邱廷岩被推为校长后,招聘饱学教师,制订教学
计划,鞠躬尽瘁,尽职尽责,并常以个人收入资助学校。
先生晚年, 奋笔作著, 著有《吾庐随笔》4卷,《袖中珍》8卷,与兄紫垣合著
《谷园治印》1卷。1928年谢世,享年78岁。

尹式
尹式(1850.2~1924.11):字聘卿,清道诰奉政大夫,石横村人。
先生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祖父为奉直大夫和通奉大夫,爱书法,善诗文。其父曾
任临清训导、教谕等职。公幼聪敏,又受家庭薰陶,学业进步很快,后考入国子监读
书。入仕后,因有政绩,被清廷封为花翎二品衔,候选道诰奉政大夫,后归故里。
先生性耿直,见世有不平之事,即出面慷慨辩论,均得以排遣,见重于乡里。石
横隶属高余社,村大且政治复杂,社长往往难其选。群众借重先生德望,推为社长。
在任十余年,地方安谧,讼争不兴。清末民初试办自治县议会,先生被推选为县议会
议长和县农会会长。其任职期间,济贫怜穷,对缺衣少食者慷慨解囊相济。遇荒歉之
年,常放饭发粮以救贫民。每进城开会必带钱财以周济乞丐。石横旧有石寨,为防匪
患,先生带头并发动其余富户出资维修,故居民均能安居乐业,免受土匪侵扰之害。
当时,废科举,兴学堂,先生认为办学育人乃强国富民之根本。于是,在乡间积
极宣传倡导,并身体力行操办教育事业。1922年与吕品山、于培祥等,兴办教育森林,
卓著奇效。他卖地5顷,向县教育局捐款现洋6万元作为教育经费。在他影响带动下,
肥城县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肥城知县曹宗瀚(掖县霞村)以捐资兴学呈请优奖,中华民国教育部授予“敬教劝
学”匾额1块和“捐资助学”一等金质褒章1枚。
1924年,先生病逝,村民乡人悲痛不已,竞相送葬,以寄托哀思。

梅冠军
梅冠军(1850~1927):出身石横村一个武术世家,其始祖梅占魁原为江西吉安府
人氏,因护送吉安知府王称禹回山东平阴孔村,遂在石横定居。
梅冠军为梅占魁七世孙。因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练武术,苦练不辍,加上长辈
指导, 武术长进很快。十四、五岁时,家传380斤重的石志子即舞动如飞,箭术亦很
出色,300斤硬弓一拉即开,能百步穿杨,箭射飞鸟,百发百中。被誉为“大力士”、
“神箭手”。他各种兵刃均能使用,但重点练棍法,因祖传棍法最有名气。他使用的
熟铜棍重82斤,舞动起来,只见金光闪烁,呼呼生风。
1867年(清同治六年) ,梅冠军参加山东省丁卯科考试,中武举。1876年(光绪二
年) 进京参加丙子科考试,中武进士。官封江西省南昌府卫守备。在任八年,地方治
安良好,士民安居乐业。继又调任山东钜野营守府正堂。因屡次建功,官加二级。
晚年梅冠军告退还乡,1927年病逝,终年77岁。

戒行
戒行(1856~1937.6):圣佛寺主持,原籍平阴县簿头村人。青年时代到该寺出家
为僧,潜心佛学。曾三次赴五台山受戒,在佛门有一定威望,自民初即为圣佛寺主持。
寺周围有庙田数十亩,他带领僧众亲自劳作,以自食其力。他除研究佛经外,还认真
学习钻研中医学。他经常到周围诸山采集中药,义务给群众治病,一般内科疾病药到
病除。他用中草药治疮更有独到医术。石横尹某掖下长疮,多方医治无明显效果,后
到济南大医院治疗,医生看后摇头摆手,说这疮已属不治之疮。患者回来后处于绝望
中,忽然听人说戒行和尚治疮一绝。遂请戒行诊治,仅月余竞然痊愈。几十年中,他
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患者感其恩德,送礼相谢,都被他婉言谢绝。书有“妙手回春”、
“誉满杏林”、“济世活人”等的匾额挂满墙壁。
寺附近的八道岭和圣佛寺村, 因偏僻贫穷,无力办学,故识字人寥若晨星。193
2年春, 两村欲办学育人,苦无校址和经费。戒行闻讯,主动让出两间庙宇作教室,
一间当教师宿舍,并献出10亩庙地,其收益作为办学经费。一所初等小学很快办了起
来,两村适龄儿童大部入校读书。戒行和尚热心兴办教育受到群众称赞。1935年,山
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授予手书“热心教育”匾额。
戒行著作《医疗扎记》、《百疮疗法》等均因战乱而散失。

邱光瀛
邱光瀛(1859.6~1916.10):字仙舫,号幼芝,东衡鱼村人。
先生出身士大夫家庭, 其父曾任清廷内阁中书。他少时聪颖,8岁即能填词吟诗
作文章,12岁参加泰安府学考试,以第一名考取庠生。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考取贡
生,1900年考取举人,任命知县,并委以治理黄河重任。此时正值黄河桃花汛期,险
情时可发生,若决口,将殃及千里,危及平津。他不计利害,不避艰险,赤足斗笠,
沿黄河大堤视察险情,责令沿黄百姓加固堤防,日夜巡守,使汛期安全渡过。随之,
沿黄考察,访问故老,请教治黄经验,查阅治黄资料,将险段绘图成册,作出治黄规
划,并鼓励沿黄居民植树护堤。数年间,山东境内黄河大堤固若金汤,沿黄百姓得庆
安澜。政府为表彰其功绩,钦加五品衔,以知州试用。先生无意仕途,寓居济南,讲
学于泺源书院。泉城学界吴友石等多出于其门下。
清光绪末年,山东巡抚张勤果(字郎斋)闻其名望,令其编修《河工案牍》一书。
1912年后,复去泺源书院讲学,业余赋诗论文直至病逝。

尹鹏举
尹鹏举(1867~1945):字展云,石横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尹肇萼,赠修
职佐郎,其父尹式镇,贡生。先生自幼读书,学业进步很快,曾受教于省立自治研究
所,后任长江上游总司令部书记官。
先生酷爱书法,童年即在其父指导下习书,先临颜帖,后习欧赵,又刻苦临摹历
代名帖,博采众长,自成风格,真草隶篆诸体皆造诣较深。民国初年家庭渐趋贫寒。
为谋求生计,先生经人介绍到济南当了塾师。业余时间,给商家店铺书写匾额楹联等,
以教书、卖字的收入维持生活。后来,他于济南城墙根(现解放阁西)开一店铺,门前
悬挂“尹鹏举寓”铜质匾额以招顾客。由于先生书艺精湛,接待热情,收费低廉,前
来求字者络绎不绝,先生名声大振,济南府商家匾额、楹联多出自他手。后曾应邀到
北京、青岛、泰安等地作书,现大明湖和北京几处名胜都留有先生手迹。
先生暮年,书法造诣愈深。济南书画社将先生所书“百寿图”和四体历代格言制
版印刷出售,一时“洛阳纸贵”。为满足书法爱好者的要求,济南市当局于1941年在
芙蓉街举办了一次“尹鹏举先生书法作品展览”,展出各体作品百余幅。自此,先生
誉满泉城。
先生为启发诱导后人学习书法,使祖国书法艺术发扬光大,晚年仍壮心不已,撰
写《自学书法须知》、《书法入门》等著作,由济南印刷局正式印刷,为后人留下了
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书的自序中写道:字为文化之初基,学问之外表,习之须勤,
乃得良果。

徐茂贵
徐茂贵(1876~1928):字育槐,石横村人,出身贫寒家庭。
自幼随父劳动。他团结群众,睦邻和亲,深得广大群众爱慕。1928年上半年,石
横农民在共产党员尹鹏武等领导下,率先组织了肥城县第一个农民协会--石横农民协
会,徐茂贵被推举为会长。从此,他领导广大贫苦人民向石横的大地主、大土豪展开
了激烈的斗争。5月中旬,200多农民协会会员,在百余名学生配合下,手执标语、旗
帜,绕村游行示威,后涌向大地主尹苞序大门前,振臂高呼口号,严厉谴责地主豪绅
的罪行,强令他们退回贪污的北洋军阀部队驻扎石横时多征收的粮款。在强大的声势
面前,尹苞序只得答应退款,向群众赔礼道歉。但暗中却派人到肥城县政府诬告农民
协会是“强盗”、“土匪”、“聚众造反”。徐茂贵毫不畏惧,在大堂上义正辞严,
据理力争,揭露了尹苞序等人欺压百姓,横征暴敛的罪行。当时旧政府不敢给农民撑
腰,将此案推到泰安府,泰安府又转到省督军署。经过激烈的斗争,省督军署责令尹
氏退回额外征款。绅士们告状失败,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正想乘车而归,徐茂贵紧追
而上,将绅士代表尹式丰从马车上拽下来,打翻在地,并踏上一只脚,逼问道:“你
到底退不退款?”尹式丰吓得面如土色,连连求饶,答应一定退款。回到石横后立即
将贪污的脏款折合粮食一百担,送到农会。农会将粮食分给了被迫交款户和生活困难
的农民。
1928年9月徐茂贵因病逝世,终年52岁。

王孺文
王孺文(1881~1965) :后衡鱼村人,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7岁入塾,因天资聪
敏且刻苦勤奋,学业进步很快。此外还阅读了大量古籍,渊博的学识为以后钻研医学
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孺文26岁开始在本村教私塾,当时他目睹农村缺医少药,人民有病无钱医疗而
延误病情的现实,立志当一名医生为人民解除病痛。于是,他利用教书的空闲时间阅
读了《本草纲目》、《伤寒论》、《全匮要略》、《方剂学》等大量医书,遇有疑难,
即向老中医请教。后私塾解体,他一边种地,一边行医。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套
完整的医学理论和医病方法,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成了一位深受群众欢迎的好医生。
1922~1949年,他先后在东衡鱼“裕泰和”药铺(山西人开办) 和刘家药铺(张店
村刘玉珍开办)当雇佣医生。建国后,他又参加了区里开办的联营诊所(后改为公社卫
生院) 直到逝世。他在四十余年的医务生涯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针对民间缺
医少药, 穷人无钱看病的情况,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成熟的偏方、验方400余个。邻
村一中年妇女阴道长期流血久治不愈,后请王医生看病。他给了一个用茅根、香椿芽
根皮煎服的偏方。病人回去后用此方两天止血。邻村一青年满头黄皮子疮,久治不愈,
甚为苦恼。他让病人用国槐枝烧炭研面,用香油调而涂之,不久即愈。又一青年妇女
产后身体虚弱,日出虚汗,夜出盗汗。他让病人用桑叶炒麦麸煎服,病人照办,立见
奇效。
王孺文医德高尚,看病随叫随到不怕麻烦,1957年腊月初三夜10点,大留村张洪
茂之妻得了产后风, 前来登门求医,他闻讯立即起床步行18里抢救病人,仅用3付药
即愈, 全家人感激万分。1962年6月15日,泉胜村孙业胜之妻小产流血不止,生命垂
危, 差人相请。当时,他已82岁高龄,冒酷暑步行8里出诊,先用土方急救,后诊病
开单,并亲自煎药。病人服药几小时即有好转。
王孺文对病人极端负责任,一般给人诊病开单吃药后,第二天总要主动去病人家
询问病情,考察药效,总结经验,调整药方,直到病人好转为止。1963年冬,本村王
润东病倒,他诊断为重感冒,开了单方后就又出诊了。病人亲属缺乏煎药经验,药锅
内放的水太少,熬的只有半茶杯药汤,锅底部分药品已焦糊,病人饮下不久,鼻内出
血。他闻讯前来询问情况后,指出煎药放水太少,已成毒药。他立即开了方拿来解毒
药。他亲自指导将药煎好让病人喝下,直到病人好转他才离开,这已是夜里三点。第
二天一早,他又来探望病人,并继续进行治疗。他多次被评为县乡优秀中医。
王孺文60岁之后,开始著书,他写了《偏方、验方荟萃》、《谈中草药的加工炮
制》等书稿,惜在“文革”散失。

袁梅庭
袁梅庭(1883~1953)原名竹溪,字鉴三,隆庄村人。
袁梅庭少时聪颖好学,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代名著,且练就一手
好书法。1908年到热河省宣化县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因治军有方,先后
晋升为连长、营长。辛亥革命时,袁梅庭所在部队攻打北京中华门,激战中他身负重
伤。因作战勇敢,荣立战功,又晋升为上校团长。不久,回家养伤,伤愈后教书为业。
袁梅庭急公好义。一次,原下社社长邱作梅、穆思永贴出告示,让村民交上公粮
之后,每亩再交20斤,以作社里花项。他弄清原委、怒揭告示。并与衡鱼、红庙等村
的知名人士联名控告他们的不法行为,县政府罢免了二人的职务。在广大群众极力保
举下,袁梅庭担任了原下社社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梅庭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村里青年参加抗日武
装,并让自己年仅15岁的长子袁凤山参加了七区抗日区队。
1946年土地改革时, 他主动献出土地10余亩,房子6间,并高兴地说,土地改革
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遗愿。
1953年10月袁梅庭因病去逝。终年71岁。

张国霖
张国霖(1885.8~1960.4):又名张树堂,字雨亭,中高余村人。
张国霖7岁随其父张家瑞读书, 农忙时回家劳动。1904年在本村教私塾,1906年
考入济南工业学堂。在校期间,曾亲自听取孙中山先生的讲话,经常接触进步人士,
接受进步思想,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09年毕业之后,在济南馆驿街小学任
教。1914年回到本村试办学堂,1920年去山西大同一所学堂任教。1924年因父病故回
家,料理完丧事后,又到肥城城里任教。1928年后,他先后在冉庄、钱庄、东衡鱼、
陈屯、石横、张店等学校任教。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了七区抗日动员委员
会的工作,任总务股股长。1940年日伪军在石横安设据点之后与组织失掉了联系。在
敌人多次追捕下,转移济南教书为业。1941年又回石横完小任教。1944年春,又到衡
鱼完小任校长。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演马庄、杨家花园、石横南校任教。1950年秋,
因体弱多病,离开了辛勤耕耘40余年的教育园地。1960年,先生与世长辞。
张国霖在教学中,做到了解学生,吃透教材,讲解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循循善
诱,使学生学一知十,触类旁通。他善于抓两头,带中间,对弱生,解决“吃不消”
的问题,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辅导,经常“单摘瓜”,“开小灶”。对优等生,给予
补充《小学算术难题500道》、《中学算术难题500道》,解决“吃不饱”的问题。他
身为校长兼两个班主课,还有条不紊地处理校务。他关心师生生活,经常检查食堂,
让炊事员尽量把伙食搞好;晚上经常检查学生宿舍,让学生休息好。对家庭特别困难
的学生,给予减免学费并给予资助。冬夜教师办公,他亲自点火盆,夏天他给大家打
水冲茶,教师有病,亲自请医拿药。先生一生中教学生数千,多有成名者。
张国霖一生朴素淡泊,勤俭节约,对公家办学经费更是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多
办事。在任区动委会总务股长时,对公家经费更是细水长流。当时区干部大多是他的
学生,大家常说:“老师,今天该吃点好的啦! ”言外之意花钱太细,他总是一笑了
之。
是时,我区政府严禁到敌占区卖粮,张国霖庄里几个人到敌占区贩卖粮,被我区
队查获没收,找先生说情,他不仅没答应,还给庄乡上了政治课。
张国霖对革命工作极端负责任。有一次不知是谁,把传单上的“减租减息”,印
成“灭租灭息”。他发现时,传单已贴遍各村。他意识到:一字之差,牵涉党的方针
政策,是一个大的政治事故,必须马上纠正。他立即令其子宝银和其他几个同志火速
到各村改传单,一张也不能马虎。

邱明涛
邱明涛(1889~1915):又名松岩,字海门,东衡鱼村人。出身书香之家,其祖父
建西,系清同治辛未科附贡生,后考取八旗官学讲授汉语。其父光源,自幼博学,闻
名乡间。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依靠外祖父接济读书。其母颇通文史,常以岳飞、文天
祥等民族英雄事迹勉之。时值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他感慨万分,大声疾呼:“我锦
绣中华,岂容虎狼践踏?生为炎黄子孙,须为国尽力! ”他对母亲谎称外出求学,只
身南下,渡长江,历沪宁,经浙赣,逾五岭,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栉风沐雨,
脚起硬茧,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广州,参加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
邱明涛如愿以偿,衷心拥护同盟会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
均地权”的政治主张,赞同用革命暴力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毅然从戎。同盟会派他到
云南省唐继尧部下充当下级军官,在军人中宣传同盟会的主张。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
声震撼全国,云南省首举义旗,宣布独立。唐部注重军事训练,因邱明涛学习认真,
又能遵守军纪,吃苦耐劳,得到了上级的信任。不久,便升至哨官(连长)。1915年袁
世凯恢复帝制,邱遂在部队中展开反帝讨袁活动。待蔡锷将军从日本归来,在云南组
织了讨袁护国军。邱明涛被编入蔡锷领导的第一路军任营长,出兵四川。在庐州战役
中,因攻城受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遂建议组织百余人的敢死队。他亲自率领,
冲锋陷阵,在接近城墙时中弹身亡,时年26岁,后被追任为陆军中校。

周长谟
周长谟(1891~1967) 曾用名周禹辰,八道岭村人。9岁入学读书,1909年毕业于
平阴高小。1911年到一家中药铺当学徒学习中医。在实践中,通览了《本草纲目》、
《伤寒论》等医学典藉,医术得到很快提高。1914年开设了小药铺,开始为本村群众
看病治病。
1934年,周长谟为生计所迫,去大连谋生,在贫民区西岗子,用自己的医术为群
众治病。有一年闹瘟疫,蔓延整个贫民区,当时大连被日军侵占,患者倘被日军知晓,
必死无疑。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分昼夜为病人治疗。经过专心研究,摸索到了
治疗瘟疫的验方。他因治瘟疫而闻名大连,遂被大连市大药铺老板公兆瑞聘为康德记
源站药铺坐堂医生。
1936年冬,周长谟离开大连,与长清县的朋友爱玉成回到长清县义和庄,以开药
铺为生。 1937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支部委员,并担负起大峰山区党的地下
联系工作。他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为党组织和部队秘密收发文件,传送情报,购买药
品。
建国后,周长谟由长清回到原籍,参加了石横医疗诊所,继续为人民服务,成为
石横境内较有名气的老中医,1967年因病逝世,终年76岁。

王绪伦
王绪伦(1894~1966):著名厨师,石横村人。
王绪伦原籍曲阜城南门大街。其父王文甫给孔府第十二府当马车夫。他幼年读过
几年私塾,因家贫而辍学。1905年,他才12岁,十二府的一位小姐出嫁石横尹家北楼,
见王绪伦五官瑞正、聪明伶俐,十分喜欢他,临嫁将他带到石横当佣人。
因孔氏小姐生活要求非常讲究,饭菜定要讲究曲阜风味。于是就派王绪伦回曲阜
老家学厨师二年。王绪伦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两年间将曲阜孔府家宴的道道名菜全
部学会,他做菜速度快、口味好、样式新,很受行家和亲朋好友的赞赏。
两年后,王绪伦回到石横尹家,成为该门主厨,孔家小姐品尝他做的菜,满口称
赞。时肥城名绅名宦闻讯,亦争相到尹家作客,以品尝王厨之菜为快。
抗日战争爆发后,尹氏宅院被日军作为据点,尹家满门迁到济南后寨门。王绪伦
时四十余岁,亦被带到济南为厨师,在省城很有名气。直到建国初,他辞职回家,一
面种田,一面为乡邻作厨服务,很受庄乡尊重,1966年春,因病去世。

李兴斋
李兴斋(1897~1948):原名李延隆,石横村人。
李兴斋少时聪颖好学,1925年,毕业于滕县民众学校。1928年,共产党员尹鹏武
在石横发动并成立了农民协会。他参加了农民协会,积极开展斗争土豪劣绅、组织农
会会员拆除神象等进步活动。1930年在石横村东大庙民众学校任教。1937年“七·七”
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斗争,组织青年学习进步书刊,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广泛联系各
界爱国人士,酝酿组织抗日武装。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本部第十七营成立后,
任参谋处长。
1938年4月, 李兴斋受十七营委派,参加了共产党员辛俊卿在肥城县办的干部训
练班。后经组织介绍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陕北中共中央创办的吴堡青年训练班学
习。毕业后,又辗转到云南工作。1948年,不幸被土匪杀害,时年51岁。

尹鹏武
尹鹏武(1902~1940):原名尹振祚,又名尹飞,石横村人。
6岁入塾就读, 1909年入本村吕祖庙官立初等小学读书。1916年在石横村高级小
学班就读。1918年考入泰安三中。此时,他接触进步人士,接受进步思想,经常参与
学生运动。为此,被开除学籍。1919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
年团,不久转党。1926年从北京燕京大学回山东,在烟台办地下党报-《时兆日报》。
不久,该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他被逮捕。保释出狱后,到济南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28年“五·三”惨案后,尹鹏武幸免于难,当夜逃回石横。自此,在石横以办蒙学
为掩护,继续进行党的活动。
在他的宣传鼓动下, 石横成立起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200余人。他组织农会会
员和学生向土豪劣绅尹苞序、尹式丰、尹堂序等开展了斗争。迫使他们退出了北洋军
阀驻扎石横时多征的粮款和贪污的修围墙款。在其影响下,各区先后成立起农民协会。
同年10月,肥城县农民协会在石横吕祖庙成立。1930年,尹鹏武以“赤化党”被国民
党肥城当局通缉。
他化名尹慎吾,通过朋友关系到东平县立中学当国文教员。他发动进步教员和学
生数十人,组织起“读书会”,学习进步书刊,研究、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民主,提
倡男女平等,宣传科学,破除迷信,并声讨日本侵略者侵占我东北三省的罪行。后来,
十余个参加读书会的知识分子,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他还把其胞妹尹玮带到东平县
中读书,后亦参加革命工作。
1936年,尹鹏武在东平的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当局发觉,决定将其逮捕。他闻讯离
开东平,经亲戚介绍,到平阴华英中学教书。他在课余时间组织进步师生成立读书会,
宣传革命道理,许多学生接受进步思想,先后参加抗日武装。
“七·七”事变后,尹鹏武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回到石横为组织抗日活动大造舆
论,联合知识分子,秘密组织了读书会。他们一面学习,一面联络各地爱国人士,酝
酿组织抗日武装。 1938年1月,他们发布了《告民众书》,提出“团结一致,共同抗
日”的口号。
同年2月,他在后衡鱼组织起一支200余人的抗日武装,他动员其父尹丰序和胞弟
尹翼武、 尹景祚参加了抗战,并将积存的3万多斤麦子交给部队,先后卖掉18亩地换
成麦子供应部队。
抗日武装的成立,使封建势力十分惊慌勾结平阴反动势力前来镇压。尹鹏武等在
衡鱼一带给予迎头痛击。为保存力量,他带部队转移到王庄一带活动。
同年4月, 他带部队转移到大峰山,发动群众,扩大力量。后与山东西区人民抗
敌自卫团联系。 5月,队伍改编为自卫团第十七大队,尹鹏武任大队长。后因病离队
回家养病。伤愈后,在衡鱼一带任小学教员。
1939年秋,鲁西区党委开展了肃清托洛茨基分子的错误运动。1940年波及肥城。
尹鹏武以“托匪”罪被错杀,造成重大冤案。
鲁西肃托案, 给党在肥城的工作造成一定损失。中共山东省委鲁发[1988]7号
文件,已认定“鲁西肃托案是重大的冤假错案,应彻底平反,全案全结”。1989年,
中共肥城县委已为其彻底平反。

徐茂勋
徐茂勋(1903~1981)石横村人,自清初始,徐氏世代习练武术。鲁中鲁西有‘徐
家的枪、梅家的棍、邹家的皮锤不用问”和“枪不扎石横、标不打铜城”之说。
徐茂勋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习武术。他聪明过人,勤学好问,冬练三九,夏练
三伏,十七八岁时就技艺精湛,名扬四方。
建国后,党和国家对体育健身强国非常重视,使徐茂勋多次获得施展才能和绝技
的机会。 1953年春,他参加了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体育大会,同年9月,他和省武术教
练周永福、赵瑞章等一起作为山东代表队光荣地出席了华东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
会,他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获得武术表演优胜纪念章一枚。1957年3月,
他应邀出席了泰安地区武术表演赛。 同年5月参加了山东省武术、举重、射箭、摔跤
运动会并获奖。1958年又参加了山东省武术表演大会,他的超人绝技给在场观众留下
了深刻印象。
每至冬春农闲季节,徐茂勋义务组织青少年和武术爱好者集体学练。他教徒弟,
不仅注重武术的传授,而且重视武德教育,遵循“不孝敬父母者不教、行凶杀人者不
教、盗窃淫乱者不教”的原则。每年春节过后,他带领徒弟和村里武术爱好者在村边
大场里公开比武表演,观光群众四面八方咸集于此,热闹非常。
徐茂勋的武艺绝技代代相传, 他先后传授徒弟数百人,其子侄孙皆有所成。198
1年因病逝世,终年78岁。

邱士和
邱士和(1903~1976):前衡鱼村人。
幼年上私塾,十几岁考入肥城高级小学。毕业后到济南泺口打小工。后当兵南下,
在南京考入第六期黄浦军校。毕业后,分配安徽蚌埠任交通兵第二团汽车大队大队副
(营级)。后随该部队调甘肃平凉。西安事变时辞职回家。“七·七”事变后,邱士和
倾向抗日,和夏庄赵金生辗转去平凉。被收留,安排邱到新编交通兵第二团任营长。
参加了抗日战争。后到四川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交辎司,司长 (中
将) 委任邱为上校(团级)战车司令。抗战胜利后,调济南住小北门。国民党山东省当
局,委任邱士和为肥城县县长。邱来肥城后因竞选失败,未免向隅。一气之下,去了
南京。我人民解放军过江时,邱见蒋家王朝大势已去,前途渺茫,故不再追随,南京
解放时,率部投诚,后被遣送回家。自此,邱在家乡以农为业,直到离世。

胡守荣
胡守荣(1904~1979)字耀庭,东衡鱼村人。
胡守荣幼读私塾,后读初小、高小,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8岁任本村小学教
员,后又任高小教员。在学校共产党员教师的引导下,阶级觉悟不断提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目睹日军的罪行,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工作,并多次带领学
生到集市上进行抗日宣传。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
记。他介绍先进青年和进步学生入党,壮大党的组织,使该村抗日斗争搞得轰轰烈烈。
1940年底,区党委和各村党支部受到破坏。为躲避敌人扫荡,他到平阴县柳滩村
教书,自此与党失掉联系。
胡守荣在柳滩执教,直到1964年退休,不少家庭祖孙三代都跟他念过书。任教期
间,以校为家,从不因私事耽误教学。孩子有病,也顾不上回家照顾。在教学中,他
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教学成绩在店子乡名列前茅,并多次被评为县乡
“教学模范”。
他与柳滩村群众关系甚厚,无论什么事,总是有求必应,连红白喜事也要找他商
议。 有几次组织调他到外村任教,干部群众找到上级领导,硬将他留在柳滩村。195
3年,柳滩村群众赠给他一块书有“教我无倦”的匾额,表示对他的尊重和爱戴。
胡守荣一生酷爱书法,诸体皆工,尤其魏碑楷书最见功力,多次参展获奖。
1964年他光荣退休时,柳滩人民敲锣打鼓,挥泪相送。
1979年,胡守荣病逝,终年75岁。

王润东
王润东(1906~1987)幼名冬生,后衡鱼村人。
王润东7岁入塾读书, 后因家贫而辍学。曾先后在酒店当学徒,到黑龙江五常县
以扛活为生,后回家与长兄王润生一起做小买卖维持生计。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目睹日寇烧杀抢掠的暴行,激起了民族义愤,动员全家参加
了抗日组织。他利用跑济南赶四集的方便,为党的中心支部提供了大量情报。抗战胜
利后,他积极参加“减租减息”、“土地回赎”运动。194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他被选为土地分配委员,村长等职,8月,
被区委任命为后衡鱼村第一任民兵指导员(即村党支部书记) 。9月,响应县、区委提
出的“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 的号召,积极动员村里10余名青年参军入伍。194 7
年春,发动群众搞土改复查,清理地主富农的浮财,分给了广大贫苦群众。不久,国
民党大军压境,还乡团在石横安设据点,环境逐渐恶化。他多次掩护党的工作干部,
并介绍中青年积极分子入党, 壮大和巩固党的组织。1948年8月济南战役中,他积极
报名参加支前,带领民工运送军粮,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
发动村民昼夜碾米磨面做军鞋,提前完成上级交给的支前任务,被评为肥城县支前模
范。 1949年,他带领村民利用旧庙基石料修建胡子沟东西胜利桥,并在村里建戏台1
座,受到群众拥戴。
1951年春,王润东被区委调到红庙帮助工作。不久,被错划为富农成份、劝其出
党。后于1980年肥城县人民政府将其错划的富农成份改为中农成份。翌年11月,中共
肥城县委恢复了他的党籍。
1987年9月9日王润东因病逝世,享年81岁。

刘兆峰
刘兆峰(1907.8~1986.10):民间石雕艺术家,旅店村人。
他8岁入塾就读, 15岁辍学务农,后跟外祖父学石匠。其外祖父出身石工世家,
肥、平、东诸县出名建筑中的雕刻,多出自其手。刘兆峰学艺,不耻下问,勤于钻研。
外祖父喜其聪颖好学,便不遗余力地传授技艺。三年之后,爷俩的石雕工艺已不分上
下。外祖父逝世后,他即带人承揽施工任务,曾先后参加过肥城老城吕祖庙的施工和
孟家牌坊的修复工程。1930年。六区北王庄兴建玉都观。刘兆峰为聘请的主要石匠之
一。他和境内名石匠杜春生等人一起在石柱、墙壁上镌刻诸体书法楹联,花虫鸟兽、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浮雕图案,构图新颖,形象逼真。玉都观竣工后,成为一方游
览胜景。之后,他多次带工修建牌坊、石桥和各种石碑。他手下的龙凤狮子、树木花
草、飞禽走兽、八仙人子、麒麟送子等,均为上乘之作。为荆良村荆荣德修建的石碑,
碑帽正中镌刻的麒麟送子图案,全为立体透花,活灵活现,跃跃欲走。立碑之日,在
场围观者,无不拍手叫绝。
1958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刘兆峰被选聘进京,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和军事博物
馆的施工,被分派在雕刻组,专事石雕花纹图案的雕刻。工程竣工后,被评为劳动模
范,受到表彰奖励。回乡后,利用劳动之余,仍以雕刻为乐趣。他镌刻的“孙悟空三
打白骨精”,形中寓神,栩栩如生,受到地、县、社领导赞赏,被收藏于泰安市博物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