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丧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498&run=13

旧时,境内丧葬习俗,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礼节繁多。
入殓老人临危,子女聘请乡邻长者为其洗脚、洗手脸,急速穿寿衣,以免气绝后
“穿不去”。并在气绝前,将其移至明间,放在正中床上,以免把魂隔在里屋。待咽
气后,请长者为其净面、理发,然后用火纸盖面,然后燃“倒头纸”,以示“赴阴”。
此时,家中子女及近支晚辈皆放声痛苦。街坊乡邻闻哭声,均带火纸前来吊唁,死者
子侄、孙辈在灵床侧陪哭,待吊唁者吊毕,要磕头谢客。女眷要陪女吊唁者哭悼。同
族长辈议定丧事,请“总理”总揽“丧局”,一切事务均由“内外柜”办理。吊唁大
体结束,将死者尸体移入棺内。若故者为女性,要等娘家人来“验尸”后盖棺。
报丧“总理”请定后,立即商定须报丧的亲戚朋友等,安排人写“丧帖”,写完
派专人分路报送。发丧日期因贫富而定,富户一般放三天,贫者一般当日出丧。死者
女儿和娘家要最先通知。被通知的亲友在三日内前来吊唁致哀。大门旁置一鼓,宾客
到击鼓,男客击三响,女客击一响。唢呐乐队闻鼓声奏乐出迎。
纸扎亦称“扎彩”。旧时老人故,子女为其扎“摇钱树”、“聚宝盆”、“钱柜”、
“阴宅”、“金童玉女”、“轿”、“车马”等。送殡或过“五七”时在死者坟前装
填火纸后焚烧,以祈故者在“阴间”不吃苦受穷。60年代,此俗逐步革除,多以花圈
取代。近年,纸扎风习回潮。
戴孝旧时,老人去世,子女披麻戴孝。男穿白布长衫,名曰“孝袍”;戴“孝帽”;
麻绳束腰,绳头拖地,曰“拉孝绳”;穿白布覆的鞋,手执缠有火纸条的柳木棍,即
“哀杖”,亦称“哭丧杖”,女儿、儿媳及近支女眷穿白“孝衣”,扎白布头巾;未
婚女子则戴白布“塔头”。父母逝世,子女服孝3年,侄孙服孝1年。服孝期不能穿红
着绿。 妻亡, 夫不戴孝; 夫亡,妻服重孝3年。族人、亲友晚辈吊唁、参加丧礼或
“五七”、男发孝帽,女发白布头巾,称“破孝”。1966年后,戴孝之俗渐废,以戴
黑纱代之。80年代,戴孝之俗渐又恢复。
送殡又称“发丧” 、“出丧”、“送葬”。一般在人死后第3日,但贫者一般是
当日出丧。出丧前,先“泼汤”,即乡邻用筲抬米汤前行,边走边泼,子孙随之号泣
至附近土地庙,焚香化纸,祭奠而返,称“泼迷魂汤”。意让死者灵魂迷路,不到年
节请不随意归家。主要亲朋到齐后出殡,先送“盘川”,再拜“路祭”。棺材抬起时
孝子摔“老盆”,手持“哀杖”和“引魂幡”前导,乡邻抬棺后跟,女眷随棺哭送。
乡邻长者挑“千斤担”,一路撒纸钱,意让“小鬼”拾钱莫碍路。沿途所经门户,均
燃柴草,以避亡魂入院串门。亲友送殡至茔地。富户有预先砌筑的石葬、砖葬或石灰
混凝土葬,贫户则临时挖土圹。待棺入葬或圹,助葬者筑土成坟。亲友按点叫次序祭
酒、燃香化纸哭奠致哀。故者子孙跪列两边叩头谢客。最后焚香化纸,坟上插“引魂
幡”。亡者死后第三天夜要“复三”。故者族人亲属两三人,午夜于坟前化纸上供。
“一七”至“四七”由故者子女到坟上祭奠。
过“五七”这一日所有亲友接通告复至,举行纪念活动。亲友须奉礼钱,知已亲
朋挂黑幛挽联以示哀悼。有的送扎彩。正午,故者亲属、族人和来宾复至茔前,亲友
按点叫次序祭酒叩拜,一般行十二拜礼, 贵客行二十四拜礼。故者子孙在旁侧向来宾
逐一磕头致谢。祭奠毕,女眷女客放声哭泣,焚香化纸烧扎彩。然后回家入席。席间,
孝子和女眷分别向男女宾客磕头致谢。“五七”之内,孝子逢认识的人皆磕头,下至
孙子一辈,谓之“老的死了小三辈”。以后“百日”、“周年祭日”及清明、“十月
一”,亲人均带供品到坟前祭奠、焚香化纸以示纪念。
建国后,丧葬习俗已有不少改革,许多迷信内容多已摈除,礼仪多已简化。故者
子孙由戴孝改为戴青纱,亲友送扎彩改为献花圈。从前给先人写牌位作纪念,现给老
人照寿相。过“五七”改为开小型追悼会,由村干部或明事人主持,介绍故者生前事
迹,亲友赠挽联献花圈。70年代湖屯建火化场后,废土葬,推行火葬。部分村建骨灰
堂专放村民骨灰,多数村在河坝、果园、山岭砌坑以存骨灰。
本地素有为先辈树碑立传之习俗,“文化大革命”初,墓碑多已毁坏。现立碑者
逐步增多。